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立牌有记莫枝梧(吴大澄,1835~1902 )

(2014-11-17 17:48:28) 下一个

立牌有记莫枝梧(吴大澄,18351902 )

岂有文章裨国计,未忘面目是书生。”              吴大澄

 

吴大澄(1835-1902),字清卿,号愙斋,江苏吴县人,曾于苏州紫阳书院求学俞曲园门下,同治七年(1868)进士。1870年,人李鸿章幕。后授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并参与直隶地区赈灾。       吴大澄敢于直谏,曾奏请裁减同治皇帝大婚费用,建言时势艰难,请停止重修圆明园,声震朝野。

 

1864年,朝鲜国王李升去世,因无子嗣,以其弟之子李熙入承大统。李熙年方十二,其生父以大院君的身份摄政。十年后,李熙亲政,其妻闵妃(明成皇后)逐渐掌控大权。大院君集团和闵妃集团之间发生矛盾,兵变一触即发。1882(光绪八年),日本借口使馆被焚、侨民遇害,趁机出兵朝鲜,闵妃请求清廷出兵援助。清廷命淮军将领吴长庆为朝鲜事务大臣,当年23岁的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镇压此一壬午兵变,清朝将大院君押送天津,监禁于保定。闵妃集团重新掌控政权。

  吴长庆的庆军就此驻在朝鲜。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南方形势危急。5月,吴长庆奉调率领三营庆军回国协防,清廷在朝鲜的兵力减半。188412月,日本扶助的开化党人趁清政府无暇北顾,发动甲申政变,开化党挟持国王组成新政府。袁世凯在未得清政府命令的状况下,发兵救出闵妃和国王,平息政变。之后应国王之邀,居于偏殿楼下,朝夕会晤,袁代韩内筹抚治,外辑邦交 ,有如朝鲜的太上皇。 

时清政府正困于中法战争的节节失利;深恐再得罪日本,派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前往朝鲜追查挑起事端之责袁世凯一战成名,却也被各方猜忌,成了被追查的待罪之人。吴大澄在朝鲜的访查,肯定了袁世凯的才干,向李鸿章推崇袁之功劳。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日后,袁之长子袁克定娶了吴大澄之女。袁世凯临事的勇于担当,打下日后崛起的基础。 

1880年春,吴大澄随吉林将军铭安帮办东北防务,训练营兵,召募屯垦,并于省城设立机器制造局。珲春旧界,多为俄人侵占,1885年,吴大澄赴吉林与俄使会勘边界,据理争回被沙俄侵占的珲春黑顶子地区,签订了《中俄重堪珲春东界约记》,并立界碑五座,建铜柱。又援用咸丰十一年的旧界图,图们江走廊地方归中国,中国船只得以通航无阻于图门江入海口,对之后东北地区的发展有历史的意义。

 

吴大澄善写篆书。吴大澄在珲春黑顶子中俄交界处立界柱。铜柱上刻上他自篆铭文:“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后人有跋语曰 “山河尺寸须爱惜------要使文字留边陲。”1900年,俄军入侵东北时,将可立不可移的铜柱碎为两段。

1894年,朝鲜东学党乱起,中日战事爆发,吴本是湖南巡抚,恰好购得一枚汉印〈渡辽将军〉,以为是吉兆,自请率师出关应敌,会诸师收复海城。日本军以主力在营口登陆进占牛庄,袭击清军后路,诸军尽覆。吴大澄素负清望,至此却为舆论所共弃,被下旨革职。黄遵宪作《辽将军歌》嘲讽之:”毁家报国臣所愿。燕云北望忧愤多,时出汉印三摩挲。忽忆辽东浪死歌,印兮印兮奈尔何。

吴大澄喜收藏金石,精于鉴别考证。吴昌硕早年投入吴大澄幕僚,并随吴大澄出师关外,虽功名无成,但得以过眼无数书画真迹,日后成为海上画派一代巨匠。《马关条约》约定中国要赔款二亿两白银,举国哗然。吴大澄致电湖广总督张之洞: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澄廉俸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请公转电合肥相国,与日本使臣议明,-----张之洞对此书生之见未加理会。

清史稿曰:“大澄治河有名,而好言兵,才气自喜,卒以虚骄败,惜哉!印晓峰重编《愙斋诗存》作序曰:” 勘界俄边,营治河工,生平名绩事功,昭昭在人耳目,晚年犹自奋励,请缨出三韩,不幸而折戟倭奴,时论刻责,然当天下糜沸,国力积弱,事有非书生将兵可独任其咎者,深为先生嗟惜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