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波罗的海六国之旅(7)--- 圣彼得堡(上)

(2016-09-05 17:09:04) 下一个

  记得在电影《罗马假日》的结尾,有记者问公主(奥黛丽赫本饰):“哪一个城市是你的最爱?”公主犹豫了一下,满含深情地说:“罗马,毫无疑问!”明亮的眼眸里闪耀着对于那段浪漫邂逅的无比眷恋。如果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那我的答案一定是“圣彼得堡”。虽然没有刻骨铭心的奇遇,但是从小根植于心的向往,让这座城市总感觉与众不同的亲切。

 

  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俄罗斯的骄傲。它的风姿,我曾经无数次地在“红莓花开”的歌声中梦到过,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中读到过,也曾在《天鹅湖》悠扬的乐曲中幻想过,在许多的苏联电影里凝过,而这每一次都激起更为强烈的憧憬。如果说前面几个城市的游览是猎奇,那圣彼得堡之行则是寻梦,一个从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的梦。

 

  6月4日早上8时,轮船停靠俄国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为了能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参观这座历史名城,我们的游轮将在此停留两天,比起其他地方多出了一倍的时间。可是,还是不够,而且远远不够。

 

  圣彼得堡, 是一个写满诗意的城市。它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的深处(参见第一节的地图),宽阔的涅瓦河(俄语:Нева)穿城而过,河岸两边宫殿林立,风光无限,如同历史的长卷,沿着奔流不息的涅瓦河缓缓展开,娓娓道来。

站在岸边,越过宽阔的涅瓦河远眺圣彼得堡市区,只见整齐的建筑,笔直的街道,一直延伸到远方,此起彼伏的教堂尖塔与钟楼远近相间,又仿佛是一幅名家手下的风情油画,尽显帝国首都的大家风范。

上图中右边的建筑是著名的沙皇皇宫---冬宫。1917年11月7日晚9点45分,阿芙乐尔巡洋舰向着这里发射了第一炮,由此拉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我记得有一部苏联电影,叫“列宁在十月”。影片中我看到紧接着阿芙乐尔巡洋舰向冬宫开炮之后,一大群水兵和工人蜂拥向冬宫正门。他们攀爬过宫殿大门的铁栏,进入冬宫,与敌人生死激战……不知波涛滚滚的涅瓦河,可否记得当初的情景?

上图是彼得保罗要塞,一个六棱形的古堡,坐落于涅瓦河中的一个小岛(兔儿岛)上。它是圣彼得堡的第一个建筑。其中金色的尖顶是彼得保罗教堂,里面停放着从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几乎所有历任沙皇和皇后的大理石棺。

 

  涅瓦河是俄罗斯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源出拉多加湖,自东向西流,由拉多加湖流经圣彼得堡到芬兰湾。以河水流量来计算,位居伏尔加和多瑙河之后,是欧洲的第三大河流。结冰期长约5个月(12月至次年4月末、5月初)。圣彼得堡宽阔的城区,分散在涅瓦河口三角洲的42个岛屿上,由700多座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因而圣彼得堡是名副其实的水上之都,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

 

图中的这座大桥,是涅瓦河上的开启式大桥之一。拱形的桥面可以从中打开,让轮船通过。当然,这只能发生在夜半行人和车辆十分稀少的时候。

 

圣彼得堡市区内河道纵横,涅瓦河的分支以及人工开凿的运河犹如一条条波光粼粼的彩带,环绕在圣彼得堡市区的大街小巷。

 

虽然圣彼得堡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带有明显的西欧风格,但是浓厚的俄罗斯文化,也同时在其中闪现,二者天衣无缝的融合,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下图的圣血教堂 (Church of the Savior on blood)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圣血教堂 (又称滴血救世主教堂)是为了纪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而修建的,他于1881年3月1日,受炸弹袭击重伤而亡。在他流血倒地的地方,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采纳建筑师阿利夫列德等的方案,完全按照17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风格建造了这座雄伟的教堂。五个错落有致的洋葱头尖顶,好似5个色彩缤纷的花朵,配上极其精美的绘画和雕刻,在周围欧式建筑的陪衬下格外耀眼。

 

  圣彼得堡, 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城市。虽然这座城市仅有五百万人口,但是却设立了约100所高校,2000多个图书馆,264家博物馆,80个剧院,45个美术馆。历史上,众多的名人大师曾在这里居住,例如诗人普希金,作家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等等,可谓星光灿烂,人才济济,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比比皆是。圣彼得堡有8000个历史建筑,其中4000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别说两天,就是两年,也不一定能看完。

这是冬宫的一角,这座色彩明丽的建筑,有1050个房间,1886道门。现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收藏有270-300万件艺术品。若要一一看完,至少需要一个星期。

上图的建筑是珍品陈列馆(Kunstkamera),俄国的第一个博物馆,由彼得大帝创建。展品大多是彼得大帝的私人收藏,从动植物标本到奇珍异宝,共计两百万件,体现了彼得大帝对于自然和人类学的兴趣和好奇。

 

  圣彼得堡,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从十二月党人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无数仁人义士曾为了俄罗斯民族的解放在这里从容就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这座城市发起猛烈进攻并迅速形成包围,当时它叫列宁格勒。由于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敌人未能进入城内。于是德军恼羞成怒,展开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封锁,断电,断粮,断水,围困长达872天。北欧寒冷的冬季,气温常常在零度以下。每一天死亡追赶着生命。为了取暖,数以万计的豪华家俱被付之一炬。据统计约80万人死于饥饿和严寒,还有20多万人死于德军的空袭和炮火。但是圣彼得堡没有屈服,抵抗仍在继续,侵略者的铁蹄始终未能踏入城池半步。

上图是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中央是彼得大帝的骑马雕像。诗人普希金从这座雕像得到灵感,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青铜骑士》。雕像后方金色的圆顶是著名的伊萨克教堂。1825 年12月14日,一群起义者聚集在这个广场,武装起义要求推翻沙皇的独裁统治。不料起义失败,他们大多遭到枪杀。因为该事件发生在十二月,因而这群人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虽然他们的革命并没有成功,但是他们的英雄形象却在众多俄国的小说里熠熠发光。

 

  圣彼得堡,更是一个写满传奇的城市。这片土地本来并不属于俄国,是彼得大帝抱着为俄国争得一个出海口的决心,与瑞典几度奋战,最后终于赢得了这片土地。而这片土地上本来也没有城市,只是一片荒凉的沼泽。是彼得大帝恩威并施,挥动皮鞭和大棒,倾注了大量财力物力,在沼泽地上硬生生修建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城市。1703年,城市始建时,圣彼得堡也不是首都,还是彼得大帝,不顾众人的反对,于1712年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这里。可以说,没有彼得大帝,就没有圣彼得堡。它是彼得大帝毕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见证。我脑海里清晰地记得年轻时看过的苏联电影《彼得大帝》,其中有一个镜头,彼得大帝在大战获胜后,带着身上的佩剑,披着风衣,急步走上楼,打开一扇窗户,迎面吹来一阵劲风,扬起了他的风衣,显得英姿飒爽。他的双眼注视前方,越过滔滔的涅瓦河面。这时,站在旁边的挚友缅希科夫向他说:“陛下打开了通向西方的窗户”。彼得大帝爽朗地大笑开来,笑声回荡在宽阔的河面上。

 

  圣彼得堡,就是这样的一扇窗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Quarx 回复 悄悄话 Facebook has St.Petersburg page. go to i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