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养神

如果你不幸进来了,你会失望。如果在这里,你学到点什么,或有什么感受,那更是浪费你的时间了,咳,咳!
个人资料
金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中国饮食文化发达之根源

(2006-09-19 00:20:54) 下一个


一日与一位高中的数学老师交谈,他是一个越南裔,张著一张中国人的脸,还有一个中文名字。我们谈了一会中文和越南语的相同与不同。据他的考证,越南语中越是抽象,越是进步的词汇,中文的成分就越大。但是在语系划分上,越南语和中文却分属不同语系。这是因为在划分语言的归属时,注重的是语言中的最基本生活用词,比如,太阳,月亮,天,地,水和树木等词汇的发音和写法。而正是在这些最基本的生活用词的发音和写法上,中文和越南语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社会的文明的最基本面之一就是同一个生活圈中的人之间的打招呼。在人与人见面时打招呼的方式上,可以看出社会文化价值的不同。比如在美国,美国人见面时打招呼,很多时候都是说一句 "你好吗?" (How are you?),年轻点的也有说 "近况怎样?" (What's up?) 这样的问句,其实并不指望被问候的另一方作出特别的回答,有时候你还没有回答完,对方早已经走出三米外的距离了。同样是见面打招呼,咱们中国人的问候方式却很与众不同,不管你来自何省何市,中国人见面时总是问上一句 "(您)吃了吗?"

笔者当年才到美国时还闹过笑话。那时看见美国人打招呼时还保留咱中国人的那一套,只是在将 "吃了吗?" 这句话翻译成英文时觉得有点别扭,后来还跟中国同学们探讨过,最后达成 "共识",见面就说 "Have you eat?" 或者更简单点 "Eat?" 但是在这样问候别人时,总发现对方感觉问得有点唐突,常常是丝毫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准备。也有的时候,跟人见面已是下文三点半了,还问别人吃了吗?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直到有一天,一个美国同学朝金笔直视过来,回答了一句 "What?" 意思是 "还没吃,你要请我吃饭是不是?" 金笔腿软,一时间自己也觉得非常尴尬,请美国人吃饭吗?兜里还没钱哪!

打那以后,金笔见了美国人就再也不问 "吃了吗?" 哪有老美没吃过的道理啊?!原来咱们中国人早晨一醒来就是弄吃的 (是广义上的 "弄吃的",还包括做工等),这弄吃的一弄就是一整天,一直弄到最后一顿吃过了,那就又到该睡觉的时候了。所以中国人见面问一声 "吃了吗?" 这其中带有关怀和讨好对方的含义。如果没有吃过,那就是天大的问题啊。在大学期间,笔者曾经听来自北方的同学说起,解放前北方一些贫困地区的地主富农们每顿饭吃完后,总是用袖口擦抹油光光的嘴,最后这袖子口被抹得崽亮崽亮的,显示他们的富足。

见面问候一句 "吃了吗?" 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一种可能是从 "三年困难时期" 开始的。那时候全国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在挨饿,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下的人们见了面,很自然的就会问一句 "吃了吗?" 但是这个推断很可能是错的,因为金笔也经常和台湾人打招呼,台湾的年轻人见了面是不问 "吃了吗?" 但是年纪大的台湾人,特别是那些四九年以后到台湾的 "外省人" 见了面还是会自然而然的问一句 "吃了吗?" 因此这个习惯应该是更早就养成了的。或许是在满清或更早,在穷书生们见面时要做 "八大楫" 年代里,平民百姓见面时就会问上一句 "吃了吗?"

问一声 "吃了吗?" 正是反映了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很多 "闹饥荒" 的年代。"吃了吗?" 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问题。饥饿中的中国人,于是开始遍尝所有能吃的东西,包括野草野菜,树根杂果,以及各种动物昆虫。甚至还包括动物的内脏等 (西方人很少有吃内脏的习惯)。在遍尝所有植物动物的同时,于是也发明了煮,蒸,烤,炒,熏,煨,炖等煮饭菜技术。在调味上也发明了甜,酸,苦,辣,麻等调料。总之,就是将原本很难吃的东西的弄得可以咽下去就行了。而越是贫穷的地方,所发明的可以吃的食物的品类也就越丰富。

原来是饿出来的。所以外人就说了,"中国人,什么都吃!" 这是贬也是褒。中国近代革命家孙中山曾自豪地说:"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吃吧,不管怎么说,这饮食文化也算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遗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