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小小

疾病真相, 健康生活, 生活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真正的养生是什么

(2015-04-04 08:17:42) 下一个

本帖是我读道德经的感悟结合养生的话题而写的, 主要的目的是揭示我们是谁? 中国人自古最讲究德, 那么德到底是什么? 从而揭示真正的养生是什么。另外,如果你对中国人最伟大的经典道德经感兴趣的话, 希望这贴也能对你理解道德经有帮助。 还有一句题外话,道德经有很多版本,个人体会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是帛书甲本。

现在我们开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这段话讲的是,从出生到死亡, 长寿的人十有三, 短命的人十有三,  原本长寿但因追求物质而夭折的人十有三,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追求物质。

“盖聞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段话讲的是,那些善于养生的人, 在山里行走根本就不用躲避矢(猜测是有角的凶猛动物)和虎, 参军不被甲兵打死。矢在他/她身上找不到地方用角顶, 虎在他/她身上找不到地方用爪抓, 兵在他/她身上找不到地方用刀砍。 为什么呢? 因为善于养生的人身上没有死地。

那么谁是善于养生的人呢, 就是修德之人。首先,什么是德呢?德就是‘无为’-- 不有意为之。这里我着重强调对当代有着非常重要启示意义的一类‘无为’‘无以为’ (这也是老子特别列出的一类‘无为’),什么叫‘无以为’呢? 就是不根据‘前识’来为, ‘前识’的定义很广, 包括知识, 也包括个人以前的经验,俗话说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根据‘前识’来为。

那么, 为什么要‘无为’呢? “道者万物之注也”, 这句话说的是‘道’在每个人身上 (道德经里的‘道’也就是圣经里的‘上帝’,古兰经里的‘安拉’),而且“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这句话说的是有大德的人听从‘道’的,不妄为。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相--真正在‘为’的是‘道’。因为‘道’是有无限知识,无限能力的,祂的‘为’对万物来讲是最优的。人的‘有意而为’因为扭曲‘道’的‘为’只能对人自己不利, 而且在人心里留下痕迹。你是不是偶然想起以前做的某些事而心里不平静? 这就是痕迹的影响。 你是不是总是听见心里有声音? 这就是痕迹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心里的痕迹将被带走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

所以修德就是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无为,这就是道德经里说的“闻道者日之有,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从这里我们看出 当你达到‘无为’的境界时, 你就能够无所不为,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从以上看出, 修德的人是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和真正自由的人,这并不是全部的好处, 道德经里说到“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修德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littlecat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aozhuqk' 的评论 :

做善事是好事,但不心存‘善’之心,就更好了。
littlecat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悟心依旧' 的评论 :

是的,修好自己。
littlecat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道法自然! 自然非使然,更非想当然。” 是对无为无以为非常恰当的解释。

谢谢你的诗!
littlecat8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回答。 再补充一下,日损的是有为 (有意而为)和有以为 (根据前识为), 这个就是修德的过程。 换句话讲,修德是一个去除心障的过程, 你排除的心障越多,你的德越厚, 与绝大多数人的'前识'相反--好东西是‘要’, 怎么会是‘除’呢?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替楼主回复Wiserman:
楼主对“闻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有很深刻的理解。即文中说的”不根据‘前识’来为“。或者说是:行为脱离思辨,及思辨产生的习性。道是对“天人合一”的体验;道由德近。德也可以形容为“平常心”。
但是,对修德要有清醒的认识,它是一把双刃剑。它是通向道的必由之路,但它同时又是妨碍悟道的根本原因。
因为,如何努力或者修德都是有为。
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请问,
“闻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是什么意思呢?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养生实为养心。但心是什么?这才是人生的课题。心可求否?
道法自然! 自然非使然,更非想当然。献上最近一首词。

十六字令 - 然

然,梅兰竹菊照怡漫 溯桃源,桑蝉润幽然。
然,琴棋书画沐心涵 朝天悦,睿智于浩然。
然,行住坐卧尽尤参 承无意,正道曲自然。
悟心依旧 回复 悄悄话 我们可以指责别人,但我们自己得先做好自己,修好自己。也许到那天,指责或者不满甚至仇恨就会减少或消失了。
daozhuqk 回复 悄悄话 说的好,养生要先养心,养心要先修德,修德要先向善。才能趋利辟害,平安无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