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犯错误”怎么办?-6(对因果关系的认知能力不平衡)

(2013-01-10 08:54:29) 下一个

 


如果感知了孩子“犯错误”,每个家长都会有立即采取行动纠正错误的冲动。从心理学上看,这种冲动是家长需要即刻满足的一种心理欲望。越小的孩子,就越难仅仅通过语言沟通达到家长改变孩子行为的目的,家长通常会采用强制性的处理方法,比如批评、命令等。如果孩子的反应没有满足家长的要求,采取的措施有可能逐步升级,从限制、制止到惩罚、打骂等等。对孩子的大脑来说,家长的强制性方式都是负面信息,很容易导致杏仁体激活产生负面的情绪。在经常感知孩子“犯错误”并强制纠正的家庭中,孩子的大脑会经常通过杏仁体劫持进行自我保护,长此以往形成抑制性神经通路,让孩子学习能力下降,打击孩子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严重的还会进一步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等亚健康状态和执行功能(即情商)的丧失,从而让孩子很难培养自信、独立和责任感。


我在前一部分提到:” 孩子总是对的!认为孩子有错误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可能不十分准确,但我提出来的目的是希望给家长提供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让家长在心理感知孩子“犯错误” 的时刻,能够暂停片刻,自我审视一下是否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了某种误解。除了以上介绍的、比较明显的由于不了解孩子生长规律导致的误解,下面我要介绍其它几种常见的、非常隐蔽的模式,可以导致家长心理感知孩子“犯错误”。由于讲座时间的限制,我只讨论了其中几个模式,这里非常欢迎参与讨论,或许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模式。


孩子“犯错误”的模式(一)——家长与孩子对因果关系的认知能力不平衡


当感知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总有一个或几个“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判断,支持随即实施的“教育”(纠正错误)的行动,并且希望达到让孩子理解并记住这些“理由”的目的。但是,家长常常不会注意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理由”,恰恰是产生误解的地方。通常家长感知“犯错误”的模式是:孩子的行动导致或者可能导致某个不好的结果。这里包含了两层因果关系,一个很明显:孩子的行动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的结果。另一个则不明显,常常被家长与前一个合并在一起,就是:孩子行动导致的结果使家长感到烦恼或者不能接受。这两个因果关系是前后关联的,合起来是:孩子的行动——〉某种结果——〉家长的反应。对家长来说,这是非常简单、不需要动脑就可以理解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却可能完全不是这样,常常会将“自己的行动”、“产出的结果“”、“家长的反应”“割裂开来,作为相互独立的事件来对待,不一定能够理解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作为成人,家长对事物因果关系通常会有比较清楚、深刻认识,但孩子尚不具备相应水平的认知能力。很简单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在孩子的大脑中常常被当做两件完全独立的事情来看待。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不具备分辨因果关系的能力,需要通过与适当环境交互影响,逐步学习建立。大脑的发育过程正是逐步认识这些事件相互关系的过程。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孩子接触的外部世界非常局限,积累的经验有限,只能通过本能的反应(如条件反射)认识学习因果关系,如触摸亮着的灯泡烫手了会立即缩手。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活动范围扩大,对周围事物认识、积累的逐步增多,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试探性的方法去认识,如有目的地拿玩具做工具来撬开瓶子。再长大一些,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才逐渐学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先进行判断,然后根据条件再进行试探,来认识更加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大脑发育的全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对因果关系的认知能力总是有差距的,孩子年龄越小,差距越大。家长感知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孩子的认知能力很可能处于理解、认识“孩子的行动——〉某种结果的阶段(表面的因果关系)”,不具有理解“某种结果——〉家长的反应(隐含的因果关系)”的能力。很多时候,家长将孩子的认知能力当做和自己差不多来考虑,认为如此简单的因果逻辑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懂得。比如对还不会认钟(时间)的孩子,总是因吃饭、穿衣“磨磨蹭蹭”认为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所以,当孩子的行引起父母烦恼、头痛等负面的感受时,自然地会形成孩子“犯错误”的心理感知。


案例2中提到“一个4岁孩子非要在大热天穿冬天的靴子,死活不肯脱下来,还要穿到学校去。”这是个典型的孩子用“试探性”的方法来学习认识因果关系的情况。孩子喜欢穿靴子,但不知道靴子应该在天冷的时候穿,而不是在热天穿。直接通过试探,孩子可以很快通过自身的体会--“太热了穿不住靴子”--对其中的因果关系产生认知。自身体验的效果对大脑来说是非常强的环境信号,再加上家长的耐心解释,孩子会很容易地建立牢固的认知,同时也会保持并激励孩子继续探索的兴趣。


面对孩子的行为,母亲感觉很不爽,“不阻挡怕被人笑话呢”。这个妈妈没有意识到:造成她烦恼的是另完全不同的因果关系:反季节穿衣的行为(原因)会导致被人笑话家长不懂教育、不会照顾孩子(结果);被人笑话让家长很难受等等。很显然,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4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如果妈妈将孩子的行为认定为“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她很难仅仅通过语言沟通让这个年龄的孩子明白,只能采用强制性的处理方法,比如批评、命令。如果孩子的反应没有满足,有可能逐步升级,从限制、制止到惩罚等等。在另一个案例中(案例1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冲突逐步升级的过程。同时还可以看到妈妈不断地添加更多的“理由”,但此时孩子的大脑早以因强烈的负面情绪封闭起来了。


从前面提到的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即导致成人认为的有问题、犯错误的原因)和家长的负面反应(不高兴,强迫,处罚等结果)联系在一起,而是无意识地将因果分开成为独立不相关的事情。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这种情况,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很自然会感知孩子“犯错误”。


=======================


 


案例1、5岁的女儿不喜欢喝水,妈妈就规定她每天喝水的定量,不喝完就不让看电视。孩子有一天没完成喝水的定量就哭闹着要看电视,妈妈要求她喝完了才看,结果喝完了还哭哭啼啼,妈妈觉得“真烦人。”于是就让她自己在房间里呆着,哭完了再出来。。。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冲突逐步升级,孩子最终不能控制地大闹了起来,结果妈妈希望在网上寻找解决的办法。


案例2、大热天(35度以上),4岁孩子非要穿冬天的靴子,死活不肯脱下来,还要穿到学校去,也不怕人笑话。妈妈不知道孩子这是“犯啥病了这是?”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相关文章:


1、该不该打孩子?与孩子“犯错误”怎么办?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2646.html


2、孩子“犯错误”怎么办?-1 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3592.html


3、孩子“犯错误”怎么办?-2 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4111.html 


4、孩子“犯错误”怎么办?-3 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5022.html


5、孩子“犯错误”怎么办?-4 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7846.html


6、孩子“犯错误”怎么办?-5 链接: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8476.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