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慧律法师:正法眼藏04

(2016-08-28 03:08:23) 下一个

正法眼藏04

慧律法师主讲

司仪杨文强Michael:大众向师父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大众向上人问讯。

一问讯就好。

好,诸位请坐!

我佛教的辛苦还是值得的,我们值回票价,那么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正法眼藏的这个议题。

那么我们前面所讲的,禅是佛的心,那么三藏的语言、文字是佛的口,那么禅是生命的永恒相,也是生命的共相,所以佛佛道同。

因此,一个真正体悟圣道的人,是不会跟任何人争什么长短的。争论就是戏论,争论只有跟自己的无明在对话,若论是跟非,对跟错,没完没了。

禅、心、佛、众生究竟平等,自他不二之所以然。所以一切皆如。禅就是真如本心的原态,也就是所谓妙性天然,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俱足的。那么前面讲的,禅是人生宇宙当中唯一的真实,离开了这个真实,你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们再苦也要求正法,我们再累也不要被业力所打倒,毕竟顶天立地需要是汉子,真正大丈夫。

古德这么说,说;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很多人说法没讲到重点,曲谈就是拐弯抹角地一直讲一些名相,一直讲一些名相,这样大家都很累,没有一针见血,也搔不到痒处,结果讲了老半天,连讲的人都弄不清楚到底讲对还是错,这个问题就可是很大了。所以什么是禅?表里一如。就像古德的比喻,说:这个秤子的秤锤(砣),拿来把它锯开来,表、里是一致的;禅也是这样子的,表、里是一致的。了悟了最上乘,这当然需要大根器的,要发广大的菩提心。

所以我们整理几个特点:一、发大信心;二、大诚敬的心;三、决定不退转的心;四、大般若心;第五、远离邪见,这样子慢慢可以入道。

那么哪些人,前面讲的那一段,下午讲的哪一些人能入道?底下讲哪一些人不能入道?哪一些人不能入道?

⑴小聪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入道。小聪明就自己觉得很行,你也不能说他没有一点水平,但是这个水平,登不上大雅之堂,可是他沾沾自喜,自觉知足,裹足不前。他就说:哎呀!我这一点就傲视群伦了。一讲起话来,我就是所有的人的老师,没有人比我更行。这种人没办法入道。小聪明、自已为是的人,没有办法入道。

⑵太过高傲。所谓这个山高就不留德水,我们这个山太高了,水就留不住了。太高傲的人,目空一切、目无法纪,心中只有我,那这个没办法,你要开口,你讲不过他的,他讲的比你更厉害,但是他的出发点就是认同这个假相的自我,没办法沟通,他的我执、我见像钢板一样,开战车来都打不破的,没办法。我也无能为力,也不是说佛不慈悲,或者慧律法师你不慈悲,你要救那一些能救的人。

有一个人很有意思,一个老,也不算是很老,一个女众她来到文殊讲堂,她就跟师父讲说:师父,麻烦您慈悲,你要慈悲,我老公是外道,我请您有一天到我家来说法。那我跟她讲:我请问您,那您这一阵子起过冲突吗?冲突过。您有办法改变您老公吗?没有办法。那您老公对佛教有认识吗?她说:排斥得很。嗯~!她说:师父,麻烦您一下。我说:您以为我是seven-Eleven,二十四个小时好像在开店喔!您叫我来,我就来喔!您叫我去,我就去喔!是不是?我跟她讲:您一个老公掉进去外道的知见这么深、这么难,我不如回祖国大陆去讲给更多的人听,去救更多的众生。这个要懂得成本会计的。我用那个二个钟头,二天的时间,又没办法感化你老公,这二天,对不对?出去,呀!能度多少众生?算盘算一算,度你一个,还不一定能够心服口服地来认同我咧,是不是?最起码我今天来国际展贸中心,还得到很多掌声呢,是不是?这人要会算的,要会算一下,度一个人,还外道,这没办法啦!也不叫做慈悲的问题,这个真的没办法,无能为力,就等呗!看看他什么时候有这个因缘。

所以,太高傲,这个外道,唉呀!没有办法,他就站得高高的。

⑶大我慢的人不能入道。大我慢就是自己觉得:唉呀!我比别人强。那种慢心太强,大我慢,是吗?讲起话来,是大家都是他的学生,只许他教人,不许人家教他,是不是?

⑷小智慧的人、得少为足的人不能入道。一点点小智慧,得到一点点少许的东西,还不一定是正法,他就:唉呀!这个就是摩尼宝珠了!因为不认识究竟义的。

⑸还有一种人不老实,讲话的时候夸大其词,也没有什么廉耻,反正我说得出话就算是,我说得出口就算话啦!也没什么礼义廉耻啦!还有这个不能入道。

小智慧、得少为足不能入道。讲起话来自我膨胀,唉!无耻之徒,那不能入道。哪有一尊佛是这样子的?搞玄,一讲都很玄,很玄,

台湾有一个现在已经往生了,人家来问他,很深,因为他没开悟见性,他就说:唉呀!这个太深了,我讲你也听不懂。因为他本身也不懂,就用这个来搪塞。还有一个就更玄了,说:什么是禅?我告诉你,这禅,我早就讲给慧律法师听了,慧律法师的知见就是我的知见,你不要问我,要问慧律法师。因为他也没开悟,反正就推过来,就是各种状况都有,什么问题都有。

⑹心浮气躁,一点小事我就是要跟你对着干,我就是不放手。那你想想看,不能宽恕,也不能包容,心轻浮,定不下来,没有办法,造业非常地精进,修行很快就打盹,没办法。

⑺修行还有一种不能入道的,就是懈怠、懒惰,懈怠跟懒惰,这个没有办法入道,提不起劲啊!台湾叫提不起劲,可是这个祖国大陆,这个话讲起来比较好听,提不起劲儿,不来劲儿,这还要个卷舌,你看,要卷舌,讲久了,我就快变成北京人儿了。

有一个北京的来啊,就问了,我问你:打哪来啊?你哪来?北京,我北京来的,师父,我邀请来北京走一走。行儿!哎哟!快变成北京人了,北京的山顶洞。

接下来,这懈怠、懒惰不能入道,心浮气躁不能入道,提不起劲儿,那怎么入道呢?

我行我素,这是大障道的人。我说了算,我做了算,别人别想干预我,我讲经说法自己觉得讲的没什么错,但是有的人体会不一样。

有一个老公跟一个老婆,都有听慧律法师的光盘,还真的不错,网路(网络),结果她的老公生气就骂她,这老婆听了我的法好像体会错误。我跟她讲说: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两个夫妻吵架,他这个老婆对她老公怎么说呢?慧律法师讲的,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改变你自己就好,休想改变我!这好像体会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体会相反了。我的意思不是这样子的,体会错误,还真不好度喔!我行我素大障道人。

⑻脾气暴躁是大障碍的人。脾气暴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发脾气再说了,脾气暴躁不管别人的感受,不管别人的感受,这种人无法入道。

⑼凡是不能忍耐,不能入道。

⑽凡事不能吃苦,也没办法入道。少许的困难就吹嘘,我遭遇到多大的痛苦,就退转,不能入道。

⑾遇到恶知见、邪见,便动摇自己对三宝的信心,也不能入道。

以上都不是参禅或者修学佛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根器,没办法入道。

《般若经》有一段话:舍利弗,法实无所有,但如斯存在,不如实知之,名无明。还讲得真棒,《般若经》这么说:舍利弗,法实无所有,意思就是诸法当下就是空无自性,本自不可得,空无自性就是空,空相,空无自性,那么就是空,法实无所有,但如斯存在,但是它是如此的存在,意思就是说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它实实在在就是这么一回事,不如实知之,名无明,没有办法如实地洞彻人生、宇宙诸法如幻,缘起无自性,一切法究竟空寂,本自涅槃,不如实知之,名无明。众生就是没有一个透视的般若智慧,你要大悟见性地遮遮眼睛,应该说是他的心眼啊就像X光,照下去,一切法都是物理化学的作用。你看,你这个色身,你这个色身就是骨头啊,那个眼睛一放就是骨头,快速得不得了,再一照就是一堆骨灰,人来自于尘,又回归于尘,真的六祖讲的,就:本来无一物,所以我们这一些执著,说实在话,对圣人来讲,唉呀,摇头!就像无头苍蝇啊!无头苍蝇!

有一次,有一只苍蝇,前面的玻璃挡住啊!前面的玻璃挡住,可是这个,这只苍蝇看到前面的光要冲过去,前面的光要冲过去啊!可是,玻璃挡住,那只苍蝇,咦!又挡住,看到光明,这个就是没有找到大善知识跟自性清净心,这叫做什么呢?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找不到出路,怎么撞都是玻璃。诸位,大善知识重要就是在这个地方,能够指引你走出一条对的路、快速解脱的路,靠自己悟还真难!

舍利弗,法无可取、法无可著、法无文字、法离一切相、法无愿,法,一切法无生,无作、无染,万法本自涅槃。

寂静是般若智慧。唉呀!这一段特别的重要。

舍利弗,法无可取,诸法本来就空,取就是执著,贪,死执不放,法无可取,法法本空,实在是无可取。所以说:世间为吾所用,非我所有,这个世间也没有一样东西是你带得走的。正报、依报,时间到,就要回去了,就要回去。

法实无可取,但是众生迷茫、死执不放,到了死的时候,唉呀!他的房地产可能太多了,现金太多了,眼睛睁得很大,闭不上眼,死不瞑目。所以,钱太多,娇妻美妾现前,感情割舍不下,到临命终的时候死了以后,眼睛闭不上眼。法实在是无可取。

法实无所著,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实在不值得你如此地执著。

法离一切文字,这些文字都是概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那么人类创造出来的就开始,因为这个文字在体悟圣道的人来讲,他入无分别智的时候,这文字是没有任何的障碍的,可是全世界的人,都会有编出来这种种的阶级,譬如说:好、更好、最好。英文也是这样,good、better、best.好、更好、最好,来比较,the best.

两个人起冲突。这菲律宾与台湾的渔船,台湾的渔船在菲律宾的海域,被菲律宾的那个巡逻艇,没有越线啊!台湾跟菲律宾起冲突,菲律宾开枪,哒哒哒……开枪扫射,一个船,捕渔的船的船长被打死,被打死了。

喔!这个很麻烦啦!两个政府僵持不下,僵持不下,对不对?说:道歉。因为那个菲律宾全部讲英文的,说:I’m so sorry.那不行。台湾不接受,sorry,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抱歉,不行,后来他们又层级更高,regret,我对这件事,船长的事情,regret,很遗憾,抱歉是sorry,regret就是很遗憾,台湾也不接受。哇!这记者就起哄,台湾很悲伤,到最后逼得菲律宾的高官不得不出来讲,这件事情apologize, apologize郑重地道歉。我的意思就说:语言文字里面都有分层次的,都有分层次的,sorry抱歉,regret遗憾,apologize,郑重道歉,台湾接受。当然这个事情,唉呀!这中途很复杂,我的意思就说:这个语言文字里面本身就有层级的分别,就有层级的分别。

那么,舍利弗,法实无相,意思就是法本自空相,本来就无相、无愿,愿就是求,空、无相、无愿,三门清净绝非虞,空、无相、无愿。愿,发大愿那个愿,愿就是求,就是真求法者,于一切时中无所求,是名求法。因为法法本空,不可求,所以说:真求法者,二六时中无所求,是名求法。

舍利弗,法实无有生,亦无有灭。舍利弗,一切法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舍利弗,一切法本自无所造作。舍利弗,一切法本自无染,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污染,是因为众生不明了真理,著境以为实,把它当作是真的来追求。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你追求的东西错误,那就注定一定要痛苦一辈子的,痛苦一辈子的。

学佛跟不学佛差很多的。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啊!这个同学谈恋爱,谈恋爱。咦!没有回来。我跟他讲:你昨天晚上跑去做坏事儿?他说:没有、没有!我送我女朋友回家。我说:回家,那怎么那么晚回来啊?他说:我们去公园走一走,实在是不舍得离开,我的女朋友太漂亮了,不舍得离开,然后又送到她家门口,也不忍心让她进去,然后又出来公园走一走,一直在公园里面绕几圈儿,绕几圈儿,绕到凌晨五、六点。我说:都不用睡觉?他说:唉呀!那个来劲儿。唉呀!太刺激了,唉呀!睡不着!我说:你们总共走了几圈?唉呀!大小算一算有一百圈儿。我说:要我的观念跟你们~要我女朋友,一百圈用跑的,赶快回来睡觉,为什么呢?因为一定要回来睡觉,所以这个观念不一样。

人们就是追求这种虚无飘渺,而且众生认为是实在的。所以万法本自涅槃,本来就寂静,这个就是般若。

一切法不受,即入三昧。一切法不受。六祖讲的,叫做离执禅定,此真如体,无可遣。《大乘起信论》讲,这个真如的本心本体无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如,也无可立,何以故?诸法空无自性,以一切法,皆同本心本如,哪来的立啊!无可遣,就是一切法,本来就不用除,了诸法如幻,空无自性,轻轻松松就把它放下。遣除妄想重增妄,这个真如体是不能让你遣的,一切法本来就是真如,也无可立,所有的立都是假相。

诸位,我们研究过天台宗的空、假、中,其实回归到最后答案还是一样,佛为什么讲空?佛为什么讲诸法皆空?就是叫你无所住,为什么讲有?一切都是假有?缘起所生的东西统统是假有。答案要叫你做什么?叫做叫你无所住,离两边、离空、离有,名为中道。为什么还讲一个中道呢?在《阿含经》里面还讲中道,这中道是什么意思?不执空也不执有,名为中道。名为中道要叫你做什么?也是无所住啊!《金刚经》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什么?统统叫你无所住,万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所住。这个就是说:一切法不可遣,一切法也不可立,禅就是这样子,所以,前面我们讲即心是佛,也对,讲非心非佛,也对,但是问题如果你迷了,讲即心即佛,不知所以然,讲非心非佛,更重增迷茫,问题是悟?还是不悟?这个问题。

接下来,很多人都讲三藏法师,三藏法师,这是不对的!真正不是三藏,那只是小乘一个代名词,稍微要厘清一下,要厘清一下。有时候我们称叫做一藏,有时候称二藏,有时候称三藏,有时候称四藏,有时候却要称五藏。

简单解释一下,如果讲到像《华严经》一真法界,叫做真如法界一藏,一藏,我们讲:一藏法师,也对。经、律、论,小乘四阿含,或者四分律,或者俱舍、成实论等等,叫做经、律、论,这个叫做三藏法师。所以现在已经分不清楚了,小乘也叫三藏法师,大乘也叫做三藏法师,但事实不然,我们说经藏、律藏、论藏,名为三藏,这统统究竟真实义是指小乘来说的,小乘来说的

但是我们还有大乘啊,小乘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候那么他的弟子……大乘叫做杂藏,杂叫做多,杂藏就是多,大乘所讲的不是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以你到泰国去,跟大乘,哇!那完全不一样,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上座部,乃至于我们到西双版纳,云南省那个南边上座部的进去一看,你不用问说:那个是什么佛,那一定是释迦牟尼佛,不用问。可是大乘就多了,十方诸佛。所以讲得又广又大,量又多,杂藏叫做「多」的意思,叫做大乘藏。所以,又称一藏叫做真如法界藏。如果是讲三藏,叫做经藏、律藏、论藏。如果讲大乘的法师,叫做四藏法师,要通达小乘三藏,要大乘杂藏。最后一个叫做秘密藏,又叫做咒明藏,意思就是念咒啊!观想啊!结印啊!所以,简单来讲,这个稍微厘清一下观念。讲一藏,叫做法界真如一藏;讲二藏,也可以叫做显藏,或者是叫做密藏,也可以叫做小乘教,或者大乘教,小乘藏,大乘藏。讲三藏就是经、律、论。如果讲四藏,叫做经、律、论、杂藏,因为他讲遍十方。如果讲五藏,就是经、律、论、杂,还有秘密藏,就我们今天所讲的密宗,秘密藏。

那为什么要解释一下呢?一般人只知道说:唉呀!唐三藏法师,是什么法师,就是通达三藏,所以这个稍微在这里解释一下,以免佛弟子对这个不是很了解,要扩大自己的视野,一定要听经闻法,一般的法师一辈子要通达一藏都很难,譬如说律藏,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十诵律、毗尼作持——止持、作持,什么叫做白一羯摩?什么叫白二羯摩?什么叫白四羯摩?轻重这个律,持有这个,话讲回来,不要讲太多,讲一门唯识学就好,没有十年的功夫,要精通唯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十年喔!ten years,十年,十年喔!所以,我们说实在话的,当今要称得上三藏,或者是四藏,或者五藏,事实上很不容易,除非他愿意,除非他愿意放下身边繁琐的事,全力以赴地在经教上悟明心性,精通三藏、精通四藏、精通五藏,或者是悟明心性,一般太忙碌了,太忙碌了。所以不要口口声声说:唉呀!哪一个人通达三藏,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太不容易了。

禅离语言、文字,我们文字如果从内心里面不了解它只是一个工具,这个文字越研究就越扭曲佛义,因为没有大善知识,证悟的大善知识,老是在语言上、文字上里面寻找真理,那不可能找到真理。所以,为什么要学佛?是为了要解脱。说:为什么要修行?生死可怕、业力可怕。为什么要参禅?得大自在、得独立、得安祥。为什么要体悟圣道?唯有佛的心是人生宇宙当中的真实。

不肯放弃假相的人是永远与真相绝缘。与「真相」就是实相啊!在座诸位,你、我都不可能拥有全世界啊!不可能啊!总有一天,你会开始感到孤独、挫折、丧气,最后没办法,活着没人要、没人疼,是不是啊!这个时候年纪轻轻的花枝招展啊!年轻的时候气色好,身体强壮,会讲大话,对不对?男众到老的时候,而发苍苍,而视茫茫,而齿牙动摇,很快就干到五星上将了,都是皱纹,还不用挂牌呢!就挂在这个地方,唉呀!这个就是岁月的痕迹,也是经验的痕迹,想当初,我是叱吒风云啊!战场上独领风骚,而今安在哉?这《赤壁赋》里面讲的,而今安在哉?垂头丧气。

台湾有一个将领抗日的,打了几年战争,算是很有功德,很有份量,最后是怎么样?住在眷村,孤独而死,死的时候什么都没剩,战场是他的舞台,可是没战争,年岁又大了,孤独一个人,很可怜啊!看了就是,唉!有一天我也会老。那女孩子就更悲惨了,一看,人老珠黄,是不是?枝叶飘零,怎么看都很不耐看。照了镜子,晚上作噩梦;化了妆,人家以为我是妖怪。唉!真的老了,真的老了!一定会有那个的一天。师父,我不相信,不相信,咱们等着瞧。所以有一首歌,(师父唱:)我总有一天等到你……我总有一天等到你。因为那个隔壁的棺材店每天放这一首歌,那个人就告他,告棺材店的,告什么?每天都放这首歌啊!我总有一天等到你,结果告不成,不起诉。那告人的就:每天都唱这一首歌,我住在他隔壁。他说:我放自己的歌,有什么不好啊!见棺大吉啊!有什么不好?有的人还来我这里躺着棺材,想得到中奖啊!想得到棺材运啊!偏财运啊!后来不起诉。很快我们就会进入老化,想当初,我们年轻的时候,这一眨眼,三、四十年了,这么快!唉呀!刚剃度出家,一晃,今年,我一九五三年的已经六十多了,再过几年,我就没办法上台说法了,就跟大家说:good bye了,要进去棺材了。大家都是平等,上苍对每一个人的安排都很公平的啦!公平的。

佛陀轮回之说就好像用古瓶子装盛着,用古瓶装盛着新酒,就说我们那个业力啊!大,重大的业力像瓶子一样,灵魂进来,可是,是老瓶子啊!因为业力存在啊!所以我们差不多一辈子都跟着业力跑,完全做不了主,一点都不能自在。

那么末世有五种法能令正法不灭,大家也不用气馁,哪五种情形可以让整个佛教兴盛呢?

一、尊重如来正教,能令正法不灭。就说:当你在说法的时候,能够让一切众生对如来的正法生起信心、生起希望、生起兴趣,导引进入佛教的领域,佛教不会灭亡,正法不会灭亡。一、尊重如来正教,能令正法不灭。

二、止息嗔恶。你要让佛教兴盛,要做一件工作,就是止,就是停止,息,就是安息那个息,嗔,嗔恨心,恶,就是恶知见,或者是嗔恚的人。简单讲,要让正法重现、正法不灭,一定要先改改自己的脾气,让你自己所到之处受人尊敬。诸位,一个温柔、有智慧、温和的人,能够潜移默化众生。一个嗔恨心很重的,开口就是自以为是,开口就是指责别人,这个脾气大暴躁的。所以,尤其是我们走入正法的法师,或者是护法居士,要听听师父的劝告,脾气改一改。如果你这件事情实在是很生气,很生气,哲学家讲:你实在没办法控制,那就数一、二,数到一百,才生气,数到一百的时候,气就慢慢慢慢慢慢……消了。但是有的人就说:唉呀!慧律法师讲的,数到一百。(上人学他人咬牙切齿地形像:)数到三的时候,先发脾气再讲啊!还数到一百,这么的煎熬!哪有办法耐到一百啊!数到三就杠起来了,这个不行,会毁掉整个佛教的。所以,有一颗柔软的心,还有一个好的脾气,这个好的脾气养成了,也就比较不会生病,对你是有好处的,又可以度众生。所以碰到事情的时候忍一忍,为了正法不灭,碰到委屈忍一忍,要忍一忍。

第三、要敬事上座,敬事上座就是出家三十年以上,他的德行、他的般若智慧、他的慈悲心足以感化别人,大众都向着他,要敬事上座。为什么?因为他是引领众生入佛的正见,能够启动无量众生的法身慧命啊!这个敬事上座可是符合我们中国的伦理喔!对不对?君臣,或者是夫妇,或者朋友,那么我们敬事上座,也能强化整个佛教的向必力。

第四、爱乐正法。推广正法不惜生命,能令正法不灭。前面讲的敬事上座,能令正法不灭,大家有一个领导,有一个依归,有一个方向。第四点是爱乐正法,也就是说:唉呀!大家把这个正法好好地传开来。其实现在的科技很快的,用手机也可以度众生,对不对?微信、微博也可以度众生,vcd、dvd、网站、播经机、书,现在科技,拜科技之赐,太简单啦!就是你肯不肯做。诸位,如果在座今天,我们尊贵的法师、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这些祖国大陆和香港的法师和居士,你今天听了觉得佛陀的正法,唉呀!真是好!我发大菩提心。我告诉你,你将来的果报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啊!一切以心为主导,发了这个大愿,宁舍生命拥护正法,唉呀!不得了。你将来的果报不得了,诸佛赞叹,师父也赞叹你,所以回去好好地发心。

第五、叫做善诲初学。就说,碰到那一些刚刚初学的,要用耐性。不要说:你怎么那么笨呢!我跟你讲了这~么多次,你每次都搞错,不!善诲,善于教诲初学佛法的人,要用耐性。佛教多一个就有一份的力量,佛教多一个就有一份的力量,所以我这一辈子都是讲正面的能量,我都讲鼓励的话,对于众生的缺点,我从来不去谈,也不去看,因为他是众生,他就一定会有缺点,他不是佛啊!对不对?他不是佛,他当然一定会有缺点嘛,哪一个人,众生他没有缺点的?零缺点那就是佛啰!诸位,要发心就快喔!无常迅速,生死不饶人喔!大家一定要冷静一下,故人陆续凋零,犹如秋风落叶,唉呀!心痛哉啊!心痛哉啊!又如何?又奈何?无常迅速,生死无情。一刹那之间不用功,轮回就到了。

所以,古人讲:故人陆续凋零,不是那个塞外无故人,故,旧有认识的人,以前旧有认识的人,或者叫做死去的人,故人陆续凋零,你看看你的四周围,很快,这个死了,很快,那个死了,很可怕的。

台湾有一个弟弟,男孩子,十三岁,每天都吃什么?吃烤香肠,每天都吃烤香肠,十三岁,十三岁得大肠癌,十三岁喔!每天都吃烤的,所以现在也不晓得应该怎么讲,说肯德基、麦当劳,这个要小心,真的要小心。如果你的四周围有这个弟弟、妹妹很喜欢吃那种油炸类的那个薯条,极端的油炸,简单讲:这致癌的比率就非常非常地高,距离死神就很近了。南无部部帝唎伽哩哆哩 怛哆誐哆耶……很快就召请去了,嗯,很快啦!南无部部帝唎 伽哩哆哩怛哆誐哆耶……嗯!又死了一个,才十三岁喔!大肠癌死的。

有一个人,年轻人喜欢吃川菜,那个麻辣火锅,那个麻辣火锅辣到会麻,这个年轻人认为他的身体很行,他很喜欢吃这个川菜,川菜也不一定是全部都是辣的,但是大部分的辣的麻婆豆腐~川菜很辣,而且吃这个川菜的麻辣火锅,还烫的、热热的就吃,你知道吗?有一次他吃得非常津津有味,控制不住,连续吃了五锅,五锅,那个麻辣火锅我沾到一点,啊!那一种辣,他一次吃五锅,五锅怎么样?一吃完,胃啪!爆炸,胃出血,大量出血。人,就一个这么简单的辣的东西都没办法控制,都很难控制,你看看,怎么了什么生死啊!一个辣的都没办法改,唉呀!这个男孩子胃大量了血,送到急诊,急诊救不了,再送到加护病房,很幸运救起来,救起来了。唉呀!生命真的很可贵啊!对吧,生命诚可贵,佛法价更高啊!是不是啊?所以真实的修行人是实修的,不搞稀奇古怪的。

有个人来到文殊讲堂站了很久,你知道,101告诉我说:唉呀!师父,那个人在外面站,站了三个小时,我问他,我刚好下去吃饭碰到在外面,我说:你所为何来?师父,我求法心切。我跟他讲:我这里一法也无啊!你求什么法呢?求法,有所得即成生灭,我这里一法也无,何必这么辛苦呢?回去看着你那一颗心,把妄念慢慢地放下就是求法,就是求法,就是真正受益的人。

所以,很重要的: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这句话对当今的出家众和在家众,很有勉励作用,也是一句重大的座右铭,智者务其实,有智慧的人认为生死比较重要,解脱比较重要,而愚者争虚名,争虚名就是我这个名气搞得很大,我又没有真材实学,可是碰到大家都在争,我也争,我也争。诸位,把实修、实证、实受益的佛法,拿来好像商业在争权夺利,很悲哀的。佛陀、佛法是交心啊!商业是交易,道场是交心,商场是交易,你不要把佛教搞成像商场一样的,有时候为了小事情,少许的钱,搞得焦头烂额,这个有失佛弟子的慈悲啊!所以,我们应当了解智者务其实,真实的、受用的,我领纳。愚者争虚名,一切众生喜欢这个东西。

还有,不可以拿自己主观的意识形态,自作聪明的概念来弘法,我们所说的法,依法不依人,但是这个很难分辨,依法,再来问题:什么是法呢?如果你没有证量的解脱境界,以解作证,能说你是说法吗?是,也算是说法,结一个善缘。

 

注1.善知识: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捨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另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捨、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经论中列举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三)教授,指善巧说法。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辨等三种善知识。 

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三十六、卷四十五、中阿含卷十即为比丘说经、长阿含卷五闍尼沙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卷九十六〕——《佛光大辞典》

注2.2013年5月9日上午10时台渔船「广大兴28号」在台湾屏东县鹅銮鼻东南方约166海里台菲重叠海域处,遭菲律宾公务船扫射,65岁船员洪石成中枪重伤随后身亡,渔船受损严重,完全失去动力。

注3.不受一切法:谓心无爱著,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法华经化城喻品〕——《佛光大辞典》

注4.中道: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又作中路,或单称中。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之真理称中道理。中道教(三时教之一)即指中道之教说,以中道为旨之立场称为中道宗(法相宗主张唯识中道,并自称为中道宗),观中道称为中道观(全称中道第一义谛观,为三观之一)。又因中道乃表示宇宙万有之真实相,故就中道即实相之意义而言,称为中道实相。

(一)在阿含教说而言,因八圣道之实践是远离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等偏颇之生活态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菩提涅盘,故称八圣道为中道。若正确理解十二缘起之真理,因而远离常见(认为众生生命主体之我为永远存续者)与断见(认为死后全归灭无),或有见(自然之立场、世间之常识)与无见(虚无主义)等偏颇之看法,故正观十二缘起,是谓住于中道之正见。前者为释尊初转法轮时所说,乃属实践上之中道;后者则为思想上之中道。

(二)在部派佛教而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成实论卷十一等,继承阿含教说之立场,谓中道远离断、常之二见。

(三)大乘中观派之主张,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立场,以远离一切执着、分别而无所得者为中道。据中论卷一观因缘品载,缘起之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八邪、八迷、八过、八计、八谬、八事之戏论),而阐明空之真理;万有以顺此缘起道理而存在,故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着之对象。如此,离八邪而住于无得正观,称为中道,此即八不中道、八不正观、无得中道、八不中观。此‘八不’即指否定生灭等八邪之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由此得破一切邪执,而显现诸法实相。八不之中,不生、不灭是其根本,故特别以不生包摄八不。据吉藏之中论疏卷二,不生是破婴儿阐提,不灭是破邪见阐提,不断是破断见之声闻,不常是破常见之声闻,不一、不异是破外道,不来、不去是破独觉及初发心菩萨之各种邪执。

三论宗基此八不中道之说,说三种中道,即中论疏卷一中就八不中道与二谛之关系加以说明:(1)俗谛中道(世谛中道),从依因缘假合而存在之现象面来说,万法无实体,是空,但却以假有之现象存在,故为无生灭之生灭,生与不生俱不可说。(2)真谛中道,从存在本体之真实面来说,万法皆是假有现象之存在,本体毕竟空,故为生灭之无生灭,不生与非不生俱不可说。以上两者称二谛各论之中道。(3)二谛合明中道(非俗非真中道),所谓无生灭之生灭或生灭之无生灭,其实既非生灭,亦非无生灭,而是超绝言语思虑之毕竟空。

又据三论玄义卷下谓,中道有一中乃至四中之别。即以中道为唯一清净道是为一中,中道配以二谛而论,分‘世谛之中’、‘真谛之中’是为二中,‘二谛之中’再加‘非真非俗之中’是为三中。四中即:(1)对偏中,对断、常等偏见所说之中。(2)尽偏中,即指灭尽上述之偏见,而显出中道之意义。(3)绝对中,所显现之中乃超绝言语思虑之不偏不中者,故假名为中。(4)成假中,由非有非无之绝对中,反能成立现象假有之存在(有无),为教化众生之方便。

(四)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之说,主张一切诸法乃超越空、假之绝对,且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之对象,此即中谛。此中谛为化法四教中之别、圆二教所说,但别教视三谛为各个独立之真理(隔历三谛),空、假二谛为现象面,中谛为本体面,此种释法称之为但中;圆教则视三谛并非孤立,一谛之中具足三谛,三者圆融无别(圆融三谛),为即空、即假、即中之中谛,故称为不但中。又通教虽不言三谛,但所说之空理中,已包含中道,故通教亦称含中之教。此外,天台宗主张中道之理为宇宙之真实相状,悟其理即能自由自在趋向佛乃至地狱之十界,此即应受教化者之机而变化姿态,以应化之本源含中道之理,故称作中道应本。藏教与通教之菩萨并不具此种能力。前者唯伏见思之惑,而不断尽,以此惑为因而受生三界(伏惑行因);后者以誓愿力扶持烦恼之习气,生于三界而教化众生(誓扶习生)。

(五)唯识宗立有、空、中等三时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有、空二边(两极端),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之中道真理之教,称为中道了义教;偏于有、空之教,称为不了义教。其所谓中道即唯识中道,即:(1)凡夫所以视有情实体生命之我与构成万有要素之法为实在,皆因迷情之妄执所致,故是「情有理无」,为「非有」。(2)万有为因缘之假和合,系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即识是「理有情无」,为「非无」。(3)万有无固定之本性(自性),是为空,故能自在变现,即空是「真空妙有」,为「非无」。依此,宇宙之真相即以‘非有非无’(非有非空)之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张者称为中道了义教。据三性之说,此所谓之我与法即为遍计所执性,识为依他起性,空为圆成实性之义。

又日本方面,执空说之南寺主张三性对望中道(三性相对中道、言诠中道)之说。即依真如之圆成实性(实有)而有依他起性(假有)之现象,再有遍计所执性执其现象之相为实有,故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为非无。此三性乃同立于一法(一事物)上之三性,若由三性相望之立场言,则此法系‘非有非无’之中道,此即三性对望中道之义。对此,体空说之北寺主张一法中道(离言中道)之说。即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义。例如遍计所执性是情有,故非无;然因其理无,故亦非有。亦即自具中道之立场言,三性之每一性皆显示中道之义。但亦有人主张,一法中道说中之遍计所执性乃属凡夫之迷情,故不可立于中道。

主张三性相望之中道,以系于言说之上而论中道,故称为言诠中道。一法中道则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来实相,乃是断绝言语思虑、非有非空之中道,亦为绝对存在之中道,故称为离言中道。二者合称二重中道。前者是教化他人之中道,后者是表显自内证之中道。此外,中道一语,亦用于指能观之智或所观之理等情形。[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经卷五十六罗摩经、转法轮经、大宝积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维摩经文疏卷二十一、摩诃止观卷三上、卷五上、卷七上、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总料简章]——《佛学大词典》

注5.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又作三藏圣师、三藏比丘。略称三藏。印度早已采用此名称,如摩诃摩耶经卷下:「俱睒弥国有三藏比丘,善说法要,徒众五百。」我国则专指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经、律、论之高僧,其中以玄奘最为著名,世人每以「玄奘三藏」或「唐三藏」尊称之,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首:「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另于南传巴利本弥兰陀问经中举出 tipe语,意指「通达三藏者」。于巴利语中,ekapi系指「忆持一藏者」,dvipi系指「忆持二藏者」,tipi系指「忆持三藏者」,可见三藏之称早已通行于印度。〔善见律毘婆沙卷一、出三藏记集卷六、卷十所载后出杂心序、梁高僧传卷二〕p692——《佛光大辞典》]

注6.(◎一藏:指总摄一切教法之法界法轮藏。〔释摩诃衍论卷一〕p83

◎二藏:即分类如来一代圣教为二种法藏。乃指诠释声闻与缘觉二乘道之声闻藏,及诠释菩萨道之菩萨藏。前者系狭浅而较劣之小乘教;后者则为深广而圆满之大乘教。慧远、吉藏即淮此而立教判,大别佛教为二。〔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p250

◎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梵,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一)经藏,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二)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三)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或摩得勒伽,意译作本母、论母)、优波提舍(意译作论议)具有密切之关系。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三藏之所显与等流等各异,经藏乃次第之所显,律藏为缘起之所显,论藏为性相之所显;经藏为力之等流,律藏为大悲之等流,论藏为无畏之等流;经藏系种种杂说,律藏系讲说诸学处,论藏则分别诸法之自相与共相。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四)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五)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六)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七)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八)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九)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

释氏要览卷中亦援引阿毗达磨集论之说,谓经藏乃用以对治疑烦恼,律藏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论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此外,茜藏喇嘛教以三藏配于三毒,而谓律藏可断除贪欲,经藏可断除嗔恙,论藏可断除愚痴。

有关三藏之次第,迄无定论,或谓若就三藏结集之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

若将此三藏配于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同时,经亦包含戒、定、慧三学,律包含戒、定二学,论唯包含慧学。其他尚有由各方面立三藏之别者。原来三藏系指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圣典,亦即小乘之三藏教(藏教),其后此语为大乘所引用,三藏遂有下乘(声闻乘)与上乘(菩萨乘)之别,合此即成为‘六藏’。

凡是以经立宗者,如华严宗、净土宗、密宗、日本日莲宗等,皆称为经宗;以律立宗者为律宗,如我国南山律宗;以论立宗者为论宗,如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别称为经师、律师或论师。造论弘扬佛教者,称为论主或论师。精通三藏之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单称三藏。在我国,三藏之翻译家亦称三藏,例如称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诵律卷六十、分别功德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二)分别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所说之教法,即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合三者亦称三藏。(一)声闻藏,诠释声闻之理行果。(二)缘觉藏,又作辟支佛藏,诠释缘觉之理行果。(三)菩萨藏,诠释菩萨之理行果。[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三藏品、阿阇世王经卷下、入大乘论卷上、大乘义章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三)日本净土真宗,对净土三部经所说之教法(法门),亦称三藏。据‘教行信证’一书之说,此三者即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一)‘福智藏’意即圆满成就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乃指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从而谓开显大无量寿经所说弘愿真实之第十八愿之教。(二)‘福德藏’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定散诸行,从而谓开显第十九愿要门之方便教。(三)‘功德藏’即阿弥陀经所说以自力回向之名号,从而谓开显第二十愿真门之方便教。——《佛学大词典》

◎四藏:即佛教典籍之四类。<一>指经藏、律藏、论藏、杂藏。此为部派佛教大众部所立。其中,经、律、论三者,即一般所称之「三藏」。关于杂藏之解释,据分别功德论卷一载(大二五?三二中):「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讚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也。」杂藏主要说佛、阿罗汉,及三阿僧祇菩萨之本生因缘。因其文义多于三藏,故称杂藏。〔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出曜经卷一、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四十九、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 <二>指经藏、律藏、对法(论)藏、明咒藏。此为部派佛教犊子部所立。即于三藏外,加上明咒藏。明咒,即陀罗尼。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载,此藏之中集诸咒,故称明咒藏。p1848

◎五藏:<一>藏,为含藏、摄持之义。含藏摄持一代圣教之典籍分类为五,称为五藏。有如下数说:(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所立。即:(1)素呾缆藏,即经藏,诠定静。(2)毘奈耶藏,即律藏,诠戒律。(3)阿毘达磨藏,即论藏,诠性相分别之慧。(4)般若波罗蜜多藏,诠大乘真实之慧。(五)陀罗尼藏,即佛为不能受持上述四藏,或犯四重、五逆、谤法、阐提等重罪者而说之真言密咒,使得消灭过罪,速疾解脱而顿悟涅槃。(二)法藏部所立。据三论玄义载,即:(1)经藏,诠定。(2)律藏,诠戒。(3)论藏,诠慧。(4)咒藏,摄诸咒等。(5)菩萨藏,摄菩萨本行之事等。(三)大众部所立。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即经、律、论三藏及杂集藏、禁咒藏。诠显戒、定、慧三者,或仅诠其二者,称为杂集藏,其馀淮法藏部可知。(四)成实论师等所立。据成实论卷十四恶觉品载,即经、律、论三藏及杂藏、菩萨藏。〔分别功德论卷一、异部宗轮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大乘法苑义林章纂注卷二、辩显密二教论卷下、真言宗教时问答卷四〕

<二>为犊子部所立三世、无为、不可说等五法藏之略称。(参阅「五法藏」1115)p1206——《佛光大辞典》)

注7.《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前赤壁赋: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qǐng)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é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f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更(gē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8.上座:音译悉他薛罗、悉提那。又称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等。乃三纲之一。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毘尼母经卷六,就法腊之多少而立下座、中座、上座、耆旧长宿等四阶。又以无腊至九腊,称为下座;十腊至十九腊,称为中座;二十腊至四十九腊,称为上座。五十腊以上而受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者,称为耆旧。惟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满十腊是为悉他薛罗,此盖以上记中座以上总为上座。 集异门足论卷四所言之上座有如下三种:(一)生年上座,即指尊长、耆旧。(二)世俗上座,即有世俗财产、地位、权力者。(三)法性上座,即法腊较长,智慧解脱,已证得阿罗汉者。另于释氏要览卷上举出「四种上座」之说,即:(一)僧房上座,即律所说之三纲上座。(二)僧上座,即坛上之上座,或授戒时堂中之首座。(三)别房上座,即禅林诸寮之首座。(四)住家上座,即计斋席之上座。此外,上座亦为比丘之泛称。〔四分律卷五十四、十诵律卷三十九、禅苑清规卷一、禅林象器笺称呼门〕——《佛光大辞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