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客

方言控、文字控、音乐控、影视控
正文

《佛跳墙》

(2015-01-02 13:04:01) 下一个
今年圣诞、新年假期,小女从惠灵顿回来和我们一起过,妻子的大姐一家从南岛来喝喜酒,也留在奥克兰过节,于是亲属间轮流办家宴,过了一个充满美食、游乐、购物的本土假期。各家都有拿手的菜式,我们家也有两道菜被列为“佳肴”。一道是“糟卤鸡爪”,以其酒香绵长、肉质爽脆为人所赞赏;另一道是“粤式老火汤”,众人品尝过后一致评价:浓郁甘腴,肥而不腻,可比“佛跳墙”!

提起“佛跳墙”,想起去年五月间写过的一篇小文,转发给各位朋友参考。
-------------------------------------------------------------------------
佛跳墙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上国的人们之能吃和会吃,也算是时下流行的一种说法:软文化。我们这种软文化还带有深层的“文化底蕴”,因为有两句古语很能说明这种吃的文化,其一是“民以食为天”,最早见于《汉书·郦食其传》,原话是: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公元 442 年,宋文帝刘义隆的诏书改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管是王者还是国家以民为本,老百姓总归是把“食”看得比“天”为重。另一句被人们广泛引用的是“食色性也”,这句话出自于《孟子》,但并不是孟子的观点,是他的辩论对手告子的论点,然而孟子也没有否定食、色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至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样说明了“食”的重要性。老百姓没有那么文绉绉,他们直接说“吃、喝、拉、撒、睡”,“吃”还是摆在第一位。

粤菜在中国的“八大菜系”占有一席位置,其下还细分为“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和“顺德菜”等等。据说清朝时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生在苏州、食在广州、着在杭州、死在汀州”概括了几个地方的优势。这句话虽然有一些略为不同的版本如“死在柳州”或“住在杭州”,但是头两项却都一样。由于“食在广州”,广州话里也就有一些相关的俗语和谚语如“食得就系福”(能吃是福气)、“食得唔好嘥”(能吃别浪费)、“好食返寻味”(好吃再回头)等等。不过,“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狗肉在锅里沸腾,神仙都站不稳)这句话为了强调这道肉菜的香浓可口,却把神仙给得罪了。当然,神仙们也忙,所以没有因为这句话来找广东人的麻烦。说到吃狗肉,如今的争议很大,因为很多人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吃它们实在是没有道义的行为,但是爱吃的人还是照吃不误。听说广西玉林下个月就要搞一个什么“夏至荔枝狗肉节”,此举又引来一波爱狗人士的反弹。从我记事起,狗肉就是一道肉菜,还被美其名为“香肉”,可见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如果要追溯国人吃狗肉的历史,恐怕用得上“自古以来”这四个字,否则不会有“挂羊头卖狗肉”这样的成语。这句成语明显是沿用宋朝《五灯会元》里的“悬羊头,卖狗肉”,如此说来,最迟在宋朝就已经有人在吃狗肉了。不过,那时狗肉的价格明显比羊肉要低。

虽然我无意鼓吹大吃狗肉,但是这个话题毕竟会引起爱狗人士的不安,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就此打住,接下来说一说我们的邻居福建的一道名菜《佛跳墙》。为什么要说它呢?因为这也是一道意欲陷佛爷们于不义的菜肴。据说这道菜原先并不是叫做《佛跳墙》而是《福寿全》,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做这道菜的主要材料是鸡、鸭、猪肉等二十多种原料,是一道煨炖而成的菜,味道浓郁。当时的福建按察使周莲的厨师郑春发在《福寿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材料上增加了海鲜,使得口味更胜于前。有一次,一个客人品尝过这道菜之后,即兴赋诗礼赞,其中两句是“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于是好事者就把这道菜改成《佛跳墙》沿用至今。如今的《佛跳墙》用料比当初讲究了不知多少倍,而且各个厨师都可能有所增减,下面简略介绍其中一份用料供大家参考:

水发鱼翅,净鸭肫,水发刺参,鸽蛋,净肥母鸡,水发花冬菇,水发猪蹄筋,猪肥膘肉,大个猪肚,姜片,羊肘,葱段,净火腿腱肉,桂皮,炊发干贝,绍酒,净冬笋,水发鱼唇,冰糖,鲂肚,上等酱油,金钱鲍,猪骨汤,猪蹄尖,熟猪油,净鸭。

新西兰今天是周六,很多人还在享受不用上班的悠闲,送上许冠杰唱的《佛跳墙》助兴。考虑到有些朋友听不懂广州话,特地把一些粤语词做出翻译,方便欣赏。

甘啱:这么巧 嗒:品咂 炆得咁鬼香:焖得那么香 
唔系贵:不算贵 无得辉:无法比拼 嚟擦啦喂 :快来“搓”吧
夹起:挟起来 连随:接着 搽辣酱:抹辣椒酱 
确系:的确是 一于搵手抢:就这样用手抢 完全唔异相:完全不碍眼 
驶乜咁紧张:用不着那么紧张 成班友一味啄 含含声:急急忙 
唔怕:不怕 擒擒青:匆匆忙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