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华盛顿

有缘在美国生活几年,发现一个与过路游客不一样的美国。
正文

哈佛最新研究认为一夫一妻共同育儿是遗传行为

(2017-06-08 09:25:39) 下一个

近日,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在《自然》杂志发表最新研究,认为一夫一妻养育儿女是遗传行为,科学家们首次将DNA与哺乳动物养育习惯的差异性联系在一起。

 

这一研究选择老田鼠为实验对象。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物种,雄性会尽可能和多个雌性交配,并且不会帮助养育儿女,只有约5%物种的雄性会与单身雌性保持长期性关系并承担父亲责任,老田鼠就属于后者。即将当父母的老田鼠夫妇俩会一起挖洞共建爱巢,当幼鼠出生后,父亲帮忙看护幼鼠防止其脱离巢穴,舐舔并拥抱小鼠以使其保持温暖。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确定这种独特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由于哺乳动物共享很多控制生成大脑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变化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物种乱交配,而一些谨守一夫一妻制,还有一些则像人类一样居于中间。

 

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霍皮.霍克斯特拉是这项新研究的发起者,第一个从旧数据中找到线索将老田鼠确定为研究对象。霍克斯特拉博士发现老田鼠的近亲鹿小鼠,喜欢住在森林而不是旷野,胡乱交配而不是遵守一夫一妻制,而且这两种鼠从不杂交。但在实验室里,当单一的雄性和雌性被关在一个笼子里时,这两种鼠会杂交,且其后代健康肥硕。霍克斯特拉博士意识到可以对这两种生物的育儿行为进行比较,并观察其杂交后代的行为。

 

另一位哈佛的博士后研究员本德斯基,通过观察从幼时就养在实验室里的两种老鼠开始了这项研究。本德斯基追踪了一系列的育儿行为,包括为幼儿建巢到舔舐幼儿,发现鹿小鼠较少有育儿行为。为排除也许只是因为被它们的父母忽略,所以学会了与父母同样的行为这种因素,本德斯基博士和同事将鹿小鼠的幼儿移到了老田鼠的巢里,反之亦然。而研究结果证明这些行为来自遗传,当这些后代长大以后并没有改变这两种老鼠的习性,老田鼠仍是好爸爸,鹿小鼠行为照旧。

 

研究者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杂交育种实验,他们从两种不同种类的老鼠中配对了5对,生了30个杂交鼠,各自共繁衍了769个幼鼠,科学家们以与之前相同的育儿行为为测量依据,来观察这些二代杂交鼠如何培育自己的三代幼儿。结果这些二代杂交鼠表现各异:一些完全不能育儿,就像纯种鹿小鼠;一些有尝试育儿行为;另一些杂交鼠与老田鼠表现一致;还有一些表现卓越,建造了十分精致的巢穴。霍克斯特拉博士团队扫描了杂交鼠的DNA,发现了12个DNA片段与育儿行为明显相关,其中8种存在性别差异性。

 

研究发现有些DNA片段只影响一个行为,比如有个DNA片段能决定如何建造巢穴,遗传了老田鼠的这方面基因的杂交鼠比只遗传了鹿小鼠基因的能建造更精致的巢。而这项行为与与脑部加压素相关,鹿小鼠在下丘脑中会增加三倍于老田鼠的加压素,这使得前者在建造巢穴方面能力弱于后者。有一些片段则能一下子影响好几个行为,比如有一种基因片段与四种行为相关:舔舐、拥抱、陪伴幼鼠以及看护幼鼠防止其脱离巢穴。

 

分析认为尽管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虽然人类的男女关系复杂,比如在一些风俗,男人和女人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些男人可以娶好几个老婆,另一些习俗女人可以和好几个男人结婚,但我们也许与老田鼠这样的生物有着相似的生物基因。这可能会解释为什么有人喜欢淫乱,而一些人会忠于一夫一妻制。或者随着科学的进步,有一天,女性不再会为选择的配偶是否会忠诚于自己而烦恼,只要在结婚之前测一下DNA,就会知道他是不是一个好爸爸。

 

参考目录:

1,The genetic basis of parental care evolution in monogamous mice  <Nature>

2,Why are some mice (and people) monogamous? A study points to genes <The New York Time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生活在华盛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秋月冬雪' 的评论 :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刷脸的时代。比如庞统,长得丑,连男人都不喜欢他。
生活在华盛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留连' 的评论 : 哈哈!
生活在华盛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笑薇.' 的评论 :又名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秋月冬雪 回复 悄悄话 这个研究有意思。但是花心的男性还是会有很多女人要的。
人的天性首先看脸,一个人要足够好看,就会有人喜欢。
然后才是财富等等其他因素。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什么是DNA 片段?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多么逗乐的哈佛研究呀。
留连 回复 悄悄话 哈佛很快就会论证美式民主同美国人的D N A有关,并能在自然及花花公子上发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