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环游巴尔干】榉树之乡布科维纳(下):音乐家波隆贝斯库的家乡

(2020-06-02 09:27:00) 下一个

——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内上映过一部罗马尼亚影片《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在那个刚刚开放的年代,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凄婉的爱情故事,曾深深打动了不少观众。不过自己那时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对这个片子没什么感觉,远不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勇敢的米哈伊》看着过瘾,男孩子都喜欢看打仗的片子。多年以后,只记得英俊挺拔的男主角,激昂慷慨的歌曲《三色旗》,和海边的小女孩一连串的“为什么”。倒是LD对电影里那首贯穿始终、缠绵悱恻的《叙事曲》,印象颇深,这也许就是性别之间的差异吧。

准备巴尔干旅行功课的时候,在网上又把这部电影找出来,重温了一遍,找回了一些当年的感觉,也发现了当年没有注意到的、也许是完全没看懂、或者早已淡忘的一些细节,比如男主人公和恋人不能结合的原因,当时完全不能理解那些教派的不同。在重温影片时还有个新的发现,电影一开始当地人民纪念斯特凡大公的庆祝活动,地点就在大公的埋葬地——普特纳修道院,我们这次在布科维纳时,专程前去探访。而主人公波隆贝斯库的家乡斯图普卡村,更是我们此行期盼已久的一站。

斯图普卡村,在苏恰瓦的西南,约四十分钟的车程,和第一天上午参观的三座修道院在同一个方向,所以就安排在一起。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斯图普卡(Stupca)是以前的村名,1953年,为纪念著名的音乐家,名字改成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斯图普卡村。

我们首先来到村里的圣杜米特鲁教堂(Sfântul Dumitru Church),寻找波隆贝斯库的墓地。这座乡村教堂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波隆贝斯库的父亲就是在这座教堂担任牧师。眼前的教堂像是刚刚翻修过,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我们到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却听到教堂的钟楼钟声不停地鸣响,令人十分诧异,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圣杜米特鲁教堂。

在教堂门口,遇到一位少妇,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我们向她询问波隆贝斯库的墓地,无奈双方语言不通,她好像完全听不懂Grave,Tomb这些词,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奇普里安,Ciprian,她立刻就明白了,向教堂的侧面指过去,原来,教堂的墓地在那边。

在那里我们找到了波隆贝斯库家族的墓地,这里埋葬着波隆贝斯库的父母和兄弟姐妹。1883年,波隆贝斯库在家乡病逝,也葬在这里。

波隆贝斯库墓碑。

教堂外部的装修还没有完工,一位画家正在给外墙画上壁画。

参观完墓地,我们来到教堂里面,那位少妇见我们回来,高兴的带着我们参观,还特意带我们登上平时不开的二楼,一览教堂的全景。

教堂内部看着很新,不过这两幅圣像看着有些年头。

教堂里坐着休息的老人也十分友好,示意让我们拍照。后来才知道他们当时为什么坐在教堂里。

我们被那位少妇的热情友好感动,表示要为教堂做些捐赠,因为那里的网速非常慢,谷歌在线翻译几乎无法工作,而我们又忘了下载罗马尼亚语调离线翻译,所以又费了许多努力才终于让她明白了意思。她对我们说的一些应该是感激的话(虽然听不懂),还拿出一张纸,让我们写下我们自己,还有父母家人的名字,表示会为我们祈祷。送我们出门的时候,她又说了很多话,但是我们完全听不懂,谷歌也翻译不了,直到后来在波隆贝斯库的故居,才多少猜到一些她这番话的意思。

从教堂出来,下一个目的地是村里的波隆贝斯库故居纪念馆。那个地方其实离教堂直线距离也就不到一百米,可是GPS硬是让我们兜了一大圈。

到了地方,看到的却是铁将军把门,原来那天是星期二,罗马尼亚绝大部分博物馆星期一二都不开门,这里也不例外。

我们在那里正有点不知所措,从路上快步走过来一个人,手里拿着钥匙,过来为我们开门。开始有点想不明白,他究竟是怎么知道我们要来这里的?不过随即我们猜测可能是教堂的那位女士通知他的。刚才我们离开教堂时,她和我们说了一大通,大概是想告诉我们纪念馆今天不开门吧。

替我们开门的人不懂英语,无法交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纪念馆的管理员,还是临时来帮忙的。他只是为我们开了门,让我们进去自己参观,并没有让我们买门票,而我们也忘了给他或者纪念馆留一些钱,表示谢意,毕竟人家是休息日特意来接待我们。直到离开这里,开出去很远以后,才想到这些,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波隆贝斯库故居纪念馆(Porumbescu Memorial House)。

这里是当年斯图普卡村教区牧师的住所。下图中的大房子是牧师家人居住的正房,早已不存在了。现在院子里只剩下图中左边的那座小屋子,原来用作厨房和牧师的接待室,现在改成了故居纪念馆。

纪念馆门口的墙壁上,悬挂着波隆贝斯库说过的一段话:我对我的家乡和父母的房子满怀柔情和热爱,对我来说,哪怕只是短暂的分离,也是十分困难的。我的家乡、我父母的房子、和我爱着的亲人在一起,对于我已经变得越来越珍贵。。。

音乐家对自己的故乡、亲人一直都满怀眷恋,进而化为对祖国的热爱,将这些情感都注入到他的音乐当中。他创作的《三色旗》,在1977至1989年的齐奥塞斯库时代,曾被重新填词,作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歌。另一首歌曲《联合写在我们的旗帜上》,则被阿尔巴尼亚改编为国歌。

罗马尼亚著名音乐家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Ciprian Porumbescu),1853年10月14日,出生于布科维纳地区什波特莱-苏采维(?ipotele Sucevei),当时那里是奥匈帝国一部分,今属乌克兰。

纪念馆小小的门厅里挂着音乐家生前最后一张照片(1883年)。

小小的纪念馆内只有两间屋子,门厅的右边是以前的厨房。

波隆贝斯库的父亲伊拉克里埃·戈隆比奥夫斯基(Iraclie Golumbiowski,1823 - 1896),是一位波兰人,在什波特莱-苏采维担任教士。

母亲艾米莉娅·波隆贝斯库(Emilia Clodni?chi Porumbescu,1826 - 1878)也是波兰后裔。

1865年,伊拉克里埃教士被派到斯图普卡担任教区牧师,全家也搬了过去。那时奇普里安已经在苏恰瓦上中学,平时住校,假期则回到父母家。

在斯图普卡村伊拉克里埃牧师将自己的波兰名字改成罗马尼亚化的波隆贝斯库。

波隆贝斯库全家福。

1873至1877年间,波隆贝斯库在切尔诺夫策(Cern?u?i,今属乌克兰)大学学习神学。

在大学期间,波隆贝斯库和一些不满奥匈帝国统治的罗马尼亚同学成立了一个叫“阿波罗阿萨”(Arboroasa,是布科维纳的旧称,意思是“榉树之乡”)的学生会组织,任主席,并为协会谱写了会歌。

图为“阿波罗阿萨”学生会的主要领导人,坐在中间的是波隆贝斯库。

波隆贝斯库用文章、诗歌、音乐的形式,积极宣传爱国主义,爱国歌曲《三色旗》、《联合写在我们的旗帜上》等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877年,波隆贝斯库和学生会其他几位领袖被奥匈当局逮捕,虽然几个月后被释放,但是在拘留所监押期间染上了肺结核,导致几年后他英年早逝。

波隆贝斯库和他的恋人贝尔塔·高尔贡。

贝尔塔·高尔贡(Berta Gorgon,1862 - 1946)是邻村圣公会牧师的女儿,由于两人的宗教信仰不同遭到贝尔塔父亲的坚决反对,两人最终未能结合。

1879至1881年,波隆贝斯库获得了一笔奖学金,来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著名作曲家布鲁克纳。在维也纳期间,波隆贝斯库发表了一部歌曲集和其它作品。

他最著名的乐曲是这首《叙事曲》("The Ballad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29),完成于1880年10月21日,灵感来自罗马尼亚民间音乐“多伊娜”。

由于波隆贝斯库的政治观点,他在维也纳的奖学金被取消,只得返回国内。1881至1883年间,波隆贝斯库在布拉索夫的罗马尼亚人高中(Romanian Gymnasium)任音乐教师。这座著名的中学,是罗马尼亚最早的一所学校。

1882年3月11日,他创作的两幕轻歌剧《新月》(Craiu Nou)布拉索夫的罗马尼亚高中音乐厅举行首演,大获成功。这是罗马尼亚第一部轻歌剧。

歌剧《新月》的海报。

纪念馆左边的一间是以前牧师的会客室。

波隆贝斯库的妹妹玛丽瓦拉。

玛丽瓦拉的钢琴。

1883年6月6日,安波隆贝斯库因肺结核病逝于斯图普卡村家中,终年不到30岁。

临终前,他对妹妹的遗言是:“别让我的音乐死去!”

波隆贝斯库死后,葬在他父亲任牧师的教堂墓地,

墓碑上镌刻着他作词作曲的爱国歌曲《三色旗》的最后一段歌词,正是他的遗愿:

Iar când, fra?ilor, m'oi duce
De la voi ?'oi fi s? mor
Pe mormânt, atunci s?-mi pune?i
Mândrul nostru tricolor 

兄弟们,当死亡的时刻到来,
当我准备离你们而去。
请在我的墓上覆盖,
我们骄傲的三色旗。

 

我们从波隆贝斯库故居纪念馆出来,刚好赶上村里的一场葬礼。原来之前刚到村子的时候听到的教堂钟声,是为悼念死者敲的。在教堂里见到的那几位老人,原来是在里面等待参加葬礼。

第一次见到东正教的葬礼。

很多来参加葬礼的村民,都带着一个脸盆大小的圆形大蛋糕或是面包,不知这是东正教还是东欧的习俗?

有些参加葬礼的村民也好奇地打量我们,还有几位村民指指棍子上的面包,又指指教堂,用手势比划着告诉我们里面有东西吃,友好地邀请我们,搞得我们有点不好意思,决定不打搅他们了。

因为旁观这场葬礼,竟然漏掉了当天一个重要的内容——波隆贝斯库博物馆。按照原来的计划,从故居纪念馆出来,应该接着去参观村里的波隆贝斯库博物馆,结果一打岔就被完完全全忘在脑后了,直到晚上回旅馆以后才想起来,心中不免有些懊恼,可惜第二天的日程已经全排满了,抽不出时间再去一次,只好留个遗憾了。

 

离开音乐家的故乡,前往下一站,一路上依然是田园风光无限。

秋色正浓。

 

一路上赞叹着沿途的景色,一边感慨音乐家故乡乡亲们的淳朴热情,同时检讨自己反应太慢,对得到的许多帮助未能作出相应的回报而自责。想想能做的也有限,最现成的,就是给搭车人行个方便吧。尽管平时我们旅行自驾,一般因为行程比较赶,另外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出于安全的考虑,基本不让外人搭车,但是这次在布科维纳却破例载了两位搭车人。

第一位搭车人是第二天早上遇到的一位老大娘,那时刚刚离开珀特勒乌齐不久,就在路边遇到她。我们把车停下来,LD下车,打开后门,扶她上了后座。上车以后,试着询问她要去哪里,发现老太太不懂英文,不过我们吸取了前一天的教训,在手机的谷歌翻译器上下载了罗马尼亚语离线翻译,试着用文字交流。但是她看看手机,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意思可能是手机上的字太小,她看不清。又换成语音翻译,老太太又指指耳朵,原来不仅眼神不好,还耳背,反正折腾了半天也无法让她明白我们的意思。老太太只是对着LD手里的手机,比比划划不停的说着什么。这时,手机上的谷歌语音翻译终于工作了,把老太太讲的话断断续续翻译出来,才明白老太太说的是,可以用手机给她照相。哈哈,原来是误会了。

最后终于搞清楚了两点,老太太名字叫玛利亚,她要去的地方就是阿尔博雷村,正好是我们的下一站。不过实在无法问清楚她要去的具体地址,最后只能送她到小镇中心下车。分别时,老太太跟我们又是拥抱,又是亲吻额头,不停地画十字祝福我们,很让我们感动。

搭车的老太太玛利亚。

 

那天下午,我们从德拉戈米尔内修道院返回苏恰瓦的途中,又遇到了另一位搭车人。那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在路边已经先拦了一辆小卡车,见到我们开过来,又急忙挥手,看样子十分焦急。于是我们就停下来,得知她要去苏恰瓦,便让她上了车。她是当地人,但是长期生活在意大利,所以能说一点英语,我们借助谷歌翻译器,和她交流没有太多困难,搞清楚了她要去法院,这倒让我们感到有点吃惊。

原来情况是这样,这位妇女在当地有房子,但平时都住在意大利。前一段时间家里被偷了,偷东西的吉普赛人那一天在附近连偷了三家,在加上一个杂货店。她得到邻居的通知,赶回来清点失物,去警察局报了案。前些天小偷被警察抓住了,今天法庭开庭审判,作为失主,她要去法庭出庭,眼看就要迟到了,碰巧遇到我们路过,能搭上车,让她很高兴。一路上她抱怨说,社会拿这些吉普赛人越来越没办法,他们没有工作,从事各种犯罪活动,警察也管不过来,即便给抓进监狱,过两个月放出来继续危害社会。

之前在欧洲很多城市都遇见吉普赛人,装成乞丐偷外国游客的钱包,不少人中招。据说这些吉普赛人大多来自罗马尼亚,因为罗马尼亚属于欧盟,所以他们很容易就流散到欧洲各地。饱受吉普赛人骚扰欧洲人因而对罗马尼亚颇有怨言,殊不知罗马尼亚国内的吉普赛人问题可能更严重。

到了法院附近的一个路口,让那位妇女下了车。她连连向我们道谢,并祝我们旅途顺利。

 

—— 苏恰瓦 ——

这是我们在布科维纳的最后一天下午,按计划正好看看苏恰瓦 ,中世纪摩尔达维亚的首都。

苏恰瓦城堡,最初由摩尔达维亚大公彼得鲁二世于14世纪末修建的,之后亚力山德鲁一世和斯特凡大公都对城堡进行过扩建增修,使之成为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曾在1476年的保卫战中挡住了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军队的围攻。从十四世纪末起,苏恰瓦作为摩尔达维亚公国的首都,苏恰瓦城堡便是历代大公的驻地。1565年,都城迁往雅西,苏恰瓦城堡逐渐被荒废,而今只是作为一个历史遗迹,供人参观。

斯特凡大公铜像,由罗马尼亚雕塑家Iftimie Bârleanu设计,1977年建成,,高23米。

斯特凡大公铜像。

城内看到的一座教堂。

苏恰瓦民俗博物馆。一座16、17世纪的石头建筑,苏恰瓦现存最古老的民宅,最初是一座客栈,奥匈帝国占领期间曾作为皇室的狩猎别墅。1968年,改为民俗博物馆。

苏恰瓦民俗博物馆。

苏恰瓦民俗博物馆。

苏恰瓦民俗博物馆。复活节彩蛋。

布科维纳地区的复活节彩蛋十分有名,在古拉胡莫鲁卢伊(Gura Humorului)镇上有一座著名的彩蛋博物馆,我们还专程过去,打算在那里买几个做工精致彩蛋带回去留作纪念,可惜博物馆那段时间都不开门,后来在苏恰瓦找到这家博物馆。但是这家博物馆没有彩蛋出售,在别的几个礼品店也都没有看到合适的,问了旅馆的前台,被告知现在不是季节,要等到复活节前那段时间才有。

我们在苏恰瓦的旅馆,原以为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要将就一下,没想到对这里的吃住条件相当满意。

两天的布科维纳可算是收获满满,所见所闻,都超过原来的预期,堪称此次巴尔干之行的华彩乐章,让我们对布科维纳钟爱有加,至今回味不尽。

 

附:波隆贝斯库音乐链接。

《三色旗》

《联合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叙事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天随人意' 的评论 :

谢谢,您说的没错,开门之后,他的确在打开了音乐,放的就是《叙事曲》。
天随人意 回复 悄悄话 纪念馆的管理员应该还不忘把音乐播开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x123' 的评论 :

喜欢听,羡慕G兄能弹。
gx123 回复 悄悄话 A兄看来也是音乐爱好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