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贸易战。
也不是大家对皇上不服。而是经济是真实的还是空虚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道只是靠信贷(credit,就是不停地从将来借钱)扩张才能持续吗?如果不在依赖借钱,房价能维持吗?房价不报,中产阶级是否会崩溃?那中国的稳定?
这成了近几天国内年度的“经济50人论坛”聚会的主要话题,很多政要都出席、发言【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楼继伟(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党组成员),白重恩(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委员),杨伟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吴晓灵(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郑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管涛(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CF40高级研究员)】,连刘鹤也露面了。据说今年大家不含糊,提及的问题都很尖刻,而刘鹤中场退席(不知原因),也因起大家猜测。
1.改革开放40年带给我国的主要经验就是“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的方向”。凡是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推进得比较好的时候,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就表现得比较好。而当改革进行得不顺利、甚至出现曲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各方面的进步就会出现减慢甚至倒退。
2.供给侧改革有可能短期痛苦、长期见效,有的是当期就很快见效,可能需要需求侧方面的一些政策支持、配合。中央之所以使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主要是提醒大家关注供给侧,不要总惦记着需求侧的刺激政策。
3.面临不完善的普惠制度,特惠制度不是最优的安排,是次优的安排,普惠制度还不完善,特惠制度还是有它的作用,但是特惠制度不会长期有效,随着经济发展能起到正面效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4.在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时代仅仅是“简化”这种简政放权还不够,需要同步的推进减政减权减税减费的改革。
5.要深化市场化的改革,就要让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就要让渡权力,这是一个难点。这种以双轨制为基础的渐进改革,两种力量的存在,往往容易导致腐败的滋生和收入差距的拉大。
6.目前经济中“国进民退”比较突出,这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这次出现一定要分析它的特殊的原因,以及它的利弊得失。这是推进国企改革的一个契机,如果在这样一次浪潮里,不认真落实国企改革的基本战略的话,过两年后果是比较令人堪忧的。
7.改革进入各方利益优化配置期,只有畅通,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各方利益,维护各方权益,社会才能避免无序动荡。
8.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9.中国渐进性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攻坚战,对不同问题的不同看法涉及到记得利益集团的不同立场。改革开放有舍才有得,预案比预测重要,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积极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