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双语教学

(2005-08-07 09:50:18) 下一个
论双语教学 香港有所培正中学,出过许多杰出的人才,象得过菲尔兹奖的丘成桐,诺贝尔奖的崔琦。关于这所学校的报导很多,但在当今双语教学的浪潮中,很少人提到培正中学是所华文学校。 在香港,由於英语的崇高地位,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是英校。但许多科学界最杰出的人材,却出自培正中学这所华校。为什么呢?其实,从语言学的角度,这并不难理解。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考的媒介。[1] 每个人,对自己的母语最熟悉,用自己的母语思考最深刻。对母语的掌握,在上学前就完成了,之后学的第二语言,很难达到母语的深度。[2] 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用非母语传授时,理解的难度会大很多。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吸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平时的理解和交流都用中文,仅仅在课堂上用英文讲解,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我曾在香港一所大学任教,讲课和学生的提问都用英文。但当学生们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时,整个课室不知不觉地转成华文。毕竟用母语,讨论可以深入很多。 现在国内渐渐流行双语教学,很多家长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英语教学,将来会落到别的孩子的后面。那么我们不妨问一下,华校出身的丘成桐,崔琦,是否一定落到英校学生的后面?很多同学打算将来出国留学,提早学习英语词汇,不是早日打下好基础吗?学习,和任何事情一样,有一个成本和效益的问题。[3] 专业课用英文教,需要学习很多生僻的英语专业词汇,连记住都很难,更不要说运用这些词汇来掌握专业知识。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双语教学上, 不如在国内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多花时间学普通英语和专业知识,出国读书会轻松很多。在英语环境里, 学习英语专业词汇会容易的多。 在国内大学流行英语教学的同时,研究文章的写作,也渐渐变成英语。这对中国整体学术水平,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由於用英语而非母语写作,作者的表达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作者往往会选择技术性较强而思想性较少的题目,而这种题目往往是成熟学科中的枝节性问题。由於各大学重奖在英文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久而久之,大家都转向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而对国家和人类前途的严肃思考,反到无人问津了。 参考文献 1。 Bickerton, D. 1990, Languge and spec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Pinker, S. 1994. The language instinct. New York: W. Morrow 3。 Chen, J., 2003,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 Economic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SSRN working paper,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7560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