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时的译制片,那时的电影......

(2014-01-14 06:52:02) 下一个

那时的译制片,那时的电影……

 前两天看到新闻,李梓病世。耳边忽然想起了简爱的那声“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久违了,我的简爱,几天来《简爱》电影中的主体曲和李梓的声音总是绕耳不绝……

看电影是我最大爱好之一,年轻时喜欢看爱情片,现在我喜欢看悬疑,惊悚,恐怖片。一有时间我就追着看,有时一天看三部。我看得最多的是好莱坞的,偶尔看看日本片和韩国片,很少看国产片,不是不爱国,实在是让人没有被吓的感觉。一说恐怖片,就让人想到血腥,鬼哭狼嚎,形像极具变态丑陋等,其实我对这些通过感官刺激制造出来的恐怖没有兴趣。我喜欢看那种能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恐怖,从内心深处的恐惧,比如:第六感,小岛惊魂……还喜欢看那种高智商犯罪的片子,比如:沉默的羔羊;看多重人格分裂的片子,比如:一级恐怖,致命ID……看宗教背景的片子,比如:七宗罪,万能钥匙……

三十几年前,我在成都读大学时,那个年代娱乐生活很少,电视机都是黑白的,而且还没普及,那时,一幢宿舍楼才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记得,有天晚上电视上放《红与黑》,过道上挤满了人,我和几个室友在人堆中钻进钻出,结果除了背影和人头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是听到一些台词,好像男主人公正犹豫是否去会有地位的有夫之妇……当时不懂,但也感觉这不是一个好青年。后来我把书找来看,才认识了于连这个有野心的青年。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佐罗,红与黑,简爱,叶塞尼亚等译制片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中国大陆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电影译制片风潮。我们就是当年的追“风”少年,那时,我们不仅物质缺乏,精神更是空虚。七十年代我们只有八个样板戏可唱,只有地雷战地道战可看,虽然也有一些外国片,像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阿尔巴利亚的《第八个铜像》等,这些都是战争英雄片。而改革开放初期的译制片可以说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影片里对自由,对人性的极力喧染,以及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才真真地让我们大开眼界。正处青春萌动期的大学生们,从此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受译制片影响,我读完了简爱,悲惨世界,红与黑,雾都孤儿,福尔摩斯等世界名著。

记得我当时很迷恋《简爱》,看了两三遍书和电影。李梓为简爱的经典配音:“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而邱岳锋的Rochester那声绝望的并略带沙哑的 “简”,更是道出了对简爱的全部深情,怎一个爱字了得。还有童自荣的华丽丽的佐罗……这类带着洋腔的配音,极大的娱乐了我们的业余生活。那时看完电影还不过瘾,常常抱着半导体听电影。当时收音机里经常播放译制片剪辑。有一段时间我看电影,读小说着迷,竟使功课大幅度下滑。父母收了我的小收音机,还以不再借书为要挟,于是赶紧收抬心情。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那时除了译制片,国产片也很多,尤其是反映文革被迫害的“伤痕电影”,或叫“反思电影”更是铺天盖地,像天云山传奇,生活的颤音等。现在看来当时的思想开放尺度比现在还大。记得有天晚饭后,我和两个要好的同学在学校附近的电影院看了一部反映很强烈的电影,名字忘了,情节也几乎不记得了,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普通百姓家庭在文革浩劫中的伤痛与血泪。那个年代我们还没有擦脸纸巾一说,只有入厕的草纸,不过我们都有一张手帕揣在身上。那晚,影院几乎座无虚席,我们只买到前排的边坐。印像很深的是,电影开始后,抽泣声和咳嗽声就随着故事的展开此起彼伏。我和我的小伙伴也哭得鼻涕眼泪一把抓,手帕已不能再用了……走出影院,每个人都好似心事重重,默默离去,完全没有现在影院门前的喧闹。我们三个也沉浸在电影里好久,一路上无话可说……

其实这类片子内容形式千篇一律,都是主人公在文革或者反右时受了迫害仍然坚持信念,四人帮倒台,然后平反昭雪。我每次都是红着眼走出电影院,每次内心都感慨万千:一定珍惜眼前得来不易的好时代,努力学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

除了这些撒眼泪的片子,当时也有很多轻松的爱情片,比如:庐山恋,小花,瞧这一家子等……那时同学之间聊得最多的就是电影,我们对当时的明星,陈冲,刘晓庆,潘虹,斯琴高娃等等如数家珍;同时电影里的插曲也是我们追捧的对象。有时好的电影歌曲甚至比影片影响还大,记得,有部片子叫《巴山夜雨》,里面插曲《乡恋》,名气就远大于电影,歌唱者李谷一用不同于以往演唱风格,用气声唱法,将此歌唱出靡靡之音.这还了得,于是报纸电台等新闻机构宣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主要是担心这种小资生活气息会腐蚀了八十年代的新一代……

那时的年轻人看电影是最平常的娱乐活动,也是男女朋友互相认识和了解的最佳场所。当时的电影票很便宜,带新认识的女朋友看场电影又时尚又经济,而且有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接触和了解,看完后肯定要去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这又是一次增进了解的机会。交流也有话题了,再害羞不善言词的人也能从电影中找到一两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一不留神你的话就博得了对方的芳心,于是你就幸福的恋爱了,那时恋爱都是为了结婚,所以靠一场电影建立起来的家庭在八十年代初期太普遍了。

回忆总是美好的,有一天心血来潮,重温了八十年代的经典片《庐山恋》,选这部片子主要是因为庐山旅游区三十几年坚持不懈地每天放映该片,并创下了吉斯尼放映最多次电影的记录。那天,我回想起当时看此电影的情景和感受,于是兴致勃勃地想重温青春。不想这一看就后悔了,没想到当时我们眼中的经典,竟让我看得想睡觉,It is too boring,我们八十年代最当红的两位明星,演技如此做作,台词如此生硬,故事更是没有什么可值得回味的……真是时代不同了,口味也提高了?可我翻来复去看40年代的《乱世佳人》,看60年代的《Doctor Zhivago》,看七十年代的《教父》却津津有味,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国产片如此不堪重温,那么看看让我们当初为之疯狂的译制片吧。后来不久我重温了译制片《魂断蓝桥》,这也是我心中的经典,看了无数次,这部电影有最凄美的爱情,和两个最美的男女主角。可当我心中的女神费雯丽一张嘴说出大段标准国语时,当我的男神罗伯特·泰勒俏皮丰富的脸部表情配上一本正经的普通话时,我就又后悔了,这听起来有点滑稽了,感觉舞台戏剧化太浓了(可能是当时的音响技术问题),少了原版的自然风格,也少了电影的魅力……虽然没有第一次看此片时的激动,但还能接受,其实这也好解释,如同读过原版名著的人,再也不想读中文版一样。

通过两次的重温,我悟道:回忆是美好的,重温就是破坏。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八十年代的译制片是绝对上乘之做,是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经典。回国时偶尔看到电视上放外国电影,那配音水平简直惨不忍“听”。我庆幸在我青少年时代,有最好的配音译制片陪伴我,让我知道了人间的真和美,知道了自由的可贵,知道了人性的力量。它是我最初了解世界,了解艺术的桥梁。也才有我今天仍对电影孜孜不倦的热爱。

猜猜这是哪个译制片?美丽的女主人公:“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我已经等了三天三夜了”。 那晚我的十八岁生日,我看到了最美的爱情故事,听到了最动人的音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9)
评论
北美浮云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又激起了我很多回忆.小时候候我们跳皮筋就喜欢唱"赶快上山去打游击.."还有什么"伊利尔跳..."这些台词都来自阿尔巴利亚的电影,好像叫临死不屈,后来挖地道逃出监狱.罗马尼亚的记得一部叫多脑河之波.我们那里说: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明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记性还不错.哈
小靡妈妈 回复 悄悄话 "牛虻"是五十年代的翻译影片,影响特别深刻,男主角上了红衣教主(父亲)的当,,,,,
johniewalke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茅斌骚客' 的评论 : “第八个是铜像”是当时对电影的“总结报告” ----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 中那句“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 的最佳体现。主角“易普拉欣”就是穆斯林名字,当然是阿尔巴尼亚电影。
京华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茅斌骚客' 的评论 : 绝对是阿尔巴尼亚的电影。
Fieps 回复 悄悄话 向这些老一辈的配音演员致敬。
在当时封闭的中国,大家都难以体验国外生活的情况下,能做到角色声音如此个性化,不容易。
茅斌骚客 回复 悄悄话 第八个是铜像是罗马尼亚的电影,而非阿尔巴尼亚的。
czhz 回复 悄悄话 应该是“我已经等了三天了”,不是“三天三夜”。《乡恋》是电视风光片“三峡的传说“的插曲,所展示的画面是王昭君惜别故乡。《庐山恋》是79年的片子,所以不能算在八十年代内。“小花“也不是爱情片。电视上放的《红与黑》是央视译制的,配于莲的是赵忠祥,很糟。有一个上译版的,未公开发行,由富润生,姚念贻和邱岳峰主配。回复中提到的“小街“的编剧和导演是杨延晋,当年上影厂最有才气的青年导演,后来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在反精神污染时倒了霉。“小街“中他还自己出演片中的导演一角,但不能开口,由毕克为他配音。
wxc369168 回复 悄悄话 军官是乔榛配的音.李梓的声音洋气,刘广宁的娇贵,丁建华的多变; 毕克的深邃,童自荣的潇洒,乔榛的纯厚.
这些各具特色美妙无比的声音,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 至今我还会为了听他们的声音而重温这些精典的老电影.以前的电影人是认真地搞艺术,现在纯粹是炒作遭踏艺术.
唉,怀念这些上译厂的老艺术家们,向他们致敬!
L-Q 回复 悄悄话 个人以为《本命年》、《最后的贵族》、《大桥下面》是中国传统电影手法之最。
L-Q 回复 悄悄话 最后那句话是《叶赛尼亚》里叶赛尼亚对那个军官说的。李梓配的音,俺也是影迷,哈!:)
L-Q 回复 悄悄话 好文。想起了七十年代的:《追捕》、《牛虻》、《望乡》、《奇普里安 波龙贝斯库》、《简爱》、《蝴蝶梦》、《佐罗》、《尼罗河上的惨案》、《流浪者》.......。

八十年代的:《三十九节台阶》、《最后一班地铁》、《Romance on the Oriental Express》、《远山的呼唤》、《On the Golden Pond》、《平凡的故事》、《海狼》、《野鹅敢死队》、《二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爱德华大夫》、《卡桑布兰卡》、《卡桑的拉大桥》、《大篷车》、《Working Girl》、《Midle Night Run》....。

那时候看一场好电影,比过年都开心哈。

-LQ
北美浮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stra' 的评论 : 决定近期看遍小街··希望不后悔
astra 回复 悄悄话 小街的剧本和导演相当的前卫。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拍得如此感人!

当时我读过电影剧本,也看了好几遍电影。到目前为止,我依然爱看。张瑜和郭凯敏在这个片子中的表演非常到位。张瑜也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女演员。

这个电影的描述手法和结尾的处理,这么些年来,没有哪个国产电影达到这个高度。
咖啡馆的倩影 回复 悄悄话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顶峰阶段,电影的巅峰;在90年代前后的20年里。就像文艺复兴一样,只能凝固,成为经典,被后人瞻仰。
现在的电影,因为商业的原因,电脑游戏,电脑特技的参与,已经不再是电影了。
新一代人的审美和艺术观,决定了新的价值。
北美浮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恭喜答对
北美浮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以前看小街时也觉得不错,但怕破坏了这种感觉,不敢再重温了....还是留给回忆吧
京华人 回复 悄悄话 你可以看看八十年代初的《小街》,我个人认为,这是目前对文革反思最深刻的电影,而且拍摄手法在当时来讲也相当前卫,足以让今天的张,陈,冯等大导演汗颜。
再有,《乡恋》是出自《巴山夜雨》吗?我好像记得是出自一个和三峡有关的纪录片。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墨西哥电影《叶萨尼亚》。
雑家1 回复 悄悄话 現在國內制作的外國影片中文配音是在遭蹋原作,弄了一群開後門進入製片廠的傢伙在里面為所欲為,發出一些非人類的怪聲、用共鳴聲、用鼻音哼哼(他們以為外國人都是這樣說話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