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尽处,云起时

到法国读书生活,皆是源于一些与奔前途毫无关系的偶然与意外。去国离乡之后,倒可以远距离地看着那片浮躁的土地,在朴素的生活之余,写一
正文

带这本书来巴黎了吗?

(2005-10-24 02:50:59) 下一个
故事一 在巴黎住得久了,总有一些路过的朋友要招待,远远近近,熟与不熟的,来者都是客。免不了要充当义务导游,根据他们的行程,安排一天或是几天游览主要景点。 前些天,初中同学的表妹来了。电话里受了老同学的殷殷重托,自然要尽绵薄之力。然而这位一句法语不会的伊人却不肯求援,她说她在按照《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的旅行指南游巴黎。倒是让人省力省心! 她到达的第三天我们一起吃饭,吃饭的地点定在蒙马特高地,席间她津津乐道的巴黎之旅竟是我完全陌生的:什么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圣母院门口手托自己头颅的圣者雕像,塞纳河边的伏尔泰咖啡厅,雅各宾俱乐部会址,先贤祠中卢梭握着火炬的手…… 她讲起以后的游览计划,竟然也是巴黎北郊的圣丹尼教堂、拉雪兹墓地和蒙巴纳斯墓地这样的古怪地点。 我一时间恍惚起来,一个20出头的靓丽的,讲周星驰语言及网络用语的新新人类,怎么就对令人头痛的法国大革命情有独钟?万里迢迢赶到巴黎,不看香水时装,却要走遍墓地教堂? 我终于忍不住问了她。 她立刻从背包里翻出一本书,神情严肃而激动地说:“夏天我看了这本书,一下入迷了,就决定非来巴黎不可。然后就攒钱、办各种手续,终于来了。” 我拿起这本书,只见书页因为翻看已经卷起了白边,书中更是画满了红红绿绿的记号。这本书的名字是:《带一本书去巴黎》。 故事二 阿诚是学理工出身,又历炼于以盛产“书呆子”闻名的清华,对历史、文学、艺术从来不感冒。在法国这个中文荒岛,让我们痴迷的方块字书籍,他从来也 不愿意多看上一眼。他只对音乐和电脑一往情深。若是朋友们山南海北地聊起来,他常常给人机会嘲笑他对文史知识的欠缺。 然而他对此,是丝毫不以为意的。“人各有志嘛”。 朋友之间传看的好书,有时也会向他极力推荐。他偶尔耐着性子读完,常常只有一句极为简单的评语:“还成。” 某日朋友们聚会,路过16区的美国广场(PLACE DES ETATS-UNIS),他特地走到绿地中间的铜像前观看。然后回来告诉我们说:“是华盛顿和拉法耶特。拉法耶特是资助并且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贵族,曾经和华盛顿亲如手足。可惜后来在法国主张改良失败,逃亡国外,险些被杀。他的家人很多在大革命期间上了断头台。有人说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混乱因他而起,所以他在法国的地位十分尴尬。可是在美国,他却是开国英雄,现在每年,美国使馆都会在他的墓地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表示纪念。” 我和其他朋友不约而同地惊诧莫名:“咦,你什么时候对法国历史感兴趣了?”他神秘地一笑:“最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叫《带一本书去巴黎》。” 故事三 一直不喜欢工作的状态,没时间读书,没时间听音乐,没时间一个人望着塞纳河水发呆。家住巴黎,却没时间享受巴黎。这么多年,一直也不了解这座自己喜欢的城市。每天奔波在家和公司这两点之间,好象一颗不能自主的螺丝钉,在轰轰作响的机器上,超负荷地重复着莫名的工作。 公司地点不近,每天乘地铁上下班,往返都要花上两个小时的时间。总是在包里装一本书,希望在这仅有的宁静的空间里有一点收获。然而这个小小的愿望也是渺茫。因为我有个算得致命的弱点:在交通工具上看不得书,看了,必然会头痛,眩晕得好象马上就会窒息。所以我虽然带着书,也只能在等地铁的时候看一看,消磨那一点点时光。 有一天,我在飞驰的地铁里头晕目眩起来,用力地摇了摇头,发现自己正在看书,看得手不释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旧疾,终于看得头痛欲裂,不得不中途下车休息。这本让我忘乎所以的书,叫作《带一本书去巴黎》。 这是一本很轻松的书。翻翻目录,会以为是一本旅游指南,介绍法国的景点。看进去,发现是作者非常主观的游记,还有游览时拍的照片和作者自己画的画。再往下看,变成了一本有趣易懂的历史教材。还往下看,便读出字里行间作者 以史为鉴,叹古忧今的深意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