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驴十八

破帽遮颜过闹市,管他冬夏与春秋。
个人资料
FarewellDonkey1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点数五十年,中国经济没有奇迹(七)

(2024-03-24 22:51:09) 下一个

七.猿声啼不住

记忆丰富的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反而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价格闯关失败,而且是以最丑陋的方式结束,一个春天的故事幻灭。双轨制依然在,成为权贵先富起来的捷径。价格飞涨,官倒横行。军队经商,走私猖獗。然后南巡,国企改制,职工下岗。清理三角债。亚洲金融风暴。还有谈了十多年的入世(WTO)。

从包医百病的改革开放,沦落到不得不血溅京畿。总设计团队的挫败沮丧无可避免。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吃粮找紫阳的那个总理,莫名出来个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就差直说喝黄河水吃小米的就是不中。但赵总理还不是始作俑者,根子在总设计师。在于对前三十年的全盘否定,不惜造谣污蔑,用权力高压统一思想,开全党会议做实“历史决议”。从而造成对国家、体制、以及以前的工作成果都没有任何信心。将继承的全面工业基础贬低为零甚至负数,以便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也有好处,让后人没法再说一次“国民经济又到了崩溃的边缘”。

“崩溃”二字有快感,自己说得,别人自然也说得。加入WTO的谈判以及最后达成的协议,当时可是赢得全国一片哀嚎。骂朱镕基丧权辱国,断子绝孙的都有。大部分人认为,如此裸奔式开放,国内现有工业行业,撑不过三年,都得死光。当年中国人的自信力确实低到了尘埃里。这也部分源于邓小平执政后,强制统一口径,抹杀中国工业化成果,多年崇洋媚外宣传的结果。

美国这边对中国入世的反应却是忧喜参半。2001年我参加了一个律师事务所主办的相关研讨会。其间一个商学院教授问我,缺乏关税限制,中国的纺织品家电等已彻底毁灭了国内的相关行业。你认为中国下一个大宗出口商品会是什么?脱口而出:汽车!说完我立即后悔了。前一年国内的同学刚因准备入世而问过我,美国有哪些好用的非关税壁垒可以“借鉴”。汽车行业恰恰是这些最好用的。果然,二十年过去,中国从油车到电车,迄今没有一种能进美国市场的。恰好说明,入世一事,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而在同一年,乐观派律师章家敦,抛出了中国崩溃论。其理由是入世后中国经济五年内必垮。当然以后二十年中他每年都会发现一个新理由。中国方面对此多年一直没敢理直气壮地反驳。其时国内从上到下许多人私下也是这么想的。章家敦的“中国即将崩溃”,与邓小平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直接就是同曲同工。依据都是政治决定经济(和马克思正好相反)。可以说,是先有崩溃论,后有奇迹论。该崩溃不崩溃,一年又一年,可不是个“奇迹”么?崩溃是奇迹之母。

直到十年后,当权者才反应过来。胡景涛推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再过十年,习又加了个“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在弥补上世纪最后二十年瞎摸石头整出来的理论漏洞。九十年代科委主任到埃及一游,就觉得咱们文化也不如人家,不能精确到年月日。回来就搞个夏商周断代工程。从经济不自信会弥散到处处不自信,“四百个自信”恐怕也不够。无论是“崩溃啦”还是“厉害啦”,都是不自信的极端表现形式。说的和被说的双方都是。根源都在对理论和实际都仅有一知半解。

九十年代开端惨淡。64镇压的后果,导致了西方世界的全面制裁。国内认为外资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的那批人,真的以为马上崩溃就临头了(和五十年代初美国国务卿的观点一致)。当时还是有亮点,海外华人(港台新)的投资热情并没断。中国当时也需要和感谢他们,称“血浓于水”。财大气粗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的退场,原本为他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料这也是港台新小资本在大陆的最后一个短暂的春天。其实是出于这些资本的自身局限性。他们并没有核心技术,也不长于工业生产组织。只是因商机敏锐而搞些短平快的赚钱项目。而这些套路很快被大陆本土民营企业看透和学会。无论是办新厂还是技术引进,大陆群众都非常熟悉。从1953年开始,已经连续不断地干了四十年了。海外侨资被本土民营企业替代如此迅速,出乎所有人预料。原因就在中国前三十年工业化的深度,被低估了,又被刻意宣传所误导。

后来再进来的台资,是富士康台积电等。真有独特的技术和生产组织能力。受限于国家政治制裁制裁,对许多本有雄心壮志的西方跨国企业,九十年代是个失去的十年。那些因为政治原因而退却的外企,给了中国包括国有和民营企业一个发展壮大的窗口。等到了世纪之交它们再进来时,已经没有了那种“外资是救世主,一切交给外资”的狂热思潮。从此再没有一个外资企业,能在中国主导垄断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品门类。

其实政治甚至政策对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能起到的影响非常有限。但政治家们,需要经济数据来背书他们的业绩。如果数据不配合,只好利用形容词来讲故事。给别人脚下挖个坑,往自己脚下垫点土,就能形成落差。奇迹论(唱红)和崩溃论(唱衰)就是起这个作用。

在急需政绩的年头,前所未有的,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文:《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当时的管理水平,出了些“全民经商”、“破墙开店”等现象。从下图可以看出,发了文件后的92到97年间,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一直到97年后才进入快速上升期。第三产业作为生产产业的衍生产业,在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自然会快速增长,并不需拔苗。

九十年代有个“奇迹”,就是三位学机电出身的人做了中国最高行政领导。他们对待国民经济就像对一部机器一样,有一种精确强迫症。当然对待出现的问题,也是大拆大卸的机械处理方式。最伤筋动骨的大概是98年的国企改革与下岗潮。他们认为国企不行,计划经济不行,工业化的路也走弯了。我觉得那些结论下草率了,拍脑袋和拍桌子的拍得太快了。有没有可能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你们这些做计划的,管理的,经营的人不行呢?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什么道理要让工人来承担全部代价呢?

当然,朱镕基的这个国退民进,客观上为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廉价提供了一大批人力资源,这一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纪律、素质最高的工人。连副总理吴桂贤都下岗办厂去了。也就是从那以后,民营企业开始大型化,进入重工业领域。我们可以从上图看到,中国的重工业比重,从1949年的30% 左右一路增加到了2010年的70%。只有在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间,轻工业比重逆势增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那一时期,相对更重视财务效益而轻视技术积累。比如连运十飞机都莫名下马。次要原因是当时新兴民营企业等都集中在轻工业中。

从2000年到2020年的二十年,中国重工业比重再次增长到了80%,真的令人发指。如果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肯定是不健康的。但中国经济高度参与了全球化。如果看看中国现在的出口产品结构,就能理解。现在主要是机械、电子、车辆、船舶等。轻纺产品已经无足轻重。中国其实已经接替了19世纪英国和二十世纪美国的位置,成为全球工业的发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是主力军。而这条道路,带着显著的中国特色,明显的是从1953年开始一贯而来的。真正做得好的,是那些长期一贯坚持的领域;而那些突发奇想靠发文件改革的,至今尚未见到显著成效。

回顾上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国民经济,问题多多,却一直在高速发展中。一个大国的经济,永远不可能像一部机器,能按设计意图来运转,更不能用什么“工匠精神”治国。不管是计划还是市场经济,总是时时刻刻存在各种不协调,出各种乱子。回头去看,总是充满各种错误与浪费。这就是无奈的现实。发展快的时候,可以容忍更多的乱子,发展慢的时候,又显得特别突出刺眼。若是快一点就称“奇迹”,慢一点就大喊崩溃。只是一惊一乍地浪费表情。

如果一个经济体,能生产足够的粮食,能生产足够的日用品和机械,还能自产相当的能源。很难让它“崩溃”的。今天的俄罗斯,被战争影响和制裁到如此地步,毫无崩溃迹象,因为当年苏联的自足经济老底子尚在。靠大合唱是无效的。迄今最大的合唱团是绿色经济派。但唱到今天却让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石油产国。唱衰可能会对虚拟经济、股市等产生一定的短期影响。对生产实体商品为主的经济体却无效。观察经济体的健康程度,要看具体的产品的数量质量变化,而不是去看已经严重失真失实货币GDP值。更不能看再换算成美元后的数值(美国除外),完全是隔靴搔痒了。

发展经济要有耐心,有坚韧坚持。更需要大批人日复一日的不懈苦干。大跃进不现实,却未必不能实现。1958年毛泽东提出中国钢产量15年超英20年赶美,听起来在吹牛。实际上大概在1972年赶上英国1993年超过美国。可那一年我们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同,到了2020年,中国钢产量已经超过其外全世界总和。也仿佛顺理成章。我为什么敢在2001年就预言中国会成为大宗出口商品?因为在中国时,亲见千千万万人正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和那些四小龙等不同,不是靠几个大企业就改变全国的。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部人口中,千千万万个企业,一个个产品,从解决身边的日常需要开始,从落后的技术,粗糙的质量开始,一步步改进提高,直到走向世界。没有奇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f2022f 回复 悄悄话 涨价是对的。但涨价的方式不对。应让国营企业先涨价,先赚钱。而不是让贪官子女利用双轨制为自己赚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