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西郡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他有知识分子的真诚,也有他自己的冷静良心底线

(2017-11-05 11:01:27) 下一个

“他有知识分子的真诚,也有他自己的冷静良心底线

"都说中国人不信仰宗教,所以也不惧怕下地狱。也确实有那么多的人,不信鬼神也不怕遭天谴,做出各种恶事而不被良心谴责,还有那么多的人做了害人的事也只是雪藏在心里,不愿也不敢道歉,让时间将它们永远带走,灰飞烟灭。但中国人中就是有这样的人——仍有这样的人,到了临终之时,绕不过良心这道坎。这种良心,乃是人类精神境界中一道伟大的底线,它不囿于利害与荣辱而顽固存在,也无论你是否信仰宗教。尽管英若诚选择的是用英文讲述,又一再叮嘱,他讲的这方面内容尽可能不要发表,以保护他的家族和其他人,所以在中文版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关内容,在英文版中也是闪烁其辞,但是,他拗不过内心,终是说了出来。" by 英若诚.

在英若诚诞辰80周年之际,汉学家、史学家史景迁评论道:“英若诚是满族人、天主教徒、演员、翻译、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长。同时他又很机智、敏感、有分寸。这本自传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

  英若诚当年则这样总结:“回想我的一生,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我也并不希望历史是另外一个样子。我希望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人,代表了我这个时代。”
My note: Li-Hui Tsai, PhD, Harvard Professor symposium led me talking with Taiwanese group. Talking with Chung-Ho Sun, PhD, last Friday, I realized she graduated from 辅仁大学 (校长英千里). Dr Sun told me that toilets at 辅仁大学 were spotless, things came from Germany, German nuns commanded/managed the 辅仁大学.Over the weekend, WeChat led me to 英若诚自传《水流云在》in English, "Voices carry" co-written by Claire Conceison, Tufs University professor (said another, Duke Professor, not sure which one, to be verified).

 

Some thoughts and reading are as below ...Take-home message for you "仍有这样的人,到了临终之时,绕不过良心这道坎。这种良心,乃是人类精神境界中一道伟大的底线,它不囿于利害与荣辱而顽固存在,也无论你是否信仰宗教。" It's given, you can't do much about it - as you're too human even you try to deny that, but it's persistent crossing your life.

"英氏家族际遇奇特,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幼年贫寒,娶了满洲破落贵族家的小姐后放弃了老姓赫舍里,改姓“英”,随后皈依了天主教。在清朝末年,英敛之成了记者,参加了维新组织,抵制科举,并创立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英敛之之子英千里,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就承袭了父亲在辅仁大学的教育事业。抗日战争中两次被日本人抓进了监狱,日本人投降,英千里成了教育系统的抗日英雄。

  1949年英千里去了台湾,此时的英若诚刚在清华大学读大二,从此父子再没见面。1993年,在英千里去世20年之后,英若诚在最终在父亲的墓碑前与其相见。"
**

英若诚(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满族老姓赫舍里氏,教名西尔维斯特,出生于北京, .... 著作《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
**

英若诚[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英若诚
英若诚.jpg
 
表演艺术家、翻译家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 1929年6月21日
 
中華民國北平
逝世 2003年12月27日(2003-12-27)(74歲)
 
中国北京协和医院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 吴世良
 

英若诚(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满族老姓赫舍里氏,教名西尔维斯特,出生于北京中国表演艺术家、翻译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生平[编辑]

1929年6月21日生于北京。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从学生时代开始接触舞台艺术。

1950年英若诚先生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话剧演员的形象为大众所熟知。

文革中因与彭真的关系入狱,文革结束后重回戏剧舞台。因为其英文水平出色,随着中国对外政策的放宽,英先生逐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任起一个重要的角色。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地访问西欧作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了莎翁名剧《请君入瓮》。

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亞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1982年8月,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

1987年,出演意大利导演貝納多·貝托魯奇的名作《末代皇帝》中的配角。

1998年,由于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戏剧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英若诚荣获被称为“亚洲诺贝尔奖”的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北京辞世,享年74岁。

家庭[编辑]

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满洲正红旗人,祖母淑仲出身皇族,是恂勤郡王允禵的后裔。《大公报》及辅仁大学都是英敛之创立的。

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是英氏家族的第二代名人。12岁便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学成回国后,到辅仁大学任教授。英千里的英文水平颇高,钱锺书曾回忆说:“蒋介石曾说要找两个国内英文讲得最好的人给他做翻译,一个是我,一个就是英千里。”

英若诚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门,其父蔡儒楷曾任直隶教育司司长兼北洋大学校长,后历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山东巡按使等职。蔡葆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北京第一所女子中学静宜中学校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

英若诚之妻吴世良同样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与英若诚是清华大学同学。毕业后夫妇俩都分配到北京人艺。因为出色的英语水平,吴世良女士还担任过曹禺先生的秘书并为周恩来做过翻译。

英达是英若诚的儿子。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学习导演专业,回国后在《最后的贵族》、《围城》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声名鹊起。与中国知名女演员宋丹丹结婚后有一子英巴图,目前夫妻已离婚。2017年2月24日,英达因为涉嫌洗钱在美国被捕。

主要作品[编辑]

话剧《地窖之门》、《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龙须沟》、《骆驼祥子》、《明朗的天》、《茶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等。

电影《白求恩》、《知音》、《小活佛》、《末代皇帝》等。

电视剧《围城》、《马可·波罗》、《我爱我家》等。

翻译作品《奥赛罗马导演计划》、《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报纸主笔》、《有这一回事》、《星星变红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茶馆》、《王昭君》、《》等。

著作《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2008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其中文版由张放翻译,英达审译,200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轶事[编辑]

据康开丽《水流云在》的英文版,《Voices Carry》, 英若诚和吴世良从1950年起就为中国共产党担负以交友方式收集在华外国友人和驻华外交人员的情报。由于他们的情报,两名美国富布莱特学者,搜集中国社会情况,百姓思想的美国人李克和李又安(Allyn Rickett 和 Adele Rickett)于1951年被捕入狱四年。

荣誉奖项[编辑]

1998年英若诚荣获菲律宾“麦格塞塞奖”。

争议[编辑]

在他的影视届和文化部的工作中,英若诚(满族,正红旗)出于自己的满族出身,大力的美化满清统治和满清统治者,不顾满清残酷的民族压迫和腐朽统治,对历史进行了相当的扭曲。 1981年,意中合拍《马可·波罗》开始。英若诚在片中扮演忽必烈。英若诚在拍摄开始前,向意大利导演吹嘘:“忽必烈是13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家,……… 比如对杀人、战俘、汉族文化,都采取了开明的态度”。 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所谓的海外“好评”(主要是因为《马可波罗》),在其间发挥的作用,无法估计。 1988年中意合拍电影《末代皇帝》推出,英若诚在片中饰演配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8%8B%A5%E8%AF%9A 

 

***

 

 


 

 


英若诚自传讲述传奇般的英氏家族



 

  英若诚与英家四代

 

  英若诚自传《水流云在》在他逝世五年后出版,英氏家族——这个文化家族的传奇仍在继续

 

  ■本刊记者/余锎

 

  颐和园西北10公里,英若诚家昔日的温泉山庄里,有一块巨石刻着其祖父英敛之四个大字——“水流云在”,下面注着:“英敛之携小儿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时宣统退位之次年正月也。”快一百年后,英若诚的自传正是以杜甫诗中的这四字为名。

 

  父亲和儿子

 

  离去五年后,英若诚现在经常被称为“英达的父亲”,但是在自传最开头英达所作的序中,英达却说自己曾感觉“生活在他老人家的阴影下。”

 

  英若诚一生近于传奇。他蹲过三年大牢,做过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长。他是北京人艺黄金时代的台柱之一,也是翻译阿瑟·米勒等人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在人艺的第一个角色是《龙须沟》的刘掌柜;在他晚年,他主演了关于布鲁克林小市民的《推销员之死》。

 

  他演过贝托鲁奇《末代皇帝》中的监狱所长,《小活佛》中的老活佛。而在他儿子英达导演的情景戏剧《我爱我家》中,他要演现代家庭的琐碎与幽默的浮生。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研究中国戏剧史的杜克大学教授康开丽用了三年时间与重病在床的他进行交谈,由他口述人生经历,康开丽整理了41盘带子,谈话的时间长达100多个小时。康开丽最终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两人合著的自传。

  这本原文为英文的自传由南京的张放女士译成中文,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在国内出版。“想来父亲若天上有知,一生译著等身的他看到自己的最后作品竟要由别人来翻译,一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英达说。

 


  狱中生活

 


 

  “我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看烦了,所以决定我的专辑从我人生的中段开始。我一生中最离奇的是1968年被捕蹲了三年大狱。”英若诚从这里开始回忆。

 

  “小时候我老觉得父亲口中的监狱是个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他就是在监狱里玩了四年。”英若诚这样描述自己对父亲英千里被日本人关监狱的认识。

 

  在狱中,英若诚“对秘制手工艺品上了瘾”,开始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制作日常所需的勺子、毛笔和墨水,并用密密麻麻的字记录豆瓣酱、烧羊肉、黄油、奶酪各种食物的制作方法。

 

  他对着毛主席照片画像,临摹毛主席的书法抄写诗词,就连其中毛主席原作中写错圈掉的地方,他也临摹进去。这些笔记成了英家的传家宝,也是研究文革的独特史料,英达最后决定将这些笔记捐给美国的图书馆。

 

  “与其他成为一家人的回忆,最多是个好玩,给儿孙辈做做教育,还不如让它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这样的东西对于全人类都是有意义的。”英达告诉《新世纪周刊》。

 

  英达承认父亲在对文革的讲述和回忆里有很多地方“为曾经维护的信仰,说假话”,很多残酷的经历都已略去不言。

 

  “比如父亲挨打,他说没怎么挨打过,但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包括上颈铐、背铐,这些上刑一下就上一个月,吃饭、上厕所都成了大问题;还有牢头、打手这样的事情,他都从来不承认,我都是从他的狱友那听说的。”

 

  在自传的最后,康开丽撰写的后记记录了英若诚重病时的一个梦:他梦回故宫午门,在那里有个手拿话筒的人,召集他们这群“显要的满人”开会,要求他们参与一场保卫祖国、抗击俄国人入侵的战争。

  康开丽对此的阐释“象征着英若诚一生经历的政治事件”,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英达并不赞同,他认为父亲当时脑子已经不清醒,这个梦没有太大的价值。

 


  从囚犯到副部长

 


 

  英若诚从来就是个与政治不太相关的人物,却一辈子都有政治纠葛和起落。从狱中出来之后,英若诚经历了一年的下放,最后回到了人艺。

 

  “只要江青压着,中国的戏剧就完全没有希望。她成了中国大陆的超级总导演。”英若诚因此还决定,离开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英若诚成了一名记者, 一年后“四人帮”倒台,他又再次回到人艺。1986年,英若诚接到任命,成为了文化部副部长,同时就任文化部长的是作家王蒙。此前英若诚相当于股级干部。

  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后,他尽其所能地反对政治主导戏剧的思想,此时他最想翻译和导演的是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剧中的父亲发现儿子什么也干不成,就对儿子说“搞政治也许是你的唯一出路。”英若诚说这样一句话“萧伯纳最确切地表达了我的感受。”从文化部副部长的位退下来以后,他马上大胆地选排了这场戏。

 


  传奇般的英氏家族


 

  英氏家族际遇奇特,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幼年贫寒,娶了满洲破落贵族家的小姐后放弃了老姓赫舍里,改姓“英”,随后皈依了天主教。在清朝末年,英敛之成了记者,参加了维新组织,抵制科举,并创立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英敛之之子英千里,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就承袭了父亲在辅仁大学的教育事业。抗日战争中两次被日本人抓进了监狱,日本人投降,英千里成了教育系统的抗日英雄。

  1949年英千里去了台湾,此时的英若诚刚在清华大学读大二,从此父子再没见面。1993年,在英千里去世20年之后,英若诚在最终在父亲的墓碑前与其相见。

 


  第四代是英达、英壮兄弟,都在从事文化业。


 

  “我记得父亲跟我说过,成功是很难的,就像一堵光溜溜的墙,谁也爬不上去。但是如果这边有一堵墙,那边也有一堵墙,扶着不同的墙,你就能很容易爬上去。”英达说,“我们家族有一个走向成功的共同点,就是学习,学英语,学语言。”

  英达同样深受父亲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如说是一种家族的链条,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英达的代表作品情景戏剧《我爱我家》“就是一个舶来品,同样是从对外的语言、文化学习中出现的”。

 


  另一个家族传统是幽默和豁达。如今,当英达回忆起父亲入狱,自己无人照顾,最后流落街头的几年经历时,他仍然带着英家的幽默:“当时敢于长期收留我的人很少。因为我都到惨这种地步了,还并不可怜巴巴,而且不停作恶,别人看到我就头疼,塞给我一馒头就得了。父亲年轻的时候,三次被开除,他也是个相当顽劣的人,这可以说是我们英家的传统。”

 


  濮存昕这样回忆英若诚,“他有知识分子的真诚,也有他自己的冷静。英若诚从来没有被扭曲,无论何时,他都能让自己保持这种冷静。”“我能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在他重病的1997年,他参加了‘千古绝唱,名家名篇’的诗朗诵节目,当时他全身不停颤抖,但是一句‘长亭外,古道边??’20秒的静止,你能感觉到一个艺术家的那种气场。他眼睛看到的是终点线,就像是站得很高,回头一望。”


 

  在英若诚诞辰80周年之际,汉学家、史学家史景迁评论道:“英若诚是满族人、天主教徒、演员、翻译、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长。同时他又很机智、敏感、有分寸。这本自传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

 

  英若诚当年则这样总结:“回想我的一生,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我也并不希望历史是另外一个样子。我希望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人,代表了我这个时代。”

**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美〕英若诚, 〔美〕康开丽| 豆瓣阅读

 

https://read.douban.com › 电子图书Translate this page
3 reviews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在线阅读全文或下载到手机。《水流云在》是英若诚的自传。 英若诚(1929—2003),满族人,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祖父叫英敛之,是《 ...

水流云在(豆瓣) - 豆瓣读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905365/Translate this page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方式,甚至曾装扮成 ...

有些书仅读中译本是不够的——英若诚的传奇与谜团 - 二闲堂

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yingruocheng.htmTranslate this page
英若诚的合作自传《水流云在》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在这本回忆录中,英若诚展示了强大的内心,和豁达的幽默感。即使被关到监狱,他也能游刃有余,狼虎丛中也 ...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英若诚, 康开丽, 英达, 张放【摘要书评试读】图书

https://www.amazon.cn/...英若诚自传-英若诚/dp/B002NKMW06Translate this page
Rating: 4.4 - ‎107 reviews
编辑推荐.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英若诚的自传见证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雨苍黄英达朱旭作序英达王蒙朱琳蓝天野朱旭林兆华濮存昕杨立新孟赫孟京辉赖声川史景迁阿 ...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 360doc个人图书馆

www.360doc.com/content/16/0122/.../20043970_529720511.shtm...Translate this page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2016-01-22 | 阅: 转: | 分享. 献花(0). +1. (本文系张官营老军首藏). 相关文章.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 《Voices Carry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_中国网

www.china.com.cn/book/node_7074443.htmTranslate this page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方式,甚至曾装扮成 ...

英若诚自传讲述传奇般的英氏家族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Translate this page
Oct 13, 2009 - 颐和园西北10公里,英若诚家昔日的温泉山庄里,有一块巨石刻着其祖父英敛之四个大字——“水流云在”,下面注着:“英敛之携小儿千里游此,偶取杜 ...

新书在线阅读:《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_菩提树丫枝_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s/blog_4ed3d0450100fys0.htmlTranslate this page
Oct 10, 2009 -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 ...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_图书连载_读书频道_财新网

reading.caixin.com › 图书连载 › 经济类 › 人物传记Translate this page
英若诚自传,英若诚回忆了三年的监狱生活,困苦中夹杂着风趣,艰难中保持着乐观。然后开始叙说他的家族,叙述他的童年及所受教育的不平凡经历。最后讲他在戏剧、 ...

英若诚_互动百科

www.baike.com/wiki/英若诚Translate this page
英若诚,满族,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 .... 著作《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据英若诚 ...
 
 

Searches related to 英若诚自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