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试译《道德经》 (二)

(2013-08-08 22:02:20) 下一个

试译《道德经》 (二)

老几

 

第四十二章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 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3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1 道生一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名为天地,含阴阳二气;阴阳交而化生,是为三;万物皆由此而生。
2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以达到平衡。
3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善,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4 所以,事物或许因损而益,或许因益而损。
5 人家教我的,我也用来教别人:逞強的人沒有好下场, 这句话就是我教化的宗旨。

解释

第一章老子讲的是他的宇宙本体观,这一章讲的是他的宇宙生成观和人生观。这些都是大纲,所以要提到前面讲。

先回复一下大家讨论的“玄”。依愚意,“道”有幽明二景,不宜偏颇。“道可道”,就可说;说则务必求明。对象不同,说法也应不同。此乃“非常道”,“非常名”是也。大道至简,不可玄说,此为“道”之理,可名亦可明。“道”有幽,如人听音乐,读佛经,唱圣歌,得喜乐,有感无说。 “道”之感为幽。幽明合而为玄。

有高论认为《道德经》,现在排版的二十五章应为第一章,现在的第一章和四十二章可为第二,三章。以往《道德经》打散,重写。所见略同,让老几颇有英雄之感。老几骨子缝里有的是毛老爷的野蛮,砸烂旧世界,最符合本人心愿。至于二十五章为第一章讲道的背景一事,尚可讨论; 而这一章接上一章似乎是逻辑的自然。有说也许本来各个章节就没有次序,是老子随悟随写。也有认为原书是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各种可能都有。大家都可以站在自己角度解释,最后拿出来比较看看道理上谁的更合理。

不管原来有没有,把《道德经》按照逻辑重新编排都是有意义的一件事。看到有学者已经做了这事,只是尚未读过。这是本人第一次认真读道德经,逐字逐句先过上一遍,小学生水平毕业了,才谈得上别的。这些都是题外话。下面回到主题。

原文1注解为败笔(见附后),纯粹是玩弄词汇。古人写字远不是敲键盘这么容易,惜字如金,谁会玩这种只有三流语言哲学家们才玩的无聊把戏?试想一下老子这么无聊的话,怎么会写出这么深刻的经典?!

其实这节看起来似乎并不难的概念,在历史上却争议巨大。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从传统文化的源头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始于伏羲女娲时代的象形文化,也就是易经文化,《道德经》是易经文化的一个思想总结。易经是通过观察阴阳转化的规律来推演万事万物变化的结果,《道德经》则是通过阴阳转化的规律来试图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

据说是孔子所做的《易传》里面,记载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到宋代陈传做太极图,大儒周敦颐做太极图说,总结起来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基本上把宇宙生成固定了一个说法:“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但是到了朱熹手里,将“无极而太极”的过程舍弃,将“太极本无极也”中的“本于”改为“本来是”,结果就这样将表达事物的根源之无极和表达事物的出发点的太极就缠在一起成了“黏糨子”。这样一来从认识论上就没有了寻根溯源的动力。由于朱熹被皇家封为朱子,他的”二杆子” 思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不可低估。难怪同时代的陆九渊会说,每每听朱熹说话,就感觉“很受伤”。

其实朱熹本人几乎可以说是个天才,不然也不会同亚圣齐名。观其一生,严谨持身,努力学问,“存天理,灭人欲”,与西方那个连亲姐上门都不认的康德有一拼。康德以先验论应付休谟因果律,朱熹以太极灭无极,都是持身清高,而离了“大道”。道法自然。只有理性,没有“人性”感性,也就背离了自然人的精神,高者亦偏颇。

有人会说,老几尽是闲话,正文神马都没有讲。岂不知古人说:“讲是不讲,不讲是讲?”

这篇文字浅显,译无可译;道理精深,解无可解。胡言乱语一通,敬待指教。

 

附原文

第四十二章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3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1 道先於萬物而自在,這是他的實在,稱為一。道被言說為道,這是他的名份,稱為 二。道的實在,能被言說為道的名份,是因為他有表象,稱為三。三而一的道生養了萬 物。
2 萬物都有背道之陰和向道之陽,兩者相互激盪以求平和。
3 人們所厭惡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嗎?王公卻用這些字眼兒自稱。
4 所以,有時求益反而受損,有時求損反而獲益。
5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來教你們: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絕沒有好下場。這句話,就作為 教訓的開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