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青云的故事(75)- H1签证

(2021-03-05 13:38:17) 下一个

青云的故事(75)- H1签证

住在硅谷的假日酒店,这才刚过了二周,前台和后勤的许多酒店工作人员就都认识了青云,她是史无前例的唯一客人要在这酒店住四个多月。

为了活跃气氛,几乎每周六晚上酒店都安排了小型派对,每周曰也有早午餐,即美国很时兴的那种将早歺和午饭合並成早午餐,通常从早上八点开至下午二点,自助餐形式。

参加派对和吃早午餐的人都是酒店的住客。大家非常客气,虽面熟陌生,在酒店大堂,电梯里或走廊上,大多有过一二次见面或是擦肩而过,但一起就餐相見甚欢。酒店的这种安排让大家有机会介绍自己也了解对方,有的是出公差,有的是休闲渡假,重要的是希望大家在酒店找到家的感觉,有愉快的居住经历哪怕是只有短暂的几天。

这对青云而言则是极佳的机会,不仅可以练习英文口语,还能与各种层次的人打交道,了解美国生活,风土人情,文化特点,宗教理念,社会风俗。特别是周六的派对交谈中,因为休闲娱乐讲话很随意,青云认识了许多人,收获满满,感触良多。那时一旦出国就象是断了线的风筝,飘到哪里是哪里,由于通讯手段的匮乏根本没办法即时地与国内的人交流,包括自己的丈夫。而酒店畅所欲言的氛围着实地给青云带来欢乐的感觉。

那时打去中国的电话费是每分钟$3.5美元,总共只有五十美元的人怎么也下不了手去打这么贵的电话除非生死攸关。酒店的越洋电话自然更贵,那时只有公司涉外销售部才能打越洋电话,偶尔找借口打电话也只能打给公司上海办公室,用公司电话打私人越洋电话是不妥当的。有些事不可做,有些事不可错,这一点青云很清楚。

再说,那个年代,家里根本沒电话,传呼电话等的时间太久。单位的电话也是一层楼才按一个电话在走廊上,(尽管那是中科院单位),加上中美的时间差。无奈,写信才是唯一通讯途径。邮局的快递费太贵,五十美元经不起几次的快递。平信则需二至三周才能到达,收到信时黄花菜都凉了。囊中羞涩,加上通讯方式的局限,青云精确到小数点地算好了这仅有的五十美元用途。化了十美元买了邮票,大约可寄二十封信,为了不超重,每张纸都是用足了正反两面,尽量将字写得小一点,每天写一点分享经历,但为省邮费一周才寄一次。

酒店成了青云暂时的家,每个周末或工作之余,青云常与酒店的住客交谈,了解美国公司的需求,甚至政治经济。中美贸易正常化了,会中英双语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找工作很容易。市场需求量很大,有没有高学位并不重要,有一技之长,有真才实学的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青云想到自己丈夫原打算来美工作的事一直没有落实,也顺便在派对上咨询一下有公司人事背景的住客。没想到热心人很多,主意也各式各样,许多人还与青云交換了名片,一下子让你感觉这个国家的百姓好热情可爱。

青云的丈夫有11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的IEEE 杂志上,其中有两篇与美国的一家小公司准备做的项目有关。这家公司的老板-柔德在杂志上看到了文章,也找到了青云的丈夫,并且派人到中国对青云丈夫做了面试,有意向请他去美国工作参与产品研发,但可能苦于不知道怎样办理跨国聘请的手续已经耽搁了小半年。青云丈夫对这短期出国工作的期望也象下开口的抛物线图形那样,从地平线升起又回到了地平线.....

对搞科研的人来说哪个人不想让自己的论文观点赋予实施,如果应用到产品能成功那便给了论文永久的生命,不然许多论文就是纸上谈兵,等待着被遗忘或与废纸一起被丢弃。

有了各方热心人士的出谋划策,青云也咨询了外企公司的法务部门,了解到具体申请的步骤,并且获得了当地几个专门承办签证申请的律师信息。

青云找到了柔德老板的公司电话,作了自我介绍后,告诉柔德老板可以找律师办理H1签证,律师费用可以从丈夫以后的工资中扣除。並且要找那种不成功不收费的律师,这样无论办成或办不成签证,公司不会有任何财务上的支出。柔德老板一听就开心了,没想到刚到美国不久的中国人能提供这么好的咨询。是啊,公司小资源不够,本想尝试请一位中国科研人员就是为了省钱,若要化钱请律师就不值得了。

美国国内电话在公司是可随便打的,青云每天早上在上班前一分钟准时给柔德老板打电话,多半是问候,隔三差五问一下签证申请的进展情况。但讲话仅限于一分钟之内,不打扰柔德老板的工作。

那时,通常从H1签证的递件到收到回复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结果不到二个月签证就批下来了。再一次验证选对人办事,程序正确,顺利就成了理所当然。八十年代几乎没人知道H1签证,而且是美国申请中国出发,在办理出国手续时每一关都被问H1签证是什么东东。

二个月下来青云的每早请安让柔德老板习惯了,如果他哪天沒接到青云的电话反而觉得缺了什么。后来柔德老板风趣地说他的工作是从接青云电话开始的,如果电话不来他便不知道要怎样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随缘无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村山人' 的评论 : 现在通讯手段这么多,人们根本想不到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社交网站,没有网络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向好山妹妹!
东村山人 回复 悄悄话 这一篇让我想起了往事。
先生先来了日本,我还在国内时,家里还没有电话。他每次打电话都打到邻居家里。
邻居再来叫我接电话。所以也不好意思常常打电话。
而且那时电话费实在是贵啊!那时还是以写信为主。
日本近一些。信件基本一个礼拜就可以收到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