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满江湖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转帖]中国孩子成绩好是以心理健康为代价

(2014-07-15 01:27:57) 下一个

单独两孩政策已实施数月,点燃了部分家庭生育二胎的热情。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多大才算最佳?或许也成了部分“单独夫妻”纠结的问题。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简称ISSBD)双年会7月8-12日在上海举行,来自39个国家的600多名专家与会聚焦儿童幸福感、青少年情绪调节发展等当下最热话题。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父母与家庭支援中心、临床心理学教授马修·桑德斯(Matthew Sanders)表示,两个孩子之间并无所谓的完美年龄差,差距大或小各有好处,最关键的是家长采用好的教养方式。       

    打造出色孩子,教养方式、环境是关键

    作为“父母积极教养课程”创始人,马修在35年里观察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9个家庭。他发现,虽然不同国家的父母存在众多差异,相同的是积极的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往往表现更出色。“积极的父母教养”,指父母能花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给予孩子积极回应。

    美国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协会的高级研究员马克·伯恩斯坦(Marc H. Bornstein)也承认父母教养的重要性。他在教养的神经实验研究中发现,营养的给予并不足以让一个孩子茁壮成长,还要通过积极环境的塑造,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儿童。而作为基因来源的父母,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

    马修表示,“要改善儿童成长各方面问题,父母可以采用‘五步走’方案。”

    第一,创建安全有趣的环境。这并不是要求父母带孩子赶场参加兴趣班,而是指为孩子提供有趣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有机会观察世界、动手参与。

    第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父母要主动观察孩子的进展。当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任务时,父母要适时地抓住这个机会,进行鼓励。而在孩子学习新技能时,父母应予以特别关注,等到孩子对这项技能熟练掌握后,父母应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发展。

    第三,形成坚定一致的管教机制。即制定家规,告诉孩子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在管教机制形成的过程中,有两点很重要:首先,对于犯规行为,父母对此作出的后果措施要保持一致;其次,在管教的过程中,家长的情绪要保持平稳和坚定,尤其要避免对孩子大喊大叫。

    第四,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首先,父母要对孩子每个阶段所能掌握的技能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过分要求一个孩子掌握超出年龄范围的技能;其次,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要合理,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产生过多自责心理,也会走向情绪抑郁的极端。

    第五,家长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夫妻之间的冲突,势必会影响积极家庭教养环境的形成,因此家庭和睦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何增强儿童幸福感?情绪管理应更受关注

    从独生子女时期的唯我独尊,到家里多了一个新成员后的两胎化,儿童幸福感是否下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称,父母关注度的分散,的确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聪明的父母会用多种方式调节大孩子的心理感受,注重平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现为ISSBD执委,也是本届双年会主席。近年来,桑标带领的课题组针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桑标说,青春期是个体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青少年情绪波动明显增加,情绪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情绪问题的应对影响他们日常的行为表现、学业与考试状况,甚至是他们的幸福感。

    竞争心理学研究权威——玛塔·傅洛平在研究中证实这一点,中国人会采取更为积极态度调节个体情绪。

    个体发展是内在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的教养环境、社会的变迁过程、文化价值的变化影响了个体情绪的发展。在全球化语境中,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情绪的调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就害羞这一种情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ISSBD新一任主席陈欣银研究发现,中西方对待害羞态度截然相反,西方把它定义为较为负面的特质,而东方认为害羞的儿童更懂事、自控能力更强。不过这些年有些转变,陈欣银认为,大环境的变化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利用情绪调节策略,提高儿童主观幸福感。       

    中国孩子学习成绩好,却以心理健康为代价

    国际竞赛上,中国孩子屡屡获奖。一项全球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在数学、阅读、科学方面,表现都很优秀。

    这一结果与整个社会和家庭的重视有关,但相比之下,中国儿童的情绪能力、心理健康方面,却长期被忽视。陈欣银说:“中国孩子能取得这么好的学习成绩,他们在情绪适应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是付出一定代价的。”

    马修和生活在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的中国父母接触时也发现,相比其他国家的父母,中国家长普遍比较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过早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有些儿童过早地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

    马修建议,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父母要意识到、并时刻提醒自己,儿童发展不仅仅是“学习、学习、学习,孩子需要交朋友、体育锻炼、音乐、艺术,孩子的成长不能够局限于某一方面” 。       

    “学习障碍”可治疗,家长莫要耽误孩子

    读书速度慢、做事没条理、上课开小差,这些恐怕是中小学课堂里所谓“差生”的标签。不过,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主任、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邓赐平指出,这些问题很可能是语词解码障碍、计算缺陷、多动症等问题的表面症状。

    在对出现上述具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研究后,邓赐平发现,在智力方面,他们与普通孩子并没有任何区别。为何会发生学习障碍?邓赐平认为与孕期、家庭培养、教育方式等都有关系。这种影响既可能是一因多果,也可能是一果多因,也就是说可能是某一影响因素造成了阅读障碍、计算缺陷、多动症等多方面问题,也有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了某一项学习障碍的产生。

    在邓赐平的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由家长观念所造成的障碍。有不少家长不愿承认孩子在学习上存在障碍,这样讳疾忌医的心理状态很可能耽误了消除孩子学习障碍的最好时机。

    第23届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双年会由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桑标担任本届年会主席。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是人类发展科学的最高组织,成立于1969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承认的非官方国际学术组织之一,已拥有来自60个国家1100多位会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