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发牢骚

发发牢骚,解解闷,消消愁
个人资料
笨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日韩围棋现状报道

(2015-06-19 20:06:55) 下一个
小结:
【1】中国占据绝对优势;韩国居于劣势,但尚未被完全打倒;日本则可忽略不计
【2】尽管债务媒体报道“谁也无法否认中国的棋手古力是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在于古力的十番棋中以6:4取胜:
时间 局次 地点 胜者 结果
2014年1月26日 第一局 北京康源瑞廷酒店 李世石 黑251手中盘胜
2014年2月23日 第二局 浙江省平湖市圣雷克大酒店 李世石 白287手1/4子胜
2014年3月30日 第三局 四川成都 古力 白222手中盘胜
2014年4月27日 第四局 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曾岛
艾尔多拉多度假村
古力 黑179手中盘胜
2014年5月25日 第五局 云南香格里拉 李世石 黑223手中盘胜
2014年7月27日 第六局 安徽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 李世石 白178手中盘胜
2014年8月31日 第七局 西藏拉萨香格里拉酒店 李世石 黑237手中盘胜
2014年9月28日 第八局 重庆凤凰湾半山俱乐部 李世石 白350手1¼子胜
2014年10月26日 第九局 江苏
2014年11月30日 第十局 安徽芜湖

四篇报道:
第四届“中国·西安思源学院杯”世界围棋名人争霸战
中日韩围棋现代争夺战
如何评价李世石?
中国围棋究竟整体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和地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31日   第 08 版)
第四届“中国·西安思源学院杯”世界围棋名人争霸战


人民日报社 中国围棋协会 主办
人民日报海外版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 承办

名人战新年再启 中日韩棋手争锋
黑白对弈 谁夺世界名人
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2月31日   第 08 版)


陈耀烨
中国围棋九段选手
1989年出生于北京,2000年入段,2007年九段。2005年进入第10届LG杯决赛,成为史上最年轻入围世界大赛决赛的棋手。从2009年到2014年,中国围棋天元赛六连冠。2013年夺得中国围棋名人战冠军,成为中国第4位“天元名人”。2013年6月20日夺得第9届春兰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第12位围棋世界冠军。


井山裕太
日本围棋九段选手
1989年出生,2002年入段,2009年九段,是日本围棋史上最年轻的九段。获第34—35、38—39届日本名人战冠军;第67—69期本因坊战冠军;第37—38期日本天元战冠军;第49-50期十段战冠军;第37—39期碁圣战冠军;第60—61期王座战冠军;第37—38期棋圣战冠军。


朴永训
韩国围棋九段选手
1985出生,1999年入段,2004年九段(从入段到九段最快纪录保持者)。2003年获三星杯亚军;2004年获富士通杯冠军;2006年获棋圣战冠军;2007年获富士通杯冠军;2008年获三星杯亚军;2010年获第38届韩国名人战冠军;2011年获得第2届世界围棋名人争霸战冠军。

山中一日棋,世间已千年。2014年棋坛硝烟才逝,又将迎来新年的首场国际级赛事。

2015年1月4日至9日,由人民日报社和中国围棋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西安思源学院杯世界围棋名人争霸战将开局落子,这也是中日韩三国围棋名人首次“弈战”陕西西安。中国的陈耀烨九段、日本的井山裕太九段、韩国的朴永训九段——3位“80后”棋手将为“世界名人”头衔展开巅峰对决。

名人战:从日本到中韩

今年11月30日,一代棋圣吴清源在日本逝世。人们在缅怀他百年传奇一生的同时,也不免慨叹其“伤心万古名人战”的经历。1962年,首届日本名人战举行,此前已横扫昭和棋坛的吴清源却在赛前遭遇车祸,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不仅与“名人”失之交臂,排名也随即一落千丈,逐渐淡出围棋江湖。

吴清源的“名人战之憾”,也从另一方面凸显出“名人”称谓的不易与宝贵。不仅是在最早创办名人战的日本,还有中韩两国各自的围棋名人战,也诞生了不少传奇棋手与经典对局,书写着各国的围棋历史。

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中国围棋名人战起源于1988年。自第2届起,马晓春创造了传奇般的13连霸纪录;而从2004年起,古力达成了6连霸,其中4次比赛零封对手,开创了“古力时代”。

时光如梭。本报老记者曾撰文回忆,彼时的常昊还是带着红领巾、坐在棋桌前参加比赛。而今,中国围棋名人战已经从“深藏”于报社食堂里的比赛,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围棋赛之一,见证了中国围棋的崛起历程。

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名人争霸战的是中国第8位围棋名人陈耀烨,他也是中国第12位围棋世界冠军。实力强劲的他将向“世界名人”头衔发起冲击。

三国杀:从中断到重启

即将与陈耀烨对弈的日、韩围棋名人,亦非等闲之辈。

25岁的日本棋手井山裕太,是日本围棋史上最年轻的九段,也是日本最年轻的“名人”头衔获得者。2014年,井山裕太击败河野临,第4次夺得日本围棋“名人”头衔,史无前例地手握日本棋圣、名人、本因坊、王座、天元、碁圣六大冠军,风头无两。

出生于1985年的韩国棋手朴永训,同样是该国最年轻的九段棋手。这位在网络上连克强手的“超级玛丽”,时隔两年后重返韩国围棋名人宝座,同样取得了世界名人战的入场券。

三国围棋名人谁领风骚,一直为棋迷们津津乐道。从1988年起,中日两国间的名人对抗赛曾连续举办7届,马晓春和小林光一在比赛中留下了诸多经典棋局。但因为种种原因,中日名人对抗赛未能延续,而中日韩三国名人对抗赛也仅举办了1次就中断了。

经过多方努力,棋迷期待的中日韩三国名人战终于在2010年重启,这便是如今的世界名人争霸战。从2010年到2012年,湖南常德连续举办了三届名人战;2015年,三国围棋名人将齐聚古都西安,上演“三国杀”。

看大势:从独秀到鼎立

梳理世界名人争霸战的历史可以发现,相较于首次参赛的陈耀烨,井山裕太和朴永训已经是名人战的老面孔了。

2010年首届世界名人战,首夺日本“名人”头衔的井山裕太就参加了比赛。不过,他在次轮比赛中负于后来夺冠的古力,屈居第三。次年,他又先后败给朴永训和江维杰,至今在此项赛事中战未尝一胜。

而朴永训已品尝过冠军的滋味。2011年,他在决赛中战胜中国年轻棋手江维杰夺魁,但在第3届比赛中遭江维杰“复仇”,将“名人”头衔拱手交还。

尽管是首次参加世界名人战,陈耀烨却是成名已久。从2007起,他曾连续6年保持世界最年轻的九段棋手纪录。2014年,陈耀烨实现了天元赛六连霸,坐拥“名人”“天元”双头衔,此番携余威出战,亦令人期待。

相较于2013年豪夺六冠的伟业,中国围棋在2014年的世界大赛中仅斩获2项冠军。韩国围棋经过革故鼎新,反弹势头凶猛,对中国棋手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日本围棋也在井山裕太带领下有所表现,中日韩三足鼎立之势再显新端倪,也让本届名人战战局更加扑朔迷离。

据悉,本次比赛将延续往届赛制。首先抽签轮空一人,另两人于1月5日进行第一轮比赛;1月6日由第一轮败者和轮空者进行第二轮比赛;1月8日决赛由前两轮胜者之间进行,决赛的胜者获得冠军,负者获得亚军,第二轮的负者获得季军。本次比赛总奖金为60万元人民币,其中冠军30万元、亚军20万元、季军10万元。

世界围棋名人争霸战已是第4届,但中日“名人”之间的对抗却始于1988年。

“名人”头衔始于日本,在日本围棋史上,名人是至高无上的称号。日本于1962年举办名人战,获得冠军的棋手即被称为“名人”。藤泽秀行获得首届名人头衔,之后坂田荣男、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等著名棋手也先后加冕名人。此传统后被韩国棋界延续,1968年,韩国创办名人战,当时的韩国围棋领袖赵南哲获得首届冠军。

日韩名人进行过一次非正式对抗赛。1980年,赵治勋首次问鼎日本名人后衣锦还乡回到韩国,与当时的韩国名人曹薰铉交战两局,赵治勋2比0完胜,让韩国“全冠王”曹薰铉颇感无颜。

中国名人战创办最晚,1988年刘小光在决赛中击败俞斌成为首届冠军。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日本名人战主办方朝日新闻社向中国名人战主办方人民日报社提出共同主办中日围棋名人战的建议,高达500万日元的奖金全部由朝日新闻承担。中日名人战共进行7届,前4届中方全败,刘小光、马晓春(三届)分别败给小林光一。第5届比赛马晓春胜小林光一,第6届再败,第7届胜出。此后,日方表示,因经济衰退,比赛难以为继。

1996年,中国人民日报社、日本朝日新闻社、韩国东亚日报社联合推出“第一届世界围棋名人战”,参赛3人分别是中国名人马晓春、日本名人武宫正树、韩国名人李昌镐。结果李昌镐以4战全胜的佳绩夺得“世界围棋名人”称号。这项赛事当时影响力很大,竞技水平亦高,可惜只举办一届便无下文。

从2010年开始,世界围棋名人战又在中国常德重现,定名为“世界围棋名人争霸战”,并从头排届次。2015年移师西安,中日韩三国围棋名人又一次齐聚。





西安思源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1998年7月1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和一批立志于民办教育的创业者共同发起,并经陕西省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西安思源科技培训学院”。2002年6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西安思源职业学院”。2008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思源学院”。2012年5月,学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校园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专任教师838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68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447人;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汽车交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等9个本科二级学院,有基础部、体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等5个独立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21个,分属工、文、经、管、教等5个学科门类;截至2014年9月,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351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9265人,高职学生8086人。

学院领导体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院党委的监督、保障作用,积极发挥院教代会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办学行为规范。

经过10年极其艰苦的创业历程,西安思源科技培训学院逐步升格为民办本科高校。又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西安思源学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院获得国家级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拥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省级优秀教材1部,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6项、省级52项,培养了一批受地方和行业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6年来,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6万余人,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3届共2255人,获学士学位2152人。在近3届毕业生中,有71%在陕西省就业,有86%进入一线企业和基层单位工作,工作表现受到用人单位肯定。学院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中央、省级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对学院发展给予了积极扶持和充分肯定,陕西省政府已经连续两年给予学院专项扶持资金4181万元。学院先后被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共青团中央、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全国教育教学管理示范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陕西“绿色学校”、“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中国周刊》2014.12.01
中日韩围棋现代争夺战


古力(左)迎战李世石

谁也无法否认中国的棋手古力是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他七次打进世界大赛决赛并夺取世界冠军,无一失手。目前古力手握:春兰杯、富士通杯、丰田杯、LG杯(2次)、BC卡杯、三星杯,成就国际大赛七冠王。离大满贯仅剩应氏杯。最重要的是,他的夺冠一半以上是直接战胜韩国棋手晋级。

中日韩围棋经历此消彼长的阶段。此前的三十年间,中国棋手经历煎熬,1980年代,虽有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的连胜,但世界冠军多被日本六大超一流棋手收入囊中,1990年代中期,韩国天才棋手李昌镐踩着中国两代棋手的肩膀,夺取了20多个世界冠军,而进入千禧年,中国的围棋联赛优越性也越发明显,成批的中国年青优秀旗手辈出,韩国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也放弃韩国联赛,加盟中国围甲。



「疯狂」的聂卫平

关键字:1985年,聂卫平。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国现代围棋的转折点。


1984年8月27日中日棋界发起了一场会议,会议主题是商讨举办一个中日围棋比赛。日方提出以擂台作战,可以叫「中日超级围棋赛」。《新体育》杂志的郝克强建议,中国人不理解「超级」的意思,既然是以打擂方式,就叫「中日围棋擂台赛」吧!

仅用一个上午,中日围棋擂台赛就酝酿而出。这场竞赛日后改变了中国围棋,也改变了世界围棋的格局。

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双方各出8人,中方马晓春担当副将,32岁的聂卫平出任主将。日方派出的前五个选手都是围棋界的年轻人,只有小林光一、加藤正夫是超一流棋手,而主将藤泽秀行压阵则是象征性的。日本棋院放言:日方前五名即可结束比赛。中国棋协提出的目标:请出小林光一算及格,打败小林光一是胜利。很多中国围棋人士担忧:万一日方第一个出场的急先锋依田纪基给咱们剃一个光头怎么办?

一边倒的判断是基于中日双方实力的悬殊对比。刚经历「文革」的中国,很多棋手在过去十年间无棋可下。1961年日本访华团带来了54岁棋手伊藤友惠,这个「伊藤老太太」在日本水平一般,在中国却连胜了8名一流棋手。

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始后,江铸久的5连胜请出了小林光一出场。小林光一又六胜中国棋手,中国队只剩下主将聂卫平。抱着氧气瓶上场的聂卫平爆冷执黑2目半枪挑小林光一。赛后,小林光一长时间抱头不语,也不肯出外与棋迷见面。他一直说:「我觉得自己的神经都错乱了。」

随后,聂卫平又执白4目半大胜加藤正夫九段,逼出了主将藤泽秀行。

最后的决战在北京首都体育场举行,疯狂的聂卫平以三目半的优势打败藤泽秀行。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以中国获胜告终,这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在围棋比赛中战胜日本。当时在场观战的3000多中国棋迷激动地起立,长时间鼓掌。

很多围棋圈的人回忆第一届中日擂台赛都认为聂的胜利来得偶然,却是命中注定。这场比赛是聂卫平围棋人生的一个节点,也让中国围棋恐日的那层窗户纸捅破了。

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双方各出9人,日本人称,这是复仇的一届。第一届比赛输后,小林光一削发明志。

第二届比赛,又出现了日方尚有5人,中方仅剩老聂一人的局面。「光杆司令」聂卫平连胜4名日本高手,前往日本和大竹英雄决战。决战日当天,中国万人空巷。邓小平一家人坐在一起等候比赛结果。最终,聂卫平赢了,邓小平说:「擂台赛打得好。」

自那后,「围棋热」席卷中国。《体坛周报》报道围棋的记者谢锐正在读大学,他回忆,每个宿舍都有围棋,没事大家就下几盘。逢有围棋比赛,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同学都要聚在一起看直播。时任《新体育》杂志主编的郝克强说:「聂卫平最大的贡献是让不少小孩子开始学棋,中国围棋人口成倍增加。」

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开赛前,日方主将加藤正夫说:「要豁出棋士的生命和荣誉来参加这次比赛。」这届比赛,老聂又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战胜主将加藤正夫,取得擂台赛三连胜。日本媒体评论:我们患上了恐聂症。

1988年,中日擂台赛中11连胜的聂卫平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棋圣」称号。

虽然自第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落败后,老聂慢慢走下神坛。但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11连胜,成为中国现代围棋赶上日本的里程碑。


 三国鼎立

1980年代,聂卫平的11连胜并不代表中国围棋已领先日本,围棋依旧是日本的天下。日本有六大超一流高手坐镇,日本的木谷道场盘踞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学棋少年。

曹薰铉,这个日后被称为「围棋皇帝」的韩国年轻人就在木谷道场求学。 「现在想想,当时韩国围棋已经在崛起了,只是因为中韩没有建交,所以我们没有机会和韩国选手比赛。」围棋八段王元说。

曹薰铉被视为韩国围棋的崛起标志。他自小东渡日本学棋,服兵役回到了韩国。当时韩国围棋不强,他很快成为韩国国内第一人。

此时,台湾著名企业家应昌期先生看到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所向披靡,正欲推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围棋大赛。酝酿中却被日本人抢了先手,1988年,日本富士通创办了首个世界大赛。第一届比赛,日本棋手武宫正树拿到冠军,聂卫平只获得第三。不过,之后举办的应氏杯赛制被誉为围棋界的奥林匹克,它四年一次,冠军奖金40万美元。首届应氏杯中聂卫平和韩国的曹薰铉分别淘汰了诸多高手,进入决战。

最终决战,前三局比赛中,聂卫平2:1领先曹薰铉,最后四五局的比赛移师新加坡。那是,中国人不了解韩国围棋的实力,认为聂卫平必胜。但最终曹薰铉连扳2局,将首届应氏杯夺走。

一夜间,曹薰铉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凯旋时,从机场到首尔的沿途挤满了欢呼的百姓。曹更是把40万美元全部捐献给了韩国棋院,用以培养新人。自此一战,曹薰铉进入世界大赛决赛如家常便饭,凭一己之力带领韩国围棋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也让世界围棋进入中日韩三国鼎立的时代。

日后,曹薰铉还有一贡献。他培养了另一传奇棋手李昌镐。李昌镐独霸棋坛的十年正是韩国围棋鼎盛的十年。


独霸与煎熬

进入1990年代,中国围棋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煎熬。

几次世界大赛,聂卫平功亏一篑拿到亚军,棋力已呈下滑趋势;马晓春在连夺两个世界冠军后,却遭遇了拔地崛起的韩国棋手李昌镐。1992年,16岁的李昌镐在第三届「东洋证券杯」决赛中以3:2战胜日本超一流巨星林海峰夺冠,创下了世界上最年少夺冠的纪录后,天才少年又龙卷风一般在10年间夺得了20多个世界冠军。

19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围棋的名字叫韩国。中国棋手的成绩是尴尬的,1995年至2005年十年间,中国围棋仅有俞斌在2000年获得一项LG杯世界冠军。

1970一代的中国棋手常昊、罗洗河虽偶尔夺得一两次世界冠军,但都无法撼动李昌镐的独霸地位。十几年,李昌镐就像中国围棋的苦手,生生不息地和两代中国一流高手缠斗,从马晓春到常昊。「逢李昌镐不胜」像一道宿命捆在中国围棋的脑袋上,这也间接造成1970一代中国棋手的迷茫。常昊,这个一度在棋坛被称为神童的棋手,在李昌镐的压制下,世界大赛中获得六连亚,气得有棋迷送他外号「常面面」。

此时的日本围棋状况也令人堪忧,六大超一流高手年事已高,年轻围棋选手始终顶不上来。

韩国围棋因一个天才少年的横空出世而在中日韩三国的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很多专业棋手都感叹李昌镐是多年不出的怪胎:很多时候,对手的开局明明很好,中盘也不错,但到收尾时却能被李昌镐硬赢了回来。「这就像一场跑步比赛,李昌镐永远只赢你一个肩膀。」常在央视讲解围棋的职业棋手王元摇着脑袋说,「马晓春,常昊……他们都被李昌镐磨的,丧失了信心。」


第一个职业围棋联赛

如果没有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也许,中国棋手会一直被韩国人压制。

1999年,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诞生。当时足球职业联赛刚刚展开,中国棋院看到「职业化」给足球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决意在围棋界掀起一场革命。

「当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的很好了,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私企。在1999年之前,有一些企业有意拿出一些资金赞助围棋比赛,但太少了。1999年,我们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尝试让围棋职业化。」时任中国棋院副院长的王汝南告诉记者。

现代意义的围棋职业联赛,即使是日本和韩国,也没有实行。

日本围棋是最早走入职业化的国度。早在幕府时期,日本就有了职业棋手,但日本一直没有职业围棋联赛,多是各类头衔战,名目繁多,奖金丰厚,一个职业棋手每年靠参加各种比赛就可以过上白领阶层的生活。

1980年代中期,中国曾想学日本尝试举办一些职业化比赛。《新体育》和《围棋》举办了「新体育杯」,但棋迷数量少,报道力度差,没有太大效果,以至于没有举办几年就销声匿迹。以现在的角度回顾,当时的中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效法日本职业模式与社会背景不相符。

用什么样的赛制?是以个人名义参赛还是打团体赛?第一届围甲联赛没有任何样本可参考。最终,经过三个月的研究,中国棋院决定以每年各省的团体赛为基础,然后参考意大利足球的主客场制。

在中国棋院征集各地方棋院意见时,大家对职业化的方向都很支持,但对钱还是流露出难处——这意味着投入要从每年一两万飙升到至少十多万。

第一届联赛开始前,中国棋院曾想过最坏的局面:如果有八支队伍能参加联赛,就启动;如果少于八支,就暂缓。第一年的围甲联赛,十支队伍参加。曾经围棋实力很强的浙江队,因种种原因退出联赛。

1999年第一届围甲联赛,江铃公司以160万元获得冠名权,后来他们连续冠名四年,总投入已高达1000多万元。第五届围甲联赛,「好猫」以1000万元获得总冠名,这笔钱开创了围甲联赛的新高,但第六届也就是2004年,围甲联赛「裸奔」。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王汝南说,这是围甲联赛十年来让他感到最难的一件事,「我急得不行了,后来甚至想,实在不行,用中国棋院剩下的一些储备金把联赛搞完。」后来,上海奥特莱公司临危救急,解决难题。

度过了最初的困难后,中国的围甲联赛,却没有像足球联赛一样,陷入混乱和不堪,反而一步步走上正轨。围甲各俱乐部的资金相对稳定,一方面源于赞助金额较小,一方面是赞助商多是围棋的死忠粉丝。

「这是围棋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如果你一旦迷上围棋,就很难罢手。它的粉丝黏合度高;另外,玩围棋的人素质都比较高,很多人现在是大老板,他们赞助围甲联赛纯凭热爱,只要不亏本就可以。」《体坛周报》的围棋记者谢锐说。

贵州「咳速停」围棋队的老板姜伟是典型。在贵州安顺,他的办公室永远摆着一排棋盘。每次贵州主场比赛,他都会招呼记者和棋手跟他下几盘,贵州安顺一些围棋高手,他招募旗下,陪他下棋;为了让贵州队实力更强,他不惜重金请来了韩国排名第一的高手李世石。

王汝南感慨:「如果是一个不懂围棋的人赞助,过不了多久就会觉得围棋不热闹,不吸引人,然后不玩了;围甲联赛开展十年,80%的赞助商都是真正懂围棋的人。可以说,现在围甲联赛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大于领导力量。」

围棋联赛的赛制在更改:允许引进外援,招来韩国顶尖高手李世石、李昌镐。韩国排名第一的李世石明确表示,中国围甲联赛的主将制是吸引他的主要原因,因为一年下来,他可以跟中国所有的顶尖高手碰一遍。

棋手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自从1999年中国围棋协会推出围甲联赛以后,中国的很多棋手光在围甲的年收入就超过10多万元。如果再加上每年各类比赛,棋手的收入相当可观。

围甲联赛推出前,中国围棋走的是专业化路线,顶尖棋手多由国家培养。聂卫平、常昊更是举国之力培养出来的。那些无法入选国家队的棋手,每年没几盘高质量的棋可下,生存也举步维艰,他们除了在地方棋院拿一点工资,其余要靠奔波在各地赚取奖金。职业八段王元说:「过去碰上赛制是淘汰制的,千里迢迢坐着火车赶过去,如果下输了一盘,就必须回家了,更别提奖金。」

现在,围甲联赛每年22盘高水准的比赛足以保证这些棋手有棋可下。90后棋手古灵益的妈妈张晓荣告诉记者,没参加围甲联赛前,古灵益最稳定的收入是成都棋院的几百块工资,参加围甲后,母子在北京生活已经衣食无忧。

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曾欣慰地说:「我一生为中国围棋干了两件事,一是1995年推出棋手等级分,二是1999年推出围甲联赛。棋手们正在享受着市场经济时代带来的各种好处。 「过去作为领导教育后辈,要赢棋;现在我看围甲联赛时,常告诉小孩,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求胜心太强。」从事围棋工作近50年的王汝南感叹棋手的变化。

1999年刚参加围甲联赛时,古力才16岁,在前辈印象中,他是重庆队在大棋盘边摆放棋子的棋童。十几年过去,古力积分一路蹿升到国内排名第一,在国际比赛中接连摘下七个世界冠军。「古力是围甲联赛最成功的例子,他从围甲走出,成为世界冠军,又回馈中国围棋。」王汝南说。

《体坛周报》记者谢锐的评价更直接:「没有围甲联赛,天才还会出来,但一批80后、90后的新人不会呈集团式井喷,与日韩围棋抗衡。」


日本围棋「消失」了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围棋很少再染指世界大赛的冠军。最糟糕的例子是,2007年三星杯,日本棋手第一轮全部出局。

「太惨了。」长期关注中日韩围棋的《体坛周报》记者谢锐说,「现在实在不能说是中日韩围棋三足鼎立了。」

日本人始终把围棋看为一项艺术,各类比赛只是一种「秀」。在日本,哪种比赛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头衔的棋手才有资格使用幽玄特别对局室,什么比赛棋手穿和服都有明文规定,这些繁琐别致的礼仪一方面透射出日本对待传统的执着,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现代围棋的高竞争性下渐渐落后。

中国棋院协会主席王汝南分析中日韩三国棋风说:「韩国围棋把民族的倔强体现在棋风上,他们一直对日本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所以造就独树一帜的棋风;日本是三国中最早形成自己棋风的国度,他们重理论,有条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弘扬围棋文化上保持的很好;中国现代棋风是在和日韩抗争的这三十年形成的,尤其围甲联赛让中国棋手没有等级制度,低手和高手下棋,如果按部就班,肯定会输,这样很多棋手就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输了也不怕,于是形成了中国『拼杀』 的棋风。」

「围棋的竞技和艺术始终是矛盾的。」王元说,「日本棋者总是有一个信条,有些丑陋的棋,打死也不下;而中韩围棋则没那么多框框,哪怕丑陋,只要赢了就可以。」

第一个世界围棋大赛富士通杯比赛是日本人创立的,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人重视世界大赛,相反,日本人更重视国内的比赛。日本国内有很多比赛,比如棋圣、名人、本因坊等大头衔战,其中棋圣的冠军奖金高达4200万日元,国际比赛赢不了,依靠国内比赛,或者下下指导棋,日本棋手照样可以成为中产阶级。最显着的一个例子是:有一年的春兰杯,当时日本第一人赵治勋就因为其赛程与他国内比赛相冲突,从而放弃了春兰杯。

聂卫平点评日本围棋时说:「日本围棋的安逸造就了他们目前的棋风,当他们碰到如狼似虎的韩国和力量更强的中国棋手时,高下立见。」

中韩博弈成为了当今世界棋坛的主流。

2009年,李世石宣布退出韩国联赛,只参加中国联赛,引起一片哗然。这间接证明在中韩的比拼中,中国占据了少许上风。

韩国是紧随中国,第二个开展围棋职业联赛的国家。2009年因金融危机,韩国围棋联赛差点夭折,有四支队宣布退出,后来经过努力加入三支,其中包括李世石的家乡队,李世石的退出差点导致韩国围棋联赛流产。

李世石决意退出本国联赛的原因有很多:在中国围甲联赛,李世石跟俱乐部商议,赢一盘是10万人民币,输一盘不要钱。从2007年开始,李世石在中国已达到了19连胜。而在韩国,联赛赢十盘才相当于在中国赢一盘。另外,韩国为了适应电视转播,要求下快棋。而国际大赛多是慢棋。这样,在本国联赛下惯了的韩国棋手养成了爱下「随手棋」的习惯,对棋艺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且,韩国围棋联赛不允许外援加入,没有乙级队,整体规模小于中国围棋联赛。

相比下,李世石更倾向于在中国联赛发展,他内心深处已经认可了中国围甲联赛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联赛。

为了挽救韩国联赛的颓势,韩国的媒体和专家最近召开了研讨会,韩国媒体《SPORTSKHAN》的围棋记者严闵容说:「2009年,韩国受到中国的威胁将越来越严重。我认为2009年中国的成长速度将会更加快,收效也会越来越显着。我们很难再希望凭借李世石、李昌镐两个人的出色发挥抵抗中国棋手的集团式攻击。」

一向骄傲的韩国人已经意识到,2009年将是中韩争夺世界棋坛主导权最重要的一年。

中日韩三国都有新人王比赛:中国新人王战只许20周岁以下;韩国新人王战不限年龄和段位;日本新人王参赛条件只有两条:25岁及七段以下。

相比之下,中国对棋手的年龄限制最大,2007年中国新人王周睿羊16岁;韩国新人王元晟溱23岁。而日本近5年新人王战冠军中,有一个新人王已是27岁的「高龄」。

中国新人王战举行16届,只有周睿羊一人成功卫冕,不是没有领军人物,恰恰是新人过多,实力相当。「90后棋手竞争太激烈,过去那种独领风骚数十年的局面很难出现了。」职业棋手王元感叹。

2008年,18岁的井山裕太夺得日本新人王冠军,被誉为日本棋界的希望之星。中国一位围棋圈内人告诉记者,这位日本金童如果放在中国,进前三十名有戏,进前十名绝对没戏。

即便是80后棋手,日本数得着的也只有张栩、山下敬吾、高尾绅路、羽根直树这四个所谓的「平成四天王」,他们的资质本来就不如小林光一等超一流棋手,又生长在温室,缺乏有力度的对抗。更可怕的是,很多日本孩童都远离围棋,去寻找更刺激的电玩。现在日本讲棋室里看棋的几乎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难见青年一代。

「韩国皇帝」曹薰铉多次呼吁韩国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2009年初,韩国棋院推出的《2009韩国围棋白皮书》表明:2008年韩国围棋人口为766万人,1997年为900万,围棋人口呈现持续减少趋势;围棋培训班2003年达到583个,2008年减少为517个。

2009年春节,韩国围棋元老刘昌赫发表一封公开信: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围棋有长处,是在10年前。以后,渐渐地进入下降趋势。现在我从一线退到少年围棋的普及中去了,感觉更加深刻。

学围棋的学生在学棋过程中三分之一退出,有望成职业棋手的就更少了。现在我们有错觉,以为自己强。仍然能维持着世界最强的地位,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其实这是10年前开始学棋的孩子现在出的成绩,再过5年都下去了。新学棋的孩子们越来越少,以后就更难了。

经历了近三十年追赶近邻的过程,中国围棋找到了发展之路:先依靠社会和地方培养出好苗子,然后通过职业联赛锤炼,筛选出尖子进入国家队集训。这样职业和专业相结合的方法,符合中国棋协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战胜世界各地高手,为国争光。

而反观日本棋界的中心任务是为「以围棋为生的人,提供一个就业环境」。至于能否吸引培养出天才棋手,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韩国围棋也是如此,棋手和棋院的关系松散,没有统一的集训和研讨。韩国媒体《SPORTSKHAN》的围棋记者严闵容就羡慕中国围棋:「中国采用了过去的『笑笑会』 这样的团队研究模式,训练强度增加,效果也非常明显。」他非常担忧,像李昌镐、李世石这样的天才几十年才出一个,如果没有他们,韩国围棋靠什么抵抗中国围棋的集体攻击。

在中国棋院的门口,常聚集着一帮孩子。他们多是来北京参加各类围棋比赛,然后被父母领来参观。不能走进中国棋院,孩子们只能站在门口用艳羡的目光望着,和「中国棋院」的门匾合上一张影就足以让他们欣喜若狂。《体坛周报》的记者谢锐每次去棋院采访,都会感叹:中国千万个学棋的孩童,怎么也会诞生出一两个围棋天才。


2015.03.12
高飞龙-雕翎不腐,鼎镬不锈
《知乎》
如何评价李世石?
维基百科:李世乭

李世石,韩国围棋九段。

他1983年出生,1995年成为职业初段,2003年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同年成为职业九段。 截至如今,他已经获得了14个世界慢棋个人赛冠军和5个亚军,以及3个世界快棋个人赛冠军和1个亚军。
下图中具有犀利眼神的男子,就是这位力战派的胜负师。


2015年,李世石将满32岁。

作为一名棋手来说,32岁已经不年轻了,但李世石依然活跃在世界棋坛的第一线,任何棋手面对他,都不敢轻言取胜。所以,现在还不是对李世石进行盖棺定论的时候。

同时需要言明的是,答主作为一名后辈的业余棋手,以棋力和身份而言,是没有资格对李世石这样的棋坛王者做出什么“评价”的。所以今天,答主将尽力多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少做主观性的评论。希望能提供一个看待李世石的视角,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答主想提出两个假设:
1. 考察一名棋手,应该主要考察他的职业生涯。
2. 考察一名棋手的职业生涯,要找准这名棋手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绩的主舞台。

第一条假设很容易理解:对于一名职业棋手来说,只要他一直坚持活跃的棋坛第一线,就必须常年坚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训练之上,投入的时间量随棋手的不同而变,有的会达到每日10小时以上。
在这种时间精力的投入前提下,一线的棋手是不会有很多富裕的时间精力,来投入到其他的活动中的。所以,虽然很多棋手在棋盘以外也有或很精彩,或很奇怪的经历与人生,但那不是我们今天考察的重点。

第二条假设则不那么容易理解了:什么才是棋手的主舞台?
以吴清源为例。吴老生平最著名的比赛成绩是“十番棋”,而十番棋本身并不是一项正式的比赛。四五十年代日本最大的正式比赛是“本因坊战”,但吴老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是不能参加日本的正式比赛的,这才有了“十番棋”这项非正式比赛的诞生。
围棋是出手见高低的,就算你拿了最大的正式比赛的冠军,只要最强的人没有参赛,就没有人敢承认你是王者。

五十年代高川格在“本因坊战”中九连霸,本来是惊人的功业,可是这种成就始终笼罩在没有参赛的吴老的高大阴影之下。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有关方面甚至推出了另一项非正式比赛:由每年的“本因坊战”霸主向吴老进行三番棋挑战。当然挑战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在正式的“本因坊战”中年年连霸的高川格,每年卫冕成功之后都要接受吴老在非正式的挑战赛中的蹂躏。

所以现在,我们总是将十番棋作为吴老的主舞台,没有人关心这是不是正式比赛。

对藤泽秀行来说,虽然他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名人战”和“本因坊战”中表现乏善可陈,但其实他是几乎放弃了其他的比赛,以守住在最大最重要的“棋圣战”中保持卫冕。
这就像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只参加奥运会,平时的训练全部为奥运会做准备,并放弃在其他比赛,如世界杯和世锦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机会一样,而且他最终确实总是能拿到最重要的奥运会冠军,那我们就不应该将他放弃掉的其他次要比赛作为他的主舞台。

对聂卫平来说,80年代的中日擂台赛,无疑就是他的主舞台。
其时因为中国的崛起,日本国内的比赛已经不见得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平,至少不是仅有的最高水平,再加上随后世界棋战时代的到来,日本国内比赛的含金量显得越来越低,所以小林光一和赵治勋的争霸也未能像当年他们的前辈对日本国内版图的争夺那样,成为世界棋坛的焦点。
聂卫平在进入世界棋战时代之后没有取得上佳的成绩,但我们也许不应该将此作为他的主舞台。
说句冒犯前辈的话,答主认为聂老在进入90年代后,很大一部分精力已经放在了办学收徒,和其他个人生活方面,因此比赛成绩经历了较大的下滑。
可是如果我们看待聂老的职业生涯,应该首先找他的主舞台,欣赏他的闪光点。

所以一名棋手职业生涯的主舞台,应该是他发挥出最高水平,并取得了最引人注目的成绩的比赛,无论这项比赛在当时的正式程度如何。

至此,答主认为这两点假设,有充分的合理性。

回到我们的主人公——李世石,他的主舞台是什么呢?
李世石在职业生涯中参加的比赛大概可以归为五类:
1. 正式的世界个人赛;
2. 三国或是两国间的擂台赛制团体赛;
3. 韩国的国内比赛;
4. 作为外援参加的中国的围甲联赛;
5. 各种双边对抗以及友谊赛,运动会性质的下属个人赛,双人赛及团体赛等。

既然他处在世界棋战时代,答主认为我们应该主要考察第一项:正式的世界个人赛
而考察李世石在世界个人赛中的表现,我们也许就有必要看一看,世界棋战时代的世界个人赛的历史,是怎样的?这样我们才知道,李世石在其中的地位如何。

世界棋战时代,一共诞生过十项慢棋个人赛,和一项快棋个人赛。分别是:
1. 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
2. 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已停办)
3. 东洋证券杯世界围棋锦标赛(已停办)
4. 三星杯世界围棋公开赛
5. LG杯世界围棋棋王赛
6. 春兰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
7. 丰田杯世界围棋王座战(已停办)
8. BC信用卡杯世界围棋公开赛(已停办)
9. 百灵杯世界围棋公开赛
10. MLILY梦百合杯世界围棋公开赛
11. 亚洲杯电视围棋快棋赛

包括李世石在内的棋手们,在这11项世界个人赛中的表现,将是我们今天将要进行的数据分析的源数据。

让我们来看一看各项比赛的历届冠亚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接下来的11张表格中,答主用三种颜色的背景代表三个国家的不同棋手,中国为红色背景,日本为黄色背景,韩国为蓝色背景。
而杯赛的名称和历年的冠军,答主予以加粗处理,以使其更加醒目。
很多杯赛,往往决赛会拖到第二年的年初。对于这类比赛,答主在此遵循棋界公认的标准,将比赛的时间定为比赛开始的那一年。
14年度春兰杯和LG杯的决赛都仍未进行,答主姑且将决赛的选手也列于表中,但冠亚军未分,遂不计入后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中。

1. 应氏杯:
在上表中,蓝色无疑是主旋律,从第一届到第四届的四个冠军,被四个不同的韩国人卷走,这四个人,就是旧称的韩国“四大天王”。
而2004年的第5届比赛,两名中国棋手夺得了三次冠军中的两次,但所有的亚军仍在韩国人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李世石,没有在这张表中出现。

2. 富士通杯:
富士通杯历史久远,表中最上端的一片黄色,是日本“六大超一流”时代的末日荣光。
而93年以后,蓝色开始密集出现,终于到98年之后,那是一大片令人绝望的蓝色,红色几乎一度消失不见。直到06年之后,红色才开始零星出现。而黄色,在98年之后,只出现过一次,05年之后就消失无踪了。
李世石,从02年的那一排中开始,在这张表的后半段中出现了很多次。

3. 东洋证券杯:
这张表中,蓝色几乎垄断了冠军的那一列,黄色则密集的出现在亚军的那一列。红色的区域里,出现最多的名字,是马晓春。
李世石,没有出现在这张表中,但答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张表只到98年就结束了,而97年,李世石才刚刚在世界棋坛展露头角,还没有开始大展身手。

4. 三星杯:
这 张表的上半段中,蓝色几乎垄断了冠军的一列。黄色和红色只是零星出现,而且黄色的最后一次出现,是03年夺冠的赵治勋,这是日本老去的“六大超一流”在世 界棋坛最高舞台的最后表演。这之后,不仅六超不再出现,黄色干脆就消失了。而红色,则从05年开始出现在冠军的一列中,此后10年,红蓝堪堪打成了平手。
李世石,从04年的那一排中开始出现,此后出现频率极高。

5. LG杯:

这 张表的前半段,是大篇的蓝色,红色只有99年出现在了冠军的一列中,那也是中国没落的10年中,唯一的一个冠军,来自现任国家队主教练俞斌老师。黄色在这 张表中极少出现。到了下半段,红色开始密集出现,甚至几乎垄断了从05年到13年的冠军一列,只被李世石生生打断过一次。

李世石从00年开始出现在表中,最后一次出现是08年,那实际上是他“休职风波”之前,和当时的王者古力进行的大决战,韩国媒体将其称为“四千年之战”。

14年,蓝色重新夺回了江山。我请大家注意朴廷桓和金志锡这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未来五到十年内有可能成为和李昌镐,李世石同样响亮的名字。

6. 春兰杯:
蓝色仍然在表的前半段占据优势,而06年之后,红色无疑是主旋律。
在后半段的一大片红潮中,蓝色背景的名字“李世石”,出现了两次,顽强的割开了红色的阵营。
最后一排,古力和周睿羊的决战,可能将于年后进行。

7. 丰田杯:
这张表中,红色很罕见的成为了主旋律,但冠军的一列却主要是蓝色。
李世石,从04年到06年,两次出现在冠军栏中。

8. BC卡杯:
蓝色在这张图中稍占上风,在冠军列中出现次数更多。黄色没有出现过。
李世石的名字,出现了两次。

9. 百灵杯和10. 梦百合杯:
这是两项中国新办的比赛,历史均不长,但却充满着未来的希望。
两张表中全是红色,蓝色和黄色没有出现过。
李世石,当然也没有出现。

11. 亚洲快棋赛:

表的最前端,是一片黄色,六超的末日荣光不再赘述。接下来,蓝色开始大量出现,而红色也不甘其后,没有长久断绝。
李世石从07年之后开始出现在这张表中,出现次数和红色背景的孔杰一样,是后半段中最多的。
对于亚洲快棋赛,因为本赛涉及的人数最少(7人,实行冠军首轮轮空的8强三轮淘汰赛制),同时时限较短,相对来说含金量较少。
虽然在中国棋院的职业棋手段位获得方法中,该比赛的冠亚军和慢棋的冠亚军有同样的效力,但不论官方和民间,一般在讨论棋手获得世界冠军数的时候,一般都是不包括该赛的。所以接下来的数据处理,答主将对棋手们在该比赛中的表现情况进行特殊统计和处理。

看完了所有比赛的历史冠亚军,我们不禁很想知道,将所有比赛加在一起的情况是怎样的?谁获得冠军最多?出现在上述表格中的所有棋手有多少?他们到底谁表现更好?如何排名?

于是答主制作了下面这张表格:
截至今天,即2015年1月17日,已经结束并产生冠亚军的世界慢棋个人赛,共有95次,也就产生了95个冠军和亚军,快棋个人赛则产生了26个冠军和26个亚军。
在这张表中,一共出现了62名棋手,其中38人获得过慢棋个人赛的冠军(其中包括前几天刚刚在第2届百灵杯中夺冠的17岁中国小将柯洁)。
答主对这62个人的排名方法,考虑因素的优先级为:
棋手获得的慢棋个人赛冠军数
> 棋手获得的慢棋个人赛亚军数
> 棋手获得的快棋个人赛冠军数
> 棋手获得的快棋个人赛亚军数
> 棋手的年龄与资历
最后一项的意思是,如果两名棋手获得的成绩完全一致,则年龄较大的前辈排在前面。

观察这张表格,我们会发现,前5名的棋手获得冠军数都在6次以上,而第6名以后的棋手夺冠次数都在3次以下,远远落后于前5名的棋手。
红黄蓝三色的出现频率,其实比较平均没有想象中差距那么大。红色出现27次,黄色出现16次,蓝色出现19次。
蓝色在表头中密集出现,但往下的出现频率就较低。
表格再向下的区域中,红色开始越来越密集的出现。
日 本“六大超一流”中,除了加藤正夫之外的余下5人,出现在了表中的第11名到第21名之间。韩国老“四大天王”之一的徐奉洙,出现在第27位,远低于余下 三人的第1,第3,第5位。中国的棋圣聂卫平,出现在了第39位。当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在世界棋战的舞台上,聂老表现欠佳。
出现在表中的韩国棋 手中,90年以后出生的只有排在第20名的朴廷桓,这是韩国围棋未来的希望。而中国90年以后出生的棋手出现的极多,但排名暂时较靠后,分别出现在第24 到25,第33到38,第57等。如果算上排在第15位,89年出生的陈耀烨,现在这一辈的中国年轻棋手中,陈耀烨,周睿羊,唐韦星三人表现最好,时越以 下的多人则暂时不分伯仲。
在即将进行的14年度LG杯的决赛中,韩国当下最强的三人中,除李世石之外的余下两人:朴廷桓和金志锡,将进行决战,无论谁获胜,两人的排名都将大幅提高。
而 在即将进行的14年度春兰杯的决赛中,中国的古力和周睿羊也将进行决战,如古力获胜,则古力将朝着历史第三名的曹薰铉逼近一步,如周睿羊获胜,则周睿羊将 跃升至第12名左右,超越陈耀烨,成为中国年轻棋手的领头羊,也将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世界冠军,打破“一次冠军魔咒”的年轻棋手第一人。

李世石,在这张表格中高居第二位,并且离第一名的李昌镐越来越近。更重要的是,他是前5名中最年轻的棋手,这也许不会是他职业生涯的最终排位。

观察这张表的最左一列,三种颜色的出现频率相当,每个名字则出现一次,那么真实的个人冠军数对比呢?
答主首先制作了这张图:
这是所有棋手获得的冠军数,在总冠军数中的所占比例示意图。获得2次以下的棋手非常多,答主将他们全部归入“其他”,一共36次,占总数的39%。
夺冠三次以上的棋手,共有七人,全部列于表中。
仔细观察这张图,应该可以体会到,排在历史前5名的棋手的统治力,是何等的强大。
他们,占据了全部的55%。
李世石在这张图中,和李昌镐一样醒目。

那么中日韩三国获得的冠军总数占比又怎样呢?
看接下来这张图:
在这张图中,蓝色占据压倒性。红色只相当于蓝色的一半,而黄色只占据了十分之一。

重述一遍,上面的棋手历史排名表中,红色出现27次,黄色16次,蓝色19次。
这说明,三国棋手闯入世界比赛决赛后,夺冠的概率是不同的。
因为在上两图的数据中,答主已经排除了快棋赛的数据,所以此处我们也应该排除只在快棋赛决赛出现过,而没有在慢棋赛决赛出现过的棋手。
这样,红色出现26次,黄色12次,蓝色还是19次。
看这张表:
第三排的“平均夺冠”是由第一排的“冠军总数”除以第二排的“棋手数量”计算出的。数据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并取四舍五入。
中国出现的棋手数量最多但平均夺冠次数为1.08次,韩国棋手的平均夺冠高达2.95次,这是一个恐怖的差距。而日本无论出现次数还是平均夺冠,都排在最后。

如果在此结束,那么上面的讨论不妨称为中日韩三国棋手在世界个人赛中表现的分析报告。
但从这些分析中,我们获得的有关李世石的信息仍然不够多。

让我们回到主题,深化讨论,继续考察李世石的表现。
我们已经知道,历史数据中,前五名的棋手的表现,远远优于其他的棋手。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五个人身上,将考察范围扩大和加深,不只考察他们获得的冠亚军数,而是对他们在世界个人赛的本赛中的全部表现做一个统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世界棋战时代只有27年的历史,所以为了起到对比的效果,答主将每位棋手在所有已有的97次慢棋个人赛以及26次快棋个人赛中的表现,都予以了标注。
在接下来的五张图中,纵坐标表示年份,横坐标从左到右,是历史上有过的世界个人赛。亚洲快棋赛因含金量较低,答主放在最右列。被斜线划掉的比赛名,表示该比赛现已停办。
左上角的第一格是该图对应的棋手,同样的,背景颜色代表他来自的国家。
图中所有的空白格,表示该年度里该赛事没有举办,换言之,所有举办过的比赛对应的方格里,都有字。
无论棋手因为何种原因,也许还没入段,也许已经退隐,也许是参加了预选赛但没有通过,但只要他没有在该年度该赛事的本赛中出现,答主均统计为“未出线”。
进入本赛后,如果止步64强,则标注64强,其余没有进入决赛的同理。
只要进入了本赛,就以浅蓝背景标注。
冠军以最醒目的红色背景标注,亚军以次醒目的黄色背景标注。
还未结束的比赛,答主同样以浅蓝背景标注,同时字体以红色取代黑色,表示该比赛仍在进行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比赛因为历史原因,有过一个奇特的“24强”,其实是等同于32强的比赛模式,有8个人第一轮轮空,在这一轮遭到淘汰的,答主仍标注为“24强”。
而亚洲快棋赛的本赛,一共只有7人,卫冕冠军直接进入本赛并首轮轮空,加上余下6人,正好组成8强的淘汰赛制,为了便于讨论分析,答主在此通通以8强予以标注。

首先是历史排名第1的李昌镐:
仔细观察该表可以发现,李昌镐从89年开始出现在世界比赛的本赛中,直到14年,都还在出现,在整个世界棋战时代的出场率极高,几乎无与伦比。
95年以后,红色背景的冠军出现频率极高,尤其是在98年,那是一排恐怖的红色。
04年春兰杯的夺冠之后,红色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剩下的,就是05年到11年的那一片黄色。
那就是著名的李昌镐“世界比赛九连亚”。
再深入的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从94年之后,除去最右列的亚洲快棋赛(该赛事本赛仅7人,很容易“未出线”),“未出线”的字样一直就没有出现过,直到2011年以后,该字样开始大量出现。
这大多不是李昌镐没有参加比赛,而是因为他水平下滑,比赛成绩不再能支撑自己获得种子身份,而不得不从公开赛的预选赛打起。
历史排名第一的无可争议的王者,和数百名职业棋手,包括大量的年轻棋手拼死拼活,去争夺那么10几个出线名额。
虽然,换来的,往往只是图中某格的一个“未出线”。

夹带两句私货,当初在制表的过程中,答主脑海中不断的涌现出表格里对应的种种这样那样的故事,以及无数打过的棋谱。那些种种,都是精彩的历史原貌。
可到了这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不过化为了一方小小的表格,几个名字和数字,三种颜色,而已。

然后是历史排名第2的李世石:
这 这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世石。他95年入段,所以之前的内容势必都是“未出线”。97年,李世石开始出现在世界个人赛的本赛中。00年则首次打入决赛。 01年,“未出线”的字样没有出现(不包括快棋赛)。02年,红色背景的冠军开始出现,此后到14年为止,红色密集的出现,但不同于98年的李昌镐,但始 终没有形成压倒性的横扫。
这个阶段中唯一的一个“未出线”,出现在09年的三星杯。那次,他是真的压根就没有参赛。这也是他从02年到12年期间仅有的没有夺冠的一年。
那是他与韩国棋院闹崩,上演“休职风波”的一年。当时李世石宣布归隐,并在大半年后复出。

再然后是历史排名第3的曹薰铉:
曹薰铉在表格前半部分的表现上佳,但并没有形成垄断的统治力,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爱徒——李昌镐的存在。02年以后,红色的冠军不再出现。04年,第一个“未出线”的字样出现。09年以后,是大片的“未出线”。终于到了11年,“未出线”的字样占领了所有的区域。

再来看历史排名第4,也是前5名中唯一的中国棋手古力:
作为前4名中仅有的中国棋手,古力的表现明显差于上述三人。
作为李世石的“一生的对手”,古力同样是95年入段,但直到01年才第一次进入世界比赛本赛。
95年之前的“未出线”,是因为他还没入段,但95年到03年间的大量“未出线”,基本上是他真的“未出线”。
04年之后到13年止,“未出线”的字样消失了。
观察古力开始在世界个人赛舞台上活跃的头两年,只有两个“24强”,余下的基本都是“16强”或以上,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比赛,古力都至少进入了第二轮,即16强以上。故可知,当年媒体曾经戏称的“古一轮”的绰号,和现实并不吻合。
密集的红色出现在08到09赛季,那是短暂的“古力王朝”。
而11年之后,红色不再出现,黄色却开始出现。古力世界比赛决赛不败的深化破灭,比赛成绩也大幅下滑。
14年,“未出线”的字样再次出现,但古力也再次打入世界比赛决赛。在春兰杯的决战中,古力到底是否能更进一步,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是历史排名第5的刘昌赫:
刘昌赫的成绩,比起古力来,看上去差的不是很多,甚至浅蓝色的面积还大出了不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量的“未出线”字样,出现在04年之后。
04年,是刘昌赫爱妻突然逝世的年份。
那之后,世界棋坛上,再也没有“天下第一攻击手”了。
那个刘昌赫,不复存在了。

看完了历史排名前5名的棋手的各自表现,大家也许很想知道,如果对他们几个人进行直接对比,将会如何?

首先,答主将对他们获得的冠亚军数进行考察。
因为淘汰赛制中,每前进一轮,都意味着成为前一轮中一半的幸存者,也就相当于战胜了一半的对手。所以答主假设,棋手每前进一轮的难度,较前一轮加倍,而含金量也加倍。
亚洲快棋赛的含金量较低,但我们此处可以将其包含进来,对其进行减半的效果处理。
于是,答主决定就以下这张表格作为赋予得分标准,对5名棋手的得分进行考察。
相对最没有价值的亚洲快棋赛亚军,赋予最低的1分,其余三项,则依据上述的讨论依次加倍。

于是,我们得到了这个结果:
排名第1的李昌镐的得分,恰好是100分,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获得次数”,也就是棋手进入决赛的次数。
“平均每次得分”,其实是考察了棋手进入决赛之后,获得冠军的可能性高低。得分高的,也就说明夺冠的可能性大,在决赛的大胜负中,表现的更强大。
这里有一个问题,快棋赛的得分是减半的,而棋手的出现次数却不会,这就使得我们上一段的说明出现了疑问。但在此,因为在总数据中,快棋赛的数目只是小部分,所以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就不对这个因素予以过多考虑,其误差也应该在可承受范围内。

观察最后的“平均每次得分”,古力以3.27排名第1,李世石以3.17排名第2,李昌镐的2.86,其实只排在了第4名,还不如曹薰铉的2.94。
这充分的说明了古力在进入决赛后,面对大胜负时的强大实力。
这也是截至现在的讨论中,古力第一次在一项标准中排在第1。
李世石,则紧随其后,同样表现出了在大胜负面前的强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昌镐之所以会在这项对比中落败,跟他在05年之后的“十连亚”(包括快棋)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只考察他巅峰期的04年之前,那么李昌镐的这项数据将何其强大!
于是当我们进行计算,排除05年后的10次亚军之后,只考虑其巅峰期的李昌镐的新的分是——3.24!......?
咦?虽然高过了李世石,但却仍然低于古力的3.27啊?
是不是再次说明了古力在这项指标上的强大?
其实,如果排除古力在11年后的四个亚军,古力巅峰期的得分将是——4.00。

于是我们知道,李世石在大胜负面前的强大,历史上仅次于古力,以及巅峰期的李昌镐。
但是出于尊重事实的考虑,我们不能只考察李昌镐的巅峰期,出现了的就是事实。
李世石,在这项指标上,应该排在第2名

只考察棋手的冠亚军,会不会太过狭隘呢?
于是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扩大,将棋手在16强以上的表现全部考虑进来。
以16强为标准有两个好处,一来是避开了有些比赛奇葩的“24”强,使得我们的数据来源标准一致。二来,价值减半的亚洲快棋赛恰好以8强开始,而8强和慢棋赛16强的价值相等,这使我们的数据更为一致。

于是同上述的讨论一样,答主决定给慢棋16强和快棋赛8强赋予得分1,以后的每轮翻倍,详细标准如下表所示:
按照这个表格重新计算五个人的得分情况,如下方五图:
将五张表格合而为一,并加上一个新的指标进行计算,我们得到了这张表:

最后一排的“平均每次得分”,同样是由上面两排的“得分”和“获得次数”相除得出的。
我们看到,第5名的刘昌赫,在总得分上超过了古力,这充分说明了,古力参加比赛的次数不够多,毕竟,和刘昌赫比起来,古力还年轻很多,还有很多的未来数据。
“获得次数”,其实就是棋手进入16强(快棋8强)的次数。
“平均每次得分”,这可能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了。其实质上代表的是,棋手每次进入大赛16强(快棋8强)之后,平均每次的表现优异程度。
我们可以看到,李世石的得分高达6.50,以较大的幅度超过了李昌镐,位居第1名!
而古力以4.57的得分,超过了曹薰铉,跃升至第3名。

这个结果,是完全符合我们的经验与直觉的。
只要是经常关注世界围棋比赛的朋友们,可能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印象:无论某个国家在某次比赛中形成了怎样的人数优势,只要另一个国家的某名超级棋手还存在,就难说冠军到底会花落谁家。
上表中的历史前5名,其实就是这样的五个“超级棋手”。
只要他们在,就可能独自对抗很多的敌军。
而李世石,李昌镐,古力,是世界棋战历史上最难缠的三名超级棋手。

再对他们三个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三人之间同样也存在较大差距。
李世石在这项数据上,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连历史总排名第1的李昌镐,也比不上李世石。

只要李世石还在,哪怕面对的中国棋手再多,1对3,1对7,甚至1对更多,谁也不敢说中国一定可以夺冠,很多人也许都会说中韩夺冠的可能是五五开。

一言以蔽之,只要进入了世界个人赛的16强以后,李世石的生存能力,天下第一,历史第一,前无古人(但也许会有来者)。

以上的讨论,我们都是针对过去的历史数据进行静态的分析,可是棋坛的变迁实际上是动态的,那么,三国形势的动态变化是如何的呢?
让我们重新将考察角度收缩回来,只看冠军,并将所有的历史冠军放在一起,于是有了这张历届冠军表:
仔细观察这张表,最上方的区域里,基本都是黄色和蓝色,黄色甚至还占有一定优势。但随着李昌镐这个名字的频繁出现,蓝色很快压倒了黄色。
红色背景的马晓春在94到95赛季两度出现,那是著名的“马晓春年”。
此后,红色背景只有99年出现过一次,是俞斌(不含最右列的快棋)。
97之后,是一大片连在一起的蓝色版图,那是韩流肆虐的时代。
04年红色背景的常昊出现之后,红色版图迅速涌现和夸张,在最初的几年间几乎压倒了蓝色版图。
08到09赛季中,红色背景的古力多次出现,使得红色完全压倒的蓝色,蓝色版图几乎就此断绝,那是“古力王朝”。
李世石从02年开始出现在表格中,04年红色开始大量出现后,他的名字坚守蓝色版图,在红色的海洋中咬下了一块右一块领地,甚至在07到08之间,还打下了连片的领地。
10年李世石复出之后,再次出现在表格中,再次凭借自己一己之力打下了连片的蓝色版图,此后也是屡次出现。
试想在05到13之间的区域内,如果没有李世石,蓝色的版图将会如何,红色的又会怎样。
12到13赛季,红色占据了全部的江山,这就是中国的一年包揽六大冠。而且红色背景里的名字不再只是以往反复出现的古力,孔杰,常昊等几个,而是更多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丰富的新名字。
13年之后,李世石出现频率降低,而朴廷桓和金志锡则在14年顶了上来。

其实,三国获得的版图,占据全部江山的比例,是呈现出这样的历史走势的:
上图中,我以红黄蓝三条折线,代表三国在世界棋战历史中占据世界版图的份额变化。当然,全部的版图,是100%。
可以看出,黄线在1992年之前位置最高,还是那句话,那是日本“六大超一流”的末日荣光。
蓝线则从92年开始走上棋坛巅峰,直到05年才第一次不是最高。
红线开始一直位于地板上,只有在94到95之间,出现了一个梯形,那是“马晓春年”。
那之后的十年间,红线基本都在地板上爬行,只有99年出现了一个小峰,那是俞斌。
04年之后,红线开始上升。
05年之后,黄线跌到地板上,再也爬不起来了,日本棋坛的荣耀,暂时只成为了历史。
05到06年间,红线短暂的稍微超越了蓝线,而07年蓝线突然奋起,重新占据了全部的江山。
08到09年,凭借着“古力王朝”,红线再次回到最上方。
10年到11年伴随着李世石的复出,蓝线再次逆袭。
13年,红线第一次达到了最顶峰,占据了全部的江山。
14年,红蓝双方再次打成平手,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这就是世界棋坛在世界棋战时代的历史版图变迁。
但红线的趋势是曲折上升的,一个峰高过一个峰;蓝线的趋势则是曲折下降的,一个峰低过一个峰。
虽然中国的崛起和韩国的衰落都是大趋势,但中国在世界棋坛的霸权不会这么容易到来,韩国也没这么容易举手投降。
这其中,李世石有着极大的作用。
中国崛起之后,李世石几乎凭借着一己之力,顽强的扛起了“抗中”的重担,使得韩国不至于被中国立刻碾压。
这到底是多难的重担,李世石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我们也许应该考察一下李世石获得的冠军,在韩国本国获得的全部冠军中所占的比例。于是答主决定再制作这样一张图:
因为老四大天王中的徐奉洙,在世界比赛中的成绩实在乏善可陈,所以答主此处将李世石顶替徐奉洙,奉为韩国的四大天王之一。
图中的蓝线,是李昌镐。可以看出他在89年到01年间,大部分时间都是韩国棋手中最出色的一位。
曹薰铉的黄线只是偶有峰值,03年以后就在地板上了。
刘昌赫的绿线更惨,峰值更低,而02年之后就在地板上了。
13年所有线都在地板上,这一年是历史上韩国第一次整年没有夺冠。

余下的只有代表李世石的红线和代表韩国其他人的黑线,这是我们需要考察的重点。
02年起,红线开始上扬,并且立刻就达到了相对最高的位置。此后到12年间,红线几乎大部分时候都在最高处,只有09年跌了下来(因休职而不再参赛)。
而代表韩国除四大天王之外的其他人的黑线,在92年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峰值,这是老四大天王的徐奉洙的唯一表现。
此后直到03年,黑线一直在地板上。也就是说,韩国在03年之前,除了四大天王之外,根本就没有其他人夺得过冠军!(黑线的第一个峰来自老四大的徐奉洙,红线的李世石在02年有一个扬起)
04年黑线上扬,出现了一个小峰,那是崔哲瀚。
06年起,黑线越来越走强,这说明除了李世石之外,其他的年轻棋手已经成长了起来,开始对李世石予以支援(此时其他几位天王的线条都已经趴在地上了)。
除掉09年李世石休职不算,黑线是在14年才第一次到达了天花板。年轻的棋手开始取代李世石,顶起韩国的大梁,其实这是朴廷桓和金志锡。
而红线,在短暂的在地板上爬行了一年之后,是会像蓝黄绿线一样永远趴在地上了,还是会像09到10年那样重新扬起呢?
我们不知道,但答主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从这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
04到05赛季中国开始崛起之后,李世石基本是凭借一己之力在抵抗着中国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狂潮。
而14年后,因为朴廷桓和金志锡的崛起,李世石不再形只影单
这三个人作为韩国当下的前三名,将在未来的几年中,成为中国棋手争夺世界冠军的主要对手。

而通过所有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李世石,作为历史上在本赛阶段生存能力最强,获得冠军数历史第二的棋手,在他已经32岁的今天,仍然有可能向历史冠军数第一的李昌镐的17冠记录发起挑战。
他仍然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比赛本赛中,给中国棋手的前进造成很大的麻烦。
王者尚未老去,切勿轻谈定论。

李世石鲜明的个性,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棋风,留下的无数奇特而高深的棋谱,都是非常精彩而有价值的分析对象。可是出于“不搏二兔”的想法,我们今天均不予以讨论。
今天我们的讨论,始于数据,也终于数据,就到这里为止。



2015.05.03
中国围棋究竟整体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和地位?

2015年6月3日,第十届春兰杯决赛结束,中国棋手古力九段在内战中以2:0战胜同胞周睿羊九段。
至此,2014至2015赛季的全部世界个人赛均告落幕,答主遂对原答案进行了更新。所有数据及分析,均修正为包含最新这场决赛成绩的效果。

————————————————

马年最后一答,献给这个宏大的问题。
本答较长,且包含一些图表,故请没有wifi的手机用户慎点。同时,建议使用电脑端观看以保证视觉效果。

早在写如何评价李世石? - 高飞龙的回答的时候,我为了对世界棋战时代个人历史成绩排名前5的五位棋手进行深入对比,分别制作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参与世界个人赛的历年成绩表。随后为了进行定量的对比,我又对他们取得的不同档次的成绩分别进行了赋予得分,以便进行计算对比。
当时我就好奇到,如果对所有取得过同档次成绩的棋手进行赋予得分,再进行排序总结会是怎样呢?
结论是前五名的情况没有变,只是补充了表格的次要信息而已。要进行更有意义的讨论,应该限定更短的时期阶段,以提高时效性。
这种讨论恰好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

题主的本意,其实是想知道,当下的中国围棋在世界棋坛的地位。
我也想知道。

我当然熟知棋界的动态和形势,但我也很好奇,如果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近年来的世界比赛,各国整体与各知名棋手的地位到底如何。
这种好奇最终促成了本答的形成。

上次评价李世石的回答,有知友提意见说正文太长,表格太多。这次我将尽量少展示细节,多说各步计算推演的结果,制作的图表也只挑一小部分最重要的展示在回答中。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次讨论,只是答主个人对近年来世界比赛上各国取得成绩的简单统计和计算,只是对棋坛格局的一个视角而已,仅供参考。

————————————————

自从08~09赛季的古力王朝和09~10赛季的孔杰王朝以后,80末90后一代的中韩年轻棋手开始在世界个人赛的决赛舞台上大量亮相,虽然11~12赛季李世石王者归来重掌棋坛,但超级棋手们垄断最高舞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最近三个赛季,上一代的超级棋手们开始陷入落寞,世界棋坛的最高舞台基本上被年轻棋手所垄断,旧的超级棋手在最高舞台上的出场率一落千丈,而登上顶峰的年轻棋手像走马灯一样,谁也无法一下子制霸。

从棋手个人的角度来说,现在是一个无比混乱的局面。
这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我将取最近三年,即12~13,13~14,14~15三个赛季的世界慢棋个人赛的本赛成绩,作为接下来的讨论的源数据。
而作为快棋个人赛的亚洲快棋赛,没有统一的预选赛,而是将除卫冕冠军以外的6个本赛名额按中韩日三国平均分配,这显然不符合现在三国的实力与相应的棋坛地位,故我将不再考虑这项比赛。
其他如农心杯,各种综合性运动会等团体比赛,因不是世界棋坛发展的主流,为了简化讨论起见,也不予考虑。

需要再次特别声明的是,本答中所有图表,将对中国(大陆)及中国棋手标以红色背景,韩国标以蓝色背景,日本标以黄色背景,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地区)不做背景颜色处理。
所有棋手,不以出生国家或国籍为准,而以参赛所代表的国家地区为准。

近三个赛季的慢棋世界个人赛,有如下13届杯赛:

  • 第7届应氏杯 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
  • 第17,18,19届三星杯 世界围棋公开赛
  • 第17,18,19届LG杯 世界围棋公开赛
  • 第9,10届春兰杯 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
  • 第4届BC卡信用卡杯 世界围棋公开赛
  • 第1,2届百灵乐透杯 世界围棋公开赛
  • 第1届MLILY梦百合杯 世界围棋公开赛

这13届杯赛的冠军归属,如下表所示:
只考虑全部的冠军,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接下来,让我们将讨论范围扩大到所有比赛的整个本赛阶段。
我只取上周刚刚结束的第19届LG杯为例,这次比赛的本赛签表是这样的:
之所以选这次比赛为例,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最近结束的一场杯赛,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这次比赛,对整个世界棋坛的版图,可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是三年来韩国在中国疯狂攻势之下的唯一一场大捷。
在这次比赛的决赛中,战胜同胞金志锡而夺魁的韩国棋手朴廷桓,也是新生代棋手中第一个冲出“一冠俱乐部”,获得个人第二个世界冠军的棋手。
面对咄咄逼人的一大批中国年轻棋手,反而是形只影单的韩国棋手首先达成此成就。
朴廷桓,是韩国下一代超级棋手的最可能人选,也将是未来5年里中国在世界棋坛制霸的最大障碍。

言归正传,和评论李世石的回答中一样,我将再次取出16强以后的成绩作为数据来源,这主要是因为:
应氏杯和春兰杯的第一轮都是由24强进入16强,三星杯的32强战又是与众不同的小组双败淘汰赛,百灵杯和梦百合杯,以及已停办的BC卡杯的本赛又是从64强开始的。
不同的杯赛花样迭出,而只要进入16强之后,就是清一色的单败淘汰赛制,数据有着高度的统一性。

显然,一名棋手每前进一轮,就意味着将一半的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视为,每一轮的成绩效果相当于上一轮的两倍。
于是问题就简单了,就像上面那张例表一样,我将所有的13届杯赛的签表全部制作出来之后,对全部的进入16强的棋手进行统计,而后以下表为标准对他们的成绩赋予得分:
注:该表中的成绩均以棋手止步的最终轮次为准,例如棋手通过16强而在8强战中遭到了淘汰,则只计算“止步8强”的2分,而不计算16强的分数。

而后对所有出现在这13项杯赛的16强中的棋手的表现进行分数计算和排名,我得到了一张表格。
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注:1. 事实上,这里展示的并不是表格的全貌,而只是表格上半段得分超过3分的部分,正好前40名。得分只有2分和1分的后半段部分被我省去了,这只是限于篇幅,为了提高可观性,待会进行数据计算的时候,我将会全部统计在内。
2. 表格中数据以截至到2015年6月3日春兰杯决赛结束,古力战胜周睿羊夺冠为准。
3.总得分相同的,以出线次数较多者为先;总得分与出线次数都相同者,以较年轻者为先。

红色占据的大部分的江山,而蓝色则顽强的将连绵不绝的红色不断割开。在尾部,黄色零星的出现。
我们惊奇的发现,韩国棋手朴廷桓位居榜首,这是得益于他刚刚完成的LG杯夺冠,在此之前,他还在前5名开外。另一名新生代韩国棋手金志锡,也是凭着刚刚夺得的LG杯亚军,以及去年年底的三星杯冠军,才从20名左右急速上升到这种高度。
2015年6月3日,周睿羊在春兰杯决赛中败于古力,失去了冲击表格中排名第一位的机会。而古力,因为这枚宝贵的冠军,上升到了第4名。
事实上,在最后结束的第19届LG杯和第10届春兰杯的成绩计入之前,这个表格的第一名,是李世石......
他的身后,是无限逼近的中国四大新生代:陈耀烨,唐韦星,周睿羊,时越。
朴廷桓也挤在他们的末尾,而其他中韩棋手则被甩在身后。
(在展示出的表格中的尾部,出现了一个爱好者们无比熟悉的名字,就像一个彩蛋)

哪怕在两个月前,看这个表格,我们也可惊讶于王者未老,而仅仅两个月,形势风云突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就是现在世界棋坛的格局变幻速度。
(然则就在今日,2015年6月3日,古力王者归来再等世界之巅,和李世石共同把守住了3,4名的位置,新人们想完全夺下江山,只怕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然后,如果将各国棋手的成绩归拢到一起,各国的总成绩对比将是如何呢?
我做了简单的统计计算之后,得到了如下一张表格:
注:1. 统计数据取整,计算所得数据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
2. 除了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取得成绩。
3. 表格应该已经足够清楚和简洁,我不再对后几列做过多解释。

最重要的总分一项,就是对三年来,中日韩在世界比赛本赛的主要部分(进入16强以后)的表现的量化对比。
以百分比份额来说,是这样的:

上图是对总分的简单对比,而如果对每一轮次的各国所占席位进行对比又将如何呢?
请看下表:
这是对于每一轮次的比赛,将所有13届杯赛全部统计在一起的情况。
按照百分比份额来对比,是这样的: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在所有比赛的不同轮次中,中韩日三国占据的份额大小,以及在比赛轮次的不断进行中,这种份额的变化:
  1. 红线所代表的中国所占份额最多,并随着比赛的推进稳步提升。
  2. 蓝线所代表的韩国所占份额开始比中国要少20%以上,比赛进入4强以后不断下滑,最终和中国形成接近40%的差距。
  3. 黄线所代表的日本在16强和8强中占据份额极少,进入4强后份额消失无踪。

通过以上的简单讨论,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些初步结论:
  • 定性的来说,在最近三年世界比赛的本赛中,中国占据绝对优势;韩国居于劣势,但尚未被完全打倒;日本则可忽略不计。
  • 定量的来说,三国在世界比赛16强以后的主要部分中取得的成绩效果,比例为387:217:18,大约折合21.5:12:1。
  • 进入这个高度舞台的棋手数量对比,为48:26:8,大约折合6:3:1。
  • 观察个人成绩表格可知,中韩顶尖棋手群体的数量对比,大概为3:1,以最高绝对高度来说,两国基本持平。
  • 以厚度来说,中国全面领先;韩国则凭借锐度,顽强的守住了中韩争霸的格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