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历史上那些名窑

(2017-03-25 10:19:41) 下一个

中国历史上那些名窑

中国历史上那些名窑

文丨江山定

【越窑】

此名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系对浙江宁波绍兴一带北宋前瓷窑的统称。形成于东汉,而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早期越窑的中心产地在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随着制瓷技术的传播,邻近的绍兴、慈溪、余姚、宁波,鄞县等地也陆续设立了一些瓷窑。唐代开始,慈溪上林湖成为越窑的主要产区。自东汉上虞创烧出成熟瓷器后,越窑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西晋的鼎盛期和晚唐五代的全盛期,北宋中期以后衰落。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东汉至南朝还生产一定数量的黑瓷。在装饰上,东汉主要是拍印的几何纹,其次有范印的杉叶纹、印贴的铺首、刻划的弦纹与水波纹、捏塑的胡俑和动物形象等;三国西晋时期以压印的网格带纹、戳印的联珠纹为主流,兼有范印、刻划、印贴,捏塑等各种纹样;东晋南朝时期以褐色点彩和刻划莲瓣纹为常见,其他纹饰较少;唐宋时期盛行刻划花装饰,同时有少量的褐色彩绘。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从唐代开始大量输往亚、非各地,还被历代王朝纳为宫廷用瓷。其卓越的制瓷技术曾传入南北方各窑口乃至朝鲜半岛的高丽窑,推动了海内外制瓷的发展。越窑是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瓷窑体系。

【上虞窑】

最早越窑的主体。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上虞境内发现古窑址近400处,年代早至商而晚迄宋。各地出土的早期越窑瓷器多产于此。上虞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袁宜、范休可等许多制瓷名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烧制出不可胜数的优质瓷器,使上虞窑成为先进制瓷技术辐射性传播的源泉。五代北宋时期,上虞上浦窑寺前设有“官窑三十六所”,大量烧制贡瓷,器物胎薄体轻,釉色青莹,装饰精致,堪与秘色瓷的主要产地—慈溪上林湖的产品媲美。

【邢窑】

邢窑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此地唐时属于邢州,故名。始烧于隋朝,唐代为繁荣期,盛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茶经》里有邢窑“类银”“类雪”的记载。曾被朝廷纳为御用瓷器。唐人李肇的《国史补》云:“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邢窑白瓷是深受世人喜爱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陕西西安等地的唐墓出土了邢窑白瓷;唐大明宫遗址也有不少颜色洁白的邢窑瓷器出土。此外,在扬州和江南各地的遗址、墓葬以及海底沉船中,也陆续发现了邢窑的产品。

【定窑】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和燕山村,此地唐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唐时已能烧造出质量较高的白瓷,五代时规模扩大。《曲阳县志》记载,五代时官府曾在此设官收取瓷器税。北宋时除了烧造白瓷外,还烧黑釉、酱色釉和绿釉等品种,分别称为黑定、酱定和绿定。其出产的白瓷釉层略显黄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中期时创造覆烧法。装饰有刻划花、印花等几种。北宋时期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是五大名窑中规模最大烧造时间最长的官窑!

【磁州窑】

磁州窑在今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此地北宋时属磁州,故名。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仍具有一定的规模,至明代衰落。产品有瓶、罐、盆、碗、缸、瓮、枕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瓷器为主要产品,兼烧白瓷、黑瓷、白瓷绿斑、褐斑和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瓷釉上红绿彩及三彩陶器等品种。其中,釉上红绿彩的烧制对明代景德镇窑釉上彩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所产瓷枕多有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印记。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鞠等,题材丰富清新,线条流畅豪放,黑彩与白地对比强烈。瓷枕上往往还书写宋金时期流行的词牌、曲牌,如《满庭芳》、《朝天子》、《普天乐》、《阮郎归》等。曾对北方各窑和南方的吉州窑等窑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贾壁村窑】

贾壁村窑在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西部,烧于隋代,产品有青瓷碗、盘、钵等。多光素无纹,少数钵的内部有花瓣纹和波浪纹。该窑是已发现的唐以前北方烧制青瓷的窑口之一。

【上林湖窑】

唐至北宋的主要窑口。位于今慈溪上林湖。现已在上林湖畔发现唐代窑址70处,五代北宋窑址47处。唐代出产的青瓷上品被誉为“秘色瓷”,这类青瓷器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均匀纯正,因其具有特殊的审美魅力,故受到朝廷的青睐,从晚唐开始,上林湖窑承担了一定数量的宫廷用瓷的烧造任务,制作贡瓷的的窑场在当时被称为“贡窑”。五代,吴越国将越瓷由土贡变为特贡,其产量大幅增加。据记载,仅吴越末代国王钱弘俶在位期间向中原皇室进贡的越瓷就达14万余件,其中大部分为上林窑的制品。同是,吴越统治者还将上林湖生产的高档青瓷大量纳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杭州和临安两地的吴越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越瓷,或体型硕大,装饰靡丽,或造型玲珑,釉质莹润,它们标志着越窑制瓷工艺达到了最高水平。唐宋时期,上林湖优秀的制瓷技术不仅传入了邻近地区的窑场,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南北各地的制瓷业,对全国唐代以后的青瓷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德清窑】

在今浙江德清。共发现窑址10余处,年代早至东汉,晚至唐代。产品有青瓷和黑瓷两种,造型与同期越窑产品大体相似。以东晋南朝时期生产的黑瓷著称,胎呈砖红色、紫色、浅褐色等,釉层较厚,或色黑如漆,或呈黑褐、黄褐色。青瓷胎呈深灰、浅灰或紫红色,胎体表面一般都施有化妆土,釉色有青绿、黄绿等。自上虞帐子山,大乌贼山等地发现东汉黑瓷窑址后,黑瓷创烧于东晋德清窑的观点被纠正。东晋南朝时期,上虞等地的部分窑场也烧制一些黑瓷,可见黑瓷的生产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越窑出产的黑瓷,胎色和釉色总体上比德清窑的同类制品浅,从而使德清窑黑瓷更具典型性。

【龙泉窑】

龙泉窑是直接继承越窑制瓷传统发展起来的庞大窑系,窑场分布于浙江南部山区,以龙泉为中心,境内已发现窑址100余处。北宋晚期越窑衰落时,龙泉窑迅速兴起并形成规模,宋人谓之“龙泉县窑”。南宋至元代是龙泉窑的极盛期,明中期以后衰落,至清代倒闭。北宋龙泉窑与越窑近似,盛行刻划花,釉色青绿,透明度高。南宋以后,一部分制瓷仍然保留传统风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略有变易;另一部分产品受汝窑制瓷工艺的影响,施乳浊釉,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上乘。元明时期烧制的大件器物颇具特色,有的瓶高达一米,盘子的直径在70厘米以上,反映出较高的烧制水平。龙泉窑在外销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家的古代码头及城市遗址中曾出土过大量的龙泉窑青瓷。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船舱里遗存的20681件次瓷器中,龙泉青瓷约占一半,世人对龙泉窑青瓷的尚好,由此可见一斑。

【瓯窑】

瓯窑在今浙江温州一带,因地濒瓯江,故名。以前也有人称之为“东欧窑”,是浙江生产青瓷的著名窑口。始烧于东汉晚期,窑场主要分布在永嘉境内,产品总体质量逊于越窑。三国至南朝,生产规模亦有扩大,窑场依集中在永嘉的楠溪江畔,瓷器质量明显提高,产品种类亦丰富起来,虽然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同期的越窑产品相似,但东晋点饰褐彩的盖盒、牛形灯和南朝的罂等罕见而又别致的器型已凸显了瓯窑的地域特色。晚唐至北宋,瓯窑制瓷业越发繁荣,窑场从楠溪江下游扩展到今温州、瑞安、乐清等地,其中,温州市郊的西山窑规模最大,所产青瓷质量较高,部分产品可与越窑产品媲美。北宋以后,传统青瓷的生产日趋衰微。

【婺州窑】

婺州窑窑址广布于今浙江金华一带,此地唐宋时为婺州,故名。其窑口始烧于汉末,三国之后渐渐兴盛,唐宋时期获得较大的发展,被《茶经》列为青瓷名窑的第三位。早期瓷器生产受越窑影响,产品以青瓷为主,黑瓷较少,东汉三国时期的青瓷胎普遍呈浅灰色,故在胎表施化妆土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尽管早期婺州窑产品与越窑相似,然而东汉的五管瓶,东晋的羊首壶等稀有造型,以及釉面开面处有奶白色晶体析出的现象,均彰显了婺州窑独特的风貌。唐代婺州窑以生产茶碗闻名。此期间所烧的以大块褐斑做装饰的青瓷瓶和部分釉面具有乳浊现象的产品,更突出了婺州窑的个性。北宋时,武义、东阳等各地的窑场还烧与越窑基本相同的青瓷,宋元时期除了生产与龙泉窑类似的产品外,还有黑釉,乳浊釉,褐色彩绘等品种,元代以后衰落。

【巩县窑】

巩县窑在今河南巩义,始烧于北魏,主要生产青瓷、白瓷和黑瓷。唐代有较大的发展,以烧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陶器和黑釉、茶末釉、青花、绞胎等瓷器。常见器型为碗、盘、瓶、注子等。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河南府土贡的白瓷,即产于此。

【汝窑】汝窑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和汝州张公巷等地,这一带北宋时属汝州,窑因此而得名。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制青瓷,产品器型有碗、盘、洗、瓶、樽、套盘、水仙花盆、熏炉等。清凉寺汝窑产品的釉色主要以天青色为主,张公巷汝窑产品的特色则主要以淡绿为主,天青次之,釉面以不开片者为上,胎色有浅灰、土黄、深灰、灰白等多种,器壁通常较薄。器物用支钉支烧,圈足裹釉;用垫饼垫烧的产品,则底足无釉。其中用“芝麻花细小挣钉”支烧的产品,皆为极品。所谓北宋官窑实际上包括清凉寺汝窑和张公巷汝窑,前者在汝州府的监督下承烧宫廷用瓷,属州府一级的官窑,后者由朝廷设立,属狭义的北宋官窑。后因靖康之耻而倒闭,其优秀的制瓷技术传入南宋官窑。

【临汝窑】

窑址在今河南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是宋金时期以烧青瓷为主的北方著名窑口之一。器物多有刻花,印花装饰,造型和纹饰受耀州窑影响,但产品质量比耀州窑逊色。其釉色青中略范灰,釉内气泡较密集,今人喻之为“聚沫攒珠”。

【钧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均州所辖,故名。始烧于唐代,元以后衰落。境内已发现窑址多出处,其中小白峪窑址年代最早,唐代烧造的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宋金时期部分窑场生产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元代所烧的铜红釉瓷器最为著名,其中的玫瑰紫、海棠红以及有“蚯蚓走泥纹”的品种备受世人珍爱。此期众多窑场中以均台窑最具代表性,窑址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陈设瓷残片,不少器物的外底分别刻有一到十的数目字,通常数字越小,器型越大。此外,有的产品釉色呈乳浊的天蓝色、月白色,亦甚美观。

【鲁山窑】

鲁山窑在今河南鲁山段店,始烧于唐代,终于元代。唐代《羯鼓录》有“鲁山花瓷”的记载。经考古调查,在窑址中发现花瓷拍鼓的残片,证实了该书所述。宋金时期,窑场扩大,产品种类丰富,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的白瓷罐上以褐点组成的三角形图案,白瓷瓶上以篦划直线纹与曲线纹排列的纹样,以及三彩莲瓣高足炉等,均具有该窑的特色。

【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当阳峪,为宋金时期北方著名的瓷窑之一。所烧器物以剔花产品最为著名,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其艺术感染力不亚于磁州窑的同类产品。绞泥也是该窑成功品种之一,将白、褐两种泥料绞在一起制作器物,使釉下出现与羽毛相似的纹理,非常精美。

【登封窑】

在今河南登封曲河,始烧于唐代,下限至元代,主要以白瓷为主。宋金时期的白瓷有绿彩、刻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以及白地黑花等许多品种。其还烧制陶瓷玩具、黑瓷和三彩陶器。珍珠地划花品种受密县窑的影响,产品在同类瓷器中位居首位,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枕为多,有的高达40厘米左右。窑址附近的残庙内,曾发现清嘉靖碑记一块碑文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至当有宋时窑场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由此可知当年此地瓷器生产与贸易的盛况。

【安阳窑】

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经过考古发掘,判明是一处隋代青瓷窑系。安阳地区部分隋代墓葬出土的青瓷,即为此窑生产。20世纪50年代,在善应,天僖二镇还发现金元时期的窑址,前者专烧均釉瓷器,后者烧制白瓷。这些窑口距离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具有磁州窑风格的产品。

【郏县窑】

在今河南郏县。已发现黄道、黑虎洞及石湾河三处窑址,前两处均有唐及元代的残片,石湾河的则属于元代窑址。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黄釉瓷等品种。该窑白瓷上的绿彩,呈碧绿色,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瓷窑所烧的同类产品中,色彩最美。元代所烧的器物,有的为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瓷,有的则为均釉瓷。

【鹤壁窑】

在今河南鹤壁。始烧与唐代,宋时有较大的发展,元代衰落。唐代烧制白瓷和黄釉、黑釉瓷器,造型有花口钵、短嘴注子等。宋金时期以白地黑花、褐黄釉刻花折沿盆最具特色。刻花纹饰有莲花、鹅、兔等。白瓷刻花大碗与磁州窑同类产品风格相同,碗内底也有五个长条形的支烧痕,这反映出磁州窑对该窑的影响。

【耀州窑】

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黄堡镇,此地唐宋时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宋金,终于元代。有青瓷、白瓷、黑瓷、酱色瓷及三彩等品种,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五代北宋时受越窑影响,青瓷生产有很大的发展。宋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其划花青瓷颇为精致,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构图匀称优美。常见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涛、飞鹤、博古、海水游鱼、童戏图和龙凤等。器物种类丰富,有碗、盘、杯、碟、瓶、罐、香炉、盒、熏炉、注子、温碗、盏、钵、灯、枕等。五代北宋时期,承烧一定数量的宫廷用瓷,在一些青瓷器的外底刻有“官”款。青瓷装饰技法对河南临汝、宝丰、内乡、宜阳、新安、禹县以及广州西村、广西永福等地窑口的青瓷生产影响很大。

【介休窑】

介休窑位于山西介休洪山镇。始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北宋时以烧制白瓷为主,早期碗体厚重,与交城窑相似。北宋后期的薄胎印花碗胎白纹细,受定窑的影响。碗内底留有三个细小的支烧痕,为其特征之一。白地黑花瓷器亦有烧造,釉面光亮,与河南、河北同类产品有别。金代大量烧制黄褐釉印花器,常见纹饰为孩童荡舟,具有该窑特色。

【交城窑】

交城窑位于今山西交城。始烧于唐代,白瓷产量较大,器型有碗、盘、壶等,兼烧黑釉斑点拍鼓。宋金时期有所发展,仍以生产白瓷为主,也烧制当时北方各窑口所常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地赭色瓷器,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有的赭彩略呈橘红色,在其他窑口中的产品极少见。珍珠地划花品种有枕,洗等,但产量较少。

【平定窑】

平定窑位于今山西平定柏井村,始烧于唐代,历经五代北宋。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窑口常见的五角、六角盘、碗等品种。窑址与河北临城的邢窑和曲阳的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和装饰与两窑有一些共同之处。

【浑源窑】

浑源窑位于今山西浑源。建于唐代,烧白瓷、黑釉瓷和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地剔花和划花产品,器型有碗、盘、盆、罐、枕等。黑釉剔花和白地剔花瓷器为该窑之精品。

【洪州窑

洪州窑位于今江西丰城一带。此地唐代属洪州,故名。始烧于汉末,三国至隋代有所发展,唐代为兴盛期,唐末衰落。釉色有青色和褐色两大类。器型有碗、杯、盅、盏、钵、罐和文房用具等。装饰技法有镂空、刻划花、印花、堆塑多种。常见纹饰为莲花、蔷薇、宝相花、梅花、联珠。该窑发现于1977年,从而证实了《茶经》关于洪州产瓷的记载。

【景德镇窑】位于今江西景德镇。据古籍记载,始烧于唐武德年间。20世纪50年代后,在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地发现窑址多处,年代最早的为五代,产品有青瓷和白瓷两种,青瓷釉色泛灰,白瓷釉色纯正,白度达70度。宋代时窑场主要分布在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均烧制釉色白里泛青的青白瓷。杨梅亭等地的五代窑场到宋代也改烧青白瓷。器型有碗、盘、瓶、注子、罐、盆、枕等。早期刻划花受越窑影响。后来用类似定窑的覆烧法,使其产量猛增,这类覆烧器物多饰印花。元代为宫廷烧制的青白瓷上印有“枢府”字样,故被称为“枢府瓷”。器型以碗、盘为主,釉层略有失透感,呈鸭蛋青色,器内大多有印花,题材为云龙、飞凤、云雁、缠枝莲等。普通青白瓷在元代继续大量生产,在从韩国新安海底打捞出的一艘元代沉船里的20681件瓷器中,有景德镇青白瓷5000余件,其生产规模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景德镇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生产中心,青花瓷有很大的发展,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此外,还烧成永乐甜白、鲜红釉、宣德宝石红釉、宝石蓝釉等名贵品种。清代早期制瓷业发展迅速,新品种大量涌现,如:康熙时烧成的珐琅彩、粉彩、冬青釉、郎窑红、豇豆红、乌金釉;康熙时烧成的鳝鱼黄釉、蟹壳青釉、炉均釉、墨彩;乾隆时仿制宋代名窑的瓷器以及模仿玉、石、漆、铜、干鲜果品和仿生瓷等。嘉庆以后瓷业一蹶不振。1949年以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就运销日本、朝鲜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各地,明清时还大量输入欧洲各国。

【吉州窑】

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永和镇,此地唐宋时属吉州,故名。又称“永和窑,是江南地区名瓷产地之一。境内共发现窑址20余处。始烧于五代,宋元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产品种类丰富,有青白瓷、白地黑花瓷及黑釉、酱色釉、绿釉等器物。覆烧法与印花装饰和定窑相似,白地黑花则受磁州窑的影响。黑釉产品中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以及窑变花釉为其特色。剪纸贴画题材有双龙、飞凤、梅花、花朵和“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四字吉语。江西境内的宋墓曾出土不少该窑的瓷器。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纪年墓出土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对于判断窑址和同类出土器物的烧制年代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窑瓷器在扬州等地区也有出土。

【南丰窑】

南丰窑位于今山西南丰。南宋人蒋祁的《陶记》记载了该窑与景德镇窑竞争的情况。南丰窑始烧于宋代,大量生产青白瓷,器物以碗、盘为主,另有注子、茶托、盒、枕等。装饰主要以刻花为主,也有剔刻月梅纹器物和赭口刻花碗,后者为其他生产青白瓷的窑场所不见。

【官窑】

广义地讲,官窑是对历代由朝廷和地方政府设立、监管的各类窑场的统称。朝廷掌烧的窑口在制作宫廷所需的陶瓷器时,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器物样式往往由朝廷规定,带有雍容华贵的宫廷风格。朝廷在各窑定烧的陶瓷器亦与此相同。其中,瓷器除了提供皇室使用外,还常被皇帝作为奖励赏赐给臣子,但在民间极其罕见。历代由地方政府在民窑中挑选、监烧的用于土贡的瓷器与上述的瓷器有着本质的区别。狭义地讲,就是指宋代官窑。

【北宋官窑】

北宋时为朝廷烧造瓷器的窑场的统称。宋人陆游有《老学庵笔记》云:“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陆游写此书时,离北宋灭亡不远,其记载是相当可靠的。能印证北宋朝廷“惟用汝器”的还有两本宋人的书,一是徐兢于宣和六年(1124)写成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有“汝州新窑器”的记载;二是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书中记述南宋初高宗到清河郡王张浚的王府时,张浚向高宗奉进了青铜器、书画、玉器、瓷器等文物古玩,而瓷器却只有汝州出产的一种。可见,北宋时烧制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在汝州境内。经考古调查、发掘证实,汝窑的窑场分布于宝丰清凉寺和汝州张公巷两地。前者由汝州府监烧,烧瓷时间较长,所烧的宫廷用瓷,釉面多呈天青色,乳浊不开片的为上品,北宋晚期用“芝麻花细小挣钉”支烧的器物,最为精致。后者由朝廷设立于政和年间(1111-1118),即狭义的北宋官窑,制作工艺与清凉寺汝窑一脉相承,许多器物用“芝麻花细小挣钉”支烧,质量颇高,有不少上等品的釉色呈淡绿色,亦甚美丽。

【南宋官窑】

为宋室南迁后为朝廷烧造陶瓷器的窑场的统称。州府设立或督烧的窑口有余姚官窑、平江官窑、内窑、续窑、龙泉官窑等,其中,内窑和续窑为临安府设立,专为朝廷烧制陶瓷器,生产直接受修内司监督。朝廷设立的窑位于杭州乌龟山的郊坛下,即今人所称的郊坛下官窑,此乃狭义的南宋官窑,由修内司和御前内辖司统领,它在南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以及咸淳的《临安志》中均有记载。

【余姚官窑】

余姚官窑为南宋为朝廷烧制陶瓷器的窑口,窑场在今慈溪低岭头、寺龙口、开刀山等地,此地宋属余姚,故名。《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元年(1131)、四年(1134)朝廷曾命越州(后改为绍兴府)余姚县烧制陶瓷器。从《云麓漫钞》的相关记述看,余姚官窑生产宫廷用瓷的历史一直延至南宋中期以后。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乳浊釉青瓷,通常器体施一层釉,也有重复施釉的,釉色大多呈淡天青色,有的青中泛白,即宋人所谓的“艾色”,这类器物以素面为主;另一类产品施透明青釉,普遍装饰为刻划花,风格上与北宋耀州窑青瓷有相似之处。绍兴和杭州出土的余姚官窑刻花盘,外底铭有“御厨”款,这说明宫廷的粗瓷亦被宫廷纳用。

【内窑】

内窑位于杭州万松岭东侧的山坡山,是南宋时专为朝廷烧制陶瓷的窑口。由临安府设立于绍兴十四年(1144)前后,生产受修内司监督。据《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十九年以后临安府曾烧制过“太庙陶器”。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称其产品为“澄泥为范,极其精细,油色莹彻,为世所珍”。青瓷器主要是用紫金土做胎,制作规整,修坯极其考究,普遍施三四层乳浊釉,许多器物的釉面颇具碧玉的质感。小型坯件常用类似于汝窑的“芝麻花细小挣钉”支烧,所留下的支钉痕很小。内窑停烧以后,其生产工艺直接被续窑继承,后又传入郊坛下官窑等窑口。

【续窑】

位于杭州凤凰山东北的山坳,生产性质、隶属关系与内窑相同。设窑时间约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邵局的使命因邵谔罢职而终止后若干年内。生产上全面继承了内窑的制作工艺,产品以灰胎、黑胎乳浊厚釉青瓷为大宗,釉面多开片,釉色以粉青为上,装烧方法有垫烧与支烧两种,然而其制坯和修坯不甚精细,总体质量远不及内窑青瓷。同时,该窑还烧造少量仿商周青铜器的陶质祭器。

【郊坛下官窑】 郊坛下官窑为南宋朝廷设立的窑场,位于杭州乌龟山西麓,宋人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名其为“官窑”,咸淳的《临安志》谓之“青器窑”,今人则将它称作郊坛下官窑。据宋人赵彦卫的《云麓漫钞》的记载分析,此窑约设立于宋宁宗嘉泰四年或开禧元年,窑址出土标本的热释光测定结果与之吻合。所烧器物以灰胎和黑胎乳浊厚釉青瓷为主。兼烧少量陶质祭器。部分制作精致的青瓷堪与内窑青瓷媲美。

【哥哥洞窑】

哥哥洞窑位于今杭州凤凰山上,是元代专仿宋代官窑青瓷的窑口。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云:“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细辨也。”窑址遗存的优质青瓷碎片的胎釉等特征,确实酷似南宋官窑瓷器。窑址中还出土了“官窑”款青瓷碗残片,这表明该窑与官方存在某种关系。元代晚期因战乱而一度停烧,元末衰落。

【哥窑】

哥窑之名源于元代《静斋至正直记》所记的哥哥洞窑,因传抄脱误,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成书的《格古要论》中,哥哥洞窑被正式称为“哥哥窑”。而到宣德三年(1428)《宣德鼎彝谱》成书时,哥哥窑又被简称为“哥窑”。《格古要论》对哥哥窑产品记述道:“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哥哥洞窑元末的制品,亦是如此。传世的早期哥窑瓷器,皆“土脉粗燥”,宣德以后制作较精细。哥窑瓷器的胎多呈灰黑色,釉层乳浊不透明,有月白,米黄等色,器身布满大小不一的片纹,有“金丝铁线”之称。清代景德镇窑的仿品多为白胎,缺乏古朴感。因明代哥窑窑址尚未发现,故人们把某些产地不明而釉层乳浊开片的元明窑业制品,亦归入“哥窑”范畴,或是称为“哥窑型”瓷器。这需要将来科学地加以鉴别。

【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今安徽淮南高塘湖一带,此地唐代时属寿州,故名。始烧于南北朝,为唐代著名的青瓷窑口之一。《茶经》记载了此窑的情况。目前已发现窑址10处,其中管家嘴窑址的年代最早。隋代开始烧制青瓷,器物上有贴花、刻花、印花装饰。余家沟等地窑址出土的唐代瓷片中,器型以碗居多,兼有注子和枕等,釉色以黄釉为主,也有部分黑釉产品。器物多施化妆土,以掩盖粗糙的胎质。此窑几乎没有质地精细的瓷器。

【繁昌窑

繁昌窑位于今安徽繁昌。始烧于宋代。在柯家冲等地已发现烧制青白瓷的窑址10多处。产品胎质较薄,釉面光润,无纹饰者较多,与景德镇窑同类产品相比,略显逊色。安徽合肥、桐城、铜陵、枞阳、宿松等地宋墓出土的青白瓷,部分为该窑所产。宋末至元代也生产一些青瓷,但质地较粗。

【萧窑】

萧窑位于今安徽萧县白土镇,又称“白土窑”。此窑在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有记载,该书云:“邹氏世为远人,至于师孟,徙居徐州萧县之白土镇,为白器窑户总首。凡三十余窑,陶匠数百。”经考古调查发现,该窑始烧于唐代,盛于宋代,唐代有黄釉、黑釉等产品,多为粗糙的日用瓷。宋金以后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青釉、黑釉等产品。装饰方法主要有划花、剔花、印花以及白地绘黑花。在白土镇曾采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铭有:“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36字,可见到金代时萧窑仍具有一定的烧制规模。

【宜兴窑】 宜兴窑位于今江苏宜兴丁蜀镇。其窑口烧制陶瓷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汉晋时期,就已经开始生产青瓷,产品造型和纹饰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粗,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因窑址分布于均山村的南山上,故有“均山窑”、“南山窑”之称。唐代烧制青瓷器,宋代时开始改烧陶器。明代时以生产紫砂器闻名于世。当时出现了供春、时大彬、邵二荪、孟惠臣等制壶名家,此外,该窑还烧制仿元代均窑的产品,俗称“宜均”。这类产品的胎有白胎和紫砂胎两种,釉色以天青、天蓝、豆青为主,兼有月白、紫红等色。以明代后期欧子明所制最佳,世称“欧窑”。清代以后继续生产紫砂器和宜均器。清代制作紫砂的名匠有陈鸣远、惠逸公、杨彭年等。紫砂器的品种增多,除了茶壶外,花盆,陈设品和玩具等亦大量生产。有的微型紫砂壶,高仅1.7厘米,甚为名贵。

【建窑】 建窑位于今福建建阳,故又名建阳窑。始烧于唐代。已发现窑址10多处,北宋时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闻名。兔毫纹系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另有玉毫、异豪、兔毛斑等名称。有的结晶呈白色斑点状,称“鹧鸪斑”。也有少量的窑变花釉,在油滴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这种瓷器被日本人称为“曜变天目”,非常珍贵,所产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胎料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宋代盛行斗茶风,茶色以白者为上,黑釉最能衬托茶色,所以黑瓷盏成为最理想的茶具。宋人蔡襄的《茶录》云:“茶色白,宜黑琖,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其青白琖,斗试家不用。此外,宋徽宗赵佶、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文中均提及建窑茶盏。可见,建窑黑瓷在北宋已闻名天下。在窑址中发现一些茶盏的外地刻有”供御”“进琖”的字样,这说明建窑在宋代时曾烧造宫廷用瓷。从考古资料看,其烧制黑瓷的时间一直延续至元代。

【德化窑】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是东南沿海地区古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古窑址180余处,年代早到宋代,晚至明清。宋元时期大量烧制青白瓷,器型以碗类为主,多饰刻花和篦划纹。此外,盒的产量也很大,盖面所印的阳文图案达100余种。明代时以盛产白瓷著称。由于原料含铁量低,含钾量高,所产瓷器烧成后,釉面滋润光亮,有白玉的质感,在光照下,隐约呈现出粉红或乳白色,故被赞为“象牙白”、“猪油白”等。这种白瓷销往欧洲时,被法国人誉为“鹅绒白”、“中国白”。常见器型有杯、炉、尊、鼎等,其中,梅花杯为典型器。另有达摩、寿星、观音、弥勒佛像和笛、箫等品种。明代时也还生产一些青花瓷,但在质量上不及景德镇窑的青花瓷。清代继续烧制白瓷和青花瓷。

【泉州窑】

泉州窑位于今福建泉州,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在东门外碗窑乡和西门外磁灶乡发现窑址10多处。盛烧于宋元时期,主要以生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另烧青釉、绿釉、黄釉等低温釉军持。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纹饰题材为折枝花卉,也有写“寿山福海”和诗句的。

【同安窑】

同安窑位于今福建同安,是闽南地区古外销瓷的产地之。东烧尾窑址的年代最早,唐代烧制青釉厚胎平底碗。宋元时期的窑址分布于汀溪水库、新民乡、许坑等处,其中汀溪水库窑址的堆积最为丰富。同安窑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宋代青瓷碗、盘内多饰有刻花和篦划纹,器物外壁刻复线,釉色青中泛黄,风格与龙泉窑同类产品一致,日本人称这种青瓷为“珠光青瓷”。元代青瓷盘内印阴文双鱼。青白瓷的纹饰与青瓷相同。

【南安窑】

南安窑位于今福建南安,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的产地之一。境内已发现唐至清代的古窑址53处,其中宋代窑址占多数。其窑口主要大量生产青瓷、青白瓷等。青瓷碗、盘内多饰有刻花和篦划纹,器物外壁刻复线,其特征与同安窑相同。青白瓷以各类碗、盘为主,兼有盒等其他品种。

【安溪窑】

安溪窑位于今福建安溪,是晋江地区的古外销瓷的产地之一。在已发现的128处古窑址当中,有23处属于宋元时期,其余的为明清时期。宋元时期主要以烧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瓶、注子、盒、军持等。盖盒上多印有花纹,线条比德化窑略粗。有的军持施有褐彩,为该窑特色。明代时有不少窑场生产青花瓷,有的盘子内底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的诗句。明末清初,继续生产青花瓷,青花瓷的圈足多粘有沙粒。此外,该窑也烧制红绿彩绘品种。

【漳州窑】

漳州窑位于今福建漳州地区,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生产外销瓷的著名窑口。窑址分布于平和、漳浦、南靖、云霄、诏安、华安等县,以平和的南胜、五寨等地的窑址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产品中青花占多数,兼有一定数量的五彩瓷、白瓷、青瓷以及蓝釉、褐釉、素三彩等品种。装饰题材有珍禽、瑞兽、花草、杂宝、山水、人物、阁楼吉祥文字等。漳州窑的青花瓷和五彩瓷在日本曾有“吴州染付”、“吴州赤绘”之称。该窑产品明显受到景德镇窑同类瓷器的影响,然质量却逊色得多。

【潮州窑】

潮州窑位于今广东潮安,此地唐宋时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生产质地较粗的青瓷。宋元时期的窑址分布在南郊、西郊和笔架山,其中,笔架山烧制的规模最大。产品主要以生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青白瓷的品种繁多,有碗、盘、杯、炉、注子、罐等。喇叭口、细长嘴的注子和浮雕莲瓣纹的炉子最具特色。较大的器物(如大盘、大碗等),底足多粘沙。

【西村窑】

西村窑位于今广州西村,是广东古外销瓷的产地之一。始烧于宋代,产品主要以青白瓷、青瓷、黑瓷三种,以青白瓷居多。器物造型丰富,其中凤首壶和刻花折沿大盘具有该窑特色。青瓷印花缠枝菊花纹碗,风格与耀州窑同类产品一致,显然是受到耀州窑的影响。该窑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

【永福窑】

永福窑位于今广西永福城厢镇窑田岭一带,是宋代烧制青瓷的窑口,产品有碗、盏、碟、注子、罐等。釉色大多为青黄色。碗内印有缠枝、折枝花卉纹,用叠烧法烧制的碗,内底都有五个支烧痕。青瓷印花碗等品种的风格与耀州窑同类产品十分相似,这反映了耀州窑的制瓷技术对该窑的影响。

【石湾窑 】

石湾窑位于今广东佛山、东莞、阳江,因三地均有石湾村,故名。以佛山的石湾窑最为著名。石湾窑始烧于宋代,盛于明清。明代仿均窑瓷釉的产品颇具特色,世称“广均”。又因器物的胎为陶胎而被称为“泥均”。器型有碗、碟、盏、盆、瓶及文房用具等。胎体厚重,色灰暗;釉厚而光润,有蓝、玫瑰紫、黑、翠绿等色。所创蓝釉中如流淌雨点状葱白色的品种,俗称“雨淋墙”,是该窑的杰作。石湾窑陶器在明代中期还不为人们所普遍赏识,但不久就有了“石湾瓦,甲天下”之谚。当时的名匠有陈文成、杨名、杨升、可松等。清代除了生产盘、碟、罐、洗、花盆、花瓶等品种外,还大量生产瓦脊等建筑材料和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陶塑。此外,受德化窑和景德镇窑的影响,又烧制佛像和三彩、五彩等品种。

【玉溪窑】

玉溪窑位于今云南玉溪。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境内共发现三处窑址,产品均为青瓷和青花瓷。器型有碗、盘、罐、玉壶春瓶等。青瓷的装饰有印花和划花两种,印花多为阳文花卉,划花题材多为云朵和水波。青花瓷釉色与青瓷相同,纹饰有鱼藻和折枝花卉等。

【湘阴窑】

湘阴窑位于今湖南湘阴,窑场大多沿湘江分布,已发现窑址20余处。始烧于东汉,东晋南朝时期发展迅速,隋代为鼎盛期,均以烧制青瓷为主。在南朝窑址中发现了内底印阳文“太官”款的青瓷碗残件,这说明湘阴窑在南朝时曾烧制部分宫廷用瓷。隋代器身多有印文装饰,仅青瓷豆内的印花纹样就有30多种。唐朝时,继续生产青瓷。铁角嘴唐代窑址的产品多施有化妆土,釉色有黄和青灰两类。白玫及乌龙嘴窑址中,有不少宋代的青瓷印花碗,印花题材有鱼、缠枝牡丹、莲花和“福寿嘉庆”、“金玉满堂”等吉祥语。此地唐代时属岳州,故就是《茶经》所记载的岳州窑的所在。

【长沙窑】

长沙窑位于今湖南长沙铜官镇一带,共发现窑址10多处。始烧于唐代,晚唐为全盛期,唐末以后衰落,为唐代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产品主要以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褐釉、酱色釉、绿釉、白釉和极少数的红釉品种。装饰有釉下彩绘、印花、贴花和彩斑等几种。釉下彩绘为其特色。褐彩以氧化铁为呈色剂。氧化铜在还原焰中被还原为氧化亚铜而呈红色。绘画题材有人物、禽鸟、花卉等。有不少器物上带褐彩题字。用彩斑做装饰的亦较普遍。注子、罐的腹部多饰贴花,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和椰枣等,贴花上多饰有褐斑。长沙窑釉下彩绘对宋代白地黑花和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长沙窑瓷器在外销瓷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朝鲜半岛曾出土题有“卞家小口天下有名”、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字样的注子。在今日本、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泰国等地都出土了长沙窑瓷器。

【邛窑】

邛窑位于今四川邛崃,此地唐代时属邛州,故名。又称“邛崃窑”。窑址分布于什邡堂、尖子山、瓦窑山、大鱼村等地。以什邡堂最为集中。是川西地区著名的唐代瓷窑之一。早在南朝的时候就开始生产青瓷,唐代为极盛期,五代继续烧制瓷器,北宋以后衰落。唐五代所产瓷器,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彩等品种。器物造型多样,有碗、盘、洗、油灯、注子、瓶、罐等,同是烧制各种瑞兽、禽鸟、杂技俑、胖娃等小件雕塑,产品与长沙窑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该窑器物胎质较粗,故多施化妆土。

【赤峰窑】

赤峰窑位于今内蒙古赤峰缸瓦窑村,又名“缸瓦窑”。为辽代陶瓷的重要产地。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瓷和三彩、颜色釉陶器。产品主要以生产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杯、注子、罐等。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产品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驸马墓出土的白瓷碗、盘,铭有“官”字,在窑址中也发现带“官”“新官”铭文的窑具,这说明赤峰窑曾承烧过部分贡瓷。

【淄博窑】

淄博窑位于今山东淄博。窑址分布于寨里、磁村等地。寨里窑为北朝生产青瓷的窑口。产品胎质较薄,呈灰白色,釉色有青褐色、青黄色两大类。兼烧铅釉陶器。常见器型有碗、盘、缸等。在窑址中曾发现莲花尊残片。磁村窑在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釉、酱色釉等品种。北宋时以烧白瓷为主,装饰方法为剔花。金代出现篦纹、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装饰。元代以后渐趋衰落。

【柴窑】

相传设于五代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故名。最早记载此窑的是明洪武二十一年成书的《格古要论》,该书云:“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成书于明宣德三年的《宣德鼎彝谱》将柴窑列入各窑之首,明中期以后的《玉芝唐谈荟》、《清秘藏》、《事物绀珠》、《五杂俎》、《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均论及此窑,但说法不一。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记载:“陶器柴窑古今,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妆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惜今人无见之耳。”高濂的《遵生八笺》云:“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者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磁也。而曹明仲则曰:‘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现代有人根据文献所谓柴窑瓷器的四个特征,认为柴窑瓷器是景德镇的青白瓷。但是,青白瓷既不烧于五代,又无细纹、粗黄土足的特征,况且,景德镇窑青白瓷的产量很大,随处可见,这与“近世少见”的说法也不符。显然,柴窑与所谓的“董窑”、“东窑”一样,均为古玩爱好者杜撰的窑名,借以附会某种难以识别的古代陶瓷,经文人学士以讹传讹,互相抄袭,妄加渲染,于是更令后人迷惑不解。

[醴陵窑]

醴陵窑,瓷生产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较大规模从事陶器生产的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烧制粗瓷。由于醴陵瓷土资源的优良、丰富,从事制陶业人员日益增多,不断改进烧制技法。清末民初,醴陵瓷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你厉害,因为在80年代初的时候,广州的白云宾馆当时用的就是湖南醴陵的餐具,而且我通过中央台的电视新闻,发现人民大会堂用的是湖南的醴陵陶瓷。
万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茅斌骚客' 的评论 : 谢谢提醒。加上了。
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和7501毛瓷,天下著名。我手里就有醴陵窑釉下五彩瓷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为何没有湖南的醴陵?
飘雪阳光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顶一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