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书屋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个人资料
夏维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风烈:西周篇》(十)

(2016-06-12 19:30:20) 下一个

公亶父来到一个环山的扇形地带,放下太姜,肯定地说:“就是这里,我们就在此安家了!”于是大伙散了开来,以家庭为单位,挖洞筑窑建房子,所谓“陶复陶穴”。

不过公亶父并没有马上建造自己和太姜的新房,第二天一大早他和太姜骑着快马(“来朝走马”),沿着渭水一路向西(“率西水浒”),左看右看,终于找了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太姜说:“此处甚好,哥哥是山,妹妹是水,好浪漫呀,我喜欢!哥哥喜欢吗?”公亶父绝对是个模范丈夫,见太太太姜喜欢,二话不说,用胳膊划了大大的圆说:“凡是妹妹喜欢的,哥哥都喜欢!”于是他们的别墅就建在那里了,具体建设过程就不表了,反正是你挖土来我拔草,你出汗来我擦汗,恩爱得很。

孟子倒是对此非常关注,并认为公亶父“好色”,不过“好”得好,“好”得妙,“好”得呱呱叫。关于公亶父和太姜“来朝走马,率西水浒”找房子的事,孟子是这样概括的:“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大王指公亶父,厥妃指太姜。他们夫妻恩爱当然无可厚非,如果孟子以他们作为榜样教育天下的怨偶们争创五好家庭,倒也是件美事。但孟子一下子把公亶父和太姜的恩爱升级到一个不可思异的高度,他们的恩爱似乎催生了男女间的化学反应,结果一个极其良好的社会效应出现了:自怨自怜男女光棍都消失了,所谓“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怨女旷夫不是指闹别扭的配偶,而是指没有配偶的适婚男女。这个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我一直想不明白。圣人一般都喜欢直接宣布结论,他们对论证技术不感兴趣,他们擅长以论点"证明"论点,论点踏着论点,便上了制高点。

站在制高点上的孟子,用公亶父的“好色”那番话开导齐宣王的“好色”。齐宣王似乎是个有着自我批评的好习惯的人,他见了孟子就愁眉苦脸地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安慰道:“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会让读者疯掉:“您老喜好女色,如果考虑到老百姓也喜好女色,何愁王政不成?”。

你如果不想疯掉,那就要参照齐宣王的另一项自我批评,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好货即是爱财。孟子针对“此疾”开处方说:“公刘(公亶父的九世祖)也爱财,但是他让居者有粮,军人有干粮。您老爱财,如果考虑到老百姓也爱财,何愁王政不成?”,这段话不会让人疯掉,意思说您吃饱、吃撑了都没关系,别让百姓饿着就行了。回头再看“好色”之疾就明白孟子在说什么了:“您老有多少后宫佳丽都没关系,您尽管HIGH,但你若能解决百姓的生理需求就OK了。”

齐宣王脾气真的不错,难怪招揽到一帮名士,孟子便是其一。孟子的“高点”他真的信吗?如果他信的话,他就该问怎么才能让怨女旷夫找上对象、怎样才能让饥寒交迫的人吃得饱、穿得暖,高唱《国际歌》肯定不行。可是孟子只会唱歌,请教他治国之策还不如对牛弹琴,齐宣王聪明得很,养着孟子而已。因为孟子名气大,用他打广告挺划算。这位“多疾”的齐宣王其实比孟子想象的要聪明得多,到底谁忽悠了谁,“多疾者”知之。

孟子嘴中如花似玉的公亶父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知识,但他会脚踏实地地做事。他和太姜选了个满意的所在建立小家庭之后,开始营建“大家庭”:崎周。

        公亶父接下来带领干部们丈量土地,根据家庭及人口定下每户田界,就是“包产到户”的意思。于是乎,从西到东,男女老少都投入火热的农业大生产中(“自西徂东,周爰执事”),手脚忙碌,嘴也不闲着,唱着“劳动的歌声,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太,满山川呀么嗬咳,妇女们呀么嗬咳,都争先呀么嗬咳”,人们的歌声嘹亮,人们的情绪高涨。

划分土地是小CASE,建设城邦才是大手笔。公亶父真是有派头,那时他还只是个土豪而已,居然就有司空和司徒了,“乃召司空,乃召司徒”,让他们负责城建,首先建造的是宗庙,那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那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地方,那是将来玩五色土过家家游戏的地方,那是江山社稷的象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