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谢谢各位,你们的作答化作了千枝彩笔的一撇

(2020-06-03 01:27:42) 下一个

一句残诗传后世  千枝彩笔续华章

 

 

 

                                    黄继烈

       我们现在已知的古代诗人,他们都是以其优美而丰富的诗篇传留后世。然而有一位古代诗人,他并没有留给我们多少感人的诗篇,他只是以一句并没有完成的残诗,使得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学士,为之赞叹,为之吟咏,为之绞尽脑汁。这个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潘大临。

        据宋朝一位名叫惠洪的诗僧所编的冷斋夜话记载:“北宋潘大临工于诗,家庭贫甚。”他的朋友临川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大临答云: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来,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这就是著名的”的故事

       潘大临字邠老,湖北黄州人。他的生活年代大约是在公元1090年前后,即宋哲宗元佑时期。其祖父潘革、父亲潘鲠、叔父潘丙、潘原皆有文名,其弟潘大观是江西诗派重要成员。他本人在20岁考中秀才以后,便“屡试不第,无知其才而力振之于困者”。于是隐居在黄州城的柯山,躬耕田亩,沽酒市肆,著诗自娱,以布衣身份驰名于北宋后期文坛,并与苏东坡、黄庭坚、谢无逸等人交往并友善。他也是江西诗派的骨干成员。

    “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虽然只有一句,但意象开阔,情景逼真,气势恢弘,平仄铿锵。特别是在它之后,便没有了下文,这就留给了后人以无穷的遐想。正如宋人吕居仁所言:“潘邠老得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文章之妙至此极矣。”从此,潘大临再也没有能够把诗续写出来。

       潘大临死后,他的好朋友谢逸以《补亡友潘大临诗》为题,在“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的后面,续了三首七绝:

                       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

                       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满城风雨近重阳,不见修文地下郎。

                       想得武昌门外柳,垂垂老叶半青黄。

                       满城风雨近重阳,安得斯人共一觞。

                       欲问小冯今健否?云中孤雁不成行。

       大约过了80多年以后,南宋南京诗人韩淲看到了谢逸的三首诗,认为谢诗全是悼亡之作,没有表达出原作者潘大临的意境。他于是续写了一首七律: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从此,更多的人看到了在“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的后面,蕴藏着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于是纷纷动笔续诗。

       比较有名的例如有比潘大临约晚100年的安徽诗人方岳,以《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句》为题续写了一首七绝:

                        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

                        又是江南离别处,寒烟吹雁不成行。

        南宋末年有个许月卿,一生正直,做官时被人称为铁符;宋亡以后,衰服三年不言。后虽言,尝如病狂”。他也写了一首续诗来表达他当时的心迹:

                        满城风雨近重阳,一舸烟波入醉乡。

                        心事已同鸥白,眼界空有云山苍。

                        酒安能管兴亡事,菊亦颇复时世妆。

                        何似长歌明月里,月明天阔地更长。

       元朝的著名诗人倪瓒,用“满城风雨近重阳”作为第一句,写了一首《江城子·满城风雨近重阳》: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

                       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

                       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萍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

       续写的诗作虽然很多,但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人们续写的内容,大都离不开诸如思乡、思亲、伤时、感世之类。没有一首能够受到人们特别的喜爱并流传开来。传来传去,几百年中,还是只有“满城风雨近重阳”这一句。

       一直到了明朝,江南出了一个才子文征明,一反几百年来的低靡、沉闷之气,别开生面地写了一首为《九月六日风雨无聊,戏续潘邠老之句》

                     满城风雨近重阳,门外深泥一尺强

                     势接九秋禾欲偃,水漂三迳菊应荒。

                     授衣刚念清碪急,吹帽先愁白发凉。

                     何必催租能败兴,老夫终日不成章。

 

       文征明的诗,没有对秋景作泛泛描写,而是具体地把由于风雨造成的“深泥”,以及“禾偃”、“菊荒”等情景,描绘得生动如画。诗的最后两句,以原作者的故事和口气斥“催租败兴”,恨“终不成章”。这样便使得这首诗生气盎然,恢谐有趣,使人读后不禁要开怀大笑。

        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位诗人,在诗中也把“伤秋”变成了“赏秋”:  

                          满城风雨近重阳 转眼秋光渐作凉

                          装点野花留晚赏 , 斓斑便是菊花香 。

         近代有一位民间诗人刘建,用续诗来表达他退休以后的生活:

                           满城风雨近重阳,叶落蝉寒鬓染霜

                           风前闲看白日尽,雨后须吟绝世章

                          禅心一点随风去,俗世千般好梦长

                          如此风雨如此夜,自在小儿枕黄梁。

       有一位名叫茉小茉的网友,在网上接连发布了四首续诗,用以诉说自己的爱情。其中一首如下:

                          ?满城风雨近重阳,夜来挑灯衾寒凉,

                          不知何日重相见,卿今随水过瞿塘。

       大约是有一个诗词团体,社员们纷纷按照各自的想法续诗。其中有三首是这样写的:

                          满城风雨近重阳,忽有收租苦断肠。

                          莫道潘郎无续句,好读一句亦流芳。

 

                          满城风雨近重阳,欲续无词索断肠。

                          ?细品原诗个中味,几多感慨系心芳。

 

                          满城风雨近重阳,把酒东篱菊已黄。

                          座上逢吟醉客,诗题字雅情狂。

        还有人把诗写成七绝辘轳体,内容也能顺理成章:

 

                          满城风雨近重阳,飒飒声催草木黄。

                          漫遣心中无限事,云烟深处认家乡。

 

                         才过中秋天气凉,满城风雨近重阳。

                         征鸿此夜思千里,不及十年归梦长。

 

                          黄花瑟瑟独芬芳,老燕知栖何处梁?

                          冷落偏宜诗酒伴,满城风雨近重阳。

 

       古今诗人续写的诗句很多,篇幅所限,不胜枚举。这些诗的作者,大都是根据各人的心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各种各样的诗。

       僅僅是一句未能成篇的残诗,竟然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人,去看、去想、去写,而且是历经千年,经乆不衰。由此证明了湖北诗人潘大临的文学功力,更是证明了中华诗词的艺术魔力。这实在是一段千年难见的诗词佳话。笔者有感于此,也以自己的一首小诗为本文作结。

                             满城风雨近重阳,门外催租伤断肠。

                             思绪纷繁难理序,文词璀璨未成行。

                             残诗一句留青史,彩笔千枝续锦章。

                             今古奇文何所见。诗坛佳话永留芳。

                                                               2015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