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人物】“百岁航空人”范绪箕:中国“无人机”由他始

(2015-11-22 06:35:47) 下一个
2015-06-01 

  “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涉及近700位现当代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心路历程,介绍了中国职业科学家群体形成、演进的曲折历程,讲述了他们为国家民族复兴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及作出的贡献。在此,我们将会把科学家们卓越功绩背后的故事陆续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些可敬的人。

——编者

 

  范绪箕,力学家,航空教育家,长期致力于航空事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创建了浙江大学航空系,是原华东航空学院和南京航空学院主要领导人。他主持设计、组织施工建成了浙江大学3英尺低速风洞,南京航空学院亚、跨、超音速风洞和热应力模拟试验设备。他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架靶机,对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还长期从事热弹性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留学美国

  师从冯·卡门学习航空工程

 

  范绪箕1914年1月5日出生于北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留俄学生,学习铁路工程,参加了满洲里——绥芬河铁路测量和修建工作,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

  童年的范绪箕受家庭影响,知晓国家富强非发展科学技术不可。他9岁进入崇德学堂学习,1925年随家迁往哈尔滨,1929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这所大学由俄国人开办,教材用俄文,讲课也用俄语。范绪箕1935年毕业,获工程师学位,精通俄语。翌年,他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和航空工程,第二年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37年师从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8年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研读航空工程博士学位。

 

  钱学森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期间为范绪箕拍摄并冲洗的照片

 

  1940年,范绪箕学成回国,乘船回到上海。回国前,范绪箕接到同学谈家桢(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代表浙江大学的邀请,要他赴浙江大学任机械系副教授,没想到从上海通往内陆的道路竟如此艰难曲折。当时浙江大学已西迁遵义,范绪箕需要绕道香港,先抵达重庆,再前往贵州,中途要经过娄山关、九曲十八涧等堑险。范绪箕是坐着木炭车去学校报到的,这种汽车动力全靠一个在车后的木炭炉子,车子开起来摇摇晃晃,烟筒里冒出浓浓的黑烟。走的都是山路,崎岖不平、颠簸不说,这个木炭车还经常抛锚,这时就要下来一起来推才能启动。一路上走走停停,前进得很慢。晚上,范绪箕只能把山里居民家的门板拿来当床,在山风和阵阵狼嚎中“风餐露宿”。就这样,经过两昼夜的跋涉,范绪箕终于到达了贵州遵义。

 

  受聘浙大

  建风洞试验室自掏腰包

 

  中国的航空教育起步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北平的清华大学、天津的北洋大学、南京的中央大学、上海的交通大学都设立了航空系,但仍不能满足航空发展的需要。

  1943年,范绪箕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昆明)教授。1945年,范绪箕再次受聘为浙江大学教授,筹建航空系。当时抗战刚胜利,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物质条件也很艰苦。范绪箕认为,航空学科应用性很强,人才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他作为系主任,一面大力聘请专家、技术员和工人,一面积极筹建实验设备,尤其是浙江大学3英尺低速风洞的建造,更是不易。无参考样板,就自行设计图纸,把关审核;缺少经费,他就自己出资千方百计搞材料,发动大家动手加工,终于建造成功这座风洞,在航空系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1952年,浙江大学航空系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在国内高校中已占有一席之地,这与范绪箕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浙江大学3英尺低速风洞后来在院系调整时迁出,继续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远见卓识

  无人机设想获钱学森支持

 

  无人驾驶飞机在现代战争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范绪箕是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人之一,只可惜受时代影响,这个设想迟到了很多年才成为现实。

  1958年,范绪箕在南京航空学院担任副院长时,就提出有必要研制无人驾驶飞机。当时,美国和德国也只是刚刚研制出无人机,在世界军事领域这绝对是个新鲜事物。当时,新中国第一批战斗机刚刚试飞成功,如果能够再接再厉研制出无人机,无疑将大大提升空军实力。

 


范绪箕(后排左六)和钱学森 (后排左七)

 

  当时,有一个人积极支持范绪箕,那就是他在美时的同窗钱学森。钱学森当时主持国防部五院工作,他对范绪箕说,“无人机”的构想非常好,但根据国家现实的需要,最好结合国家导弹研制计划所需要的靶机来研制。为了尽快研制靶机,钱学森提供了苏联的AT-1风洞图纸,并提供给南航一批紧缺的钢板。当年用这批钢板制成的球形贮气罐,居然被使用了六十年,最近才“退役”。

 

南航研制的无人驾驶靶机“长空一号”

 

  范绪箕在南京航空学院抽调人员组织成立了靶机研究室。后人在此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南航一号”拖靶机和“南航二号”超音速靶机,并演变为“长空一号”无人驾驶靶机,以后又设计制造了多型号的无人机。1980年,我国研制出自己的无人驾驶飞机,距离范绪箕第一次提出设想,已经过去22年。

 

  教改先锋

  引入导师制,首送学生出国

 

  1952年秋季,国家决定合并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在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范绪箕被任命为6人筹备小组的召集人,后被任命为学校教务长和校务委员会主任、副院长。该校1956年内迁西安。

  1956年,原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改制为南京航空学院。经中央政治局批准,范绪箕调任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范绪箕从中国航空教育的实际出发,在南京航空学院专业设置、师资培养、重点实验设备建设等关键性问题上,都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改制建院,迫切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以适应本科教学需要。范绪箕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尖子教师培养制度。他亲自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免去行政和教学职务,给他们一年时间专门进修和从事科研工作。这一措施是富有成效的,这批教师随后成为各自学科的带头人。

 


范绪箕在工作中

 

  1979年,范绪箕调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校长,第二年任校长,1984年退居二线。在交大任领导职务5年里,他借鉴欧美高校经验,积极倡导导师制。范绪箕把导师制的作用形象地比喻为指导学生从吃大锅饭变为吃自助餐。

  1983年,范绪箕挑了38个成绩优秀的交大学生送出去留学,为每个学生都找好了导师,都是当时美国各专业比较著名的教授。这个举措在当时是突破性的,因为当时国内大学派出去的都是进修教师。当时很多人反对说,你把好的学生都送出去了,等于“帮助外国人培养人才”。范绪箕干脆地回答,“即便只回来几个也是好的。”幸好当时的校党委支持范绪箕的决定。这38个当时的留学生,现在多半都回国或者取得了很高的学术、事业成就。

  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将范绪箕在上海交大所做的努力,称为“在中国高等教育最艰难的时候,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最波澜壮阔的改革。”

 

  (本文摘自《扬州日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快乐人生7788 回复 悄悄话 ZT 昨日上午6点,尊敬的老校长范绪箕教授不幸在华东医院仙逝,享年102。他早年留学与钱学森同为冯卡门的弟子,解放前回国将一生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直到100岁高龄还在指导研究生的科技论文,他在八十年代初亲自挑选了一批交通大学的优秀学生出国攻读研究生学位,并亲自为学生指导出国专业方向挑选导师,亲自写推荐信!深切怀念这位老前辈!祝愿他一路走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