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碎影

杯中碎影 变幻出谁的模样?聚散出怎样的心情?时间是调味大师,观察角度是调温计。回味无穷的是岁月。
正文

这年头,谁不想做个business?!

(2006-12-28 10:57:18) 下一个

早就听人说,在国外工作七年以上的,几乎都想到或已经做上了或大或小的自己的 business 。身边的朋友并不都是只满足于做白领,上班为的是等下班,等 paycheck ,等 layoff ,想尽办法开源节流的还是大有人在。

A 家原来是靠先生一人做电脑工程师为生。 A 夫人在十年前自己家的车库做起 afterschool ,从带两三个学生开始。起先, A 先生瞧不起这种蝇头小利,常常回到家高傲地打击讽刺 A 夫人的这点出息本事。 A 夫人翻翻白眼,说,我替你照顾孩子照顾家,额外挣点零花钱,顺便还把每月家里的若干日常支出当作生意成本来抵税,也是对家庭财务的贡献啊! 2001 年 A 夫人的学生已经发展出 13 个,月收入有近 5 千,还没算节税的部分。而骄傲的 A 先生那时却不幸随大流被裁员了好几个月, A 家刚好在他被裁前换了个大房子,结果一切家庭支出都由 A 夫人主要担当。去年, A 夫人再接再励,学校办出家门,学生达到 50 人,发展到今年已经超过 80 人。每个学生每月交 3 百几十元的学费。 A 夫人自豪地对我说,现在 A 先生被大家都简称为 A 校长的老公,成了夫以妻为荣。 A 先生经常不在乎多向公司请假,宁愿多回来帮 A 夫人照顾生意。

B 先生这几年投身 online business ,专卖大陆产的乒乓球拍。这份业余的生意让 B 先生有了固定工作以外的 backup ,或者说是额外收入。他上班空余时间可以盯着定货和下单情况,联络厂家和客户,邮寄包裹;下班打包,检查退货和囤货什么的。虽然这生意由于参与竞争的人越来越多,收入有下降的趋势,但 B 先生这三五年下来,也从这里得到毛收入三十多万,比朋友们等公司跳槽,升迁得到的多很多。

C 家近几年买房卖地是本份白领收入外的主要活动。虽然 C 家自己住的房子很小,但 2000 年 C 家在州府买了两栋房子,又在2004 年卖掉,每栋都挣出 10 多万。然后再投资到德州买了三个房子,在南加州买了两块地皮,在中国老家买了一套公寓。 C 家夫妇雄心勃勃,希望在退休之前整出至少十处房产,未来孩子上大学和养老就靠这几年的房产布阵了。

D 先生是当年名校数学系高材生,曾在电脑公司上班。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忙忙碌碌地炒股票,以为自己熟知股情,行情,公司情,但几年下来,能大致算来持平的人却不多,似乎都是些悲壮地被大鱼小鱼吃掉的小虾米。 D 先生根本看不起这些玩股票不着调,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人,他就是要做一条或大或小的鱼,专吃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小虾。于是他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天盟示,绝不互相出卖和外传,一起发明了一个炒股模型。这两年,那模型发挥威力,额外的收入滚滚而来。上个月,他还毫不费力地买了栋 2 个 million 的豪宅。

E 女士和先生都是清华毕业的,并在某大公司工作多年的电脑工程师,十多年前来的美国。四年前E 女士开始兼职做某化妆品直销商。开始,她向同学朋友介绍这个生意时,一圈人问下来,全体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嘲笑躲避她。她没有灰心丧气,在工程师象牙塔之外的地方发展自己的生意。去年,当她重新联系上同班旧友时,大家惊异地发现她依然是同学中最聪明能干的那个!她的直销生意竟然发展到让她和她先生已经辞职,提前退休,带着令人羡慕的循环性高收入能世界各地地周游去了。

当然,除了上面几位典型人物,身边还有找到了创投,得到了头笔资金,自己正在做 FOUNDER ,建 STARTUP 公司的朋友。虽然创建高科技生意的难度更大,而且风险极高,但是一旦成为那 1% 的成功者,高科技 BUSINESS 的魅力会比门坎低和成本风险小的小生意又大很多。

在<<财富第五波>>里,美国两届总统财务顾问保罗皮尔泽称,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上一代美国家庭平均一份收入就可安全地养家糊口,我们这一代则至少需要两份收入互相支持和备份,下一代或许需要三份以上。看来,拥有一份自己的生意,或者多条腿走路开源节流或许已经成为趋势和时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