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飘零的记忆

我今写博存记忆,自娱娱人两相宜。白屏黑字叙旧事,跨越时空结友谊
正文

快看,蚕宝宝们结茧了

(2014-09-02 04:10:19) 下一个

经过四个多星期,我家养的蚕终于上山结茧了。然儿和祥儿都很兴奋,嚷嚷着:“妈咪,妈咪,快看,快看,蚕宝宝们结茧了!”

今年是我第二年给娃们养蚕。去年夏天搬到新家,然儿吵着要养毛毛虫。想到养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但没有milkweed, 帝王蝶的食物。我家前后院恰巧有两棵桑树,于是我想到养蚕。这勾起了我儿时养蚕的记忆,我便上网搜索,找到加州的一家叫桑园(mulberry farms)的网站,下了订单。

收到货了,是个培养皿,里面有无数小黑点:蚕子。孵化了,从在短短几周时间里从只有两毫米不到小不点长成约两寸长的即将上山的蚕儿,然后吐丝结茧,化作蛾子,配对交配后产下子。孩子们见证了蚕儿的整个生命周期。我把下的蚕子藏在冰箱里。

今年夏天,孩子们又说要养蚕。之前然儿就在搜集纸箱子,还用厨房用纸抹布卷筒的芯子贴上他画的绿色树冠,做成蚕儿的栖息地(habitat)。我取出去年藏的蚕子,把培养皿扣在一个玻璃碗下面,旁边放一张打湿的纸抹布,在碗的边缘放只筷子支起一道缝以便透气。家里空调的温度设置在74华氏度(蚕儿孵化最佳温度在78华氏度左右)。过了3天左右,培养皿里就有纤细的不到两毫米长的小黑虫蠕动。

我赶紧带着然儿和祥儿去院子里采桑叶,这时候要采枝头那种最嫩的,一寸见方以下的透着黄绿色的嫩叶。我们把叶子放在培养皿里,那些刚孵化的幼蚕就会慢慢爬上去。每天要给它们换嫩桑叶。这时要非常小心。这些幼蚕非常小,很容易就掉到哪里不见了。我们用把小毛刷(孩子们画画用的那种)把幼蚕刷到新叶子上去,幼蚕有丝,有时会挂在刷毛上。尽管小心,还是会丢失一些幼蚕的。(后面的过程中还会有蚕死亡,一旦发现要赶紧把死亡的蚕去处丢弃。我家今年孵化了三十几条蚕,到结茧时还剩下21条)

两三天后,这些幼蚕就长大不少,头部出现点白色。慢慢地会蜕皮,每次蜕皮后就长得更大。渐渐地整个蚕身都变成白色了。也可以喂它们老一点的叶子了。也要把蚕儿转移到更大的容器里。孩子们的爸爸把一个旧鱼缸给我们养蚕,底下铺上厨房用纸抹布,里面放几根树枝和然儿用厨房抹布芯子做的“树”。

孩子们这时要爱抚蚕儿们:我小心抓一只蚕儿放到手心,然儿和祥儿就用手指轻抚蚕儿的背脊。然儿还给它们起名字:那只最大的叫“ Big Bob”, 最小的那只叫“Tiny” 。

蚕儿的食量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天要喂它们两次桑叶。细细听时,可以听到沙沙的蚕儿食桑叶的声音。吃饱了的蚕儿就在一边休息,抬起上半身,歇着消化吃进的桑叶。蚕的粪便呈黑色,叫蚕沙,随着蚕儿长大粪便的颗粒也越来越大。因为蚕儿只吃桑叶,蚕粪不臭,据说可以做成枕头的芯子,有助睡眠。

我小时候在家乡芜湖也养过蚕。那时在上小学。从好朋友小杰那里要了点蚕子,养了几条蚕。家里厨房的后门不远处有棵高大的桑树。要请大人帮忙采桑叶。采来的桑叶放在湿毛巾里保存,能保存几天,这样就不用天天去采桑叶了。小杰家养的蚕多。上山结茧时,小杰的妈妈沈阿姨用棉签的竹签扎成“山”,蚕儿就爬上去结茧。沈阿姨还教我们抽蚕丝。把蚕茧放在沸水里煮,然后抽丝。起先是乱丝,慢慢地就找到了头抽出一根丝,一边抽,一边缠在纸折的芯子上。抽到最后剩下一个薄薄的囊,可以看见蚕蛹就躺在里面。蚕蛹可以吃,用油炒了吃,我吃过一次,味道不错,有股独特的香气。没有桑叶,蚕也能吃柞树叶。吃柞树叶的蚕结出的茧儿竟然有点颜色,浅黄,浅橙色。

中国有很长的养蚕史,人工养蚕在殷商以前就开始了。甲骨文中就有蚕、桑、丝、帛等字。“诗经”中有不少关于蚕桑的诗句,如:“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还有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亦有这首明人的“可笑春蚕独辛苦,为谁成茧却焚身。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我的祖母和外祖父母都祖籍都是苏州。从前的姑苏一代蚕桑业发达。我的先人一定有以蚕桑为业的。养蚕是件辛苦的事儿,采桑叶、清洁蚕室、蚕儿大了夜间要起来给蚕加桑叶等等,是个劳动密集型的活儿。有诗为凭“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如今苏州那大片的良田上建起了工业园,成片的桑树被砍掉,姑苏的蚕桑业很快就成了历史。

我来到美国竟然养起了蚕,孩子们喜欢,又直观地学到昆虫生命周期的知识,我也重温儿时的乐趣。新泽西的那些桑树据说与爱迪生有关。二战时为了做降落伞需要丝绸。爱迪生在试验培育高产蚕桑品种。在爱迪生的家乡新泽西民间便种起了桑树。后来因为尼龙的发明和大规模生产,不再需要用蚕丝来做降落伞了,但是那些桑树留下来。

然儿是断然不忍让我来煮了他的蚕宝宝抽丝的。我们就让茧儿出蛾子,收集蚕子,来年再养蚕。直到孩子们长大了忘了养蚕这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高晓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冉燃' 的评论 : 谢冉燃点评和鼓励!
冉燃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很棒!尤其是对中国桑蚕文化古诗词的引用,自然贴切,大有画龙点睛之感。另外,儿时养蚕回忆与当下陪伴孩子养蚕的过程自然交织,别有情趣,引人入胜……
高晓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颐和园' 的评论 : 是呀,美国很多地方有那么多桑熟,采桑叶不用愁了。如果想养蚕的话,我家有多余的蚕子,免费赠送,送完为止。:)
高晓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声音' 的评论 : 谢谢!欢迎常来我博客看看。
小声音 回复 悄悄话 看到这个标题好亲切,点击了进来,惊喜啊,仿佛看到了儿时我们养蚕的情景,温馨又亲切:))
小时候,我们在家里也养蚕,很有乐趣,想当年给蚕宝宝们采摘桑叶很不容易呢,不少小孩都养蚕,
桑树都被摘掉秃秃的,…………,来美国后看到这里到处都是桑树,就想起当年养蚕的情景了,

好丰富多彩的博客,写的真好,抽空要来慢慢欣赏,问好晓岚,谢谢辛勤笔耕分享!
颐和园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我小时也养蚕,总为找桑叶发愁,每天走很远去采桑叶,所以对桑树很敏感。到了北美,看到路边那么多桑树,那么多肥硕的桑叶,很感叹。
高晓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横塘雨眠' 的评论 : 我除了祖父是北方人,其他的祖辈都来自苏州。我的阿姨和姨父都说苏州话,真正的吴侬软语。真的为那些失去了的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肥沃的良田而惋惜。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变成了烟囱林立的工业园,钢筋水泥的房地产森林。执政者的愚昧和目光短浅会由历史证明。
阳光照耀 回复 悄悄话 小时候我的老家几乎家家都养蚕,养很多。谢谢分享!
横塘雨眠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你的祖辈是苏州人?感觉真亲切!苏州的良田变成工业园区,也让我这个苏州人无比痛心。苏州的主政者大多不是苏州人,他们不懂珍惜苏州两千来的文化传统,一味追求高额GDP以换取自身升官晋爵。苏州的人文环境近年来已被糟蹋殆尽。
xiaobawang99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一篇充满童趣的养蚕宝宝短文,又引出这么多优美的诗词和历史典故,真是长见识了!谢谢!

然儿和祥儿真可爱,充满了爱心!

问好晓岚!
高晓岚 回复 悄悄话 谢晓青,谢君子兄。我这就来看看君子兄的新作。:)
北美君子 回复 悄悄话 晓岚好,

我小时候特喜欢养蚕,还有一个就是斗蟋蟀。
你此篇博客勾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那一张张照片,就是我小时候养蚕情景的翻版。
谢谢分享!有时,别人的一篇文章不经意就触到了读者记忆深处的某一小块地方。
顺说一句,最近才上一篇博客。军事题材是君子的最爱之一。

问好晓岚!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哇,太神奇了,第一次看到。问好晓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