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尽处,云起时

到法国读书生活,皆是源于一些与奔前途毫无关系的偶然与意外。去国离乡之后,倒可以远距离地看着那片浮躁的土地,在朴素的生活之余,写一
正文

在巴黎学时装的中国人

(2005-10-24 02:52:10) 下一个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只有十来种黑白报纸杂志街头报亭里,突然出现了一份充满彩色大照片的时尚杂志《世界时装之苑》。这本中法合作的,原名为《ELLE》的月刊立即在中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穿惯了蓝绿制服的中国人,终于张开了一只眼睛看时装! 中国的时装业在此后的10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0多年后,在世界时装之都巴黎,在培养国际顶级时装设计师的学校里,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东方面孔。他们学到了什么?感受怎样?前途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曹阳,女,2001年就读ESMOD,成绩优异,各科成绩基本保持班内第一。主攻女士成衣专业。设计风格:迷幻、诡异、神秘。 曹阳在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毕业后到一家电脑公司作美术设计师,不久就作到了艺术总监。工作一年半之后,她辞职来到了法国。 也许是出于“爱红装”的天性,曹阳选择了学习时装设计,并在朋友的推荐下进了赫赫有名的私立学校ESMOD。 “ESMOD有名是因为它很会宣传自己。它在很多国家设有分校,知名度相当高,好象提起法国的时装学校,就要首先数到它。但是学校对学生的筛选特别松,只要给钱就可以进,而且都给毕业证。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时间一长肯定会砸了自己的牌子。”曹阳对学校的评价非常客观,但这并不妨碍她看到学校的优点: “ESMOD的门槛不太高,法语不好的留学生也可以入学,这样就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才。由于学校的证书一定要在巴黎本部学习才能拿到,所以各国的分校也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就读。” 曹阳只在索邦学过2个月法语就开始入校学习了。一开始什么都听不懂,但是她的领悟能力相当高,只要老师有一些图样和颜色的示范,她就能准确地把握老师的意图。加上课后的努力,一个月后她就显出了自己的优势,各科成绩基本都是班上第一,作业的成绩保持在15分-19分的好分数。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有了裁剪、缝纫课。理论、设计、画图对我都不是问题,但是裁剪我真的一点都不懂。没办法,我只能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多买布料,做不好就重来。” 学校的学生多,缝纫机少。为了多练习裁剪和缝纫,曹阳花1000多欧元买了一台高品质的缝纫机。刚开始,她根本不懂倒针,缝好的衣服很快就开线,班上热心的中国同学就教她如何倒针。 “遇上一个帮我的同学特别重要。后来我们差不多成了互助小组。我帮她理解设计课的要点,她帮我讲解缝纫,袖怎么上,衣服怎么烫……这样我们两个都有很大的进步。” 中国学生的优势是画图功底特别好,有些甚至比老师都好。每年学校招生,展出的学生作品大多是中国学生的。但是中国学生因为长期接受传统的教育,创意和想象力普遍不够,设计作品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对此,曹阳的见解是: “要想让老师觉得不土,就得拿出东西来!”曹阳说自己从小上学都没有在ESMOD这么用功。倒不是为了这几十万块学费,而是觉得在外国人目前,自己就是中国。正因为老师对中国学生有这样的偏见,所以她才一定要用自己的实力让老师知道,中国人不“土”!中国学生能设计出很好的东西! 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曹阳除了充分吸收课堂知识外,还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缘优势,参加各种时装发布会,观看品牌时装新季设计精华,到各大商场捕捉流行元素,买时装杂志,看时装电视台……她利用一切信息来源,把握时尚、感受时尚。“在法国学时装首先有一个相当好的环境。在这里受的熏陶是在国内比不了的。你可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得到设计灵感。” 毕业设计的时候,曹阳利用老师传授的设计方法,设计了魔幻意味的“魔鬼的未婚妻”主题系列服装,选用灰粉、灰绿和灰色为主色的色系,制做了数套风格奇异的服装。作品在展出时,被评委会成员-流行元素发布公司的老板一眼看中,立即签约聘请曹阳去他的公司工作。 但是曹阳对自己的将来却有令一番打算:“回国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要尽快回去抢占阵地。先到大服装公司作设计师,了解企业运作过程。等有了一、两年的经验之后,就成立公司单独干,做一个自己的牌子。肯定会做出非常好的服装来!” 马樱,女,2002年起就读“巴黎时装工会服装学院”CHAMBRE SYNDICALE DE PARIS。主攻“高级女装”专业。 马樱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服装设计系。鉴于国内时装设计专业的供求关系,她和大多数同班同学相同,毕业后进入广告领域工作,并且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虽然工作顺利,生活舒适,“到巴黎继续深造时装设计”仍然是个挥之不去的梦想。2001年,她抛弃北京的一切就这样来了。先学了半年语言,然后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巴黎最好的时装学校“巴黎时装工会服装学院”。这所学校以培养高级时装设计师闻名,毕业生多进入奢侈时装品牌公司工作。 “我进这所学校是从二年级读起。因为以前学过四年,也有设计经验,所以一开始自我感觉很好,看不上一般同学。一学期下来,发现大家的进步都非常快。我也从外国学生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和以前在国内学习服装相比,这所学校更专业化,设计观念特别系统。学过之后,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服装,什么是流行,什么是设计师……国内的艺术类教育特别强调基本功,而不是创造力,好象服装效果图画得好就可以成为好的设计师了。但是‘设计’是个非常综合的词,要求设计师把材料、概念、工艺、流行、艺术修养各方面都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东西、想法,形成设计师自己的风格。设计师不能单纯地设计,还要有各方面的修养,能从各方面得到灵感,比如戏剧、歌曲、词汇、生活方式……虽然在国内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但是我真是在巴黎才真正学会怎么做一个主题的服装设计。” 今年3月,马樱通过臻选进入著名的奢侈服装品牌CHRISTIAN DIOR实习,参与2004秋冬服装的系列设计。对学时装的学生们来说,能够进入CHRISTIAN DIOR实习很不容易,简直就是中了彩票,这个经验对将来的工作非常有利。 “这次实习让我看到了一个国际著名时装品牌是怎么完成从设计、制做,到走秀的全部过程,非常难得。DIOR象个谜,看他的东西永远是一种期待。Galliano是服装界的鬼才,他以‘运动、亚洲、极度性感、图腾和街头’等元素为设计理念,以夸张的方式诠释对服装的理解。DIOR的车间也是井井有条。工人们都为成为DIOR员工而自豪。他们非常敬业,把自己做出的服装当成艺术品。有些人在这里工作了20年,熟悉品牌风格,制做是能很快抓住重点。国内的设计师一定要到车间监督工人做,才能保证不出错。而这里的设计师从来不去车间,工人就象艺术家一样完成自己的部分,他们甚至会把设计师没有处理好的部分很完美地改善。” 学习对马樱来说不在话下,而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却充满艰辛。与国内舒适的生活相比,这里全要自己独当一面,人变得成熟多了。 对于将来,马樱还没有太多的打算。上二年级时她的两个愿望都实现了,一是学立裁,二是进大公司实习,看他们的工作流程。三年级她首先要拿到文凭,然后把自己的设计实现了,穿到模特身上展示,再然后是找工作。“生活一天一个变化,其实我也说不清。”但是说得清的是她最后还要回国发展。“在国外汲取最大限度的东西,然后到属于自己的天空下更自由地发展” 来法国学习时装设计的中国留学生当中,既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已经在国内大服装公司作过几年设计师的经验丰富者;既有学习服装出身的专业人士,也有从各个专业改行的半路出家者;既有在名校刻苦学习、闯出名堂的优秀人才,也有等待与法国人结婚搞定身份的混日子者…… 由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墨守陈规,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压制,所以在巴黎各式各样的服装学校里,“中国学生”始终被法国教师联想成“缺乏创造力”的一群。虽然一拿起画笔,中国学生立刻生龙活虎,笔头基本功甚至超过很多授课的老师。但是“设计”决不仅仅是“画图”,“大师”和“画匠”的差别就在这抓不住的“一闪念”。在这方面,很多科班出身的留学生也颇感力不从心。 另一点让中国学生感受深刻的就是自己的“土”。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生活质量与世界水平的反差似乎已经若有若无,但是在信息的来源方面中国却是有绝对的劣势。不要说时装发布会不能亲眼得见,就是流行时尚的品牌,也无法看到最新的上市款式。至于在课堂里学的服装,更不知道要追溯到哪个年代了。巴黎时装学校的老师常常就看着中国学生娴熟的效果图感慨:“可惜是80年代的画法了。” 所幸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接受能力非常强,他们很快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困惑里摆脱出来,象海绵一样吸收着新鲜的时尚元素。他们常说的话是:“巴黎就是一个大博物馆!”“在街上就可以找到灵感!”他们迅速地变身,成为巴黎时尚中的一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