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46

(2016-11-14 05:41:52) 下一个

3.南辕北辙-关金当外汇,羊毛难道不出在羊身上?

中国关税,说是值百抽五,其实不到。真正的税额才三点几。而且1904年之前是从量税,不同的货,每单位数量收多少银子都写在国际条约里了。当时也没想到这有什么不妥,50年后才明白过来了,货物单价都在走高,你每数量单位税额不变,那百分比不是越来越小了?而且白银贬值呀,以外汇计算,你连3%都没有。怎么解套? 国际条约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赫德博士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按某年的税额换算成黄金固定下来,今后一律按这个黄金税则兑成白银收税。这个就叫做“关税收金”。其实不是真收黄金,只是用黄金来固定税收的价值,不让它随白银一路贬下去。这是个好办法,但是要列强同意。列强当然是不同意的罗。于是隔段时间就要拿出来议一议,每次都议而不决。

29年,南京政府当了家,十一个外国签了协议,关税自主,实行新税则。下半年白银开始大贬值。白银的贬值抵消了新税则带来的关税增长。政府一看,难道我还白忙乎了?我不是自主了吗?那好,关税收金。从今以后,不用海关两了,税收单位改叫“关金”。一关金含黄金0.6018克,相当于0.40美元,19.726便士。这是按照1930年2月1日前三个月平均汇率得出的,但是你看中国银元的同期平均汇率也在19便士多点。所以一关金实际就是一银元。政府的初衷是将银元的含金量固定在1930年初的那个市场价0.60克黄金上,在关税范围内小规模地试验金本位,所以关金就是外汇,这和赫德的设计完全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政府还允许商人用白银交税,每日公布白银关金的换算率。后来就不行了,你要交税?先到中国银行去买关金汇票,而中国银行开出关金汇票给你,收的是外汇。政府要用汇,直接将关金划付中行即可买入外汇。就这样关金变成了政府能够自由控制的外汇,要外汇多,有何难哉!加税啦!

下表反映了南京政府成立后,修改税则的次数和幅度以及实际税率: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法定税则

7.5%-27.5%

关金

5%-50%

 有增加

5%-80%

有调整

 

实际纳税率

8.50%

10.40%

14.10%

15.80%

21.70%

27.80%

29.90%

 

看见了,没有一年是消停的。35年其实也没有闲着,加税10%本来要实施的,临时取消了。7年里面实际税率从8.5%直接冲上29.9%。下面是税收金额:

亿关两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实收

1.49

1.77

2.42

2.34

2.53

0.51

0.17

4.57

预期

 

2.25

2.65

 

 

2.75

2.45

 

 

这些收进来的税,统计上是海关两,实际上都是关金,换句话都是外汇。这些外汇完全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外用汇,还本付息都从这里支出。你看,30年,31年都有预期和实收的差额,应该收上来的实际上没有这么多,哪去啦?政府用掉了。其中一个去处就是用关金从海外购买白银。南京政府从1930年起的购买白银数据因为保密而零碎的很,我没有看到过完整的统计表格,30,31年可以根据对外出超1.4亿关两和民间净进口1.1亿关两来判断政府海外购银3000-4000万关两。上面表格里30,31年预期和实收之间相差7100万关两。总之这二年的政府购银金额少则3000万,多则7000万。32年民间白银都是净流出,国际收支出超跳升到1.7亿关两。即使政府补进一半那就是8500万海关两。33年有数据,政府每月花500万关金购买白银。那全年应该是8372万关两。[1]总之,政府是下定决心要往市场里注入白银的。那么效果怎么样呢?30-33年国际收支出超总额6.22亿关两,海关纪录的民间净流入9640万关两,政府海外购银2-2.5亿关两之间。明摆着,政府购银补偿不了中国的白银外流。33年是个坎,这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出超一下上升到了史无前例的3.12亿关两。你33年全年的关税收入不过2.53亿关两。你怎么来拿关税来冲抵出超?33年以后,南京政府的购银力度是越来越大的。弄到后来,政府越是大力购银,白银越是出走国外。怎么来解释这样的一个悖论呢?其实也简单,政府南辕北了辙,缘木求了鱼。

还是这个观点,重复一千次也不嫌多。牢牢树立起来后,对认识历史,对认识今天和未来都大有益处。缺银的本质是缺外汇。哪天汇丰能将它的外汇进出账目公开,大家就全明白了。你政府对着白银使劲是没有用的,反而有害。因为你的白银是用外汇买来的,你的外汇是关税收上来的,我再问一句,那中国银行卖出关金汇票,收进来的外汇是哪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那还不是从上海外汇市场里来的?比如进口商,一个合同5000镑。以前,用白银买汇5000镑就可以了。现在要买5500镑,对吧?而且历年买汇数越来越多,因为你每年的实际税率都在往上走嘛。就是说以前的外汇需求只到货款为止,现在连关税都需要买汇支付。而关税1911-1929年平均不过7000万关两,经过不断地调税,30-33年的年均关税额增加到2.2亿,其中的80%要变成外汇,这样搞,你南京政府的外汇储备确实大大提高了。但你也人为放大了市场的外汇需求,绷紧了汇率。更不用说同期年均贸易逆差3.63亿关两,等于逆差支付那块本来就多出了48.8%的外汇需求。上面章节里,我们说过,中国的外汇汇率是不能绷紧的,一旦多份白银抢一份外汇,外汇牌价就会下降,海外银价就会高出海内银价,就需要汇丰用套利的方法来抹平这个差价,从而达到向外汇市场供应外汇的目的。现在,没有汇丰了,也没有日本人了。日本仍在疯狂地对华投资,不过人家跑到东北去了,因为在东北,日本人有枪。满洲国之后,东北和中国绝了通汇,日本投向东北的日元再也不能使中国收益了。没了外部供应,内部需求还人为地扩张,兄弟啊,你不死,谁死?!1931年7月22日上海的“财政和商业”期刊还洋洋自得“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以海关金单位收税将国家从财政灾难中挽救出来了。”真是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1]500万关金=300万克黄金,当时黄金的国际市场价大致是1克/美元,那就是300万美元,33年1美元=2.33关两,这样每月购进700万关两,一年8400万关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几千年变局说得很对,
这种形势下路怎么走很有讲究,
已经走过的是先闭关自保再开放进取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对,外汇问题的实质是国际结算,你在这个体系里面,就要遵守结算规则,对大家有利,对你也有利。当然另一个选项是不加入这个体系。技术上独立自主是没有问题的。最成问题的是中间道路。这种道路它的背后没有基本的逻辑支持,不是一种成熟的思维能力的产物。中国当时懂经济金融的或许有,不在台面上,不决定政策。国民党的经济政策现在回过头了看还有些可吹得,资源委员会啦,经济数据了,等等,被粉丝们归纳为“黄金十年“。但是他的金融政策22年里一直是灾难性的。因为经济好办得多,无非是投资,只有投下去,总有产出,总能反映的数据上,也总能反映在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但是背后的金钱平衡就不容易了。所以何者为先? 是金融平衡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还是经济发展倒逼金融政策,让金融为经济擦屁股?前者,全球只有英国,荷兰二家,可能还有印度,以前还有我们大清。剩下的全是后者,连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到底多大程度上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怀疑。
国民党要是没败,会如何?不是有本小说吗?嗬嗬,我不认为他会有什么机会。主要是看世界趋势,如果世界走向分裂,隔阂,各自为体,那么民族主义者就走对了路,会很顺,国共谁上台都一样,全世界的民族主义都会得到回报。但是50年代以来的世界趋势是全球化,一体化。那全世界的民族主义都是错的呀!50年来有不倒霉的民族主义国家吗?今后也是这样,看趋势的。中国的所谓三千年变局,最大的变局是以前好也好,坏也好,至少自己说了算,如今自己说了不算,得看世界大势。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也就是说政府用关税来平衡进出口逆差,
看来白银问题还是由逆差引起的外汇短缺问题,
看来对贸易逆差国,只有两条路走
1)把外汇市场交给汇丰管辖
2)闭关锁国
像KMT这样的中间道路是走不通的
米国在南北战争前后都是贸易逆差和资本输入过,
摩根家因为能从欧洲找到资本投资,所以慢慢做大。
KMT的大家族们在三十年代似乎没有这个能力,
到二战以后,可以吸收米国投资重建,但是历史没有给这个机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