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逻辑后缀学》(上下卷)

(2022-11-22 08:11:46) 下一个

*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逻辑后缀学》是关于思维的学问。上卷是从人类的确认性思维这个"范式"思维有什么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下卷以中华文化的佛道儒理念为依据探讨思维上"范式转换"的可能性。最后则进一步对"真实的世界"提出了笔者的个人见解。

作者认为:"哲学"这个词源自于西方,强调的是"理"。中华思想带有共情性。两者完全有可能融合为一套新的学问,笔者称其为"情理学"。《逻辑后缀学》是为"情理学"抛砖引玉之学。

《逻辑后缀学》的理念相当之超前,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涉及了:哲学、逻辑学、系统学、人文学、政治学、心理学、佛学、道学、儒学、集合论、拓扑学、现代量子物理学、相对论等方面。整部《逻辑后缀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为现代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模式上的新思路。

逻辑后缀学        

                                                                         ——逆行者之书                                                                                    

上卷:迷宫中越来越精细的通道  

下卷:渐入佳境 

前言

 

《圣经》上说:亚当和夏娃因为吃了智慧树(知善恶树)上的果子而有了原罪,结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

笔者以为,这个故事,或许有不同的版本:智慧树是一种雌雄同体的树,结出的果子也有雌雄之分,但外表都一模一样。亚当夏娃吃的是雄果,雄果也叫智果。吃了智果的人就成了智人。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

雌果也叫慧果。假如亚当夏娃当初同时吃下智果慧果,或者吃的是慧果,会发生什么?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益州牛吃草,

(导致)青州马腹胀。

                ——禅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以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地域,这片无人地域就是哲学。——罗素:《西方哲学史》

积微言细,自就鸿文。

理会,或者,意会这个世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侧重于理会。

以价值观为主导的人类社会正在以加速度进入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真实世界。

笔者不识时务,不自量力,不可为而为,企图对此增加一点摩擦力

《逻辑后缀学》创作背景:

2014年的某天,我在街市上遇到两位说粤语的大妈在争吵,当时旁边有位女士在劝架:有乜好争啊?咁多是是非非,边个讲得清啊?悭番啖气啦(省口气吧)!

忽然间,我有种醍醐灌顶的觉悟:对呀!是是非非,谁说得清?

且慢——为什么说不清?再且慢——既然说不清,为什么我们还是千方百计要说清楚?都说真理是越辩越明——真的吗?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古今中外几千年来人间林林总总的智慧成果,都可以在网上轻易获得(一种说法:每个人都能够把世界上全部的文化遗产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够成为某方面甚至是多方面侃侃而谈的专家。按道理来说,争执应该会越来越少。

而事实上,争执却是越来越多,人世间的斗争亦是越来越尖锐复杂

为什么?

自此,我陷入了真正的沉思,逐渐对在网络上大放厥词越来越兴趣缺缺。

当时我觉得,我运气够好,发现了一个没什么人想到过的,更没多少人愿意去作进一步思考的,但非常需要开拓也有待开拓的领域。

对于这篇《逻辑后缀学》,我认为我从一开始一下子就抓到了主要的point,当时只觉得豁然开朗,心中已是有数,知道自己要写什么,纲举自然就目张嘛,感觉就是路子一对,一切也就水到渠成,所谓一理通百理明是也。

但要化为具体的、系统的、逻辑严密自洽的、全面的,还要让人心服口服的理论,难度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笔者并非什么才思敏捷,智力超群的聪明之辈。

但幸亏,笔者有着现代人大多缺乏的一种优点:耐性。

笔者把自己的人生角色定位为:受训者

这部《逻辑后缀学》,就是笔者受训过程中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围绕着两个中文字:,写成一部超过三十多万字的著作。

笔者亦因此而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非是。

有人说: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有人说:哲学是钻牛角尖的学问。总而言之就是:哲学是摆在神坛上,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是连的资格都没有的东西。

人类传承至今的思想性学问,笔者将其分成围绕着事物的存有虚无而产生的两大类认知。

对两大类认知各自的认可,产生不同的后续思想:

认可存有:西方哲学、宗教,无论什么流派,不过是对存有的不同解读。在认可存有的前提下,如何认识存有?就成了科学的话题。以人是目的论为出发点的西方思想中的方法论,就是进行不断的科学上的分辨。分辨的结果就是:西方思想成了一种分化的思想,也叫做离散性(发散性)思想。

认可虚无:以中华文化为主轴的东方思想,是对虚无的不同解读。虚无不是没有,但何谓虚无则是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解读,最终都会产生和合的效果。故东方思想具有凝聚性

存有,还是虚无?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就在两种思想里相顾茫然。

《逻辑后缀学》则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为什么会有存有虚无

或者换一种较直观的说法:

笔者认为——古今中外的人类思维,其范式皆是在面对某种现象出现时的应对式思维,因此皆可叫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思维。所谓对错,所谓哲学家思想家的莫测高深,还是下里巴人的直白肤浅,都不过是应对时采取(选择)、执行了什么策略,这些策略是否高明而已。

问题是:即使是成功地挡住了兵,用土掩盖了水,后续的还是源源不绝地出现,无时无刻、无日无之。

也就是说:任何没有经过范式转换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人类行为,终究是徒劳的行为。

高僧大德们,干脆就劝告世人:不要去挡什么兵,掩什么土啦,没用的啦,躺平吧!(注:这里的躺平意思是对世间事的不争

而笔者的兴趣,不是思考如何去阻挡、掩盖不胜其烦的。笔者也没有能力去劝说世人不要做徒劳无功之事。

而是逆流而上地思考:

事因之因——为什么会源源不绝地有兵?有水?

找出事因之因,然后告诉世人,是这部《逻辑后缀学》上卷的中心思想

至于知道了事因之因之后,是继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是干脆躺平,或者还有其他的方法?则是《逻辑后缀学》下卷的内容。

这部《逻辑后缀学》,以研判逻辑思维为主轴,以平常心一步步把哲学拉下神坛,同时以相对客观及通俗的文字表达,对其进行解剖,以还原其本来的面目。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但是,笔者认为,在进行哲学思考(观)之前,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思考(观)?

——《逻辑后缀学》,是关于思维的学问。

——或者说:是深度剖析东西方思维的学问。

——又或者说:是搞清楚是什么的学问——搞不清楚是什么,就想去搞清楚世界是什么,这叫做本末倒置

《逻辑后缀学》使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以严谨严密的逻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地反逻辑,以西方理论反西方理论,甚至以科学反科学。但是,只要是全面深入地阅读过整部《逻辑后缀学》的读者就会发现:笔者的,实为有理有据反证,最终反而能够发扬光大西方理论及种种科学理念——也可以理解为:重新解读西方理论及科学。

因为是以严谨严密的逻辑反逻辑,大量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概念在本文中就有了不同的涵义,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够仔细的话,就很容易出现误读误解(笔者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常常写着写着,就不知不觉陷进范式的思维或语意陷阱里)。为了不至于误读误解,接下来的整部《逻辑后缀学》,会因此而利用大量的括号及双引号,以突出对习以为常的词汇的不同解读。在本文下卷,括号及双引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笔者写的这部《逻辑后缀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不深奥,但也不浅薄;不晦涩,但也不过于直白,企图既照顾到有专业造诣的读者,也能照顾到大众读者,因此其中用以旁征博引而论述的,各种专业性的内容,皆是点到即止,以期达到:大众读者不太明白也能理解及接受,专业读者想较真亦有据可查的效果。

本文上卷的内容,通过指出:因逻辑学在结构及方法论上的不完备,造成认识论上诸多无解的死结。继而以此对人类所认为的文明进行无情的批判(注:批判,但并非否定)。

下卷则通过思维上的范式转换,尝试创造性、建设性、超前性的,但又是逆潮流的探讨。

因此在上下卷中,许多平常传统的理念,例如何谓、何谓,何谓因果关系,何谓唯心、唯物,何谓斗争性、同一性,何谓价值观普世价值自由、平等,何谓生命以及生命的属性,何谓无序有序,何谓脆弱,何谓可持续,何谓进步及进化,何谓大同世界,以及何谓文明,东西方文明的本质、中华民族真正的底蕴,甚至是人工智能的实现,时间空间的意义等都有颠覆性的、或别出心裁的甚至是石破天惊的新的界定。

特别是当中有关因果关系的新界定,笔者认为:或许能为我们思考、解释世间万事万物之时,提供新的指南。实际上,这篇文章后面的大部分内容,正是围绕着新界定的因果关系而展开。除此以外,其它的新界定理念基本上是点到即止。笔者认为:思维上范式转换之后,文章中出现的各种新界定的理念,皆值得进一步的深化探讨,但那就超出本文的范围了。

笔者认为:范式转换之后的逻辑学,才达到自洽,才是完备的一门科学。

尽管本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企图保持中立,但字里行间毫不掩饰对中华思想的偏爱。这种偏爱,也即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篇中所说的:一种温情与敬意。

但在温情与敬意里,亦隐含着笔者对流行在现今中华大地上种种思潮的不以为然

但既然承认是偏爱,也就意味着笔者心里清楚明白:整部《逻辑后缀学》所表达的,只是笔者自己的个人见解——“不一定是对的”——这亦是笔者在整个人生思考过程中的学术态度

本文所提倡传扬的各种思想内容,在包括了上至儒释道在内的中华传统哲学,中至汉字的遣词造句成语,下至中国民间街坊的市井俗俚之语中,其实早已有大量现成的、相关的文字信息。也就是说,笔者这部《逻辑后缀学》在表面上不过是老生常谈。这些信息,皆可称为东方思想。只是这些东方思想的信息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都过于感性、朴素,并且还零零碎碎,根本难以与西方种种逻辑严密因而显得煞有介事地高大上的理论体系相抗衡。

笔者的功劳,只是把种种别人已写过的,亦包括了笔者前期作品里的思想内容,另辟蹊径地串了起来,尽可能连成一条完整连贯的思路。

既然是另辟蹊径,走一条似乎没有前人走过的路,并且是超过三十万字的,算得上是漫长之路,当中的涉及面非常之恢宏。然而,笔者自知能力有限,故难免会出现种种差错。因此笔者真诚地期望:发现文章当中错漏及不足的读者,能毫不客气地给予批评指点纠正。笔者亦期望着:有认同本文的志同道合者,与笔者一起,继续去探索这条逆行之路

本文的创作思路,是以夷制夷置换(也可以说是融合)西方哲学里各种笔者认为有代表性的重要理念,以现代科学数理知识为佐证,用现代人容易理解接受的文字(在经年的写作中,除了历史事件的例举,更为了接地气而适时加入一些时事新闻作为文章观点的佐证),再以东方思想中的理念进行梳理及发展。

由于许多东西方现成的的概念、理念、理论在本文中都有新的解读,因此这部《逻辑后缀学》,可以真正地叫做——“旧瓶装新酒

但由于《逻辑后缀学》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系统性,当中有关哲学、政治哲学及人生哲学(所谓的心灵鸡汤)及至一些科学上的新解读,并非以一种独立的主题讨论形式作连贯论述,而是忠实于受训的心路历程,分散在《逻辑后缀学》的各个章节里,部分甚至直到文章的结尾才有清晰的结论。当中一些笔者所创造的新名词概念或得出的结论,如果单独抽出来说,可能会给人不明所以不知所云的感觉,但如果顺着《逻辑后缀学》的逻辑思路耐心去细读、理解,往往就会咀嚼出金句的韵味。

何为真正的独立思考?何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贯穿整部《逻辑后缀学》的上下卷,都隐含着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笔者写这部《逻辑后缀学》的野心,是通过运用大量的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习惯了一根筋思维的读者阅读及理解本文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在试图为中华传统哲学赋予现代科学内涵的同时,以达到批判性地运用西方哲学及其逻辑思维方法,通过范式转换,建立现代中华特色的方法论认识论哲学体系的目的(既然是范式,意味着文章里种种的引经据典,基本上是众所周知的,亦往往被理当如此地认同的观点或理论。故为了行文简洁,亦是对西式规范的一种逆反,《逻辑后缀学》基本上不会遵从论文写作中,对各种引用必须写明出处的规定。笔者认为,这种规定,除了对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有用之外,通常会吓跑大部分普通的读者)。并希望借此能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能揭示事物产生和发展规律真正本质的,后实证大统一基础理念的新思路——为实现大同世界提供全新的、和合理念依据

一,逻辑学简介

逻辑原来指的就是人的思维规律。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思维过程(注:这部《逻辑后缀学》上卷出现的过程一词,是为了迎合读者一般性的思维及表述习惯。《逻辑后缀学》下卷第五节会为过程一词赋予不同的,全新的内涵),能够起到得出结论的作用,那么这个思维过程就是一个逻辑过程。实际上,潜意识及条件反射的过程同样遵循着逻辑,不过是隐性而已(有关隐性的逻辑思维与表面的逻辑思维有什么不同,正是整部《逻辑后缀学》的讨论所围绕的问题)。因此,通常我们认为我们日常所有的思想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都遵循着或反映出某种逻辑。

但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及哲学家弗雷格认为:逻辑学规律应该是为了达到真理而提出的关于思维的指导原则,一开始人们普遍地认可这一点,而它只是太容易被忘记了。这里规律一词的歧义性是至关重要的:在一种意义上它陈述事物如何;在另一种意义上,它规定事物应该如何。仅仅在后一种意义上,才能把逻辑规律称为思维规律:因为它们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思维。任何陈述事物如何的规律,能够被设想为规定了人们应该遵循它去思维,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它是思维的规律。

因此,逻辑学是通过对各种论证正确性的研究从而探讨人思维规律的学问,试图通过研究人的思维规律,总结出一套合理的思维规则,使人能够准确地判断某思维对象的属性乃至正确地认识这个客观世界。

逻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完善。不论是日常的处事,文字语言运用,还是现代种种科学发展研究上,逻辑学的应用都非常广泛,而且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只需要按逻辑学教给我们的方式方法去思维行事,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差错。如果某事的处理上出了问题,那一定是我们没有遵循逻辑,或者是发生了逻辑演绎错误,又或者是某事所涉及的逻辑内在联系还未被我们所认识。

无论逻辑思维结果是对还是错,后续的思想及行为都是依据之前种种思维逻辑判断之后实行的,然后根据实行之后产生的结论或结果再进行新的逻辑思维,这个过程不断地循环往复,我们把这个循环往复的思维及实现过程称之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方法论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

通过无数人无数次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逻辑学从传统的朴素逻辑、形式逻辑(工具逻辑),发展到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最后我们认为: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及其两个展开形式(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在哲学的普遍性上已经达到了方法论的极限。对立统一规律更与客观存在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即对立统一规律全面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特点,因此是具有极限真理意义的客观规律(当然了,这只是认同辩证法之人的观点)。

二,逻辑后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目的

以上部分算是为逻辑及逻辑学作了一个小结。如果同意以上的结论,接下来,关于逻辑的讨论就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再浪费笔墨了。不是吗?既然连极限真理意义的客观规律都已经为我们所认识,我们正在做的和今后所能做的,不都应该是在逻辑学权威的指导下,以逻辑为基本工具,遵循着客观规律,继续对我们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个肯定应该没有人会提出非议。但是,借用科学上的一个术语,逻辑学发展到现代仍然是不完备的。

辩证逻辑的核心观点认为,事物统一体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这个矛盾关系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基本属性。但辩证逻辑并没有进一步继续解释,为什么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关系为什么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本质又是什么(凡涉猎过辩证法的人,对所谓的斗争性同一性皆会朗朗上口。但笔者认为:这不过都是照本宣科,对何为斗争性同一性,其实大家都是云里雾里的)?更进一步的追问:为什么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可以说,在整个逻辑学范畴的理论里,都找不到对这些问题令人信服的解释(辩证法企图通过内因、外因所作的解释依然是表面化的解释,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随着本文的展开,会对此深入分析)。

因此,逻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认识到事物统一体内部矛盾关系的发展规律,但只是在对事物表象认识后深入了一个层次。通过这个层次的认识而发展至今的人类文明,仅仅是大幅度提高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模仿能力(法国当代哲学家尚·布希亚对这方面有深刻的论述,本文专门有一节以《逻辑后缀学》的视角进行介绍),实际上仍未触及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个层次的认识依然是不完备的。

认识上的不完备是因为认识工具即逻辑学并不完备。逻辑学是西方人发明的,西方人特别崇尚形式的对称之美,塑造对称之美的工具就是逻辑。然而,不完备的逻辑学工具塑造出来的人类文明,注定了是先天不足,危机重重。

逻辑学不完备是因为,现有的逻辑学还缺失最重要的一环:

任何思维,都一定由一个内在的所发生(存在总是存在者之存在),这个内在的,称为思维发生者(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者、在者”——人作为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他的已经明确了自身所是的此在”——dasein:笔者在本文下卷将对这个内在的我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无论我们的思维过程是否合乎我们研究总结后所掌握及所规限的逻辑原理,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或行为是否准确合理,首先思维这个过程本身与思维发生者的关系都必然是确定的。而思维过程及思维对象对思维发生者的影响,则取决于思维过程中某种早已存在着的先天上的属性。

逻辑学的研究,仅仅集中在思维过程的合理性与否,而忽视了思维过程中的属性在思维发生者与思维对象之间的关键作用。

思维发生者——思维过程本身的属性——思维对象。

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逻辑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我们还未曾主题化,未曾深入认识,更未曾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环节:脱离了存在者,存在根本无从索解。

思维过程本身的属性,笔者称为逻辑属性

世界是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因此,逻辑属性,既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也就存在于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中。本文将以人的思维作为切入点,继而深入研讨逻辑属性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如同英语构词法中的后缀会影响词性一样,逻辑属性始终伴随着主观逻辑演绎及客观规律演变的过程,从而影响思维发生者的推理论证过程及事物变化的走向,并能够决定推理结论及变化结果与主客体之间的关联性质,因此逻辑属性是矛盾关系里斗争性及同一性两个基本属性能够成立的原始属性,逻辑属性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真正内因。即,逻辑属性才能反映出对事物认识的本质。

未曾考虑逻辑属性及其与思维者和思维对象关系而进行的逻辑论证,是不完备的逻辑论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皆是屏蔽了存在者然后把存在者对象化之后讨论的存在)。

对逻辑属性的研究,是逻辑学系统中还未被开发的一个新领域。由于这个新领域所探讨的逻辑属性能够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走向,这类似于英语构词法中因后缀的不同属性能够对单词词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笔者把这个领域的理论命名为逻辑后缀学

逻辑属性就是《逻辑后缀学》的研究对象。

添加了逻辑属性的逻辑学,才是建造完美对称的人类文明大厦的完备的工具。

人的思维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判断过程,因此思维过程的逻辑属性,也就是指判断过程的逻辑属性。思维发生者也就是判断者。思维对象即判断对象。

在判断过程中所作的每一次判断,无论所需要的条件(前提)是否充分,演绎过程是否合理,最终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真假或对错,判断者都一定是在以下其中一种心理模式里完成对判断对象的判断:

一种是确认的心理模式,一种是非确认的心理模式。

《逻辑后缀学》把确认模式的判断称为判断,非确认模式的判断称为判断。

简而言之:判断,就是下结论;判断,就是不轻易下结论。

简单地说,例如我是否好人这个命题里,我是好人我不是好人两个答案中的任意一个只要在心理上得到确认,都属于判断。而在心理上对我是否好人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则属于非确认模式的判断(故判断并非糊里糊涂不知该如何判断之意。具体论述见本文下卷)。

《逻辑后缀学》认为:判断和判断会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逻辑属性。无论主观的逻辑推理过程及其结论是否合理,客观事物依据逻辑所发生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什么,只要属于判断,就必然具有判断的逻辑属性,如果属于判断,则必然具有判断的逻辑属性。

《逻辑后缀学》的研究范围,就是判断和判断的逻辑属性各自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判断对象及判断者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着确认模式的判断,否则我们似乎就动弹不了。因此判断是人的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式,追求正确判断则是人类的共性(海德格尔因此而发出对存在的追问)。它源自于人的自我认同及自他认同需求,因此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的功利性思维:作出判断的思维才是有意义的思维(随着文章的展开,人类功利性思维的判断,会改称为自定义是判断)。因为,是(确认)才对我们有用

长此以往,判断是人类思维中最大的范式范式的意思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范式的概念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提出)。从日常鸡毛蒜皮肤浅的琐碎小事,到国家国际大事,到人类、宇宙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深刻思考,无论各自的观点如何,赞同还是反对,其实都走不出”“判断这个范式。最终,终极的判断——完善或者完美的形式,就自然而然成了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逻辑后缀学》上卷,将对判断这个范式做深入的剖析;下卷,则试图走出这个范式,看看能判断到什么

 作者简介 :非是,本名郑越。中国广州出生,广州师范学院毕业,曾经在广州担任中学地理教师,后旅居澳大利亚悉尼市三十余年。博览群书、爱思考,早看车水马龙,夜赏华灯璀璨,终有所悟。

购买书请关注下面链接或者亚马逊网搜寻书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517.html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518.html

《逻辑后缀学(上下卷)》在巴诺书店上架发行 

Image result for barnes and noble

《逻辑后缀学(上下卷)》在英国的BookDepository上架,全球免邮费

《逻辑后缀学(上下卷)》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网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