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agiang.com

袁曉輝住在多倫多,擅長寫美加政論文章,及旅遊經歷。此外也提供於美加等地園藝知識。上袁曉輝博克可以欣賞到即時的政論,及遊記。
正文

歷史重溫-1812年战争

(2011-10-22 15:27:30) 下一个

一场不必要﹑又打得窝囊的战争

明年是1812年战争两百周年纪念,加拿大政府希望提醒大家对歷史的重视,美加号称是世界上最友好邻居,这一次战争是怎么开始的?

----------------------------------------------------------------

美加两国一直宣称是有全世界最长的﹑不设防的边界。将近四千里的边境﹑没有军事防卫﹐两国公民可以自由出入﹑不用签証。(如果连上阿拉斯加边界﹐还要再加一千五百里。

不过,十九世纪初﹑双方还打过一仗﹐持续了两年多。是因为这一仗的无稽﹐才使到双方认识到做邻居之道是和平相处。

美国独立战争在1783年正式结束后﹐美国官方一直认为必须收復北面的加拿大﹐才算革命完全成功。他们认为﹐这是美国脱离英国祖家做得不够彻底﹐留下了一大片英殖民地在北面。而且在他们的看法﹐加拿大的英裔居民都是独立战争时由美国逃上去的「保皇派」﹐他们与美国的感情应当是胜于与英国的感情。又假设当地的法裔居民不会愿意受英国人统治。因此美国军队一进到加拿大﹑当地居民必然是夹道欢呼。美国总统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就说:「併吞加拿大….不过是行军罢了。」言下之意﹑根本连仗都不须打。

此时﹐美洲土著印地安人与美国关系更是恶化。过去加拿大的法国人及英国殖民﹑都是以捕鱼及皮毛生意起家。他们一来要向印地安人购买皮毛﹐二来必须由土著带路﹐才能向西部广大地区冒进。因此长期以来﹐与原住民建立良好关系。美国移民就不同。除了新英格兰一带是以贸易维生外﹐南方殖民区多数是以农业维生﹐因此佔领土地才是要务。一开始就不断向西面扩充﹑佔领土地。因此与印地安人之间一直有冲突﹐血腥战争不断。

自从美国取得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大片土地之后﹐土著更是无日不想收復失地。其中萧尼部落Shawnee酋长德康瑟 Tecumseh 正筹划联合各部落﹐与英军一起将中部地区收復﹐成为印地安国土。不过此时已经有一百万以上的欧洲人在俄亥俄河谷一带定居﹐是印地安人的十倍。

这些都导致美国的主战派作战的决心﹐要一次过将美国与英国祖家﹑加拿大﹑及印地安人间的问题都解决。

因此在1812年一月﹐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生James Madison就取得国会同意组织军队﹐并在六月十九日正式签署作战令。

不过战争一开始﹐维蒙特州就宣称保持中立﹐并继续将木材运到对面的魁北克﹐卖给英国做造船之用。麻萨诸塞与康乃狄克州也都拒绝分摊建军费用。连纽约州的农人都公开将牛只运过边界﹐拿到上加拿大省(Upper Canada﹐现在的安大略省) 出售给英国军队。

虽然新英格兰公然反战﹐美国联邦政府并不在意。因为当时的战争部长William Eustis宣称:「我们不用士兵都可以取得加拿大。我们只要派军官去就可以。当地人本来就对政府不满﹐一定会夹道欢迎。」以现在的术语说,根本是市场调查错误。

其实当时不止是美国﹐连加拿大人都认为﹑只要美国动兵﹑加拿大就会立即沦入美国手里。因为当时美国已有七百五十万人﹐而加拿大不到五十万。其中大部份还是法裔﹐他们会不会抵抗﹑还是问题。而其他英裔人口﹑亦多数是美国上来的﹐有可能与美国站在一边。更重要的﹐英国正与拿破崙打仗﹐根本不可能调派军队前来保护加拿大。

当时唯一有心理准备﹑并愿意一战的是上加拿大省军事首领布洛克Isaac Brock将军。在美国未宣战前﹐他就试图要省议会通过徵兵议案﹐大家反应冷淡。后来勉强通过﹐却又因为是农忙时期﹐没有人愿意志愿参军。加上大家都认为与美国是以卵击石﹐更无心作战。

其实宣战之初﹐双方都没有准备。在尼亚加拉河上的乔治堡﹐英军还在设宴款待对岸的美国军人。这时正式宣战的消息传来﹐主客双方都极尴尬。大家私下商量一阵﹐决定还是快快把饭吃完﹐明天再开始谈战争的事。饭后﹐英军还在门口和美军一个个道别﹑见他们乘船离去才分手。

当时英国驻加拿大总督是普渥斯特Sir George Prevost。他勉强同意让布洛克宣佈上加省戒严。这时布洛克手中只有一千二百名英兵﹐另外有几百名组织散漫的民兵﹐其中大多数还是美国人。

为了鼓舞士气﹐布洛克决定先取下战绩。原来当时美国政府是用邮差派送开战的消息﹐因此边远地区根本不知道战争已经开始﹑毫无准备。于是布洛克就先派军去佔领苏必略湖上的贸易关口Mackinac(美克内)。这里一直是重要的皮毛交易贸易站﹐但布洛克只派了几条小船﹑及几十名士兵就将贸易站取得了。

这一项胜利﹐大大振奋了加拿大人心﹐认为要对付美国军队不一定绝无可能。连印地安人都对英军另眼相看。最大的一支土著依罗夸族原来要保持中立的﹐这时也决定与英军并肩作战。德康瑟手中亦有五百多名强悍的勇士﹐此时也表示要听凭英军差遣。

在英﹑美宣战后的一个月﹐底特律的守军由六十岁的赫尔William Hull将军率领。他轻易越过边界攻佔了三明治市(现今安省温沙市)。他带著军队在加拿大境内行军﹐见到当地人就说:「你们见到朋友来了﹐应当高兴﹑欢迎我们才是呀。」但是没走多远﹐德康瑟手下的士兵就呼啸著出现﹐他们脸上画著花纹﹑嘴里高叫战嚎﹐吓得赫尔等赶快逃回美国境内。从此不敢有任何动作。

布洛克知道赫尔对印地安人有恐惧心理﹐就用心理战术﹑派人对赫尔说:「我们这边的攻击行动是由印地安人领导﹐你还是快投降吧。」第二天早上﹐赫尔见到对方的阵营中果然是由土著领头﹐就果真投降。布洛克放走了他手下的民兵﹐但是五百名正规军就被俘虏。布洛克用铁鍊将他们栓住﹑带到上加省的每一个市镇中巡迴游街示众﹐以振奋人心。

这是美国人公认最羞辱的一次战役。但是加拿大居民就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此对英国及本国军人大为起敬。

因为此役﹐布洛克获得封为爵士。然后他赶回尼亚加拉半岛。他认为美国下一步就是由这里进攻。果然﹐1812年十月﹐美国的小船载著一船船的士兵﹑在上加省昆士顿Queenston岸边出现。

布洛克不等他的士兵由乔治堡赶来﹐就领著一批民兵上阵。包括依罗夸人﹑及当地志愿兵等。他依当时作战传统﹐一马当先领军攻击﹐结果一出马就被美国枪砲击毙。

美军中﹐年方二十六的史考特Winfield Scott负责监督士兵爬上悬崖。他发现不少士兵还未上岸就回头上船离去了。原来他们都是民兵﹐他们志愿参军时的条件是﹑只在美国本土以内打仗。当他们听见莫哈克(依罗夸的一支)部落发出的尖叫战嚎时﹐都吓破了胆﹐决定回头。史考特承认﹐这是志愿军的宪法权利﹑不能勉强。于是他拿出一条白手帕﹐向英军投降。这一役美军损失一千三百人﹐包括死伤及被俘。英军只损失一百人左右。

另一方面﹐美国因为刚独立不久﹐根本没有像样的军队。当美国宣战时﹐国会授权战争部徵召五万志愿军。但是开战之后﹐只有五千人应徵。因此只有尽量使用各州的民兵。这些民兵只接受过一週数小时的基本训练﹐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另一方面﹐这些志愿兵及民兵都在入伍时签有合约﹐就是不在国外作战﹑而且合约有效期一年。因此经常在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因为合约期满而中途离去。証明他们从军不是为打仗﹑报效国家﹐不过是想体验一下军旅生涯。

1812年战争之初﹐美国方面负责进攻加拿大的统帅是狄本少将Henry Dearborn 。当时在圣劳伦斯河对岸﹑纽约境内﹐有一个港口奥登堡 Ogdensburg﹐是英军与加拿大居民都惯于购物的的地方。开战之后﹐每天都有士兵﹑或是家庭主妇手举小白布﹑坐船﹑或穿过结冰的河面﹐到对岸去买杂货。连总督的私人勤务兵都受命到对岸买补给。

不久﹐奥登堡就因为位置险要﹐美国海军将之做为海军基地。使两岸居民失去购物的方便。四月尾﹐美军降领率领十艘船只及二千海军之众﹐出发向上加省会约克港(现今多伦多)进攻。

当时约克港只有九百居民及七百英军。领军的谢夫将军认为是以卵击石﹐因此下令徒步撤退到京士顿。撤退之前﹐他下令将建造中的军舰布洛克号焚毁﹐以免落入敌人手中。同时他也下令将火药库里的弹药都引爆。当美军的船队入港时﹐五百大桶的弹药都一起爆炸。飞落的石块﹑树木打死了四十多名美军﹑两百多人伤。

谢夫没有回头﹐继续逃向京士顿。愤怒的士兵发现战舰被烧﹐也没有军火可以俘获﹐大肆抢掠。他们打开监狱将犯人释放。并放火烧教堂及刚建好的省议会大楼。这种行为破坏了英军打仗不抢掠的传统惯例。

美国自然计划收復底特律。换上前印地安那州长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做统帅﹐重整军队﹐准备夺回底特律﹑并进攻加拿大。哈里森曾在一次战役中击退萧尼部落﹐成为举国英雄。这时有三十个美军拖著受伤的身子回到营地﹐报告了其他俘虏的惨况。事件传到美国﹐引起全国公愤﹐誓言报仇。普罗克特弃守后﹐哈里森平白接守底特律。然后越界追逐英军及加拿大民兵﹐一直追到(安省南部的)伦敦市。

但是德康塞向英军力争﹐坚持要战到最后一人。因为他知道一战败﹐印地安人就会失去所有狩猎的地盘。1813年十月五日﹐英军﹑萧尼部落与美军在Moraviantown (现今安省 Chatham)作殊死战。萧尼人从未试过在马上作战﹐这是第一次尝试。哈里森有将近一万士兵﹐英军与印地安人加起来才不到两千。结果只战了一小时﹐果然是战到大多数萧尼人都阵亡。德康塞自己也遇害身亡。他的族人怕他被美军剥头皮﹐将他埋在一个不知名处。

德康瑟的死﹐使土著结盟﹑建立印地安人家园的梦想也随之幻灭。

哈里森获得大胜﹐取得底特律堡。奠定了美国向西北扩充的基础﹐(后来还因此当选总统)

在魁北克方面﹐美方多次企图攻进蒙特娄(满地可)﹐均未成功。美方将领汉普敦Wade Hampton领有四千步兵﹑千余民兵﹐驻在纽约境内。1813年十月﹐汉普敦派军到蒙特娄对面的夏陶桂Chateaugay伺机行动。他选择夜间进军。但因为地形不熟﹐士兵迷失在树林中。天亮时﹐迎面就遇到加拿大法裔军人的大砲。加上依罗夸人的战嚎声﹐吓得回头逃走。美军损失五十人﹐加拿大只有五人死亡。

尼亚加拉地区交锋更是频繁。1813年十二月﹐英军攻復尼亚加拉及乔治两处碉堡。但第二年七月﹐美军五千人渡过尼亚加拉河﹑攻佔纽约水牛城对面的依利堡。两天后﹐史考特将军再进佔上加省的 Chippewa。七月底﹐史考特的美军﹑与英军再在Chippewa以北的Lundy's Land做殊死战。这一次战役持续整晚﹑死伤惨重。双方各有一千多士兵死伤﹐双方将军也都受伤。结果是无分胜负。事后美军撤回依利堡﹐美国要佔领加拿大的计划终是未能实现。但是英军也失去向美国进攻的据点。

 这时拿破崙在欧洲战事节节失利。英国威灵顿公爵领军在西班牙战场获胜后﹐攻进法国。1814年四月﹐拿破崙宣佈退位。英国终之可以将大批军队调往北美﹐结果是稳定了加拿大边界。此外还计划一举攻下纽约﹑新英格兰及俄亥俄等地。

这时英国普遍的存在反美气氛﹐认为美国利用祖家与法国作战时﹐在背后刺了祖国一刀。因此现在要给这不肖的儿子一个教训。

英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因此轻易的就封锁美国的海上航运﹐并佔领了各大海港。然后英军採取行动直攻华府。原因是美军在攻击约克(多伦多)时﹐违反传统烧了约克堡新建的的省议会大楼﹐因此英军有藉口到华府去烧国会与总统官邸 (当时叫Jemmy's Palace﹐还不叫白宫)

1814年八月﹐英军舰队开到Chesapeake Bay﹐四千多英籍正规军沿著波多马克河﹑向华府行进。因为战争部长一再向总统麦迪生保証英国不会﹑也不敢进到华府﹐所以毫无准备。另外,当时英军军火短缺﹐经常使用一种新的燃烧弹及照明弹,使到美军中一些农家出身的民兵还以为英军有秘密武器﹐见到后没命的奔逃。英军被迫在后紧追。当时气温是华氏八十多度﹐身揹几十磅武器的英军个个汗流浃背﹑几乎中暑。后来美国人自己取笑这是一次「布来登堡大赛跑」。

这一程跑了八里路。这些美军跑到海军一个空旷基地﹐全部体力不支的躺下睡著了。一直到第二天才醒。

这一役,英军战死两百多人﹑伤四百多。美国士兵死四十人﹑伤六十。但是因为英军人数众多﹐还是在傍晚进入首都。他们发现首都几乎是人去楼空。餐桌上还有总统家人没吃完的午餐及酒。英军自己享用之后﹐就著手将官邸烧了。不仅是总统官邸被烧﹐当时的国会﹐(内有最高法院﹑国会图书馆)﹑财政部﹑战争部﹑国务院﹑邮局等也一起被烧。(总统官邸经过这次被焚命运之后﹐重新装修改建﹐并漆成白色。以后才有白宫之名。)

这把火不但烧了建筑﹑家具﹐连文件﹑书籍﹑艺术陈设也都毁之一炬。英军这种罔顾歷史的作风﹐不但引起美国人痛恨﹐连英国人自己都认为可耻。反美心情一夜间消失。战争打到现在﹐两国人民都已身心俱乏﹐反战之声高唱入云。

英国方面更存反战及厌战之心,加上英国一些议员本身在美国有土地及投资,不想再因为加拿大搞出冲突,就在谈判时一再对美国让步。美方代表见到英方的态度后﹐立场转硬﹐结果英国几乎答应了美国所有要求。缅因州还给了美国。尼亚加拉堡及美克内堡﹐也都还给美国。西边的疆界将(缅尼托巴)一个新开发的苏格兰社区腰斩一半﹐南面都算入美国领土。双方并在1814年圣诞节除夕签署合约正式停战。输得更惨的则是印地安人,英国放弃了当初的承诺,没有为他们划出保留区的地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