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惜少唐家李世民(袁世凯,1859~1916 )

(2014-11-17 18:51:31) 下一个

惜少唐家李世民(袁世凯,1859~1916 )

“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                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庭,少年时有诗句“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以潜龙自居,志在逐鹿中原,可说是少有大志。辛丑之后,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也支持创办实业、发展商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实业中心。袁世凯成了推行新政的代表人物,一度兼任政务、练兵、电政、督办铁路诸大臣。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如唐绍仪、詹天佑,都受到袁世凯的重用。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就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刺激中国士人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立宪;张謇、郑孝胥等人组成“预备立宪公会”。其间,张謇曾致函袁世凯,以明治维新的功臣大久保利通期许之。袁世凯则回函以“某不敏,岂敢贪天之力以为己功。而执事乃以大久保相期,惶惶愧愧。方今世变之亟,任事之难,如运百斛舟于惊风骇浪之中,而欲诞登彼岸,行百里者半九十,岂不信然。1907年,袁世凯任军机大臣。1908年,颁布预备立宪诏书,以九年为预备训政期。慈禧去世,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以养病为由,将袁世凯罢黜,袁世凯回到河南彰德(今安阳县) 洹上庄园。

袁世凯隐退期间作《自题渔舟写真诗: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盘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翁。

以天下盘石自居,仍有心领兵一统江山,私底下仍连络各方。驻扎各地的北洋将领也一直等着袁的东山再起。另诗“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早浣帝京尘。则暗示在京城的旧日同僚,在风烟四起时局激荡之时,不如也早日告别朝廷,来和他在一起。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成了各方瞩目唯一可能稳定大局者。袁世凯先托病不出,再任总理大臣。

1912年,王国维写《读史二绝句》,其一:“楚汉龙争元自可,师昭狐媚竟如何?”师昭,指晋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狐媚”语出《晋书》后赵皇帝石勒批判司马氏父子的话: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辛亥革命,造成袁世凯的复出。袁以顾命大臣却逼清帝退位,王国维拿“狐媚以取天下”的曹操、司马氏父子和袁并论,认为袁世凯是大清的乱臣贼子。王国维另作《颐和园词》,以焉知今日新朝主,原是当年顾命臣?,讽刺袁世凯。

1912106日,汤化龙在国会宣告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四天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1913年,日本以英日同盟之名,对德宣战,强占青岛,在山东半岛登陆。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流亡日本。日本之有力人士也有心相助,孙中山有把满洲割让给日本,换取支持的想法。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传达,逼袁世凯要有所让步。191522日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对《二十一条》字斟句酌,他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直到57日日本发出限时答复的最后通牒。袁世凯被迫吞下讨价还价后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召集政府要员,说: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坚拒到底,尽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后通牒已将第五条撤回,凡侵主权及自居优越各条亦尽力修改,并正式声明将来胶州湾归还中国。……我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故权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后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此大难之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所谓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之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

525日,陆征祥与日本正式签订《二十一条》,实际上是十二条。第五号共七条,没有签订,此外删除2条。当时留学美国的胡适在510日的日记如是记载:此次交涉,余未尝不痛心切齿,余之乐观主义终未尽消,尽有二故焉:一,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能柔也能刚,此乃历来外交史所未见。吾国外交,其将有开明之望乎?二,此次日人以青岛归我,又收回第五项之要求,吾虽不知其骤变初心之原因果何在,然日人果欲以兵力得志于中国,中国今日必不能抵抗。日之不出于此也,岂亦有所悔悟乎?吾则以为此日人稍悟日暮途远倒行逆施之非远谋之征也。

之后,在杨度和袁克定等人的鼓动下,西方列强也暗示支持,袁世凯走上了帝制之路。帝制失败后,袁世凯对幕僚张一麟说:“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贵、官爵、利欲者,乃真国士也。仲仁(即张一麟)在予幕数十年,未尝有一字要求官阶俸给,严范孙(严修)与我交数十年,亦未尝言及官阶升迁,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国士在前,而不能听从其谏劝,吾甚耻之。……总之,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袁世凯取消帝制,仍想留任大总统。但张謇、梁启超等都公开反对。张謇在《大公报》发表给徐世昌的信:“自帝制告成,而洹上之信用落;帝制取消,而洹上之威望坠。无威无信,凭何自立? 呼吁袁世凯急流勇退。袁世凯忧愤而卒。

当时阎钖山也在北京,后来他在回忆录分析袁世凯帝制失败的主因,“一则是违背了时代的潮流,激起了愤怒了民气。”二则是他的亲信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怏怏非少主臣”,认为袁克定缺少领袖人望,谁都不愿再做他的臣属。

袁世凯的历史形象何以由举世公认的能臣沦为窃国大盗?章太炎为刘禺生《洪宪纪事诗》作说:“于臣子为非分,于华夏为有大功,志得意满,矜而自帝,卒以覆灭者何哉?謇惋惜说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来未有之会,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败群小之手。谓天之训迪吾民乎?抑人之自为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