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父與張學良父子

(2005-08-20 15:48:41) 下一个
張學良逝世後,紀述評論的文章幾乎每報刊,每網站都有,電視電影及單行本也將隨之出台,但集中記述的大多是九一八到西安事變及他本人的囚禁生活,關於東北易幟,也多是一筆帶過,至於張氏父子與 國父及國民黨的交往就很少提及。

其實張氏父子與 國父早在二次革命之後,馮國璋繼任總統,段祺瑞出任總理,掌握實權,嗣吳佩孚崛起,曹琨賄選出任北京政府大總統,自命為中央之際就有聯絡。

此時除張作霖盤踞東北三省,皖系盧永祥蝸居上海外,祇有 國父在受制於陳炯明的局面下,駐在廣州一隅,勉強立足,那時從兵力上看,張作霖與吳佩孚是各有千秋。難分高低,北京政府為了與張作霖修好,划分勢力範圍,於民國七年九月,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上任以後,於民國八年七月,以化解中日雙方在吉林邊境之衝突為理由,調親信鮑貴卿取代孟恩遠為吉林督軍,使東三省軍政大權全部操於張作霖之手。而佔地最少,兵力最弱之國民黨在廣州之政府,則是北京政府最畏懼者,因為全國各地遍佈國民黨員。民心所向,隨時會一夜之間,全國響應,所以張作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國民黨所佔之彈丸之地,非常重視,常有連絡。南孫北張成了北京政府之心腹之患。

由於孟恩遠在思想上傾向國民黨,遭罷職後,在吉林省的國民黨員李夢庚向 國父請示對策, 國父在覆信上是要他:「鼓吹民氣,喚醒社會。至於奉吉之事不擬過問,」【全文見國父全集三冊630頁,】說明 國父是希望爭取張作霖參加革命的,到民國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張作霖派李紹白(李夢庚之化名)赴桂林晉謁 國父,民國十一年三月 國父派伍朝樞赴瀋陽報聘,這種密使往來,內情並無記載,但傳言是 國父與張作霖訂了互相呼應在武漢會師之約。

到五月份,直奉戰爭結朿,奉軍敗北, 國父立派吳忠信帶 國父之親筆信【全文見國父全集三冊802頁】赴瀋陽對張作霖鼓勵勗勉,並於九月十二日再派吳忠信持 國父之親筆信與皖系大將張敬堯討論陳炯明之變及直奉作戰問題【全文見國父全集三冊809頁】。

民國十一年五月,直奉之戰吳佩孚獲勝時,本擬將張作霖東路軍的張學良,李景林的第二,第三兩路部隊全殲滅,然後出山海關,直搗奉天,由於張學良的第二路軍全師而退,使直軍不敢出關, 國父對張學良頗為欣賞,特派汪兆銘往見張氏父子,並致函鼓勵,致張學良的信(見國父全集三冊815頁)全文是:

「漢卿仁兄惠鑒:
頃誦手書,籍悉一切。所論奉省暫持冷靜態度,以俟時機,實為特識,文頃致書尊公,述此後軍事進行,仍宜由西南發難,據險與敵相持,使彼欲進不得,欲退不可,然後尊公以大兵直搗北京,略定津保,以覆其巢穴,絕其歸路,敵必可滅,正與高明之見,不謀而合。望力持定見,他日運籌決勝可為預期也。韓芳辰君來,連日討論,備悉東三省整軍經武,養銳待發,曷勝忻慰,茲特倩汪精衛兄來謁,一切代述,希賜接洽為荷。專覆,敬頌臺綏
孫文 民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從這封信內容分析,張學良對 國父極為尊重,在戰爭告結朿之後,即向 國父報告軍情,並把應付當時局面辦法請示 國父,更得到 國父「正與高明之見不謀而合」的贊語。

同時 國父在致張作霖信內,除商討今後軍事攻守同盟以外,並希望張作霖在軍費上有所資助【全文見國父全集三冊815頁】。

國父為了堅固奉軍討伐吳佩孚決心,於民國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再次覆函張作霖,拹商合作事宜,保證雙方和衷共濟【全文見國父全集三冊849頁】,至此,孫張聯合一致對吳已經就緒。

當時 國父在廣州處境相當困難,陳炯明虎視於東江各地,沈鴻英盤踞西北兩江上流,待機而動,廣州局勢複雜艱苦,需要張作霖濟助之處甚多,至於張作霖所以會積極和 國父來往,則因為 國父奔走革命數十年,不但在國內有崇隆聲譽,連在國外也有極高號召力,國民黨人遍佈全國,雖尚無軍事力量,但聲勢之強,人心之所向,對吳佩孚壓力極大,若能與 國父聯盟,對奉系有極大幫助,所以必須維持廣州這塊國民黨的基地。

直奉第二次戰爭之前,民國十二年五月三日, 國父致張作霖一函中,此種情形已明白表現【全文見國父全集三冊910頁】信中說明了廣州情勢,並希望張作霖有所資助,同時 國父電囑汪兆銘與張商量【全文見國父全集三冊911頁】軍餉問題。

民國十二年十一月,國父又致張作霖一函,【全文見國父全集三冊937頁】從函中可知國民黨己得到張作霖經濟上充份援助,雙方軍事密切合任又向前邁了一大步,對第二次直奉戰爭起了催化作用。

民國十三年九月一日,直系齊燮元進攻皖系最後殘存勢力盧永祥,國父立即聲援皖系,於九月四日下令北伐,分兵三路向河西進攻,張作霖亦立即致電 國父,響應北伐,願效前驅,並向廣州方面重申武漢會師之約,隨於九月十三日進攻熱河,第二次直奉戰爭開始,十月底,吳佩孚部下馮玉祥由古北口回師,發動「首都革命」,吳不戰而潰,自天津乘輪轉入長江流域,待機再起,曹錕成為階下之囚。張作霖和馮玉祥推段祺瑞出任執政,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兼國務總理,實際上是馮玉祥的傀儡,連回國奔投他的皖系大將徐樹錚的性命也保不住,為馮玉祥所殺。

至此,中國成了大分裂局面,馮玉祥盤踞北京,張作霖掌握東四省和天津一帶,山西閻錫山,湖南趙恒惕,山東鄭士琦,雲南唐繼堯,廣西沈鴻英,貴州袁祖銘等六省各自獨立,河南,安徽,湖北,江蘇,浙江則仍為直系天下,四川是群雄紛起,各佔一方,陝西劉鎮華表面上擁護段執政,又與吳佩孚勾勾搭搭,儘廣東的廣州地區為 國父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勢力範圍。

時局如此,必須有在政治上有號召力,民心所向之人出面收拾殘局,民國十三年段祺瑞,馮玉祥,和張作霖先後電請 國父北上共商國事,民國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國父分別致電段祺瑞,馮玉祥告即北上,並於二十八日致在奉天張作霖處之聯絡代表孫科,回天津等候,十一月四日電告張作霖北上,並告知在廣東部署軍務,內容與致馮,段不同,說明雙方關系之親密。【各電文全文均見國父全集三冊978,979頁】

民國十三年十二月四日 國父抵達天津,儘與張作霖互相訪晤,而段祺瑞因不贊成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祇派許世英來津迎接,本人則避不見面, 不久 國父進入北京協和醫院,臥病期間,張學良到病榻探視, 國父對張學良說:「東北前途全在你們這些東北青年手中,希好自為之」, 國父對張學良的勉勵,對年青富於進取的張學良發生很大作用,為其後易幟歸順中央,促成北伐完成有絕大影響,並不如甚某些人所說,儘是為了報父仇而己。

文中列舉了 國父致張作霖的信件,而張致 國父之信則無法提出,但從 國父致張的信件和雙方派的代表地位越來越重要,說明雙方的關系是合作無間的,張作霖自派李紹白謁見 國父後,十一年八月三日派寧武赴廣州,十一年九月派韓麟春赴廣州,十二年五月派沈鴻烈赴廣州,到十二年十二月赴廣州的代表己是張作霖的最重要助手,總參議楊宇霆了,而 國父之信使是由伍朝樞,吳忠信,到汪兆銘和財政總長葉恭綽,以至孫科。說明雙方的合作的逐步升級,如果 國父不病,北上共商國事,定可能有極大成績。中國近代史可能又是一番情景。在蘇俄特使越飛在上海與 國父會談時,談到了張作霖的問題,越飛問 國父「關於對張作霖的態度,閣下有什麼高見?」(實際上蘇俄把東北的張作霖看成一隻虎,他的部隊靠近蘇俄,對蘇俄是個重大威脅,在中東鐵路問題上又雙方正相持不下) 國父回答說:「我們正在尋求與張結盟,反對吳佩孚控制北京政府,所以我在給閣下的信中也說,張作霖是一個中國人,很難設想他會希望外國列強來奴役他自己的國家,並為此而進行活動,我不認為他是日本人的代理人,我在去冬己與張作霖達成諒解,他多次派代表來廣州見我,建議進行合作以實現我重新統一中國的政策,並且表示在一定條件下,如果有必要,他將反對日本,」但越飛卻不同意 國父的看法和意見,認為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差距 國父強烈的堅持自己看法,並提醒越飛:「關於你對張作霖的看法和態度,我想提一個意見,就是別將張作霖趕向日本,而要他能更多地接受我的影響,現在吳佩孚正靠近英美,看來張作霖會積極的與英美為敵。」結果越飛同意了這一點,在民國十二年一月廿六日的【孫文-越飛宣言】中第三條中,蘇俄對中東鐵路問題上作了讓步,(見「孫中山大傳」,及國父全集一冊865頁)這對張作霖幫了大忙,也是 國父在外交上的光輝一頁。以後張作霖在財力上,也對廣東加大了支援。

最後,還要提一件事,即蔣介石總統於民國十二年八月奉 國父派往蘇俄考察,返國時由其隨員王宗山之促,與當時在奉天之葉恭綽一道與張作霖順利晤談,當時張學良也在座,為以後之團結奠定了基礎。時間大約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前後。

由於筆者不學,故在文中特註明 國父電函之出處,以求文中所摘述 國父電文有不符原意之處,可請高明,賜予指正。

國父與張學良父子交往的補充

尊敬的古今中外編輯先生:
讀古今中外傳茂先生之「國父與張學良父子交往」一文,對傳茂先生之大文十分敬佩,但文中遺漏一段關於 國父為張作霖解決因中東鐵路與蘇俄交涉的一段,這是 國父對張作霖在東北統治穩定有決定性幫助的一件大事,似乎應該載入,現在特投寄給貴刊,以作補充:

『在蘇俄特使越飛在上海與 國父會談時,談到了張作霖的問題,越飛問 國父「關於對張作霖的態度,閣下有什麼高見?」(實際上蘇俄把東北的張作霖看成一隻虎,他的部隊靠近蘇俄,對蘇俄是個重大威脅,在中東鐵路問題上又雙方正相持不下) 國父回答說:「我們正在尋求與張結盟,反對吳佩孚控制北京政府,所以我在給閣下的信中也說,張作霖是一個中國人,很難設想他會希望外國列強來奴役他自己的國家,並為此而進行活動,我不認為他是日本人的代理人,我在去冬己與張作霖達成諒解,他多次派代表來廣州見我,建議進行合作以實現我重新統一中國的政策,並且表示在一定條件下,如果有必要,他將反對日本,」但越飛卻不同意 國父的看法和意見,認為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差距 國父強烈的堅持自己看法,並提醒越飛:「關於你對張作霖的看法和態度,我想提一個意見,就是別將張作霖趕向日本,而要他能更多地接受我的影響,現在吳佩孚正靠近英美,看來張作霖會積極的與英美為敵。」結果越飛同意了這一點,在民國十二年一月廿六日的【孫文-越飛宣言】中第三條中,蘇俄對中東鐵路問題上作了讓步,(見「孫中山大傳」,及國父全集一冊865頁)這也是 國父對蘇共外交上的光輝一頁。以後張作霖在財力上,也對廣東作了支援。』

這一段文章是去年 多倫多僑界舉辦「國父逝世紀念會」時,就是趙傳茂先生自己的專題報告「國父聯俄溶共的經過」,所發講稿中的一段,不知在此文中趙老為何不寫入,此致順頌
新春快樂

讀者 陳祖安謹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