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家趣事-禅语

(2012-09-03 05:52:08) 下一个

佛家趣事-禅语

 

十多年前,笔者在加州一个禅宗道场体验生活。那时与年轻比丘住在一个楼。比丘住在二楼,而居士住在一楼。楼房很大,空空荡荡了无几人。以前这个楼房属于医院神经病人的住房,每个房间有个高高的小窗,很小的面积,及一个只能从外面关上的厚门。那时,笔者和朋友自嘲有神经病。道场要求居士不要去二楼打扰比丘修行,楼房显得过于安静使人感到有些寂寞。一天,楼房边上的小楼来了一位挂单的比丘给我们带来一点新意。挂单是中国佛教的习俗,指有相当修为的比丘到其他寺庙里交流的方式。过去一拜访,原来是位从五台山来的密宗和尚,有五十多岁了。他因为仰慕老和尚的修为而从国内来到这里。这位密宗和尚很随和,我们经常去他那里交谈。一天密宗和尚跟我们说,他“会”禅语。笔者有些吃惊,但不知所云。以后在道场打过几个“禅七”以及一年后在圣严法师道场打“禅七”有点体会,才明白禅语指什么。禅语大概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两个开悟人交流“空性”的境界。举个公案例子来说明;

南泉普愿禅师问一学僧道:夜来好风?

学僧:夜来好风。

南泉:吹折门前一颗松。

学僧:吹折门前一颗松。

南泉普愿即肯定学僧的开悟。显然,心境的交流不仅仅在语言文字上,也包含在语调里与肢体语言。第二层次是指开悟者为帮助行者见“空性”而加以的棒喝或机锋。举个公案例子来说明;

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

师打一棒,曰:“道甚么!”

曰:“不会。”至明日请益,

师曰:“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

峰因之有省。

无论哪个层次,禅语由心所发,而非思辨之动;并且,它的力度也很重要。因此,禅语是不可以说成“会”或者“不会”;只能看作“有”或者“没有”;它不是一个可以模仿和把握的东西。它因缘或契机而发,无踪迹可寻。密宗与南传佛教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可以从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看出。从次第的角度,这位密宗和尚可能对禅语有误解。然而,在禅语的第二层次里,还是有很小的逻辑踪迹可寻,因为它指向行者不得“空性”的执着点。但关键是,这个逻辑的答案是不应该讲的。当年,沩山灵佑没有将此说透,才使得香严智闲能“一击忘所知”而开悟。如果知道这个逻辑的答案后,棒喝,机锋,及参话头都将失去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香严智闲开悟后,朝师父方向跪拜的原因。所以对一位参禅行者来说,思辨太灵敏反而会带来副作用。最好不要去追寻这个答案,而是按师父要求实实在在地参。笔者就因此耽误明心见性,仅明白佛理而已。在此将“心得”与大家共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