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不出戶,知天下

(2013-09-30 19:10:11) 下一个

不出戶,知天下

老几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字面意思是:“ 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之事;不开窗户,照样能够知道天地日月运行的规律。走出去越远,知道得越少。所以圣人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本章文字浅显,简直就是白话。为什么还需要解释?因为越简单的话越是深刻。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样的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老子却说,“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明”,闭着眼睛就能知道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甚至“不为而成”,不用干事用脑袋一想,就成了。更过分的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一句,意思是说:走的路越远,见识越少;读的书越多,智慧越少。

迷信的人们很喜欢用老子这话来行骗,作为炼“神功”的基础,不谈。理智的人们会嘀咕,老子这究竟是个什么逻辑?请允许我来告诉您:是自然逻辑,科学逻辑,或者老几以前所说的感性逻辑,或者从一进制的角度讲的一元逻辑。

要理解这一点,不妨反着来,先看看人们在接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时的逻辑。当“行万里路”被等同于“见多识广”时,人们下意识地采用了一个因果关系:即是“行万里路”的因,导致了“见多识广”果;同样道理,“读万卷书”被等同于“知识渊博”时,人们下意识地将前者作为因,后者作为果。不同的是,有的人把其中的因作为果的充分条件,而有的更认为是充分必要条件(忘记充分和充要条件的读者需自行复习大一的高等数学),其认知性质的误区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解上面这个因果逻辑的误区,其实很简单,按照数学的方法,只要找出反例就行了。比如一个人如果与王林张宝胜一起“行万里路”,他的见识就广不了;不仅广不了,走的越远,见识就越差,这是被骗被愚弄的必然结果。同样,读万卷王林张宝胜之类“大师”的书,保证不了“知识渊博”;不仅保证不了渊博,保证的是浅薄。要说起来,这个就是因果逻辑。

以休谟就不吃这一套,说你们哪些所谓的因果关系根本就证明不了,不过是些相关联想罢了。康德一生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不出户,知天下”。禅宗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不见而明”。这中间的道理不是单向思辨因果的逻辑,而是自然的逻辑。用西化思维的人们的语言来说,是属于黑格尔绝对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自然、精神”中的高级阶段,超逻辑阶段。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告诉人们要超越书本,进入精神思维的高级阶段。

其实大道至简,老百姓都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有人死读书,读死书,只知道单向思辨,就是读书读死了;不是说人死了,是按海德格尔的说法,人还在,精神没有了。

我们在讨论过《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每一句的前后的超逻辑关系,和本文讨论的方法论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道德经》第四十七和第十八章要相互参照理解,是有道理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道德经》全文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不是杂拼。它所依据的是道法自然,就是自然逻辑。同样可以看出《道德经》的方法论,与《易经》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也是“同出而异名”,道似不同,理实无异。

所谓的“自然逻辑,科学逻辑,或者老几的感性逻辑,一元逻辑”,是超越以语言思辨为基础的形式逻辑和事后诸葛亮式的辩证逻辑,是自然的法则。(慕容青草也有类似感性逻辑的提法,应该还在老几之前,显然两者“同名而异出”,特注)。再次引用慕容青草博文中引自黑格尔的“Science of Logic[1]”的这样一段话:在我们的想法,目的,兴趣以及行动中,如我们已经提到,思维是在无意识地繁忙地活动着(自然逻辑);而我们的意识所注意到的只是思维的内容,诸如我们的想法中的客体,我们所感兴趣的对象;在这基础之上,思维所确定的表现为思维的内容的形式而不是思维的本身。(The activity of thought which is at work in all our ideas, purposes, interests and actions is,as we have said, unconsciously busy (natural logic); what we consciously attend to is the contents, the objects of our ideas, that in which we are interested;on this basis, the determinations of thought have the significance of forms which are only attached to the content, but are not the content itself.

换句话说,自然逻辑顾名思义,就是大自然自己的逻辑,就是不受人类“智慧出,有大伪”的影响,是去掉人为的意识污染,回归大自然原始的自然规律上去。“科学逻辑”,“感性逻辑”,“一元逻辑”,都是“名可名,非常名”,是自然逻辑在不同时候的方便说法。

再回到本章的内容上,老子的看法是,万事万物是大自然的产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法则,也就是老子“强为之名”的“道”。而“道”这个自然法则并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用黑格尔的话说是在人们的精神里,用中国古人的话说是在人们的心里。人们只要去私欲,不受自我意识的干扰,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能用心去穷究“道”- 也就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源;明白了道理,有了科学逻辑,就知道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便可不出户,知天下,明白日月星辰和大自然运行轨迹。明白了道,就明白了自己;明白了自己,视人如己,一以贯之,就可以知道人类社会演化的原理。明白了道这个大自然的根本法则,知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也就知道顺势而为而不强为。“所以圣人可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反之,以己之欲,蒙蔽“道”理,就难免被受自我意识所限,为表面现象迷惑,结果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的路越远,见识越少;读的书越多,智慧越少;活的岁数越大,就越糊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