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乡!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个人资料
老生常谈1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

(2013-11-03 17:54:04) 下一个
中國古代海戰史上最大的登陸作戰

   收復台灣之戰,是由民族英雄鄭成功領導的驅逐荷蘭殖民者的正義戰爭。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明朝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武備廢弛,台灣、澎湖的防衛力量逐漸削弱,給外敵窺伺造成可乘之機。17世紀初,荷蘭政府在其亞洲的殖民基地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建立東印度公司,專門從事對東方各國的經濟掠奪和武力侵略。從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開始,荷蘭殖民者以貿易、通商為名,對我國沿海各地進行襲擾。天啟四年(1624年)在台南附近的台江登陸,侵佔了台灣地區。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軍在台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佔了整個台灣。荷蘭侵略軍侵佔台灣後,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強征重稅,進行搜刮。殖民者的殘暴行徑,激起了台灣人民的憤怒和反抗,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反抗和鬥爭遍及全島各地,紿終沒有停止過。 

鄭成功是明末將領鄭芝龍之子,明亡後,退守金門、廈門一帶,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為了驅逐荷蘭殖民者,建立穩固的抗清基地,鄭成功決意收復台灣。永歷十三年(1659年)十二月,鄭成功召集諸將,研究收復台灣和留兵防守金門、廈門事宜。正在此時,一個名叫何廷斌(一稱何斌)的人,從台灣來廈門求見鄭成功,控訴了荷蘭殖民者的種種暴行,希望鄭成功把台灣同胞從荷蘭壓迫下解救出來。他還把荷蘭殖民者的情況透露給鄭成功,並把台灣水道及要塞設防情況繪成地圖,表示願為嚮導。永歷十五年(1661年)正月,李定國聯明抗清戰敗,大陸各省基本被清軍佔領。鄭成功感到形勢緊迫,只有收復台灣,連接金門、廈門,然後進則可戰而復中原,退則可守而無內顧之憂。於是作出了進軍收復台灣的決策。為了順利收復台灣,鄭成功進行了充分、周密的準備:不斷偵察台灣情況,秘密搜集情報,勘測航路,瞭解荷軍兵力配備、設防等情況。籌備糧餉,擴充軍隊,使陸師達到72鎮,每鎮1000人,水師20鎮,總兵力10餘萬人。 

修造戰船,加緊訓練。永歷十五年二月,鄭成功在基本完成戰前準備工作後,遂從廈門移師金門,命其子鄭經及部分將領留守廈門、金門,以防清軍乘虛襲取;自率大軍進軍台灣。 

進攻台灣的艦隊分為兩個梯隊:鄭成功親率第一梯隊先期出發,共有戰艦數百艘,部隊2萬人;第二梯隊由黃安等指揮,共有戰艦20餘艘,部隊6000人。台灣本島地形東高西低,人口會聚西部,以「澎湖為門戶,鹿角為咽喉」。鄭成功根據敵情地形,確定如下作戰方針:首先收復澎湖,以之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漲潮之機,通過鹿耳門港,實施登陸,切斷台灣城、赤嵌樓兩地荷軍聯繫,分別予以圍殲,然後收復台灣全島。 

荷蘭殖民者為了阻止鄭成功收復台灣,也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準備:增加兵力,到戰前,荷蘭侵略軍在台灣的總兵力約2800人,戰艦「赫克托」、「斯·格拉弗蘭」和「威因克」、「馬利亞」等以及小艇多艘。修城築堡,在台南海岸修建了一些堅固的城堡和炮台。其中的台灣城和赤嵌樓(今台南市西北的鎮北坊),是荷蘭侵略軍用主要力量防守的兩個城堡。儲備物資,實行封禁。規定禁止任何中國人進入赤嵌樓要塞,禁止漁民下海捕魚,不准商船與大陸貿易,禁止與大陸通信,以防走漏消息等等。搜集情報,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方式偵察鄭軍的動向。調整兵力部署,將其兵力主要配置在兩個方向上:一是台灣城及其附近的小島和海面、江面,兵力約1800人,艦船多艘,由荷軍頭目揆一親率;二是在赤嵌樓駐兵500多人,由描難實叮率領;其他港口和城堡約有四、五百人守衛。在此之前,鹿耳門港已用沉船堵塞航道。此港水淺礁多,不便通行,沒有派兵防守。揆一的意圖是,依恃台灣城炮台的火力,居高臨下,封鎖海面,另派甲板船防守大港海口,阻止鄭軍登陸。 

永歷十五年(1661年)三月初一,鄭成功在金門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二十三日中午,鄭成功親率第一梯隊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浩浩蕩蕩向東南挺進。次日清晨,舟師抵達澎湖,因荷軍兵力薄弱,很快予以佔領。三日後,鄭軍繼續東征,進至柑桔嶼海面時,遭風雨所阻,被迫折回。三十日,鄭成功留下3000兵力駐守澎湖,率領艦隊,冒著暴風雨橫渡海峽,於四月初一日拂曉航抵鹿耳門港外。由鹿耳門外海進港有兩條航路:一條是南航道,口寬水深,但有敵艦防守,陸上台灣城又置重炮瞰制航道,不易通過。另一條是北航道即鹿耳門航道,門闊僅里許,水中沙石淤淺,艦船觸之立碎,僅一線可容三舟並進,水路長數十里,橫渡可至赤嵌樓。由於航道水淺,荷蘭侵略者事先又用破船堵塞,因而只有漲潮時才能通過。鄭成功決定由北航道突入。四月初一中午,海潮大漲,鄭成功乘機率隊進發,大小戰艦順利通過鹿耳門,進入內海,將艦船分佈在台江之中。台灣城上的荷軍以為中國船隊一定會從正面進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準備了大炮。鄭成功偏偏從鹿耳門開進台江,避開了敵人的火力。荷蘭軍隊對鄭軍這種出乎意料的行動驚慌失措,來不及調整大炮,只好倉促出動夾板船到海面阻擊,鄭軍水師衝過荷軍防線,先在赤嵌樓以北的禾寮港登陸,接著在鹿耳門方向登陸成功。台灣人民見鄭軍到達,爭先恐後前來接應,鄭軍很快站穩腳跟。 

鄭軍順利登陸後,荷蘭侵略者的要塞赤嵌樓、台灣城及僅有的幾艘戰艦,便暴露在鄭軍面前,處於分隔被圍狀態。但荷蘭侵略軍妄圖憑借船堅炮利和城堡堅固,從水陸分兵,乘鄭軍立足未穩,實施反擊。海面上,荷蘭侵略軍以四艘艦船阻擊鄭軍,鄭成功以60艘戰船把荷艦包圍起來,雙方展開激烈炮戰。鄭軍戰艦裝備雖不如荷軍,但水兵們英勇頑強。結果,擊沉敵主力艦一艘,炸毀甲板船一艘,其餘漏網逃走。在陸上,荷蘭艦長貝德爾率領240名士兵向鄭軍反擊。鄭將陳澤率4000人,以大部兵力正面迎擊,以七八百人迂迴到敵軍側後,前後夾擊。結果,貝德爾斃命,荷軍被殲180多人,只有少數人逃回台灣城。荷蘭侵略軍海陸兩戰失敗後,仍企圖固守赤嵌樓、台灣城這兩座孤立的城堡。鄭成功一面派兵切斷荷軍水陸交通,一面乘勝進攻赤嵌樓。台灣人民也紛紛自動武裝起來,協助鄭軍打擊荷蘭侵略者。四月初四,赤嵌樓的水源被台灣人民切斷,描難實叮被迫率部投降。四月初七,鄭成功除留一部兵力掃清其他地方的殘敵外,親自督師圍攻台灣城。 

台灣城城高牆厚,守備完善,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20尊;南北各置巨炮10尊。荷軍火炮密集,射程遠,封鎖了周圍每條道路,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接近,都會受到堡上炮火的轟擊。鄭成功佔領赤嵌樓後,即組織進攻台灣城。他採取正面進攻和翼側迂迴、水陸配合的戰法。四月初四,派兵一部從左翼側逼近台灣城,擊敗迎擊的荷軍。四月初七,又指揮將士渡海從南端進攻台灣城。這時,困守在城內的侵略軍只有870人,退據堡壘繼續頑抗。鄭成功一面積極準備攻城,一面寫信諭令揆一投降,揆一不理。鄭成功即調集28門大炮運入市區,向台灣城猛轟,摧毀台灣城大部胸牆,擊傷許多荷軍。揆一不顧一切列炮於城上,集中轟擊,迫使鄭軍後撤。 

鄭成功鑒於台灣城池堅固,強攻一時難以奏效,為減少傷亡,進一步作好準備,決定改取長圍久困、且耕且戰的方針。五月初二,鄭軍第二梯隊抵達台灣,從台灣城南面逼近該城城堡。鄭軍兵力得到加強,供給得到補充,遂從五月初五開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築起防柵,並挖了一條很寬的壕溝,圍困荷軍。同時準備了攻城器械和炮具。 

五月二十八日,巴達維亞當局得知荷軍在台灣戰敗的消息,即調集700名士兵,10艘戰艦,趕赴台灣增援,七月初五到達台灣海面。鄭成功偵知這一情況,抓緊進行圍城和打援部署。荷蘭侵略者得到增援之後,力求迅速改變被圍的不利處境,決定用新到的艦船和士兵把鄭軍逐出台灣城市區,並擊毀停泊在赤嵌樓附近航道上的鄭軍船隻。其部署是:以兩艘戰船迂迴到市區後海面摧毀鄭軍炮位,出動三、四百名步兵進攻市區,另派大小20艘艦艇襲擊鄭軍戰船。閏七月二十三日,雙方在海上接戰,鄭成功親統戰艦在海上迎擊,將敵艦包圍,經一小時激戰,擊毀、燒燬荷艦兩艘、俘小艇三艘,斃敵100多名。其餘荷艦逃往遠海,再也不敢靠近台灣。因海上失敗,荷軍在陸上未敢發起進攻即草草收兵。被圍荷軍糧餉匱缺、士氣低落,不少士兵吃了發霉的食物而中毒,戰死餓死者眾多。鄭軍則進行休整,不斷加築工事,架設巨炮,準備繼續攻城,民眾還協助鄭軍斷絕了荷軍的水源。在圍困台灣城8個多月並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之後,鄭軍發起總攻。十二月初六,攻佔城外重要據點烏特利支堡,然後居高臨下,向台灣城猛烈轟擊,揆一見大勢已去,於十二月十三日率部投降。至此,淪陷了38年的台灣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的偉大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戰爭,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突出戰例。這次勝利的取得,除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軍隊紀律嚴明、作風頑強、戰鬥勇敢外,果斷而出敵不意的作戰指揮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現是:詳細偵察掌握台灣地形和敵軍佈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注意隱蔽作戰企圖,大膽利用不良的氣候條件,達到出敵不意。正確選擇渡海航線和登陸地點,先占澎湖,以此作為登陸台灣的跳板和屏障,既可使登陸台灣有了可靠的進攻出發基地,又可保障後續部隊的航渡和後勤支援,還可據以阻敵海上增援。選擇鹿耳門航道,既可攻其無備,又可一舉分割荷軍部署,隔斷敵人聯絡,奠定了勝利的基礎。集中數量優勢的戰船,進行海上打援,開創了海戰史上以小而裝備劣勢的戰船擊敗大而裝備優勢的戰艦的先例。及時解決後勤保障,始終抓緊糧餉的補給,保障了戰爭的順利進行。 

此戰的勝利,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對台灣人民的殖民統治,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顯示了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能容忍自己的領土任人宰割的鬥爭傳統,為中華民族抗擊海外侵略者,維護祖國神聖領土的完整統一,創造了光輝的業績。鄭成功因而成為受人景仰的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指揮的這一英勇機智的登陸作戰,為中國戰爭史寫下了燦爛的一頁。
 [ZT]

更多的有关清朝战争请看:

1.  清立國之戰 -- 薩爾滸之戰
2.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
3.  
清雅克薩之戰
4.  
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5.  第一次鴉片戰爭
6.  第二次鴉片戰爭
7.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8.  
清馬尾海戰
9.  
清鎮南關大戰
10.
清日甲午戰爭(1)-- 平壤之戰
11.
清日甲午戰爭(2)-- 黃海海戰
12.
清日甲午戰爭(3)-- 遼東半島之戰
13.
清日甲午戰爭(4)-- 山東半島之戰
14.
台灣抗日之戰
15. 抗擊八國聯軍的大沽、天津之戰
16. 抗擊八國聯軍的北京之戰
17. 東北軍民抗擊沙俄
18. 清朝时期的全部战争年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