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飘

西风已破,东风飘过,人在“英坛”看世界
个人资料
正文

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点滴(2)

(2011-12-19 06:35:12) 下一个

梁思成学成归来,正是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时期,建筑专业正逢其时,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归来的建筑学家纷纷开创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经济发展的年代中大发其财。然而梁思成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从东北大学回到北平,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系统考察整理的学术之路,为完成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建筑史》这一宏大志向做准备。要知道那时的中国在自己的建筑史研究领域尚是一片空白,欧洲的学者对中国建筑史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就连东临日本国都有了《中国建筑史》专著,沉重的使命感让梁思成以及这一代学者们极为紧迫。经过数年的考察,梁思成他们在大量实地考察以及飞檐走壁的勘察测量中先后发现了建于公元987年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木建筑、建于公元857年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建筑,打破了日本人宣称的中国现存最早古建筑是建于公元1038年大同华严寺的说法。这种脚踏实地埋头学问建立中国建筑史科学体系的志向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特征。

不幸的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生活在动乱的战争年代,就在他们发现五台山佛光寺而沉浸在自豪的兴奋状态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们由此走上了历经九年的颠沛流离之路。从北京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四川李庄,再从李庄到重庆,抗战胜利返回北京,动乱的生活让梁思成林徽因历尽苦难艰辛。而在李庄的5年当中,林徽因几乎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没有正常的生活条件,没有起码的医疗条件,囊中羞涩,一贫如洗,这种艰辛使林徽因几乎断送掉自己的性命。只是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傅斯年破例向上求情,尚得到一笔资金解梁林于水火之中。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这种无比艰苦的条件下,梁思成还是在利用一切可能对古书《营造法式》进行破译研究,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怎不令人动容。

梁林夫妇与美国学者费正清夫妇的友谊也是他们人生的一大亮点。共同的爱好兴趣,共同的志向使这两对偶遇的年轻人结为好友,并将这种友谊保持一生。两家的通信让后人见证了人性的光辉和友谊的晶莹,这种友谊使人的生活充满别样的温馨和纷呈的异彩。只是后来的意识形态偏见使这种友谊不幸中断,长达二十几年的隔绝,使这种友谊充满无奈。而当费正清夫妇再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梁林二人已经离世,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一丝绝望的窒息。

当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这一代知识分子拥抱新中国到来的时候,他们满怀欣喜和渴望。但是无休止的斗争以及无法沟通的科学认知,使梁思成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过早的离世使得林徽因免遭我们可以想见的无妄之灾,使得这位天才女子在天堂之上可以保有一丝诗般的纯洁。否则,我们无法想象,她的灵魂将会遭受什么样的蹂躏?她美丽的音容相貌会遭受何等的苦难?梁思成虽然在最后关头免遭灾难,但是一代大师却从此没有了应有的光辉。

十一

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致力于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但生不逢时,其才能光辉被无情湮没。这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当我们今天在欧美、在英国看到无数受到保护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世界级的还是当地微不足道级别的,但是他们都受到完美的保护。看到独具特色的英国城市景观、乡村美景,再看看我们那些被千篇一律遮天蔽日的时代建筑充满眼帘时,我们的内心在无声的哭泣,哦,我美丽的中国文化你在哪里?

十二

让我们纪念梁思成林徽因那一代历尽磨难的知识分子,那一代历尽灾难的社会精英。他们是灾难的一代,但绝不是湮灭的一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隔花人远天涯近 回复 悄悄话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昧名 回复 悄悄话 好片,谢推荐。
东风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原野民的评论:

同感,看完片子心情很复杂。但是仅就拍摄质量来说,这部电视片确实拍得非常好,非常典雅。将一个本身就富有传奇的题材拍得非常耐看。
东风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chweine_srq的评论:

梁思成47年的回国是必然的,当时的条件下他没有滞留美国的动机和背景。国共内战未分胜负,他的事业应该是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

当年留在大陆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在少数,仅院士一级三分之二留下了,只有三分之一去了台湾,只能说国民党政权丧失人心,体现了当时的人心所向。而当时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还都是深的民心的。至于解放后,特别是57年后的情况是当时的人们无法预料的。

有些事情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不是我们今天所能够臆测的。
schweine_sr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原野民的评论:
看完这部纪录片,就是觉得梁林出国太早了,海龟也太早了。才华太早被埋没了。他们的后人还得不断对观众重复,他们的爸爸妈妈是爱国的。国要流血流泪锥心刺肺地来爱吗?这个境界,真的高不可攀了。
原野民 回复 悄悄话 我也非常喜欢这部系列剧,尽管看后很伤感。编剧导演都很有才华,难得的好片。
人在异乡为异客 回复 悄悄话 <问苍天>
五千年山河泪下,斯文尽丧 !
数十载风雨凄凉,为何自残 ?
人在异乡为异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chweine_srq的评论:
[ZT]蒋介石心中的痛:留守大陆学者的结局
==================================
读后泪下。
schweine_sr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东风飘的评论:
[ZT]蒋介石心中的痛:留守大陆学者的结局
时间:2011-12-18 21:05:09 来源:非常日报 作者: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1948年12月初,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战局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理部长的陈雪屏,奉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 校长梅贻琦、胡适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的飞机也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被 “抢救者”登机南飞。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由蒋介石手谕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并在具体执行和实施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的研究谋划和具体操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此计划中以下学人是要必须“抢救”出来经南京送赴台湾的:一是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首长;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须限 令离开大陆高级知识份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等等。于是,一份经傅斯年、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的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 上几乎全是清一色当时国内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

“抢救大陆学人”计划结局

然而,在北平的大多数卓有成就的杰出知识份子人各有志,许多人不准备去南京跟蒋介石赴台,而是愿意留在大陆。1948年12月14日,“抢救大陆学 人”的飞机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候了两天时间,才有胡适、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少数著名教授登机,大部份机舱座位都被空闲著。12月21日,第二 批被“抢救”的学人也只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等20几位教授。到达南京后的梅贻琦,当着蒋介石的面似乎该为不能多载几人前来南 京而表示惋惜。

据资料统计,当时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共拥有81位院士,仅有10几位院士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而有60余位院士选择继续在大陆。选择离开的知识份子是少数,大多数还是选择留下来。

比如,北大文学院长汤用彤就被列为“抢救”名单,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胡适离开后曾写信劝其南下,并派人送来两张机票,汤用彤依然不为所动。

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决心留下来,胡适邀他同机飞走时被他断然拒绝。在致胡适的公开信中,陈垣天真地认为:“在北平解放的前夕,南京政府三番两次地用飞机来 接,我想虽然你和陈寅恪先生已经走了,但青年的学生们却用行动告诉了我,他们在等待光明,他们在迎接新的社会,我知道新力量已经成长……”

据中国科学院估算,当时散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大约有5000余人,到1956年底有2000余名科学家陆续返回大陆,但后来的遭遇大概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

大陆学人对“新政府”抱幻想的原因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份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舒适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原因之一是,这些优秀的中华 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

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对共产党印象颇好,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那么,这种希望和幻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1947年1月,国共双方在前线打得正欢,《新华日报》却在国统区庆祝了创刊9周年,也无人阻拦,郭沫若、张澜、沈钧儒、黄炎培、陶行知、许广平、陈铭枢 等等所谓民主人士纷纷写贺信贺词,说它是“人民号角,民主喉舌”。《新华日报》,1939年创刊,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自创刊后一直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 行。针对允许其自由办报的国民党政府,该报采取“愤怒控诉,彻底否定,置之死地”的态度,坚持不懈地骂了近十年,公开号召工人和农民一起推翻国民党,甚至 公开号召国民党军队站出来对政府反戈一击。

1945年9月27日《新华日报》二版头条刊登毛泽东答记者问,标题是《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中国需要和平建国》:“自由民主的中国将 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通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 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里不需要橡皮子弹。”

“罗斯福总统说过:""""吾人历史上无时不表现美国人民准备作自由人民,且为此权利而奋斗’现在,也只有集合全世界爱好自由的人民的力量来奋斗,才能怀着信心 瞻望将来,让全世界所有各国人民,都可以自由生活,不受暴政摧残,而凭他们多种多样的愿望和自由的良心而生活。”——《新华日报》1945年4月13日

“一个民主国家,主权应该在人民手中,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而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这决不是正轨,只能算是变态,就不是民主国家……不结束党治,不实行人民普选,如何能实现民主?把人民的权利交给人民!”——《新华日报》,1945年9月27日

……

留守大陆学人的结局

那么那些留在大陆的学人们,等待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只摘录部份留在大陆知识份子的结局。

一代大师陈寅恪,他学贯中西,通晓十余种语言,甚至包括梵文、西夏文和突厥文,被称为“中国最博学之人”;文革开始后,他家被大字报覆蓋,远望如白色棺 材;红卫兵还把几个高音喇叭放于其床头,使双目失明且患心脏病的他彻底崩溃。去世前一天下午,气脉已竭的他还要“口头交代”,他说“我如在死囚牢中”,留 下了“涕泣对牛衣”的诗句。

曾昭抡,曾国藩侄重孙,与妻子俞大絪,都是民国知名学者,1949年两人滞留于香港,蒋介石欲抢救二人去台湾,两人断然拒绝,归来报国。文革时红卫兵将俞 大絪教授上衣剥除,用皮带死命抽打,俞教授悲愤难抑,是夜仰药自尽。4个月后曾昭抡也被含冤折磨死,兴盛百年的曾氏传承,至此香断。

胡思杜,胡适幼子。北京沦陷前夕,蒋介石派专机接胡适,胡思杜不愿随行,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他们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1950年,胡思杜发 表《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骂胡适是“帝国主义走狗及人民公敌”。1957年,胡思杜被划为右派,“畏罪上吊自杀”。胡适直到1962年病逝也不知其子 已先他而去。

在一次批判大会上,已经72岁的大师吴宓被勒令下跪,跪了两个多小时。批斗会结束后,有人偷偷问他身体可吃得消,他说“跪着比站着好些”。到批林批孔时,吴宓不肯批判孔子,说“没有孔子,中国仍在混沌之中”,并说“宁愿杀头也不批孔”,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刘盼遂,北师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招生,以一甲名次考入,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 寅恪。1928年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女师、清华大学、燕京、辅仁大学。46年起任北师大教授。1966年8月被红卫兵打死。

潜艇专家、船舶工程专家王荣璸,第一代潜艇研发核心,曾在英德美三国学习,1949年积极参加“反搬运反疏散反破坏”斗争,留住了许多本想前往台湾的技术 人员,1969年被打为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美苏双重特务,关入牛棚,遭残酷批斗和抄家。1938年冒生命危险从德国带回国的潜艇资料底片也被抄走遗 失。

1975年9月15日,漫画大师丰子恺含冤去世。他在文革中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黑画家”,遭严重迫害。如《昨日豆花棚下过,忽然迎面好风 吹》一画,被认为是欢迎蒋反攻大陆。“好风”者,好消息也。《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本倡导和平,结果被认为是迎合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需要。

萧光琰,化学家。建国后最早从事石油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他1920年就移居美国,读了博士并工作。1949年,他花几千美元购买翻印器材,花一年时间蒐 集、翻印和整理他认为祖国需要的资料,然后几经波折回到国内,在文革中被关押,遭遇日以即夜的残酷殴打和侮辱,后自杀身亡。三天后,其妻子和15岁的女儿 自杀。

董铁宝,力学家、计算数学家,中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抗日时曾冒着日军轰炸参加抢修滇缅公路桥梁,1945年赴美获博士学位,后参与第 一代电子计算机eniac的设计编程。1956年放弃一切,绕道欧洲,花费三个月辗转回国,任教北大,在1968年清阶运动中被指控为特务,隔离审查,上 吊身亡。

周寿宪,1951年26岁时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并留美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冲破阻挠回国,任职于清华,参与筹建计算机专业,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创建人 之一。文革中被送到江西鲤鱼洲清华五七干校,被长期摧残后患上精神病,但军宣队员说他是装的,常拳打脚踢谩骂侮辱,后因病情严重送回北京,1976年跳楼 自杀

虞光裕,中国航空科学元勋,曾在美国和英国飞机工厂从事设计工作。1949年拒绝赴台,辗转香港和南朝鲜,历时三个月艰难回国。1956年成功主持研制中 国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并主持建设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文革遭迫害,在车间劳改,拆卸旧锅炉时被跌落的通风管道砸死。

钱晋,1944年毕业于北大,领导研制成功多种高级炸药、塑料粘结炸药,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巨大贡献。文革时被打为反革命,被逼交代子虚乌有的“国民党 西北派遣军”问题。当时有两个口号:“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钱晋拒不承认自己是特务,结果被活活打死。

詹安泰,古典文学家,书法家,词学造诣最深,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称誉,任教于中大。1957年被打为右派,文革遭批斗,多年文稿被烧毁,其子曾每天 偷藏几张手稿带出去埋在地下,保住少数心血。1967年4月淋巴癌复发,医院不肯医治,凄凉离世,家人随后被中大赶至集体宿舍居住,其两室藏书后被贱卖。

董坚毅,哈佛大学博士,52年回国,55年支援大西北。57年被定为右派送夹边沟劳教。60年饥荒袭来,董亦不能幸免。其妻顾晓颖(也为留美生)来探视, 待寻得其遗体时,周身皮肉已被割食一空,仅剩头颅挂在骨架之上。夹边沟劳教人员2800多人,饿死2100多人,死难者掩埋草率,累累白骨外露绵延两公 里。
Resource link: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7988406
schweine_srq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东风飘的评论:
怎么不可能,当时有没有绿卡一说,直接接出来就行了。梁可以在国外著书立说。死脑筋,后半生的才华都付了流水。
东风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大灰狼太太的评论:

这样的东东不适合英坛,所以放在大院里一起欣赏。
东风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chweine_srq的评论:

梁思成在那个时候是不可能留在美国的,不仅仅是妻子林徽因以及孩子们在国内,重要的原因他的事业在中国,而不是美国。
大灰狼太太 回复 悄悄话 好东西留着自己欣赏呢,舍不得送到英坛去了?
schweine_srq 回复 悄悄话 梁去普林斯顿领荣誉博士衔的时候,是最好的留在国外的机会。但是他还是回国了,很费解。好像不是简单的爱国能解释的。
人在异乡为异客 回复 悄悄话 成也老共,
败也老共,
终是老共。

美哉梁林,
悲哉梁林,
终是梁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