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给人于空间,给己以内涵

(2015-12-05 07:30:56) 下一个

给人于空间,给己以内涵

作为沟通的媒介,语言建立起人类交流的渠道。但因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立场视野与感情归属的等等差异,人类语言交流也普遍存在着相当多的误解。人们常常发现,对话双方在价值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一致。由于这些差别,交流双方会导致对它方的误读;因此产生情绪对立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诉诸暴力。然而,能够避免这种不良倾向的方法就是“给人于空间”。也就是说,将交流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看作一个事件;让子弹飞一会。不要让一件事而否定一个过程。古人说的“宁静致远”就是这个意思。此空间就是一种理解对方的过程,一种深化认识的过程,一种随时修正自身错误的过程,而不是过早地给出结论。心不宁静,就容易浮躁。而浮躁情绪总会使人忽略这个过程,并陷入情绪化,并产生排斥意向。“给人于空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行反省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我们在生活中才能把握更好相处。

“给人于空间”还表现在如何理解先辈留下的智慧。先辈圣人表达的智慧,是一种精神的感悟。是对精神境界(行而上)的一种近似描述。只所以是行而上,因为逻辑无法通达。任何如此描述都是近似,有缺陷的;通常不容易被人把握。因此,我们的理解一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自身修行的进步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忽略此过程而轻易地给先圣的话下结论通常是浮躁的表现。一些没有精神领悟的人在解读“道德经”时,常常会下结论说,老子的某句话就是这个意思。笔者曾经感叹,“给先辈留点空间”,“给自己留点内涵”

 “给己以内涵”就是增加自身的包容。因为语言的局限(二元对立),人类表达的任何理念都有价值与局限;都只是符合局部现实;而不是绝对真理。所以,“道”的根本在于理的融合。而理的融合又取决于自身的心量。自大者往往没有心量;不容易倾听它人的理念。“给己以内涵”就是要削弱自身的自我意识,削弱那“唯我正确”的意向。这是一个修身的过程;也是古人所说的“为道日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从对方角度去倾听,才能明白对方立场的视野。才有真正沟通的途径。人的内涵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理解对方的能力,包容观点的气度,关怀他人的胸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交流分“言传”与“意会”。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包容他人容易做到。但有意义的交流太难。自从学会对内观照。仿佛与一般人站在不同的视角。彼此aware的世界形成差异。交流很难深入。停留在表面的客客气气…
或许我“要于人交流”的念头也是妄心而已。不如静心中听花开花落。即是和世界最有意义的交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