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退的天空

“进道若退”……退一步——海阔天空——
正文

回国观感——重返知青点(多图)

(2014-01-05 10:16:01) 下一个
人云:“好汉不提当年勇。”看来我快做不成好汉了。三年的知青生活,犁田锄地,插秧割稻,虽多磨难,但收获大于失去,是我刻骨铭心的岁月。我一直打算写一些较为详细的回忆。但太早写,似乎有些不宜,若五岁小孩谈“我小的时候……”,难免令人觉得幼稚;太晚则恐怕记忆开始模糊,如孔子“吾不复梦周公久矣!”自从考上大学离开知青农场,一直未回去过。真是“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故今年回国前就打算一定要再访知青点。三月终于踏上了重返之途,遂我所愿。

记得以前从家里出发到知青点,前后要上八、九次公共汽车,坐一次轮渡过长江,到了公共汽车的末站,还要翻山越岭走二、三十里的山间小路才能到达。整个旅途差不多要用一整天的时间。这次由弟弟开车带路,与几位当年的知青战友,一行人从家里从发,只用了大概两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当年的知青点。而尤其令我惊讶的是,车几乎是开到了知青点的门口。可见国内这几十年的交通发展,的确成就斐然。据说国内有一个“村村通”的计划,是主要由政府出资帮助修通每个村的公路。

久违了!当年知青点的老房子居然健在!而相距很近的唯一家邻居农舍也在,主人似乎不在家,仍然是两只狗吠叫而出,但已不知狗换几代了!邻居农舍房顶的麦秸换成了瓦顶,小坡上多了一个蝶式天线。知青点的老房子现在住着一家农户,一位老妇出来招呼,说仍然记得我们。老房子比过去似乎小了很多,尤其是窗户,显得如牢房一般——不过当时并未有这种感觉。看看周围的环境,树高草茂,翠竹扶疏,但农田似乎已经荒废了。记得当年周围树少草稀,为了给水牛割鲜草,常常是半天下来而收获不多。但稻田和土地总是充分耕种,管理有序。我希望再找找水牛犁田的感觉,但放眼望去,不见耕种之人。甚至一路上也未见过一头水牛,据说已经被一种新的机械代替了。当年的水库明显仍在使用,大堤正在加固中。

在附近的水田里,看见了一只大灰鹤和一群白鹤。白鹤过去偶尔见过一两只,大灰鹤从未出现。这说明自然环境改善了不少。当时因政策的限制,农民并不能随意养殖各种家禽,知青点也只养过耕牛、猪和鸡。这次可以看见田间养殖的鸡、鸭、鹅,甚至还看到一只黑山羊带着她的小羊在知青点老房子的坡下吃草。有些水田明显地改成了鱼塘。
 
我们到访的那天正好是赶集的日子,村里的人很少,也没有机会碰到当年熟识的农民。几位当地的农妇听见招呼,出门问候,似乎还记得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有一家还热情地要为我们做午饭,被我们婉言谢绝了。离开知青点后,一行人开车到了当年的公社,即政府、供销社和集市的所在地。我还记得当年经常挑着担子到公社的供销社买米和油盐等杂货。当时的公社,有一个不大的广场,供开大会用,广场外面直接连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背后有上下两条并行的短街。所谓的街就是稍宽的石板路,好像勉强可以通过一辆汽车。上街主要是政府的办公楼,下街有饭店、供销社、杂货铺、铁匠铺等店面。两街会合后,又变成一条狭窄的石板路延伸到远方。现在的公社原址上已经全无原来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饭庄和其他店面。

我们在知青点的周围采了一些叫做则耳根的野菜。 到了公社的饭庄后,除了点的菜肴外,也叫店家把我们自己拣来的野菜拌上调料,于是大家吃了一顿很好的农家饭。记得当年当地的农民常有吃不饱的时候。作为知青,我们当时有政府的特殊供应(第一年)和家里的补贴,不至于太饿肚子。当地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所以现在仍然显得相对落后,但看上去至少是吃穿不愁了。

我们一行人在知青点周围转悠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包括查看当年知青点的自留地,尽量回忆昔日的一些情景,并不断地摄影留念。大家半开玩笑地说,要在知青点的旧址上,建一座新的房子,当年的哥们儿和姐们儿或许可以再聚一起,共度晚年。看着山间新旧相间的农舍,一条灰白的公路绵延伸向远方,牵引着我的沉思:或许公路有了,但农田废了;新房有了,但人不在了;吃穿有了,但亲情淡了。发展真的是硬道理吗?当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而向往农家的田园风光时,不知是否开始后悔社会发展得太快了?或许老子“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山村社会,才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国?

正是:青山绿水旧屋在,不复当年耕种情!
 
若退/2013年8月20日

 
1. 当年知青点紧邻的农民房屋仍在,茅屋顶换成了瓦顶。这是进出知青点的小路。
 
2. 这是知青点的农屋邻居,卫星天线是过去没有的。远处的新农舍清晰可见。
 
3. 曾经犁过的田。坡上是知青点。
 
4. 当年曾住过的房间的窗户。当时并未通电,所以墙上的电表是过去没有的。石磨似乎是当时用过的。
 
5. 过去的水库仍在,正在改建堤坝。当年夏天割稻后,每天都要在水库里洗澡。现在属于枯水期。三十多年过去了,右上方的农舍居然还在。
 
6. 右下方是知青点未建好之前女知青曾住过的农民房屋。左前方的公路是新建的。
 
7. 路上问路时所摄。似乎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8. 当年打着赤脚、挑着担子走过的田间小路。
 
9. 在公社的午餐:豆花、腊肉、炒蛋、胡豆,自己采的则耳根等。
 
10. 当时常用的负载工具——竹编背篼。
 
11. 这个知青点的房子是我们到了以后与当年农民一起,从平地、打地基、夯土墙、架屋梁到盖瓦,亲手建造的。房子建好之前,男女知青分别住在两户农民家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雨中的春树' 的评论 :

//你们下乡的主观认为好像吃了多大苦似的。//
不是主观上,而是客观上——至少对比于当时没有下乡的同年人和我现在的孩子。

//其实现在国内的孩子课业负担那么重,有的又要练乐器练体育的。对有些人来说,这种苦可是比下地干活更痛苦。//
君言“对有些人来说”,就比较客观了。以下是我在论坛的一贴。
『回答: 旧地重游,感慨万千 由 月城 于 2014-01-05 11:53:45
其实所谓的苦是相对的。那时大家都这样,也没有觉得特别苦。至少体力活干完后,倒头即睡着,没有什么精神压力。』

//我认为你们这一代没有多少资格评功摆好。//
君似乎总有一种愤愤不平之心态。我没有看见有多少“评功摆好”的议论,大多不过是对过去一段特殊经历的回忆。每一时代的人都对社会有不同的贡献。我看现在中国科技的精英,许多是70后、80后,甚感欣慰。历史一页一页翻过,年轻人总是国家的希望。

//应该反省一下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多大危害。你们既是受害的一代,也是害人的一代。//
知青经历是否是“受害”,有总体评价,有个人感受。对我个人而言,我以为是受益的。至于“害人的一代”,恐怕这帽子扣得太大。不知君意何指?按君的逻辑,大概每一代人,慈禧的一代,民国的一代,二战的一代,包括君自己的这一代,都可以是“受害的一代,也是害人的一代。”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最后一贴。

你们下乡的主观认为好像吃了多大苦似的。其实现在国内的孩子课业负担那么重,有的又要练乐器练体育的。对有些人来说,这种苦可是可是比下地干活更痛苦。

我不只针对你,我是针对所有那些知青跑来博客发怀旧贴受了多少苦上了大学又出国的。我认为你们这一代没有多少资格评功摆好。倒是应该反省一下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多大危害。你们既是受害的一代,也是害人的一代。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谢来访!握手!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如果删贴的话,只能说明自己心虚了。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同为知青,握手!
bobby41 回复 悄悄话 看上去至少是吃穿不愁了
这就好,去看看乡下去过的老地方,老朋友,老邻居,他们看上去至少是吃穿不愁了,那大家心里也快慰了。
如果有力量也可以帮助一下地方,那更有意义了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oach1960' 的评论 : 谢谢造访留言!晚辈中其实有不少感兴趣的。你说的你的近作是《从草原来到天安门,我经历的77级高考》?容稍后再仔细拜读。有一部电视连续剧《知青》,我看了若干集,还不错。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白熊from北京' 的评论 : 同时知青,先握手一下!谢谢造访留言!
我另有一篇关于知青的博文如下:
《感忆知青岁月(文/诗/图/视频)》
http://blog.creaders.net/ruotui/user_blog_diary.php?did=130048

稍后我放到本帖末尾作为参考阅读。
coach1960 回复 悄悄话 若退兄好文! 有空写点回忆文章吧,趁你记忆好,其他当事人也没糊涂。别指望晚辈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兄弟我也刚写过一篇。
白熊from北京 回复 悄悄话 你们插队的地方还是满山清水秀的吗,比我插队的山西雁北地区强多了。我一次也没回去过,不过插队同村的同学还是回去过几次。可能你这的变化不大,但山西雁北地区却完全变了样。

“大家半开玩笑地说,要在知青点的旧址上,建一座新的房子,当年的哥们儿和姐们儿或许可以再聚一起,共度晚年。”这句到是说得真有意思,真有可能呀!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雨中的春树' 的评论 : 这次跟我一起回去的好几位同知青点的老战友们就是你所说的“当年没考上大学后来下岗的老知青”。一起穷过、奋斗过的“革命友谊”,大概是你这样的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

//等所有人吃穿住孩子教育都不愁的时候//
这还不如说“等到全人类都解放了的时候”,呵呵。这种口号我辈听得多了。

//自己发展好了,别人最好保持原样。这样能够让自己有更好的回忆。//
你的联想超过了我的想象。I 服了U。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呵呵,又是考上大学的回青年店故地看看。不知道有没有多不多当年没考上大学后来下岗的老知青回去看看没?

“发展真的是硬道理吗?当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而向往农家的田园风光时,不知是否开始后悔社会发展得太快了?或许老子“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山村社会,才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国?”

等所有人吃穿住孩子教育都不愁的时候,再来发感慨吧。自己发展好了,别人最好保持原样。这样能够让自己有更好的回忆。
若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歌' 的评论 : 重庆巴南地区。
海歌 回复 悄悄话 看起来像是重庆或西南某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