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告别饥饿,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佳作

(2011-04-13 19:08:55) 下一个
《告别饥饿》这部尘封十八年书稿终于199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再版了这部书稿。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再读此书更让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呢?

《告别饥饿》的作者是胡国华、傅上伦、冯东书、戴国强是四位新华社记者。具体组织的领导则是资深“布衣记者”杨克现。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反映“改革开放”前夕西北黄土高原农村社会全景式的历史书稿。记者们兵分两路,采访的线路贯穿晋陕甘宁边区的三十九个县、上百个公社。他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连续奋战半年时间,行程万里,终于成就了这部可与斯诺《西行漫记》相比美的新长征纪实画卷。这部长篇纪实作品不仅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人民共和国成立已后中国人民走过怎样的曲折艰难的道路,乘受过怎样的巨大磨难,这次调查对当时刚要起步的农村改革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书共分九章依次是:愿饥饿的岁月从此结束(贫困的根源);俳徊在黄土高原的阴影(环境因素);要使农业成为农民自己的事业(思想因素);这里需要更多的有志者(人材因素);要努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智力因素);绿色在于顽强的生命(特色产业),今后向何处去(大政方针),“独木桥”联着“阳光道”(取得实效),一份关于报告的报告(调查总结)。全书通过这条引线连贯,作者们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农民们过着一贫如洗的悲惨生活。他们已退到贫穷饥饿边界上,再无路可退了。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农民为求生存、求发展,与当地政府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记者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特别可贵的是在社会舆论难以讲真话的当年,记者们面对农村饥寒交迫的民情敢于秉书直谏的高贵品得。

“告别饥饿”,这是人们生存的最低要求。在经济生活困难时期,不少人应该有过饥肠辘辘的感受。这部纪实文学象“史诗”一样实录了当年农民的贫困生活,以及他们的纯朴,忍受,挣扎到抗争的百态,读后会即令人痛心又让人看到了改革的署光。书中既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更不用生花妙笔。大量的事事和数据来自采访者胆识、良知和责任心所凝聚的灵魂。这部书稿不只是新闻调查,报告文学和长篇散文,也是一部科研巨著。它不仅有质的研究还有量的分析(乞丐人数)。记者们既分析了黄土高原农民贫穷饥饿的深层原因还探讨了脱贫至富的良策。

掩卷沉思:我们的民族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磨难?需要人们特别是执政者深思。只有深刻的反思,接收已往教训才能避免或少犯错误。最近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证明只要国家政策对头,坚持科学发展中国人民创造活力无比巨大。《告别饥饿》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佳作,值得人们尤其是执政者们认真研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