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乔1981

愿借此平台与朋友们分享健康,营养,环境卫生和医疗知识。我所代表的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欢迎各位指教。
正文

严冬里的火——电影《冬暖》观后

(2015-01-29 16:44:29) 下一个

最近看了李翰祥执导的电影《冬暖》,看得心里暖洋洋的。影片里阿金和老吴那真诚,质朴的爱,如严冬的一把火温暖着观众的心。《冬暖》讲的是在一家药铺旁边经营小小馒头稀饭店的单身汉老吴暗恋着在药铺帮佣的药铺老板的外甥女阿金。老吴是一个勤恳而忠厚的汉子。他心里喜欢阿金,但自叹既无钱财有无人才,缺乏表白的勇气。阿金来自彰化乡下,勤劳而且精明。阿金很喜欢老吴的诚恳,善良,但是又不满他的不善计划和在街头横行霸道的流氓面前的软弱。邻居们都知道 老吴对阿金的一片痴心,也鼓励他大胆表白。阿金常在老吴面前说“以后要嫁就要嫁一个有钱的”,这让老吴更失去了开口求爱的信心。直至一天家人为阿金定下亲事,催促她回彰化完婚,她只得在恸哭中离去。老吴甚为失落,从此精神颓唐,无心经营生意。自从阿金离去后,馒头稀饭店生意一落千丈,接着这个小店又因属于违章建筑而遭拆除。屋漏偏逢连更雨,老吴储于大户的积蓄也因为投资方经营失误而化为乌有。老吴只得在街头摆卖小吃,陷入了人生的严冬。一天老吴与新寡的阿金重逢,而阿金为了出外帮佣,托老吴代为照顾婴儿。老吴还是一如既往地热心帮助阿金,两人过着相濡以沫的日子。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阿金终于把对老吴的爱恋之情吐露出来,老吴也真正明白了阿金对他的心意。多年来深埋在心底的爱情火种终于冲破厚实的坚冰,熊熊燃烧起来。爱情之火灼烧着这对恋人的心,让这个严寒的冬夜充满了温暖。


《冬暖》的故事是那样简单,质朴,就像每天发生在我们邻里的家常小事。阿金和老吴的爱情也是那么普通,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逼婚,殉情等惊心动魄的情节。整部电影以平铺直叙的,白描式的手法讲述了这个故事。就是这么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却深深触动了观者的神经,打动着他们的心。全剧最感人的是故事的细节。女作家罗兰细腻地描写了阿金和老吴日常的生活,老吴捅炉子,升火做馒头;阿金打扫房间,洗衣服...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板而重复的事情。就在这刻板的生活里,两个年轻人却每天都感受到对方的好处和自己对对方的需要和爱。老吴在远处痴痴地看着阿金;阿金默默注视着老吴的生意,为他洗衣浆裳;阿金不满老吴对白吃白喝的街头流氓的软弱;阿金强迫老吴把钱存在她舅妈的店里…。就是这些细节让剧中人那么真实可信,让阿金和老吴的性格显得那样生动,丰满。我从小看了不少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印度电影,苏联电影,后来又看了几十年好莱坞电影。我有一个体会,不管什么风格或流派的电影,要想打动观众,最基本的一条是要把故事说好。导演技术,拍摄技巧,镜头运用以及音乐和美术等对于剧情来说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都是为说好故事服务的。我现在记忆犹新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大路》,《渔光曲》,《我这一辈子》,《秋》(吴楚帆,红线女主演),《三毛流浪记》,《第四十一个》,《静静的顿河》,《流浪者》,《暴风雨》,《乱世佳人》等无不是生动细致地讲出了好的故事。电影界前辈秦怡在回忆前辈大师金焰时说过金焰平时不喜高谈阔论,一次在家里看了一部电影后说:电影制作者应该学会理解观众的心理。当剧情发展到某个时候观众觉得这个时候想看一个近景,或想看一个特写,你就给他一个近景或特写。如果你做的符合观众心里的要求,那就会很恰当,收到好的效果。但无论如何,剧情的细节是最忽略不得的。《冬暖》里角色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服装,置景都是那么真实可信。演这样的戏,演员也很容易进入角色。反之,像一些瞎编的故事,人物苍白而不可信,演员也无法入戏。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视剧《北平无战事》里的方孟敖。


《冬暖》里善良坚毅的阿金和性格粗犷的老吴都具有生活的原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都是在情理之中,真实可信。归亚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性格演员,她细腻生动的表演非常耀眼。田野饰演的外貌粗犷的老吴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对阿金深沉的爱和怯于公开吐露心声的矛盾心情。在阿金离去后,当老吴听到门外有女人叫门时以为阿金回来了。他急急地起身去开门,但又立刻站到玻璃前端详玻璃里的自己,整理一下头发,然后匆匆开门。及至发现叫门的是老唐夫妇时,那种掩藏不住的失望,让人印象深刻。归亚蕾和田野的出色表演,使阿金与老吴相濡以沫的爱情令人深深同情。导演李翰祥严肃的制作态度使这个文艺小品式的电影产生出巨大的魅力,胜过当今那些商业化炒作的所谓巨片。其实我前面列举的那些老电影尽管风格不尽一样,但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即有合情合理的,很通顺的故事,自然,真实的表演,恰当的镜头运用,出色的美术和音乐等等。我总是觉得现在中国的电影人都太过于浮躁,太急于在国际上得奖,都不太把观众当回事。他们不是专心给观众讲故事,而是煞费心机地猜测国际影展评委的喜好,尽一切可能去获得奖项。至于剧情是否合理,服装是否符合剧情,选择的音乐是不是恰当,都没有很好地推敲。他们在意地是要宣传一种新的理念,能抓住奥斯卡评委的心。我最近看了张艺谋执导的 《山楂树之恋》,就深有这种感觉。这部戏试图批判上世纪中国的禁欲主义宣传和以及在各行各业贯彻阶级路线对人们,特别是对年轻人造成的伤害。编导的起心动念当然不错,但是,也该在剧情上多下功夫才是。但是作为那个时期的过来人,这部戏里好多细节都不够真实,起码服装就很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当然离奇的故事情节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但是任何情节都最好做到在情理之中,尽量做到有生活依据。有真实生活依据的故事可以发掘出很多生动的细节,让人物更加血肉丰满,也加强了创作者要阐述的理念。如果很多情节都是凭空编造的,那只能落入概念化的窠臼。这和过去中宣部倡导的主题先行等名堂别无二致。去年张艺谋推出了新片《归来》。好多人为他叫好,说这意味着张艺谋又回归到尊重人性和普世价值的道路上来了。我零星地看了一些关于《归来》的评论和介绍,始终下不了决心去看这部电影。我隐隐觉得这又是一部概念先行的电影,还没有看,就已经先败了胃口。


《冬暖》一点也没有给我创作者要推销任何理念的感觉。编导用很亲切的口吻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故事,让我们注意到这么美好的爱情改变了阿金和老吴的人生。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后,我们的人生也可能因此改变。近来画家陈丹青的一个访谈叫《纠纠民国》提到:“ 近年拍的所谓主旋律电影,那份肉麻,我宁可看五六十年代的《南征北战》、《鸡毛信》、《董存瑞》,一股活气:那才是货真价实的革命电影。 ‘革命范儿’,也早没啦。你听听现在唱的老歌红歌革命歌,别说装腔,靡靡之音也不如,那是革命的自我调戏、自我作贱啊。”此论一出,立即招致批判。有人指责他变得不要脸了。也有质疑他推崇 《南征北战》、《鸡毛信》、《董存瑞》这样的电影与他一贯坚持的普世价值相矛盾。这些评论拼命地把陈的谈话和意识形态扯到一起。我虽然不懂所谓的”民国范“,但却很清楚地知道陈丹青是艺术家,他凭艺术家的直觉感受到 《南征北战》、《鸡毛信》、《董存瑞》这些电影更真实一些,艺术上不那么矫揉造作,不那么装腔作势。如此而已,关意识形态底事?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艺术家总应该保持一种真诚,艺术总该是要纯粹一些。其实你看看传统的京剧,《贵妃醉酒》,《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等,那意识形态绝对不先进,但一点不妨碍我们欣赏这些剧目。重要的是这些剧目的创作者们是真诚的,不是假装的。我觉得当代中国的一些大导演们那挥之不去的奥斯卡情节毒害了艺术。我期望他们能把获奖看得淡些,沉下心来给普通观众讲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