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进

专栏作者,工作狂,心理学者和大学老师
正文

虎妈并非中国造

(2013-06-05 09:42:17) 下一个

上周四清晨,天还黑着,我被铃声吵醒,穿着睡衣开门,来人是一位热情的送货司机,我说外面风大不大,他说还很大。


打开BBC早间新 闻,英国的虎妈Vivian Tang正在演播室访谈。与去年美国虎妈蔡美儿出境相比,主持人这次态度稍微热情了一些,可能是这位虎妈来自英国的关系。


我 记得去年,主持人与蔡美儿相隔两个人的座,侧着身子,美国虎妈,有着一股子美国人的傻热情,滔滔不绝地谈自己如何严格对待孩子。


相对的优与劣


英国虎妈至少是第二代海外华人,英语就是母语,但是在讨论孩子教育上,用词有点硬,learning和working hard出现的频率很高。作为中国人,我很理解吃苦好学是值得肯定的品质。然而,她应该把话题拓展一下,恭维一下英式教育里推崇的社交、独立这些品质,否 则自己孩子上街,都好有压力,好像真的刚从笼子里放出来一样。


虎妈的用词,就好像她的价值观一样,只要用功,或者得高分,就会受到爸爸妈妈 (或者社会)赏识。


这是乖乖生的世界观,也是华人混世界的价值观的天花板。


在海外生活这么多年,我的价值观改变很大。第一 个,凡是在国内广告的远销欧美的美食,基本上都在唐人街中国店的货架上。


第二个,很多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我发现至少三个以上民族都有,其 实并不孤单,要么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比如,罚孩子抄书,在一些传统的英国贵族学校还保留着,首相卡梅伦就受过这项待遇。


还有家庭作业 和附加题。我从小一分钱不花,考进去的重点高中,靠的就是这两项法宝,给家里省了很多补课的钱。校服是一套李宁牌运动服,上面没有历史悠久的徽章,但在教 育质量上,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英国私立高中的标准,至今我还靠着那时候的数学基础,在英国混吃混喝。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墨西哥学者聊天, 他在英国大学做讲师,聊着聊着,谈到他的国家里毒贩与政府的战争,他突然冒出一句,你们中国真好,自己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我没有不识时务地批判一下 中国高教大跃进,很大方地笑纳了这个恭维。因为我内心真心地认为,这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事实。


中国虎妈是误导


说实话,Meet Britain’s Chinese Tiger Mums,这是一个很糟糕的题目。对英国人有很强的误导,以为在英国的中国妈妈们已经是最厉害,让孩子受到罪是最深的;或者以为中国的妈妈都这样子。


其 实你想知道什么叫吃苦,欢迎来中国吧;要想了解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也到中国来吧。相比之下,所谓英国虎妈,只不过是被糟糕的初中等教育吓坏了的正常父母而 已,而且并不都是华人。


任何一个有心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中产阶级母亲,不管华人,还是白人,其实都是潜在的虎妈。压迫孩子,这不是文化差 异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中产阶级的门卡。


试想一下,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家庭收入在7万英镑以上,有房贷,送到私立学校的学费至少是1万 英镑,加上其他教育开始,做好2万镑准备开支,是必须的,一送就要送最少三年。如果还有第二个孩子,那就是压力山大。这样的投入,您会认为教育仅仅是为了 孩子,在一个地方,无忧无虑地呆一天回家,回家就为了问一句are you happy today?


在很多国际性的藏拙或者干坏事上,华 人还是比较幼稚的。对孩子教育重视,华人有种历史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最重视子女教育,进而不惜在外人面前格外严格,留下残酷的恶名。不像某些老到的中产阶 级家长,暗地里给孩子使劲,嘴上鼓吹自由主义教育的一套。


这样的人,我在小时候常常碰到,他们都是成绩很好的学生,明明晚上学习到十一点, 白天对同学吹嘘自己学习如何轻松。还特意谈昨晚那场转播的足球赛如何精彩,可是仔细一问,他只知道球是谁进,前两脚是谁送的,其他一概不知。原来看的是十 点钟的新闻报道。


在写这篇专栏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位起早摸黑送货的司机。据说最近英国风速是七八十公里一小时。这样的世道,不要说虎妈,就 是龙种,也要想想,到哪里找口饭吃。不过,有一天,假如教育真的沦为就业培训,或者幸福保险金,我也会很悲伤的,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以后再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