北京老妞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旧时的大栅栏茶馆

(2016-05-20 01:15:22) 下一个

有朋友提到大栅栏小吃店,就想到了那里的茶馆,在1960年代。1955年下半年,掀起社会主义高潮,1956年1月北京市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完成三大改造。没有了私有制。街面上的茶馆跟着见不着了。大栅栏留了(开?)一个,国营。位置在大栅栏和煤市街交叉的十字路口东北角,路北三间门脸。楼下清真小吃,楼上茶馆。旧式楼房,木楼梯木楼板,上楼走路噔噔响。地方窄憋,摆五六张旧八仙桌,条凳。便宜,每位水费五分,管够。用他的茶叶,五分一毛两档。自带只交五分钱,坐一天。

 下楼往东没几步,就是前门小剧场。60年代前半期,专演曲艺,相声大会,大鼓、单弦、快板书。计时收费。记得是10分钟三分钱;门里摆张办公桌卖票,进门撕给你一张票,填上时间几点几分,出来按时间收钱,不足十分钟四舍五入。大栅栏逛商场买东西的多,听段相声,歇歇腿。小剧场好地方儿;听众出来进去不断。

 在茶馆沏上茶,闷着;茶碗扣在壶盖上,跟茶坊说:闷会。我下去溜个弯。下楼看小剧场门口的节目单,正好是想听的段子,进去;听完回楼上喝茶。估摸想听的段子该出场了,再下来去听。茶给您留着。叶子乏了,跟茶坊说换茶叶,光交茶叶钱。闷上新茶;回来喝酽的。听两三段,在楼下吃点东西;回楼上,溜缝儿。要是有两三个对劲的熟人一块儿来,就上来下去的神侃,热闹一天。

  社会主义高潮以后保留这样的茶馆极少。别的地方有没有不知道,宣武区怕只此一家;到文革,就一家也不家了。

 那时公园里都有茶馆(茶座),常去的陶然亭、北海、中山公园。就近,进了园子直奔茶座。绿树红墙之下,藤桌竹椅之间;二三知己,一壶浓茶。“又得浮生半日闲”。独自闲坐,低头书、抬头景。看风景里的人,也被风景里的人看。物我两忘,直入化境。洗去一周的心烦意乱,静神清心。

 陶然亭四个茶座,各有特色。窑台、陶然亭、云绘楼清音阁、抱冰堂。前两处都供应酒饭。云绘楼只卖茶。抱冰堂演曲艺节目,不另收费。老舍写的匾“抱冰堂说唱茶馆”。北海三处,堆云积翠桥旁的双虹榭,白塔后边的揽翠轩,湖北岸的五龙亭。冬天双虹榭生大洋炉子,落地窗,暖和敞亮,雪后最佳,喝热茶,看窗外一片白,团城、金鳌玉蝀,桥上的行人车辆。

夏天揽翠轩北面门外,平台搭席棚,三面铁栏;摆桌椅卖座。凭栏下看,整个湖面都在眼底。揽翠轩,多贴切。高处风大,暑气全消。友人小聚,海阔天空。极目看去,天空海阔。中山公园三处,来今雨轩、后河、西门一带。来今雨轩、后河,夏天好。冬天就是靠西门的平房了,大长条屋子,光线不足。暖和,放唱片,递纸条点曲子。轻声播放,不碍聊天不吵人。

 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北京街面上大格局没动。旧门面都还在。内里头彻底变了。大买卖合营,小铺儿合作。人的关系变,地位变,思路、活法儿都变。文革又一飞跃。老的根儿,都是四旧。砸烂的砸烂,斩断的斩断;一闹十年。现在说传承,就是接上茬口。哪儿断了哪儿接,续香火。可大都从新打鼓另开张,不接旧茬儿。拿建筑物说,拆真的盖假的。还不照原样。硬说是恢复。经过见过的知道是糊弄洋鬼子;没经过见过以为是真的。上辱先人,下误子孙。北京文化,在保护和恢复中渐渐消失。主事人不是办事,是说事。办的对不对,好不好不管。能往上汇报,能写进工作总结。就行。跑题了,本来说茶馆,成了茶馆说。茶馆也莫谈国事,掌嘴!似乎不是国事,街上的事,没篓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