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慧律法师:第一义谛 第三集之1/2/3

(2016-08-20 10:26:53) 下一个
 
第一义谛(三)1
 
慧律法师主讲
 
(民国)102年(2013年)
各位尊敬的大和尚、大法师、比丘、比丘尼,还有各位护法居士大德,以及慈悲的义工,大家阿弥陀佛。(众:阿弥陀佛。)
 
今天是2013年8月18日,是彰化斋僧重要的日子。承蒙各位比丘、比丘尼,还有护法居士大德,在百忙当中来齐聚一堂,那么,刚刚主办单位跟我讲,说我们今年斋僧,早上有五千两百多位法师来应供,这个是佛教的大日子,非常地让人感动。大家也不惜辛苦,在下午的时候,还愿意留下来,大家来共同研讨佛法,让我们的生命迈向圆满,这个非常让人感动。那么,下午两点半到五点,由我来负责弘法,说弘法实在是不敢当,应该说是来向诸山长老请法才对,因为在座的每一位法师,都有优点,都有优点。你们的优点,就是我的老师。简单讲,在座诸位,没有一个法师,没有一个护法居士,没有优点。那么今天,我受主办单位的邀请,当然用最谦卑的心,来向大家互相学习。说「教大家佛法」,这是不敢当的。那么,主办单位邀请到我,就由我跟大家汇报一下这几十年来修行的心得。那么,如果主办单位下次邀请你们来演讲的话,那么就变成你们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修行的心得。在没有成佛的过程当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随喜。
 
那么前面,我们第一集、第二集,给大家第一义谛一个正确的概念,这第一义谛,它很深、很难,也是佛法的究竟处,成佛的临门一脚,那么,前面两集就告诉我们,第一义谛不可以落入生灭见,生灭见就是——佛证得金刚佛性,不生不灭。什么是生灭见呢?诸位,凡夫见是生灭见,声闻见是生灭见,菩萨见是生灭见,外道见是生灭见,佛见一样是生灭见。真正的见道:不见一物,名为见道。所以真正入于第一义谛的,不可以立一知、立一见、著一相、著一法,著一知、著一义,或者著一境,「义」就是意义的义。著一义,义就是境的意思。若著有知见,就是生灭。所以,佛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契入第一义谛不可以落入有见,不可以落入无见,不可以落入常见,也不可以落入断见。
 
所以,祖师这么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一句话直接了当讲,就是:你不需要求佛法,佛法在当下。息就是停止,歇即是菩提,那个停止。唯须息见,息见就是停止对生灭的相建立的妄想。妄想尽处就是涅槃。这是佛所说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佛但说不生不灭,涅槃妙性——这是最究竟。所以祖师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也就是:真心不是你求,是本性具足。唯须息见。「见」,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讲,见就是观念,就是意识型态一种执著、分别,一种颠倒,透过无明的投影,所完成的一种不真实的,假相的一种执著。所以祖师说:不用求真,真心不用求。唯须息见,你要停止对生灭的执著、分别,那么,这样子慢慢慢慢就会见到涅槃的真心妙性,所以不必求真心,但息见,停止生灭的知见,妄想尽处就是涅槃,没有其他的涅槃可得。没有其他——妄想的尽处就是涅槃。不能离开妄想,在其他地方找到涅槃。离开了妄想,你也找不到涅槃。就像离开波浪,你找不到水,一样的道理。诸位,法如大海,法就像大海,渐入要渐深,渐入渐深。你在家里的鱼缸,如果你有养鱼,你家里的鱼缸,你只能看到小小的鱼在游动,你到浅海,你只能看到比家里的鱼稍微大一点点,如果你想观赏最大的鲸鱼,你必须到深海,你一定要到深海。
 
同样的道理,如果,今天我们整个佛教在相上打转,在相上热闹,没有契入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就是涅槃,那么,整个佛教就失去了重心,也失去了重点。因此,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我们不是说,你今天作慈善、办学校、放生不对,这个我们也随喜,也赞叹。但是一个佛弟子对法不认识,对涅槃的妙性不能体悟,就像沿着此岸这边一直跑,沿着此岸这边一直跑,你没有办法直接穿过这个河流,达到涅槃的彼岸,永远没有办法。欲入如来的第一义心,究竟真如,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智,你必须要用最谦卑的心,我们必须用最谦卑的心,来聆听佛陀的正法。
 
谦虚是智慧的开始,狂妄与圣道绝缘。再讲一遍:谦虚是智慧的开始,狂妄与圣道绝缘。也简单讲,说法的人用最谦卑的心,那么,听法的人也必须用最谦虚的心,为什么?谦虚是智慧的开始,唯有谦卑,他才能够容纳更多的正法,自己装满自己的知见,佛的知见就装不下去。什么境界的人,他就会讲什么境界的话,什么程度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书。所以,入于佛的正见、修行圣道的人,他不会跟一般的众生有种种的计较。
 
那么,什么是第一义谛呢?了诸法空无自性,了知一切法如幻、如梦,这是第一义谛,究竟的空相处,第一义谛究竟空相处,也就是第一义谛大空,这是诸佛所行处。但是因为这个义理太难了,太难了,经典讲:要到八地菩萨以上,才证得一切法无生。要到八地菩萨,换句话说,七地(远行地)还是在生灭。八地菩萨才证得一切法无生。这个一切法无生,是简单的名词。应该讲:无生、无住、无异、无灭。生、住、异、灭简称生灭,无生、无住、无异、无灭,简称:没有生灭、无生灭。没有生灭再缩短,叫做一切法无生。佛陀在经典讲:这一切法无生太难理解了。
 
在座诸位,我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佛陀证得无生法忍,对不对?佛陀证得无生法忍,对不对?我们每天都在看经典,大、小乘看透,讲经说法也都这样听闻,佛陀证得一切无生法忍,这不对的。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等觉、妙觉所共证的。佛不是证得无生法忍,佛证得大寂灭忍。经典讲:唯佛一人没有生灭;证得金刚般若智慧,唯佛一人入于无生灭的境界。这个就告诉大家,很多我们以前认为对的观念,要稍微修正一下。唯佛一人证得不生不灭,包括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的生灭。所以,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证的叫做无生法忍,简单讲,七地(远行地)前,统统叫做生灭。当然,要站在什么角度,唯八地菩萨证得一切法无生,唯佛一人证得究竟不生灭,不是无生法忍,是大寂灭忍,真正的不生不灭。所以看经典,或者是体悟圣道,一定要找到究竟之处。所以佛证得大寂灭忍,也就是一切法都是究竟不生不灭。
 
如来第一义谛大空,他是证量的解脱境界,只有结果,没有如果,唯证相应。也就是说,如来的第一义谛大空,这个理上或者是真正的智,他是证量的解脱境界,只有结果,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的意思就是说:他一定要契入,才能理解佛的用意。没有如果,如果就是假设的。佛的境界大概怎么样、可能怎么样?都是用逻辑推论。为什么讲不可思不可议呢?佛的境界不能用任何的语言、不能用任何的逻辑去推论的,他是唯证相应的。
 
因此,在经典里面讲:佛说诸乘,即是非乘。这什么意思呢?佛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都是一种方便而已,所有的法统统叫你成佛,这才是佛的本意。注意,经典讲得很清楚,一般我们都——初学佛法不是很了解,因此就会起争论,说这是小乘,这是大乘,这是南传、这是汉传,这是藏传。诸位,在佛的领域来讲,究竟平等,无所谓大乘,也无所谓小乘,无所谓小乘、中乘、大乘,也没有所谓的汉传、南传、北传、藏传,究竟之处,都是叫你成佛。只有下手处他不一样。因为有着文化、时空的背景,修行的经典依据不一样,究竟之处统统叫你成佛。站在第一义谛的角度,所以,分别——你的分别心只是在跟你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批判别人,其实自己落入无知的知见,所以八大宗派:南传、北传、藏传,只要给一个尊重,其实什么事都没有。他说的法,只要真正的如法如律如佛所说,持咒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诵经也好,一个真正入道的佛弟子,他证得不生不灭,他懂得尊重。尊重就是生命艺术的最高点。因此,在佛教里面来讲,诤与道相违,诤论是跟佛所讲的道是不能相应的。
 
永嘉大师说:物像无边,般若无际。物像:一尘、一渧、一相、一物,物就是东西,一尘、一渧,就是一滴水。一尘、一渧、一相、一法,空无自性,所以物像无边。物像既然空无自性,没有实体性可得,般若无际,我们的般若智慧也是没有边际的。意思是说:体证到第一义谛的圣者,声、色当下就是般若的体性,本不生,本不灭。
 
好,再问一个问题,桌子、椅子可以成佛吗?卫生纸可以成佛吗?我们常常念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看到这个,很多人都说:桌子、椅子可以成佛。这不是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吗?在座诸位,我们一定要了解,等一下我再讲佛讲的,现在要厘清一下观念,要厘清一下观念,空相不生不灭有两种角度,诸位,如果说这个桌子可以成佛,对不对?这里要弄清楚,不生不灭有两个角度,从相上的无常来讲不生不灭,因为这个桌子是生灭法,是无常法,所以我们说它空无自性。是缘起法,所以我们说它是空无自性。是刹那生灭,所以我们说它是空无自性。这个空相就叫做不生不灭之理。在座诸位,有的人讲:无情物也可以成佛,这讲了一半。无情物的理,是不生不灭的理。如果说无情物可以成佛,诸位,有的人讲:桌子、椅子、山河大地、石头统统能够成佛,那么你,在座诸位,卫生纸也可以成佛了,因为是无情物嘛!那么,你到大卖场去买了很多卫生纸,摆在家里,成佛吗?不可能啊!这个桌子能成佛吗?诸位,这个桌子能够成佛,虽然它是空相,不生不灭,可是它只有理啊!理啊!如来的法身随涅槃妙智而出,这句话你要弄清楚,简单讲,没有涅槃的妙智,是不能证得如来的法身,不能证得不生不灭的法身。好,如果说,我们今天的卫生纸可以成佛,那么你今天擤鼻涕,上洗手间,早上起来,擦不净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对佛不恭敬?如果桌子、椅子可以成佛,椅子——你们现在变成坐在佛的上面了。好,再来经典——你什么时候看到,这个桌子转大圆镜智?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你什么时候看到,这个桌子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呢?你什么时候看到,这个桌子——因为以无情物,随便举一个例子来代表啰!你什么时候看到,它转第六意识叫做妙观察智呢?你什么时候看到,它转前五识叫做成所做智呢?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这个地球到今天来讲,四、五十亿年,山河大地早就存在,山河大地早就存在,为什么没有人说山河大地成佛呢?为什么要说: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来示现,才叫做释迦牟尼佛呢?因为他有智才能证得无生的理,不能说:有不生不灭空相的理,就说:它是佛。诸位,这个道理讲不通的。如果说,桌子、椅子可以成佛,你们现在就坐在佛的上面,对佛这么不恭敬。是不是?这个就是说,我们对法上不了解,说不通,也没有悟明心性,对祖师大德所讲的一知半解,一知半解。那慧律法师您讲的这个法有依据吗?有!我现在先厘清一些观念,后面再讲佛所讲的。我所讲的法是有依据的,是有依据的。
 
简单讲,法界性叫做空相,本不生,本不灭的理,但是一定要有智慧的人来降生,人间示现成佛,或者是大菩萨,才能证得本不生,本不灭的真理。没有佛来示现,没有办法显现不生不灭的涅槃妙理。妙理要由妙智才能证得,妙理要由妙智才能证得,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了解。
 
再来,马祖道一这么说:凡所见色,皆见自心。意思就是说:相跟能见的心,它的本质都是自性清净心显露出来的。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讲,相分跟见分都来自于自体分,那么,自体分如果是体,证自证分就是用;证自证分是体,自证分(就是自体分)它就是用。体用互相交换的角度,简单讲,物质跟精神都来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清净自性。悟的时候叫做如来藏,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迷的时候叫做识藏。所以如来藏是讲不生不灭,识藏——意识的识,识藏是指生灭。而如来藏跟识藏,叫做非一非异。如来藏不生灭就像水,识藏就像波浪,因水而起波浪,离开波浪找不到水,离开烦恼找不到菩提;离开水找不到波浪,离开波浪你也找不到水。所以,见、相二分用你听得懂的名词,叫做物质跟精神都来自于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有迷跟悟,迷了叫做识藏,悟了叫做如来藏,而悟了有三个角度说,叫做: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叫做不空佛性)、空不空如来藏。体、相、用。如来藏分三个:空如来藏讲一切法不可得,不空如来藏讲万法具足一切,空不空如来藏讲大用。所以,这个是证圣道,万法都是自性清净心所显露出来的,这个时候的第一义谛,见到一切声跟色、一切法统统是第一义谛。
 
所以黄檗断际禅师说: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黄檗断际禅师写《传心法要》,一切声色是佛的慧目,意思就是说,悟道的人见到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其实就是佛陀智慧的眼睛,叫做圣智慧,圣慧眼。佛的慧目就是你能不能体会出来?万法本自具足的不生不灭的理,在佛经里面讲,叫做本住法。本住法就是法界无论佛出世,佛不出世,他这个不生不灭的理一直存在。只是理(你)没有体悟而已。只是理(你)没有去体悟而已。我们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不对?这不对的。那个大陆早就存在的,而佛陀发现了人人本来具足有不生不灭的佛性,所以在经典里面讲:入于古城,佛问大慧:如果有人入于古城,这个古城享种种的快乐,这个古城是新作耶?不,早就存在。意思就是:我们的佛性,不生不灭的理,不管佛出世,不管佛不出世,本住法都存在,一直存在,只是众生迷茫,没有去发现这个不生不灭的理。所以不生不灭的理,要有智慧来证明,无智不能证得不生不灭的理。
 
所以,大悟见性如佛一般,证得金刚般若智慧的时候,并没有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并没有分山河大地,因为他不分内跟外,证圣果的人,这个时候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五蕴皆空,不生不灭。无情,植物跟矿物空相,就是不生不灭。证圣果的圣人,大彻大悟证得金刚般若智慧的佛陀,看一切世间都是不生不灭,这个时候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是对的。可是,在分别心的众生,没有办法的。所以,在座诸位,桌子能不能成佛?它只有成佛的理,知道吗?它只有成佛的理,就是:它是空相,因为它是生灭,它是无常,是刹那变化,是缘起,是空相,是不生不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所以,这个桌子能不能成佛?它只有成佛的理,有没有智?没有。所以,有无生(不生不灭)的理,必需要有般若的妙智才能证得,才能证得。所以黄檗断际禅师说: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说明声色的本身就是清净法身、清净的觉体。这个是有功夫的。
 
圜悟佛果禅师这么说:能所毕竟空寂,万法尽是本地风光,第一义谛清净觉性不增不减。再讲一遍:能所毕竟空寂,万法尽是本地风光,第一义谛清净的觉性不增不减。意思是说:能缘的妄心不可得,所缘的妄境不可得,诸法毕竟空寂,万法都是本地风光。万法: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尽是如来藏性,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全部都是第一义谛清净觉性。所以,入佛正见难。你看看,只有要契入佛的知见就这么难!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写注解的,桌子、椅子也可以成佛,或者是无情物也可以成佛,有时候,他是很坚持他的看法,等一下我们把佛陀讲出来的话(依据)讲给大家听,大家来参考。
 
修行是一件很辛苦,但是,是一件很享受——因为你时时刻刻享受你真实的生命,诸位,唯有放下身心,唯有彻底放下身心,才能见到生命的真实处。这句话你要背起来。唯有彻底地放下身心,才能见到生命的真实处。如果你著于身、著于心,你就永远见不到本地风光、第一义谛。
 
战争有时候难免会失败,如何正确地处理失败,才是真正的战士,才能够(有)资格称为一个战士。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行难免会有挫败,会有情绪的高低潮,如何来处理我们错误的知见,如何来调整我们错误的思想,这个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佛教最可怕的就是说——听了某一个人的观念,看了某一本书的观念,就死执不放,而误认为他就是永远对的,(这样)修行是最可怕的,这个叫做盲点。这个就是盲点。所谓:多看则不偏,多听则不邪,所以,我还是勉励我们这些尊敬的法师、护法居士,你内心自己有智慧,你难道怕看别人的注解?对不对?不怕!最怕的就是你本身没有功夫,说不通,宗也不通,因此看了就掉进去陷阱。语言文字会骗人的,在座诸位,很会演讲的人,不一定很会修行,很会写书的人也不一定他有证量,很会修行的人他不一定会演讲,他说不一定会通,很会演讲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为什么?修行是心地的功夫,不在语言,不在文字。如果能够宗通、说通,那是最好的。宗通就是悟明心性,说通就是通达三藏,百问不倒,那么这个就得吃一点苦头,所以说,我们修学佛道,不要被别人的语言文字影响,那个语言文字是有陷阱的。证量的解脱境界,是没有语言,没有文字,唯证相应的东西。简单讲,文字是可以欺骗人的,表相是可以欺骗人的。把自己搞得很膨胀,所有的名相,全世界最好的、最不得了的名相都用完了,他就真的很有修行吗?那可不一定。你用一个我是什么宇宙、或是什么银河系的大觉悟的、我是法中的法王、是人中的世尊、我是最有修行的……你怎么样子——文字都可以欺骗人。生死、解脱的证量境界,是不能骗人的,到临命终,你不要手忙脚乱就好。所以,诸位,我们一定要摒弃这些不实在的表相的东西。别人如果做一些法会,我们随喜。但是佛弟子最重要的,是智慧跟法。一个道场没有正法,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
 
在座诸位,修行不怕挫败,但是要懂得「真心」,真心不落入生灭的知见,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有正确的心态,想赢就是输,敢输就是赢。如果你用分别心,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想赢那就是输。因为只有生灭的知见才有输赢。你想要赢别人,这个心态就是输。佛法是降服自我的,你要赢的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要超越的还是自己,所以,契入真如第一义谛,不动的境界,他不是跟别人比,他是要超越自我,自己、我相——这个就是最大的敌人。所以,修行正确的心态,是:想赢就是输,因为没有平等心。敢输就赢。如果我今天修行到一半,输了、挫败,没有关系,我肯修正自己,我也肯改变自己,我也肯调整自己,啊!知道以前错了,儒家讲的;知耻近乎勇。那为什么我们今天共聚一堂来听经,来闻法,一定要抛下个人的知见,好好地来聆听佛陀的正法他到底讲什么?为什么我讲是佛陀的正法呢?因为我所讲的全部有依据。不是信口雌黄,不是信口开合的。我所讲的法完全都根据经典。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第一义谛第三集。
 
这个第一义谛并没有次第,并没有任何的次第,没有所谓:人乘、天乘、小乘、中乘、大乘,当下全部都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底下这句你要背起来。
 
佛讲的第一义谛是什么意思?于圆顿当中方便安立次第,于次第当中回归当下,当下就是永恒的代名词,无所谓当下,也无所谓永恒。清净自性没有新旧,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没有任何的增减。讲新讲旧统统不对。再讲一遍:第一义谛并没有次第,佛陀有很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圆顿太难理解,于圆顿当中方便安立次第,天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于圆顿当中方便安立次第,于次第当中回归当下,当下就是永恒,究竟真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所谓当下,也无所谓永恒。那还是比较的名词,还是比较的名词。
 
举一个例子来讲,例如:有小朋友对著虚空,说:这个东西是小的,这个东西是中的,这个东西是大的,请问虚空有没有增减?没有增减。如果一个小朋友对著虚空数,1、2、3、4、5、6、7、8、9、10,请问:虚空有没有增减?没有增减。任这个小朋友数1、2、3、4、5、6、7、8、9、10,数到50、51、52,虚空并没有增减。
 
换句话说,佛讲的: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当然,每一个经典讲得都不一样,唯识有唯识的判教,天台宗有天台的判教,华严有华严的判教:小、始、终、顿、圆,我们方便说,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诸位,对佛来讲,这五十二个阶位叫做方便说,叫做方便说。没有任何的、真正的次第,佛陀说:为什么我要讲次第法呢?要环环相扣,是怕众生落入外道和邪见。所以,方便安立次第,环环相扣,不要说一个佛弟子修学修到一半,落入外道的知见,落入不究竟的知见,佛之所以方便安立次第,环环相扣,是为了怕你落入错误的知见,所以叫你信、住、行、向、地,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我们刚刚讲,说:无情物能不能成佛?不行的。无情物它没有般若智慧,它只有无生的理,这无生的理必须要(有)般若智慧。
 
师父,您有经典依据?有。《楞伽经》第四卷,佛用一个比喻,譬如恒河的水流,譬如恒河的水,必须顺着恒河的水而流,不可以逆恒河的水而流,例如恒河的水,恒河的水顺流,顺著真如、无相、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智,才能够流出如来的法身,而终不可逆流。著于生灭见就是逆流。
 
----------------
 
第一义谛(三)2
 
慧律法师主讲
 
顺著不生不灭,涅槃的妙性,就是顺流。顺流的意思——顺著佛陀所讲的法,顺着本不生本不灭的涅槃妙智的法,才能流出如来的法身。没有涅槃的妙智,是绝对流不出如来的法身。这一句就告诉你:成佛要有般若的智慧,理要由智来证。法界本不生,本不灭,这是理。无论佛出世,无论佛不出世,理都是一直存在。只是佛来示现人间,他体证到这样不生不灭的理,由般若智慧——这个时候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接下来,我把佛所讲的依据告诉大家。《楞伽经》卷四这么一段,因为卷四太长了,讲这一段: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桌子、椅子无情物不能成佛,唯有大般若智慧,才能证得如来的法身。讲一遍给大家听一下。这一段: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
 
因为《楞伽经》的翻译太艰涩,太难了,现在我用白话文,你比较容易了解,我先把它贯串一遍,来证明师父所讲的法是正确的。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也就是好好地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因为第四卷太长了,那么,这一段就讲到今天相关的话题。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大慧菩萨是十地菩萨,就对佛说:唯然受教。就恭请佛开示。底下,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我所说的如来的法身,因为它文言文艰涩,现在师父直接用白话文告诉你,我说如来的法身非是无性,「非是无性」是:不是「无」法。不是落入断灭见的无法,我说如来的法身非是无性,不是落入断灭的无见(的无法),如来的法身是修无量亿劫善根、福德、因缘、神通、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六神通、累积无量亿劫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神通、般若智慧,我说如来的法身,非是落入断灭见的无法,是有很深的涵意的。接下来。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不能讲:不生不灭就摄一切法,不生不灭它只有「理」,必须由智慧来证得,也就是,也不是从相上的空性,缘生无性的不生不灭法,就能够摄一切法,叫做: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也不是从相上的空性、缘生无性、不生不灭所摄的其他一切法,意思就是说,物像只有不生不灭的理,不能含摄智慧,理要由真正的智慧来证得,不能讲:不生不灭就包括一切。不能讲说:诸法不生不灭就包括一切,不能这样讲。相不生不灭,两个角度,从相上来讲,叫做不生不灭。诸位,观无常是空相的开始,所以小乘的下手处——观: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这是空相的开始。大乘的下手处不一样,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乘的下手处是本不生,本不灭,究竟的圆顿,本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大、小乘下手处不一样。小乘叫你观: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有能观智,有所观境。简单讲,小乘他是在生(缘生)以外找涅槃,叫做生外有无生,于缘生法以外又有一个涅槃;大乘不一样,大乘缘生就是涅槃,缘生就是无生,当下就是无生。大、小乘思想有一点差距,所以,要观:这个是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我要远离,我要远离这些境界。远离就是在缘生的生灭法以外找一个涅槃;大乘不一样,大乘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万法回归当下,就是本来面目。大乘:生就是无生,小乘:生外有一种叫做无生,就是涅槃。两个角度切入的,不一样。好,我们说相上的空性讲不生不灭,这是从无常讲不生不灭。我们还有一种真常,也就是真如自性来讲不生不灭,真如自性也是不生不灭,这是从真常下手的不生不灭,相上的不生不灭,是从观无常、空相开始,无常就是空,无常就是刹那,就是生灭,无常就是无我,所以说,从相上的无常、空相叫做不生不灭,但是,它只是理。从真心本性下手,是真常的不生不灭,法身就是有常的不生不灭,相是无常的不生不灭,因为无常就是体空的不生不灭,法身是有常,是无量劫来,是亘古无量劫以来,一直存在的本心跟本性,所以,一个是从无常下手的不生不灭,一个是从有常、有真如自性的不生不灭,这个不一样。无常没有体性,有常它有自体性,不生不灭的自体性,这个又不一样,诸位,破一切相的时候,当我们破一切相的时候,讲诸法空无自性,不坏缘起和不坏真心,讲诸法有其自性。为什么真心本性所显的东西——如果说诸法空无自性,那么,我们的真心变成了断灭见,所以,不坏缘起叫做缘起有其自性,不坏真心叫做真心有其自性,是证明真心的存在,他是存在,他又是无相,又是毕竟空寂,所以叫做空无自性。佛陀讲空,是破众生执著的有。佛陀讲有,是怕你落入断灭见的无。讲有、讲无,都是方便说。所以,中道非有非无。好,接下来,我们刚刚讲的,从相上的空性讲不生不灭,是不能摄一切法,因为它只有理,不同于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不是无常,它是真常。真常就是离于常,离于无常,叫做真常。离于常,离于无常,简单讲,非常非无常就是如来法身,就是如来法身。常,就是常见外道,无常,就是断灭见的外道,如来不落入两边,所以如来法身亘古长存。佛依两种智慧:一、本住法。也就是一切法本自无生无灭,这个理,无论佛出世,无论佛不出世,它都是亘古以来本不生,本不灭,由于妄动才有生灭,这是第一种无生之理。二、依自觉圣智、无生之智。佛依靠自觉圣智,也就是佛他有不生灭的智慧,能证得不生灭的理,不生灭的理。佛依两种法而得成就:一、依无生的理,二、依无生的智。从《楞伽经》的角度讲,佛依两种(法)而得成就。一、本住法,本住法,诸法安住于空相,诸法安住于空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就是万法,是法住法位,安住在空相的法位,是本不生,本不灭的,由于众生妄,才见到生灭,所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个是六祖那个公案。所以,本住法还有自觉圣智,可是众生我们有本住的理,法界本不生,本不灭,有这个理,可是众生没有自觉圣智,他没有无生的智慧。所以,不能证得如来法身,没有涅槃的妙智.
 
所以,因此,在座诸位,我们今天要厘清一些观念。如果桌子、椅子可以成佛,那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今天为什么这么辛苦,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当然受人尊敬了,为什么?那桌子、椅子不是可以成佛吗?那么大卖场卖的那么多桌子、椅子,在大卖场的人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没有智啊!那在座诸位,桌子、椅子可以成佛,你今天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因为它可以成佛,可以帮助你成佛吗?不行,它没有智慧。所以,佛法是不能混淆的。
 
第一义谛绝待圆融,也不待缘(缘就是因缘),一些因缘所以来显不生不灭,意思就是:我们清净自性,它是离一切生灭的因缘,是绝待的,是圆融的,不借重任何的缘,借重的缘就是有生灭,以法身绝待,离缘故,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诸位,在究竟的大乘的角度来讲,佛说因缘,实非和合,我们讲因缘和合,是佛对凡夫、二乘人讲的。佛在经典里面讲:大慧,我们把一件的物像,分析到最微细的,就是颗粒微尘,就是颗粒微尘。那么这个颗粒微尘,你什么时候看到颗粒微尘有合呢?佛对大慧讲,当我们分析万相到颗粒微尘,就是电子、质子、中子,你看到什么东西和合呢?没有,没有东西和合。这是佛对大慧讲的,意思也就是:我说因缘法,是为了破外道的自然——无因、无果、无缘的外道(自然外道)。佛说因缘法,是为了破外道的自然——无因、无果、无缘。我说因缘法不究竟,是为了让二乘人趣向于最上乘的佛道,绝待、圆融、不待任何的缘,绝对的真如自性,佛说因缘,实非因缘,本空故。以法身绝待,离因缘故。亦非无义,如来讲如来的法身,是累积无量的善根、福德、无量的因缘,累积无量的般若智慧,累积无量的神通,才成就无上的如来的法身。叫做:法身亦非无义——也不是空无意义。意思就是:法身还是有其自体性的。诸位,有其自体性是说:如来的法身是存在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累积无量的福跟慧,本性具足,因修而显。因为修行而显露如来的法身,显露如来的法身。
 
我现在再把它简单的贯串一下。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的法身并不是落入断灭见的无法,它是累积无量的福德、善根,无量的神通、十八不共法,也不能说相上的缘起空性,不生不灭就可以摄一切法。因为它没有智。如来的法身亘古以来长存着智慧,所以,只有不生不灭是不能摄一切法的,所以不能说:桌子、椅子可以成佛。如来的法身绝待、圆融,亦不待于缘,而显不生不灭,简单讲,法身离种种的缘起法,法身绝待、法身圆融、法身顿悟、顿入、顿契最上乘,不假借任何的因缘,佛说因缘,实非因缘,没有真实的因缘法,那是为了二乘人方便说,法身也不是空无意义,法身有其自体性,这句话是强调:如来的法身是存在的,是存在的,有其自体性,不是著自性见。自性若有见,就不是绝待、圆融;自性无见,自性空无自性,才能转凡成圣。所以,在座诸位,破除一切相,讲诸法空无自性,不坏缘起,不坏真心。说:诸法有其自体性。佛很辛苦的,为了让你契入圆融、绝待的一真法界、如来藏性,他要一步一步地引导,一步一步地引导。讲有不对,讲空也不对。讲非有非空也不对,讲亦有亦空也不对,如果大悟见性,讲空也对,讲有还是对;讲亦有亦空也对,讲非有非空还是对,但看有没有见性。换句话说,见性的人,证得诸法空性,第一义谛的——具足体、相、用,不落入有、无,虽说有无,即得解开,不会拘泥有,也不会拘泥无。不会落入常,也不会落入无常。简单讲,佛法只是一个迷跟悟的关键。这个就是关键。迷的众生讲什么都不对:讲有著有,讲空著空;讲亦有亦空,著亦有亦空;讲非有非空,也是著。
 
好,接下来,再把一句一句慢慢地解释一下。
 
我说如来非无性,我说如来的法身并不是无性,不是落入断灭见的,没有意义的。无性就是无法,也就是,如来法身是有其真实的意义的,不是落入断灭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法身也不是(非同于)由相上无常讲的不生不灭所摄的其他一切法,因为这个不生不灭有两种差别,我们现在把它归纳,法身的不生不灭,以及诸法的不生不灭。法身的不生不灭是有智慧的,由涅槃般若妙智才能显如来的法身,法身以自体亘古以来,般若智慧湛然灵常,这个时候称为不生不灭。诸法以因缘生的空无自性,而称为不生不灭。因为有这两种不生不灭的名称,虽然是相同,但是它的内涵大异其趣。相上的不生不灭,只有理,没有体,没有智慧的体。而如来的法身不生不灭,它是有体性的。所以诸法以缘生无性而称不生不灭,这两种不生不灭,名字虽然相同,意义大不相同。一个无体,一个有体。一个只有理,一个有智,如来的法身有涅槃妙智嘛!直接了当讲,从相去契入的,诸法以相空、无常的角度来讲,无常,求其体性不可得,就是相空,站在这个角度讲不生不灭,而如来的法身从有常讲不生不灭,简单讲,从相上的无常讲不生不灭,它没有体性,只有理。从如来的法身讲有常,不生不灭,它是有智慧,它是有体性的,这个不生不灭名称虽然相同,所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小乘下手处不一样,你观无常,那么无常以什么为体性呢?所以要证得真如,就会很遥远。大乘佛法究竟义不一样,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了解这一颗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智如来的法身,学法无益,你所修的法都是著于生灭见的,不能用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修行,没有能观,没有所观,大乘下手处就像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没有能所的,也不待缘,故不生不灭,意思就是说:如来的法身是绝待、是圆融的,它不是缘起的,缘起是条件的,它是绝待的真心、本性,本不生,本不灭,所以法身绝待,离缘故。
 
好,我们把他归纳一下。
 
缘起法是方便为凡夫和二乘人讲的,分析到颗粒微尘,最后实非和合,再来,归纳一下,无情物能成佛?无情物不能成佛,它只有不生不灭的理,要有情的智慧才能证得不生不灭的理,所以,大悟见性回归到一心,如来藏真如的体性的时候,可以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跟无情都是不生不灭,但是一个只有理,要有智。接下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必须要有如来的般若智慧。
 
接下来,有人举出一个例子,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说可以证明无情物也可以成佛。好,我们姑且不论说,这个奇特事是真是假,我们来推论一下,推论一下。如果说法可以让顽石点头,这样奇特事以前发生,现在也可以发生,所以有的人就认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可以证明无情物也可以成佛,不是无情物可以成佛,而是成佛以后,不分有情跟无情,因为都是不生不灭。既然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那么你现在跑到山上去找一块石头,你跟它说法看看,看它能不能点头。所以不能用时空的交会点,某一个奇特事,我不敢说它没有,也许它有,不论有跟无,我们来推论看看,这样就能证明无情物可以成佛,那么以前可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那我们现在,你也说说看,看看那个石头能不能点头。所以不能用某一种奇特事,跟佛的理论、佛的思想有落差,就说它一定是对,因此,佛法一定要依佛所说,不是随便拣两句,我就是这样,我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像外道一样,我这样叫做对,这样就一定没有错。所以,既然依法不依人,上面就是佛所讲的,因此悟道以后,你可以讲: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可以这样讲。重点在于迷跟悟,诸位,迷的时候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千差万别的正、依二报,山河大地相,如果大悟,就证得没有能所,正报、依报都来自于如来藏,那么就无所谓的正、依二报,正、依二报都是不生不灭,所以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因此,无智不能证得如来法身,要到八地菩萨,要到八地菩萨才能证得如来的法身,只有到究竟处,才能证得真正的涅槃,也就是真正的不生不灭,所以经典给它一个很尊贵的名词,叫做大寂灭忍。我们说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佛陀证的是大寂灭忍,不是无生法忍,如来的法身随著涅槃的妙智而流出,而流出来,如来的法身亦非无意义,法身亦非空无意义,乃是有其自体性的。
 
好,最后,再把他贯串一遍,这是总结啦!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法身非是无意义,落入断灭见的无法,也不是相上空性、缘生无性、不生不灭能摄一切法,因为没有智慧故,佛陀的法身绝待圆融,不必等待种种的因缘条件,就能够显不生不灭,以法身绝待离众缘故,佛说因缘亦非实有和合,如来的法身也不是空无意义,乃是有其自体性,是累积无量亿劫来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福跟慧累积起来的,才能成就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
 
好,我们就交代……刚刚讲的就是序分,序分。为什么要讲得这样详细呢?主要的就是对大家有一个交代,从经典上要有所依据,出自哪一本经典,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莫衷一是。弄不清楚。
 
接下来,正宗分,就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刚刚讲的叫做序分,接下来叫做正宗分,也就是今天的重点。
 
《楞伽经》卷一,讲第一义谛有七种第一义谛,七种第一义谛。事第一义谛有七种,理第一义谛也有七种,我简单把它念一下。
 
事相上的第一义谛:集性自性,集就是集集的集,台湾刚好有这样的一个点,集性,本性的性,自性,①集性自性第一义谛,这是事相的第一义谛。再来,②性自性第一义谛,再来,③相性自性第一义谛,再来,大种,大种就是四大,④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⑤因性自性第一义谛,⑥缘性自性第一义谛,⑦成性自性第一义谛。性自性就是事相第一义谛。
 
理第一义谛:①心境界第一义谛,与真如心相应。②慧境界第一义谛,③智境界第一义谛,④见境界第一义谛,知见的见,⑤超二见境界第一义谛,⑥超子地境界第一义谛,⑦如来自到境界第一义谛。
 
事相有七种第一义谛,理上有七种第一义谛,回归一心,回归真如,回归真如,这个是正宗分。
 
好,借重这一点时间,我们还是认为详细来讲比较好,要不然这些名相,对初学佛法来讲,太艰涩了,听都没听过;对老参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不一定)能够理解。为什么咧?因为主办单位说我磨练得不够,请了三年觉得还不够,他认为我不够成熟,不够成长,希望我再磨练三年,所以就到文殊讲堂去顶礼,(大众鼓掌!)去顶礼。我是跟他讲,如果有后起之秀,有其他的法师,愿意为大家说法,今天请到我,我跟大家汇报一下,那么,也许有因缘请到你,你可以跟大家汇报一下,那主办单位呢?他很坚持,非常坚持。我还没应允,他就说:来,来,跪下来顶礼,慧律法师答应了。我还没应允,他就自己代我应允了。所以,没有办法,我就跟主办单位说:左三年,右三年,人生到底剩下有几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所以呢,因为后面既然还有三年,我也可以把这些名相念一念就可以,但是我觉得法非常重要,法非常重要,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我们佛教一定不能在相上打转,所有的善事要会归涅槃的妙性,所有的善都存在有一定的意义,诸位,如果我们行善,没有契入佛教的核心,就变成生灭的东西,但是我们佛教,今天办了很多的慈善,医院,像我们大和尚办种种的医院、学校,再契入涅槃的妙性就更有意义。就更有意义。
 
接下来是正宗分,也就是今天最重要的,所以,既然我们有一点时间,那么,我们就好好地来谈,前面讲的事第一义谛有七种,理第一义谛有七种,既然要了解第一义谛,就一定要彻底——把它彻底地了解,因为第一义谛是成佛的临门一脚,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没有一个说,你不了解、不体悟第一义谛,你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要彻底分析,彻底分析。
 
如来依「性自性第一义心」,性自性,这是事第一义谛,理叫做称为「第一义心」,事第一义谛性自性,理第一义谛回归到一心,回归到真如,简单讲,第一义谛的建立,必须证得不生不灭的真如,才能够建立第一义谛,有:事第一义谛、理第一义谛。
 
诸位,一切法无生,本不可说,唯是一心,唯是真如。理第一义谛,但是,佛为了普度众生,一定要有所说。经典里面讲,如果佛不说法,佛法就会败坏,就会断灭,也没有人能够证得声闻果,也没有人可以证得缘觉果,也没有人可以证得菩萨果,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得佛果,除非你是菩萨示现的,意思是说,语言、文字虽是一种方便,但是没有这个语言、文字,方便来说法,就无人证得圣道、证得圣果。没有办法。这是佛在《楞伽经》这样讲的。
 
因此,我们出家众一定要两种通:一、说通,就是你要通达三藏,二、要宗通,叫做悟明心性,悟明心性。
 
接下来,诸佛依第一义大空,万法毕竟空寂不可得,证知一切法:包括世法、出世法;包括一毛、一渧、一尘、一相;包括一切凡、圣、依、正之法,都是七种性自性,事相第一义谛一时顿现。在座诸位,《楞伽经》讲的是顿悟、是顿契、是顿现。为什么《楞严经》跟《楞伽经》,是禅宗或者是唯识宗所依据的经典?禅宗讲的即心即佛就是顿悟,唯识学所依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也是依《楞伽经》而有,那么可见这部《楞伽经》就特别的重要了,所以七种性自性事第一义谛,一时顿现。为什么叫做顿现呢?因为,所有的法不离当下绝待圆融的真如自性,因为万法都没有办法离开圆融、顿悟、顿契的真如自性。所以,七种事的第一义谛,统统是一心,统统是真如。
 
先讲七种事相的第一义谛。七种事相的第一义谛又叫做七种性自性,这个性自性是诸佛所证的第一义谛,真如不生不灭之理。诸佛证知了一切法,包括一毛(毛就是毛孔)、一尘、一渧(就是一滴水)、一尘、一相、一切法都含有这七种自性,七种事第一义谛(性自性)皆是一心,唯是真如,但是不坏事相缘起,所以方便言说,方便言说。
 
现在慢慢来讲,既然要成佛嘛!诸位,既然要成佛,就是要突破难关,对不对?不能说:今天碰到难的,听起来实在很陌生,觉得很难,屁股拍拍就走人,当然,有的人是有事,这个不能说人家不对,有的真的有事,住得很远,要赶回去。如果为法而来,今天听得越深的,这个越有味道。现在要进入佛教的核心,你不要说:唉!我听不懂,真的没办法!就不听了。那不听,你生生世世就没有熏习的种子,没有无漏的种子,那你怎么成就无上佛道呢?所以要勉励大家,越深的,你就越要听,不要退转,不要退转。第一义谛这是最初的如来藏,真如不生不灭所显露的,万法都是第一义谛。
 
我们先讲第一个:集性自性第一义谛。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这里刚好有一个集集,集合的集,性就是本性的性,自性,这个第一义谛呢,这是最初藏性集合了体跟用在一体,不分体,也不分相,这个时候叫做性自性,就是集性自性,集合了体、用,相就是用,无相不能用,用就是相,离相不能用,所以相跟用是一起说的,一起说的。集性自性,也就是如来藏性不分体如、相如、用如,体如、相如,相就是用,集合体不生不灭,相的不生不灭,这个时候的自性叫做「集性自性」,就是集合体如、相如为其性质的一种自性,换句话说,不分体跟用,集合体、用一起来讨论,也可以说是一切法之总体相,一切法的总体相,就是体、用不分。意思是说,集合体、用这个性质为其自性,究竟之处都是空无自性,也就是:体,空无自性;相,空无自性;用,空无自性。注意,佛陀讲:空无自性,就是求其体性不可得,意思是说,如来藏性无一知、无一见、无一法、无一尘、无一相、无一义、无一境,站在这个角度,诸法毕竟空寂,大寂灭的角度,体、相、用都不可得,佛陀讲的还不只这样子。体空、体如,相空、相如,用空、用如,因空、因如,缘空、缘如,果空、果如,事空、事如,理空、理如,体、相、用毕竟空寂,因、缘、果毕竟空寂,理、事毕竟空寂,证得诸法大寂灭处,都空无自性,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个就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所以,了诸法无性是第一义谛,了诸法无性,就是了悟了诸法空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因此,不坏言说相,而说相、用有其自性,不坏真心,我们说真如有其自体性,这个要很小心,不要掉进去陷阱,为了不著一物,所以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时候是站在诸法空无自性,本来无一物讲的。为了要分别、方便解说诸法的差别性,所以不坏缘起,说缘起有其自性;不坏真心,说真心有其自体性。如果,我们不说缘起有其自体性,那么,你怎么分别牛跟马呢?如果我们说:万法空无自性,站在体不可得的角度,可是站在事相,你要分别种种的事相,牛非马性,马非牛性,牛非人性,人非牛性,马非人性,人也不是马,这样千差万别才有可分辨,有可言说。因此,为了分辨千差万别的事相,有可言说,才能完成事相的第一义谛,必须说:诸法有其自性,因为,这样才能解释,牛非马性,马非牛性,马非人性,人非马性,这样才能够衬托千差万别的事相。所以,什么时候讲一切法空无自性呢?就是讲一真(绝对的真如)。什么时候讲诸法有其自性呢?因为,不可以坏因缘所生的差别相,也不可以坏真如本性,才可以讲真如有其自体性;而这个真如有其自体性,并不是自性见,是形容、强调它的存在,所以,第一个叫做集性自性第一义谛。
 
第二个事第一义谛,叫做性自性第一义谛,少了一个「集」,前面是集合体跟用,本如——体如、用如,现在,是讲事第一义谛的第二个,叫做性自性第一义谛,少了一个「集」,第一个「性」性自性,第一个性是指真如之性,也就是真如的体,换句话说,站在这个真如之性为其自体性,这个角度来讲,不讲其他的,只有讲真如之体,就是真如之性啰,其他不谈。前面体用不分,叫做集性自性第一义谛,就体用不分。现在分开来了,只讲体,不讲相用,叫做性自性,单指不生不灭,真如为体。凡夫见生灭的相,圣人见不生不灭的体。凡夫跟圣人有什么差别呢?凡夫见相,圣人见体。凡夫见生灭的相,也就是著相。诸位,我们内心如果著了这个相,著了这个相,如果你有难以启齿的秘密,保有难以说出的秘密,因为著相,他得付出代价,他要付出代价,这一点,亘古以来从来没有改变。简单讲,凡夫见生灭相,著相的人心中保有那个难以启齿的秘密,他得为他的秘密付出代价,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圣人见不生不灭的体,圣人从真如、无相、第一义谛、清净心的角度下手,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因为著于我相,我相会投射虚伪的自尊心,我相会投射出自我的自尊心,虚伪的自尊心,而虚伪的自尊心是最糟糕的表层意识。再讲一遍,从真如、无相、第一义谛、清净心的角度来讲,我相会投射出虚伪的自尊心,而这个自尊心是最肮脏的表层意识,因为它带给你无量的烦恼,那么,凡夫见生灭的相,圣人见不生不灭的体。
 
接下来,我们说缘起法有五种:一、业感缘起。二、阿赖耶缘起。三、如来藏缘起。四、真如缘起。五、法界缘起。简单讲一下。唯识学用的叫做业感缘起。因为对二乘人、凡夫讲:万法都是业感,因此,唯识学翻译的叫做:共业跟别业。可是《楞伽经》就不是翻译成共业跟别业了,《楞伽经》翻译成共相还有自相。唯识学翻译共业跟别业,共业里面有共业,共业里面有别业,别业里面有共业,别业里面有别业。《楞伽经》不这么翻译,《楞伽经》讲共相。为什么共相、别相?别相就是唯识学所讲的别业,共相就是唯识学所讲的共业。可是为什么《楞伽经》它讲共相呢?共相、别相当下就是实相,就是真如之相,所以《楞伽经》不翻译成共业跟别业,翻译成共相跟自相,但是因为这缘起法,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一、业感缘起。二、阿赖耶缘起,染净和合。
-----------
第一义谛(三)3
 
慧律法师主讲
 
三、如来藏缘起,万法都是来自一颗如来藏。第四、真如缘起,所有的缘起都是不生不灭的真如。第五、法界缘起。这是《华严经》讲的。万法、整个宇宙是层层无尽的法界缘起,环环相扣的法界缘起。地球离不开太阳系,太阳系离不开银河系,银河系离不开超星群系,超星群系也是整个宇宙无量的星系里面的一个,环环相扣,叫做法界缘起。万法的缘起当下就是毕竟空寂,叫做本住法,为真如缘起。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缘起,当下都是真如,就证得性自性第一义谛。性自性就是以真如自性为性质的自性,叫做性自性第一义谛,也就是说,万法的缘起,当下就是毕竟空寂,这个就是法界的本住法,无论佛出世,无论佛不出世,不生不灭的本住法并没有增减,也就是万法都是真如、第一义、心性所显的如幻如梦的假相。
 
接下来,我们已经讲了集性自性,集「体、用不分」,也讲了性自性,只讲体,以真如体的性为其自性。接下来讲第三种,叫做相性自性第一义谛。众生看到相都在变化,可是佛见到相都是永恒,何以故?相相本空,处处真,处处真,处处都是本来人,相相空,相相空,相相皆是真如自性所显露的,由于妄动才见到生灭的相。所以,了诸法如幻的相,众相不可得,就是相,以相不可得的自性为其自性,这是第一义谛。既然前面讲体用之分,前面讲性自性是体,现在讲相性自性,既然有体用之分,便可以显其性,有了性,就有了相,所以,一切法都含有现「相」的「性」质,而以这种现相的「性」质为其「自性」,称为一切法的「相性自性」,因为有「用」,就一定有「相」,相跟用是不二,由用显这个相,由这个相显这个用,这是一切法依不生不灭如体之性,所起的第一个用,因为相跟用是一体的,我们说体用一如,性相不二,所以有用就可以显相,所以有相用一体的真如性。那么,相性自性第一义谛,相就是真如体所显的用,名为相性自性第一义谛。意思就是说,万法的相不离正报跟依报,正报——五蕴相,对不对?依报——山河大地相,无论是正报的五蕴相,体空不可得;无论是山河大地,它的体空,也不可得。正依二报都是如来藏所显露出来的相,所显露出来的相。求其体性,不可得。刚刚我们所讲的,牛跟马的比喻。由于不坏缘起,所以说缘起有其自性,牛有牛相,以此相的性质为其自性,牛有牛性,牛有牛的相,牛有牛的脾气,从相上说,牛非马性,马非牛性。从真如的体上说,牛跟马,求其体性不可得。空无自性故,诸法毕竟平等,所以不可以坏缘起,坏了缘起则无「法」,没有办法显示出万法的差别相。为什么要显示诸法的差别相呢?有所言说,有所理解,要显万法的差别相,万法的差别相会归一心跟真如,平等,并没有差别。所以,佛法说难很难,说简单很简单,看看你见不见性,如果见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八大宗派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拜佛也好,入于大寂灭处,不与人争,享受真正的涅槃妙性。所以,为什么要开悟见性?因为那是真正的享受生命。我们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我们了解了真理,就可以享受真实的生命。享受如来所传承的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这是真正安详处,安身立命处,安详知足处,智慧的地方,今天我们才要来学佛。
 
接下来,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什么叫做大种?就是四大——地水火风,一切形相都依地水火风,当然,《楞严经》讲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楞伽经》讲四大种,叫做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一切形相皆依四大种而显,所以一切法都含有以四「大」种之性为其自性,也就是一切法不离地水火风,这个就是一切法的大种性自性,依四大种的性质为其自性,但是依四大种,四大种本空,叫做依四大种(地水火风)的性质为其自性的第一义谛,叫做四大种,那么叫做大种性自性,地大就是坚性,水大就是湿性,火大就是暖性,风大就是动性,比如说我们呼吸。地水火风,外道跟佛对四大种有不同的看法,外道说地水火风的最初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本,这四大种(地水火风)永远不坏,常住不变,这个是常见的外道,意思就说:外道对四大种的看法,地水火风永远存在,万法都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万法会变,而地水火风不会变,永远存在。佛说:这叫做常见外道。佛问弟子:就我们所能理解的,一切法都是败坏之相,一切众生所过的日子是共业所感,在座诸位,今天我们无论讲量子力学,或者是爱因斯坦的energy﹦mc²,或者是讲质能互换,或者是我们讲电子、中子、质子,乃至我们讲到奈米(纳米),这样子最极微细的东西,佛陀说:世间没有一种法,它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我们所认知的,包括科学家,科学家所发明的定义跟定理,某些只能用在地球,万有的引力,讲到G的重力,在地球可以用,在地球可以用,你到其他的黑洞(black hole)它不能用,不能用,在我们的地球,光线是跑直线的,这好像是不变的定义跟定理,光——红橙黄绿蓝靛紫所集合的光,好像是跑直线的,但是你碰到科学家现在讲的黑洞,黑洞是恒星爆炸以后,刹那之间缩回来的强大的质量,如果地球进去黑洞,会被撕成碎片,如果光跑进去黑洞,这个光是会转弯的,在我们地球的光是跑直线的,进去黑洞,比如光这样进去,它是跑两边的,这个定义在那个时空用不上,意思就是说,量子力学、质能互换,分析到最后的奈米(纳米),或者是电子、质子、中子,没有一时,没有一刻,叫做永恒。我们说:这个桌子变化太慢了,所以眼睛观察不出来,佛陀刚好相反,说:这个桌子的变化太快了,眼睛来不及观察,我们的眼睛太迟钝了,不是用智慧来观察,以智慧来观察,知道它有变化,要是用眼睛来看,这个桌子没有变化。所以,外道讲的四大种,跟佛讲的四大种不一样,佛所讲的四大种是因心成体,是因为有真如本心才结成的体,虽结成体,仍然是唯心现量的境界。所以,佛说四大种——地水火风,叫做非有亦非空,讲地水火风「有」是不对的,求其体性本空,讲四大种没有,讲四大种是空也不对的,因为四大种是缘起法,是如幻的,佛给它一个名相,叫做:非有非空,如幻之相。万法都是如幻的,四大种所显露、所缘起的、凑合的一种相,但是它空无自性,其实是唯心现量境界,如果说四大种是为真实永远的,就落入常见外道,因为求其体性不可得,佛说:没有一法不在变化,所以四大不是常,不能说:它是永恒存在于天地万物的,若说四大是无,就落入断灭见,不可坏缘起,坏了缘起就没有因果,所以,相、用也不可以否定。所以叫做「非无」。如来了悟了四大因心成体,四大乃是唯心现量的境界,所以说,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周遍法界。究竟之处,四大种之性空无自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故名: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
 
接下来,叫做:因性自性第一义谛。因性自性,既然有性自性的体,有相性自性的相,大种(四大)性自性的(大种)等自性后,有体、有相、有大种,那么,便可以为一切法而作其亲因,生起其他的法,这个以能作为一切法,作亲因的性质,为其自性的,就是一切法的因性自性第一义谛。以「因」为性质的自性,叫作:因性自性第一义谛。就像种子,在座诸位,佛教讲因、缘、果,他有时空性的东西,时空性的东西,但是在第一义谛,没有时空性,为了方便说,不得不讲有因性自性,万法缘起,不讲因就落入——不讲因缘就落入断灭,因,例如种子,但是种子(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些化学元素,我们现在所发明的,发现的一百多个元素,种子不能离开这些元素,说有真实的种子吗?没有真实的种子。所以,在某一种时空的交会点,方便说,有那个因性,有那个因性。那么,这个因广为、互为因缘,那就是法界缘起,我是你的因,你也是我的因,今天我来讲经,我是因,你们是缘。站在你们的角度,你们没有人来听,那么,你们是最重要的因,那我是缘,可以互换的。现在我们用直线的角度,用直线的角度比较容易了解,因+缘﹦果,这样你比较容易了解,因性自性第一义谛,例如:种子,而这个种子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种子是元素构成的,种子空无自性,当体就是空,所以,再恢复一下记忆,于圆顿当中方便安立次第,所以说:有种种的因,在次第当中回归当下,当下就是永恒的代名词,无所谓当下,也无所谓永恒。万法唯是一心,唯是真如,但是不可以坏缘起,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方便建立次第,方便建立次第所以必须说:有因、有缘、有果,要不然什么叫做事相第一义谛呢?所以,因性自性就是:万法的时空性交会,以「因」为其性质,做为其他因的性质,以其「因」为性质的自性,叫做因性自性第一义谛,也可以说,一切缘起法,时空的交会点,从相上来说,因性空无自性,方便说,必定要这样讲,但是不坏次第,所建立的因,佛之所以建立次第,是为了众生,怕落入外道,环环相扣,信、住、行、向、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这样建立的,名为:因性自性第一义谛。
 
接下来,缘性自性第一义谛,既然有能为一切法作因之性,一定有能为一切法作缘之性,前面是种子为因,现在,水、阳光、养分、土壤为其重要的外缘,以此「缘性」为其「自性」,便是一切法的缘性自性第一义谛。意思是说,以缘为性质,这样的自性,叫做:缘性自性第一义谛,前面讲的,例如前面讲的:种子叫做因性自性第一义谛,这里讲的:缘性自性第一义谛,例如:水、阳光、养分、土壤。诸位,水把它分析,H2O空无自性,阳光空无自性,诸位,核融合的太阳,太阳的表面类似核融合,就是核能发电厂的意思,所放出来的光会不会尽?会的。科学家说:太阳的寿命是一百亿到一百二十亿年,就会消失,所以阳光放射出来,空无自性,也是短暂的缘起。再来,种子需要养分,种子需要土壤,这些外在的叫做:缘性自性。这一切缘性皆空无自性,毕竟不可得。如来藏、识藏所变现出来的正报、依报,世、出世间法所显露出来的缘起相,都是第一义谛大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大悟见性,处处真,处处真,处处尽是本来人,在不坏缘起,所以方便建立次第,有因有缘,但是,因跟缘都空无自性,就是第一义谛,不坏缘起而有言说相,故说:「因」为其自性,缘有其自性,真心有其自性,不坏缘起,不坏真心,说它有自性。诸法体空,说空无自性,其实,真正的真如,非有也非空,缘性本来就如,就是缘性第一义谛,有了因,有了缘,接下来就会结果,叫做:成性自性。简单讲,就是果上的第一义谛。
 
叫做成功的「成」,成性自性,这个「成」就是成就佛果,成就果位。成性自性,有了因,有了缘,就会成就。
 
诸位,一个人要成就佛道,一定要具足三种条件:一、胜善知识,一定要找到悟到最究竟的胜善知识,你在短暂的时间里面,就可以契入佛的心,胜善知识。二、要有好的环境,譬如说,你很想修行,可是你那个道场搞得很忙,从早上忙到晚,一天(中)连听经闻法的时间都没有,连坐在那边参禅打坐的时间都没有,假设说——我不是说哪个道场好或者是不好,我的意思是说,也许人家已经成就了,我的举例子是说,在还没有成就以前,那个道场很忙很忙,没有时间听经闻法,好好地来体悟圣道,那么,这个就列入不是很好的环境。一、要有胜善知识,二、要有好的环境,你亲近的那个道场,知道生死为重,不能一直尽是搞一些相的东西,搞一些生灭的东西,这样,你的法身慧命怎么办?第三、要有自觉圣智,有好的大善知识没有用啊!有好的环境也没有用啊!你的根器要利,你的根性要利,因为这样子,你修行的速度才会快,但是要培养这个根性要利,在座诸位,就要吃一点苦头啦!讲了这么深的经典,大家从头到尾,法师都没有人离开,只有去上厕所,这个太不简单了,太不简单了。就是香港人讲的:多谢支持。多谢支持的意思。
 
好,我们讲到:成性自性第一义谛,一切法不离如来藏,七种事第一义谛尽是真如,尽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万法皆是如来藏所显的体跟用。体如,不可得,相如,用如,这个就是开悟见性,见一切法都是如,称为如来藏,这个是悟。要是迷了,叫做识藏,识藏有八:第八意识、第七意识、第六意识、前五识,所以有的人在争论:第八意识是生灭还是不生不灭?争议这个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什么呢?诸法只是名相转来转去而已,但转其名,不转其体,体本来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说什么生灭跟不生不灭呢?所以,迷的时候称有八识,前六识叫做相生、相住、相灭,因为第七意识是附带在第六意识,集一切的执著叫做第七意识,对境分别落下来的影像,叫做第六意识,简单讲,第六意识就是分别落下来的法尘,落下来的法尘,站在这个角度,诸位,第八意识到底是生灭还是不生不灭?诸位,从《楞伽经》的角度来讲,第八意识的体,叫做如来藏不生不灭,如果讲到识,有第八意识就是表示它有生灭,而生灭的识藏,例如水的波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比喻作水的本质,湿性不变,诸位,讲不生不灭跟生灭,是为了让你方便了解,在佛经里面有一句话很是重要,佛为什么迷的识藏叫做生灭呢?是为了要让你体悟不生不灭。这句话非常重要。佛讲:万法都是生灭,宗旨、目的是要你体会本不生,本不灭的如来藏性,所以,有的(人)为了这个,第八意识到底是生灭还是不生灭,争得面红耳赤,其实没有必要。不生灭的时候叫做如来藏,生灭叫做识藏。佛讲识藏有八:第八意识、第七意识、第六意识、前五识。好了,第八意识当下识性就是如来藏性,它是不二的东西,不二的东西,大悟见性,证得到金刚般若妙智,讲什么不生灭,讲什么生灭,都不对。这个只是一个名词,所以,大悟的人讲生灭、不生不灭,都是真常妙性。迷的众生争得面红耳赤,讲生灭是生灭,讲不生不灭还是生灭,因为他的心是生灭的东西。争到面红耳赤,诸位,为什么佛法无可言说,唯证相应的呢?真正体悟到圣道的人,他是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柔软,他不会掉进去众生文字斗争的陷阱,也不会写书去攻击别人,也不会在语言上起争执,都告诉你无一法可得,没有文字可以立,争什么呢?佛法本无诤,但看各人对圣道的体悟深或者是浅嘛!所以悟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如来的法身,这个人是很有德行的,大慈悲心,大菩提心,大喜舍心,什么都是绝待,他没有不包容的,没有一个悟道的人说要跟你辩论,或者写书去批评别人,没有这样悟道的圣人。所以在座诸位,你一定要有能力去分辨,悟道的人是很有德行的人,不是靠语言文字,像江湖术士在过日子的,但说只有我才是正法,别人都是邪法。你那个正就是邪。为什么?邪法跟正法是二法,诸位,对不对?悟道的人岂有邪跟正?是不是?法可以让你用辩论的吗?法是体证的东西。在悟道的圣人是觉得很可笑的。所以你悟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如来法身,但转识藏的名,不转其体。体,在凡夫不减,在圣人不增。在凡不减,在圣也不增,本无生灭嘛!既然万法没有生灭,岂有语言文字的东西呢?语言、文字俱是一种方便,不究竟,所以重点在你的心,有没有契入圣道?有没有契入圣道?
 
一切法具足了:体(性自性)、具足了用(相性自性)、四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等等自性,便具足能成就一切法的性,就是果性。以此能成之性为其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成性自性,成性自性就是成就一切果,叫做成性自性,方便说,叫做果性。果性是由因、缘促成,叫做果,次第方便建立。
 
佛说:法亦顿亦渐,不可争论。在《楞伽经》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在座诸位,你今天什么都听不懂,这句话一定要听得懂,佛陀说:法亦顿亦渐。顿就是说:即心就是佛,当下就是最上乘,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没有法可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要记住,有的宿世所熏习的根器没有这么利,你一定要说:要守五戒、要行十善。守五戒的人乘,行十善的天乘,观四谛的小乘,修十二因缘的中乘,行六度的大乘,最上乘即心即佛,诸位,顿,顿悟的顿,不可以去批评渐,渐教的人千万不要去批评顿,佛在经典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生生世世,所累积的根性不一样,有的人听到四谛,毛发悚然,非常的相应;讲大乘:一悟即入如来地,不相应。有的人讲四谛(苦集灭道)不相应,他听到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哇!非常相应,寒毛竖起,生生世世都是修缘觉乘的。生长在佛世,修十二因缘叫缘觉。生长在佛不出世,叫独觉。有的人认为这个不够味,不到位,小乘、中乘不到位,我要修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还用真如无相修,他修六度,这个才到位,他是生生世世培养,所以在座诸位,佛一直教导我们不可争论,就是:顿的要尊重渐教的,渐教的要尊重顿教的,你只要给一个尊重就好了,可是这么多人做不到,对不对?诸位,汉传的要尊重藏传的,藏传的要尊重汉传的,汉传的要尊重南传的,南传的要尊重汉传的,争论本身就不是佛法,因为,它有时空性,有文化的背景不一样,你到南传去,以四阿含为根本的经典,对不对?你到汉传来,翻译成这么多的大乘经典,时空不一样,南传的随缘吃,汉传的一定要吃素,这样争论是不好的,所以,在座诸位,八大宗派其实是共一颗佛心,共一个释迦牟尼佛,这个还是要呼吁:诤与道相违。争论的人不是在佛教上用功,所以每一个人要降伏自我,汉传的要尊重藏传的,藏传的要尊重汉传的,汉传、藏传要尊重南传的,希望我这样讲,这样呼吁,能够得到大家的响应,也希望——重点在于佛教要兴盛,内耗只有伤到佛教。
 
果性空无自性,不可得,方便建立果性,一切时空所建立的因、缘、果,不离如来藏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故名:如来藏,故名:成性自性第一义谛。我们现在整理一下,因为时间快到了,剩下十分钟。
 
七种事第一义谛,体如,用如,体用不分,以此性质为其自性,名:集性自性第一义谛。一切法其体本不生,本不灭,单讲体,不讲相用,以体如为其自性,名为:性自性第一义谛。相如,依体显用,就是显相,一切相皆如,依此现「相」的「性」质为其自性,名为:相性自性第一义谛。大种性本如,四大:地、水、火、风,本来就如,空性故,以此四大种地水火风的性质为其自性,而有一切形相。名为:大种性自性第一义谛。依于:相、性四大种后而有一切法为其因,因,还是第一义谛所显的真如,名为:因性自性第一义谛。缘不可得,名为:缘性自性第一义谛。成,成就一切法,名为果,而果本身就是空性,名为:成性自性第一义谛。
 
总结论:体用一如,体如,相如,大种如,因如,缘如,果如,唯是一心,唯是真如,七种性自性(事第一义谛)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法不离:体、相、用、因、缘、果、事、理,悟到(道)的圣人,万法一如,没有任何的争论,体如、相如、用如、因如、缘如、果如、事如、理如,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后面这句话很重要:此是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此是如来自证的离言第一义心,离言第一义心,则是凡圣一如,究竟平等,世、出世法本来就一如,有为、无为也是一如。有人问:请问师父什么是有为法?我说:就是无为法,当下。请问师父:什么是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当下。众生的心妄动,才分别世、出世间法,有为、无为。所以,体悟圣道的人是具足有柔软心,是非常有修养的。六祖这么说: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所以,我们为了不失我们的正道,在座诸位法师,尊敬的法师,还有慈悲的护法居士大德,应当避开这种陷阱,每一个人的体悟圣道,都在过程当中,给一个时间,给一个空间,给一个尊重,那么,我们对道就有所体悟,悟到生命的究竟处,至极圆满处,即心就是佛,当下就是如,佛佛道同,三世诸佛所讲的法都是一样,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统统回归到即心就是佛,所以,我们修行人不能图一个方便,在相上打转,因此,修学佛道,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无诤就是生命的圆满处,真如就是生命的圆满处,第一义谛是诸佛所行处,诸佛的所行处,肯听佛语,才有办法完成佛道。
 
这七种性自性第一义心,小至一毛、一尘、一相,七种性自性都一时顿现。以诸佛所证,了知一切法性,都含有这七种事第一义谛。因为一心真如所显的,万法都是平等,平等法就是诸佛所行处,诸位,如果你去看不起别人,你的心不是佛弟子,不是真如,你起高傲,比如说你一天拜几拜,或者是你一天念几万声的佛,这个不是真正佛弟子,佛已过量,超数量,用这个来督促自己可以,用这个来执著就不对。
 
文殊讲堂有个老菩萨,文殊讲堂有个老菩萨,他一天——,要鼓掌就大声一点,是,是。文殊讲堂有个老菩萨,他一天念三万声的佛,非常非常精进,在电梯碰到师父,他自己觉得很满意,我说:老菩萨,你一天念几万声的佛?他说:我念多少?我一天念三万声佛号。他很得意。师父,您一天念多少句?我说:我只有念一句。嗄!您只有念一句?我说:我这一句从早念到晚,从晚念到早,二十四个小时,即心就是佛,念念都是般若智慧。哪一念不是佛?
 
所以我们修学佛道,了悟了圣道,在凡、圣,不增不减,依报、正报不增不减,真、俗二谛,不增不减,亘古常然。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诸法实相,本不增,本不减,是故诸佛不落入断见,也不落入常见。常见——就是见到诸法生生灭灭的生处,诸法一直生,一直存在,落入常见外道。见到诸法的败坏,无常、败坏、见到败坏之处,认为诸法断灭,这个叫做落入断见,这个讲起来很复杂,诸佛随顺真如平等法性,所以能随缘而起无边的妙用,大悲度世,令入佛的智慧。虽起大用妙智,度无量众生,但是诸佛的心湛然常寂,并没有增减。何以故?诸法如幻故——诸法如幻,并无增减。但是这个境界太难了,无生法忍要到八地菩萨才能证到,但是我们今天,只要佛法抓住重点,随顺不生不灭的真如,意思就是:你好好地降伏自己,契入你的真如本性,这个是真修行人。不要去看众生的缺点,这个跟我们生死没关系。那么,八地、九地、十地、等觉,证得无生法忍,唯佛一个人证得大寂灭忍,大寂灭忍,究竟不生灭。所以身心起变化,身心起变化,也就是,身体——佛证得不生不灭金刚身,所以佛火化以后,得八万四千舍利子,得奇特事,在《楞伽经》讲:得奇特事,他证到金刚不坏的如来法身,用相来表法,所以舍利子是表法的,表如来的法身,如来证明给你看,连这个生灭的相,都能火化无量的舍利子,这个就是表不生不灭的如来法身。如来法身不可得,用相来表法的,所以,见到如来的舍利,应当至诚恭敬。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如来的法身。所以,经典说:十地菩萨还有一分最极微细的生灭,唯佛一人证得究竟不生不灭,但是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办法证到究竟的不生不灭,如佛一般,但是在座诸位,我们今天来听闻佛法,依佛陀的正法,诸位,成佛就有希望,所以,你经典看清楚的时候,你会发现:所以的争论都没有意义。什么大乘,什么小乘,南传、北传、藏传,他不是叫你成佛,要不然叫你作什么?所以,不要在过程当中互相攻讦,内乱会消弱整个佛教的士气,会消弱整个佛教的能量,诸位,我们佛教僧跟俗要集中起来合作,好不好?
 
好,时间掌控得恰到好处。那么,我们因为——,主办单位他知道我学习不够,叫我明年要来多学习一下,他再邀请三年,没办法。
 
那么,最后我们有七种理上的第一义谛,今天念一下,前面六种理上的第一义谛,菩萨跟佛共通的,一、心境界第一义谛,就是与真如心相应。二、慧境界第一义谛,就是真如心修久了,发慧。三、智境界第一义谛,慧开则智明,慧开则智明,叫做:智境界第一义谛。第四种叫做:见境界第一义谛,见真即是俗,见俗即是真,真俗俱见。第五种叫做:超二见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不落入两边,落入两边统统是邪见,统统是邪见,这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这下次讲。第六个叫做:超子地境界第一义谛,子地,就是佛子,就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叫做超子地,超越十地菩萨,就是等觉的境界,叫做超子地境界第一义谛,就是等觉所证的真如理上的一心。最后一个叫做:如来自到境界,唯佛自证,不与十地共,唯佛一个人,如来自到境界第一义谛。
 
好,最后,我得感谢各位尊敬的法师、护法居士,还有要感谢讲堂的法师、还有养德禅寺的法宣师带领法师,还有我们这些领导者,这些斋主,斋主大家都很辛苦,大家都很辛苦,我也很辛苦,讲得口干舌燥,因为才两个半钟头,要来彰化供养,当然就供养最好的啰!
 
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众随念),底下师父念,
 
回向道海律师,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消灾出钱、出力的义工,还有护法居士等等,我们特别感谢我们的司仪,我们非常地感谢,(司仪向师父鞠躬!)我们跟司仪鼓励一下,
 
司仪:阿弥陀佛!非常地感恩,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我们讲经功德圆满。我们互相鼓励一下。
 
司仪:敬谢慧律长老,现广长舌相,永传无尽灯,四众弟子欢喜信受,依教奉行。
 
师父:好。
 
司仪:讲座圆满,大众请起立,礼谢上慧下律长老慈悲说法,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恭送长老回寮,大众请对面站,让我们用法喜充满的掌声,恭送长老。感谢长老将真理弘遍人间,使法轮常转于世。让大众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般若花,四众弟子殷切的期待,因缘永续不散,长老在盛情难却之下,恒顺众生,最深切的期盼,再度慈悲的承诺,明年会再来以法相会,延续法缘,成就大众的法身慧命。长老,您辛苦了,谢谢您。掌声不断,法缘不断。
 
恭送高雄文殊讲堂常住法师,祝福我们敬爱的慧律长老,威德福海,统理大众,一切无碍。祝福在座的四众弟子福慧双全,诸事圆满,阿弥陀佛。)
 
(2014)103年8月3日
 
彰化再相见!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的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的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高雄·文殊讲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