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ch1960 的随想随写

开个博客是个不错的主意,随意写下的文字能保存下来。碰到对脾气的人也能交流,唠唠嗑。
个人资料
coach1960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父亲回忆录感慨,祖父的复旦“大专文凭”

(2018-01-04 13:58:35) 下一个

翻看我父亲写的回忆录,在第一页上简单介绍了一下祖父的履历,祖父在“复旦公学”的教育背景和随后的职业生涯让我对中国100年来的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颇为感慨。

祖父生于1890年,1912年左右在“复旦公学”获得“高等正科”机械专业的文凭。毕业后在上海铁路局实习一年以后,被聘为平汉(北京-武汉)铁路公司高级工程师/业务主任。6年后升任为平汉北京丰台材料总厂厂长(科长)。

祖父在职场靠的是诚实肯干,还有那张过硬的文凭。一纸文凭这么值钱?随手百度了一下当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

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在始建的1905-1911六年时间里,仅仅培养出57名高等正科毕业生。1911年-1916年由于辛亥革命局势动荡的影响,复旦公学仅有15名高等正科毕业生,另外有200名左右的高中生毕业。从1916年开始复旦正式升格为大学(College)。从那以后才有了正式的国产大学毕业生。清华,燕京,南开等大学早期的办学情况相似,只是学校规模要大一些。

"高等正科"毕业生中的一部分考到了国外的大学继续深造,一般插班到国外大学的二年级或三年级学习。高中预科班毕业的学生到了国外,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读起。

祖父上复旦公学的时候家境已经败落,勉勉强强地完成了学业。我猜这也是祖父毕业以后马上进入职场,没有去留洋的主要原因。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我家一路后撤到保定,郑州,武汉,桂林,昆明,河内,饥寒交迫。直到1938年底祖父在叙昆(昆明-宜宾)铁路重新找到工作,全家在四川宜宾安顿下来。

抗战期间很多大学都内迁到四川坚持办学,上海同济大学搬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同济大学还在李庄镇办起了附中,父亲和大伯就是在那里读完同济附中,考入同济本科的。一个学医,一个学工。

在最近100年的近代史中,中国高等教育加入追赶世界文明洪流。除了文化大革命那10年的“停办整顿”,还是克服了艰难险阻一路向前的。今天的北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招聘一名教师,平均会有2个博士,7,8个硕士,20几个本科生前去申请职位,今非昔比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闲闲客 回复 悄悄话 教练兄祖父很酷!
TerracottaWarrior 回复 悄悄话 练哥祖父实乃出类拔萃啊,真正的高(眼界)、富(学识)、帅(仪表),哈哈
coach1960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高枫大叶' 的评论 : 谢谢评论,改成“高等教育今非昔比”好不好?
高枫大叶 回复 悄悄话 题目有点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