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亚东锁钥甘轻弃(乙未割台,1895 )

(2014-11-17 17:47:49) 下一个

亚东锁钥甘轻弃(乙未割台,1895 )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          丘逢甲

甲午战败,李鸿章被派去和谈。在马关和谈期间,日军便攻占了澎湖,企图迫使清政府早日签约。双方先签订的《停战条约》,明确规定台湾不在停战范围之内。消息传到台湾,民情激愤,台湾巡抚唐景崧奏称:“停战,台不在列,洋行得信喧传,台民愤骇,谓:‘北停战,台独不停,是任倭以全力攻台。台民何辜,致遭歧视?’向臣及林绅维源(雾峰林家,督办台湾团防)环问,谓:‘战则俱战,停则俱停。’众口怨咨,一时军民工商无不失望。义勇尤哗。”

唐景崧又上电:“风声和议将成,不知何款?------北辽、南台,二者失一,我将无以立国。外洋谁不生心?宇内亦必解体。”清政府终于向日本屈服。《马关条约》在春帆楼签字,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让与日本。《清史稿》记载“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马关会议。和约成,定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割辽南地、台湾、澎湖各岛,偿军费二万万,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从事工艺制造,暂行驻兵威海。俄、德与法三国因自身利益,出面干涉,中国加多赔款,日本把辽东半岛交还给中国。

唐景崧上电主张废约再战,说:“战而失,人能谅之:径弃与人,天下谁不寒心?”:前工部主事丘逢甲 (1864-1912)上书质问朝廷:“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唐景崧接到指令:“限两月交割,余限二十日,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

 

唐景崧奏覆电总理衙门:「四月廿六日奉电旨,臣景崧遵旨开缺,应即起程入京陛见。惟臣先行,民断不容,各官亦无一保全,只合臣暂留此,先令各官陆续内渡,臣再相机自处。台民闻割台后,冀转机,未敢妄动,今已绝望,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于五月初二日,齐集衙署,奉送印旗前来,印文曰,台湾民主国总统之印,旗为蓝地黄虎,强臣暂留保民理事,臣坚辞不获。-----俟事稍定,臣能脱身,即奔赴宫门,席蒿请罪,昧死上闻,乞代奏。」

 

清廷派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赴台交割。五月三十日,李经方乘德国商轮由上海启航,与日方在海上交割完毕。六月十七日,桦山资纪在台北主持始政典礼,台湾总督府正式成立。

胡传(1841-1895 ),原名珊,字铁花,号钝夫,安徽绩溪人。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放弃科考, 四十一岁毅然投效东北边荒,188110月抵达东北吉林的宁古塔。胡传以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得到吴大澄的赏识。,在东北,做过土地测量、户口调查、国界会勘、边地垦务等工作。吴大征保举胡传说:其人有体有用,实足为国家干济之材,不仅备一方牧令之选。” 胡传在东北四年多,后因母殁奔丧。家居期间,吴大澄调升广东巡抚,胡传受吴氏之托协助治理黄河。1892年调抵台湾,在台任职三年半,任全台营务处总巡代理台东直隶洲知州 ,着有《全台兵备志》。台湾割日,胡传奉命内渡。 1895822 ,病死于厦门,年55岁,可说是死于乙未割台1952年,胡适来到台湾,距其父胡传来台相隔六十年。

丘逢甲,光绪十五年进士,《马关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拥立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至见事不可为,丘逢甲携家眷回广东。离台前有诗:「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丘逢甲回大陆后,有诗致台湾来客: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弃地原非策,呼天倘见哀。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