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AKB4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王贻芳: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宇宙真理的人(图)

(2015-05-15 06:32:46) 下一个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艰巨复杂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危险,极大地增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自信,首要的是始终同心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笃信“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解放军报:中国梦的自信在哪里  作者:孙临平 2013年05月)

    置基本逻辑于不顾地喊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样的宗教(或说是传销)话语的,在当今世界恐怕只有北朝鲜和西朝鲜等国家了?

    而科学界的的确确存在着研究真正的“宇宙真理”的人:


 

(网图)


王贻芳执着于宇宙的真理


  这是比任何人都更加接近宇宙真理的瞬间。

    2012年3月,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与紧张展开着战斗。总数接近300人的研究团队经过55天不眠不休的不断摸索之后收集到了实验数据。不可能出现错误。在带着祈祷进行分析时,计算公式显示出可靠的趋势——以99.9999%以上的精度确定了“第3种中微子振动”。

    作为基本粒子,中微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之一。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这是全世界研究人员等都在竞相获取成果的最尖端研究主题。在日本,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小柴昌俊以此荣获诺贝尔奖,并由此广为人知。王贻芳等人发现的是在这些中微子研究中被视为“最后的未知数”的物理现象。

    中微子在目前所知的基本粒子中重量最轻。从宇宙和太阳大量飞至地球,同时反应堆也产生中微子。但是,实际观测极为困难。这是因为中微子非常小,能穿过几乎所有物质。将物质分解为分子乃至原子,然后取出位于其中心的原子核,以地球来比喻,中微子只有米粒大小。在粒子中,未解之谜最多,甚至拥有“幽灵粒子”的绰号。正因为如此,才更有挑战的价值。

    王贻芳研究的是被称为“中微子振动”的难以理解的现象。

    中微子分为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等3种,具有在飞越空间时不断转变为其它种类的性质。这就是中微子振动,模式有3个。其中2个模式自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期,借助以日本为中心的若干国际共同实验得以确定。而王贻芳发现的是,由电子型向其它类型转变的最后模式。

    中微子备受关注是因为被认为将成为解开宇宙诞生、进化和物质起源之谜的钥匙。

    例如“反物质”之谜。有观点认为,在大爆炸带来宇宙诞生之际,产生了构成星星和生物体等的物质、以及带有与之相反的电气的反物质,两者数量相同。但是,现在的宇宙不知为什么只有物质存在。如果弄清不断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微子的性质,或许就能接近反物质消失的谜团。

    “第3种振动”变化非常小,甚至被视为“或许并不存在”。那么,为何中国在这个领域领先呢?王贻芳断言称:“因为合作者很多,而且实验设备精良”。

    王贻芳人生的转机出现在1985年,当时与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相遇。他就是华裔美国人丁肇中。随后被邀请到海外留学,在11年里师从丁肇中。“无论是设备还是资金,都是越大越好。国际计划是推进研究的捷径”。丁肇中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切身感受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网图)

  2003年,在世界最大规模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有助于发现“第3种振动”的中微子观测设施开工建设。建设曾遇到难题。需要挖掘与核电站相邻的山体地下,安装6台每台达100吨的巨大中微子探测器。前后大约耗费10年时间,投入的资金达到2.5亿元。而处在从全世界吸引来的合作者中心的是王贻芳。

    探求没有止境。王贻芳在广东省江门将启动新的研究项目。此次将投入总计20亿元,在地下700米处安装直径35米、高13层的世界最大规模中微子探测器。当然这仍是国际计划。“日本?当然希望参加。可以合作的地方非常多”。平时冷静的王贻芳罕见地抬高了声音回答日本记者的提问。


不介意遭到嫉妒的噪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1963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92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担任研究员。通过“百人计划”于2001年回国。一直主导中国粒子物理学。自2011年起担任现职。


(网图)
 
  王贻芳的口头禅是“对于缺乏一贯性、道理和逻辑的东西不感兴趣”。平淡阐述的研究时也毫无多余语言。“要问研究中微子是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完全没有这种作用。但是,我希望加深对这个宇宙和世界的理解”,对于找出答案王贻芳充满执着。

    在中国,比较年轻就取得成功容易在学界遭到嫉妒。但王贻芳称这些噪音“并非本质问题”,丝毫不介意。

     放松的方法是“读书、以及和家人聊天”,普通得令人意外。2015年9月将成为大学生的女儿将像父亲那样研究物理学。


获得“日经亚洲奖”

     2015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52岁)获得第20届“日经亚洲奖”。

    “日经亚洲奖”由日本经济新闻主办旨在表彰为亚洲地区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个人及团体。第20届“日经亚洲奖”决定颁发给以下2人和1个团体。颁奖仪式将于5月20日在东京举行。

    王贻芳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他的提议下,成功地实施了旨在查明基本粒子中微子最后一大课题——物理数值的实验,这在全球尚属首例。王贻芳是整个实验团队的负责人。在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王贻芳(左一)等和诺贝尔物理学奖1979年获得者格拉肖教授 (网图)

    其他获得本届“日经亚洲奖”的还有越南维纳奶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梅娇莲(61岁)。在越南打开了“乳制品市场”,将维纳培养成了拉动该国经济的龙头企业。顺应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的社会潮流,扩大了内需市场,还在海外积极开展业务。

    获得团体奖的是香港的亚洲青年管弦乐团,该乐团代表人物是艺术总监及创设人庞信(70岁)。由亚洲年轻音乐家组成的管弦乐团每年都会进行编组,并前往全球各地进行公演。积极致力于通过音乐促进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以及相互理解。
《日本经济新闻》  2015.5.8-11


相关文章:
 
    
遥望故国
    中国与世界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背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CCHLQLZ100 回复 悄悄话 没想到在文学城见到王贻芳的名字。我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日内瓦物理实验室进修。I am so happy to see his recent pictures and know that he is receiving the awar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