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科普:战区反导系统“萨德”(讨论萨德之前一定要学习一下)

(2016-02-16 15:37:13) 下一个

萨德

  同是美国的战区反导系统,“爱国者”要比“萨德”的名号响得多。实际上,后者在许多方面要比“爱国者”优秀,只是由于几多波折,常年待字闺中,自然人们对它的感觉是忽冷忽热。“萨德”连续四次试验成功,让人们感到它似乎已到了“梳妆打扮”的日子,即将跨出闺门,与“爱国者”作伴。这里,就让我们一睹其尊容,了解一下它的成长过程和才艺。
  “萨德”全名为“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是陆基高空远程反导系统,拦截高度超出大气层,达到了150千米。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和技术的成熟,不仅是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也“瞄”上了“萨德”。


发展由来
  “星战计划”的“混血”——前期技术验证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里根政府对源于60年代的“确保相互摧毁”战略全面审议后发现,美国在核武器方面已经很难对苏联占据优势。为此,里根在1983年3月23日的电视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战略防御倡议”,俗称“星球大战”计划,企图利用太空技术优势抗衡苏联逐步取得的核武器优势。计划中提出的地基导弹拦截武器主要是“外大气层拦截弹系统”(ERIS)和“大气层内高空防御拦截弹” (HEDI),两种系统高低搭配,形成了所说的“分层拦截”。其中ERIS射程900千米,拦截高度270千米,其弹头使用了“动能杀伤飞行器” (KKV):HEDI射程80千米,拦截高度为60千米,其弹头使用的是常规炸药破片杀伤技术。这两种导弹虽然发展并不顺利,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就。 ERIS在1991年1月终于成功拦截了“民兵”1靶弹,HEDI也在1992年8月完成前期验证试验,准备实际拦截测试。但1991年苏联解体,使美国失去了昔日的敌人,“星球大战”计划也草草收场。1991年,老布什政府开始重点发展“防御有限打击的全球保护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全球导弹防御系统三部分组成。于是军方将ERIS和HEDI合并,制订了“大气层内外拦截弹”(E21)方案。该方案使用了ERIS的 KKV和HEDI的火箭助推器,最终演化为今天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
  “高成低就”的高空拦截——计划确定阶段实际上,让美国人把ERIS和HEDI合并到一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战争中,“爱国者”虽大出风头,但也让美国人看到了低层防御的不足,于是“爱国者”这样的低空拦截系统成为发展重点,而高空防御当时似乎并不十分迫切。 1992年9月起,美国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正式启动了合并后的高空防御计划“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萨德”。该系统将ERIS最高拦截高度270千米降到150千米,而将HEDI的最高拦截高度从60千米降低到了40千米。这覆盖了绝大部分大气层高度,并超出大气层50千米,可谓“高也成,低也就”。在“萨德”计划启动后的四年里,洛马公司设计生产了20枚THAAD拦截弹、2套机动作战管理中心和2辆机动发射车。
  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于1993年5月正式宣布停止“星球大战”,将其更名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NMD和 TMD。其中TMD主要对付射程在3500千米以内的导弹,主要包括低层反导系统——“爱国者”、MEADS和“海军区域防御系统”(已于2000年12 月14日取消),以及高层反导系统——“萨德”和美以合作的“箭”式系统、海军全战区防御系统(NTW)。其中“爱国者”和“萨德”构成了美陆军的高低搭配防御体系。
  险被遗忘的“萨德”——计划调整阶段1994年,洛克希德公司完成了“萨德”地面测试,开始飞行试验。该项目原计划进行14次飞行试验, 1995年进行了4次,1996年进行了2次。试验进行得一直不顺利,特别是在进入工程研制前的1998年和1999年的第8、9次试验,也是第5、6次实际拦截试验接连失败,引起了美国国会的关注,甚至提出处罚洛马公司2000万美元,这使“萨德”计划面临中止的危险。但美国国防部坚持进行第7次拦截试验。在1999年6月进行的第7次拦截试验中,“萨德”首次以碰撞杀伤方式击中靶弹,随后在8月的第8次拦截试验中,“萨德”在100千米高空再次击毁靶弹。但有人认为成功属于偶然或因试验条件被放宽。这两次成功虽然阻挡了“萨德”被中止的厄运,但人们对其可行性还是提出了质疑。为此,洛马公司对研制和试验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并暂停了飞行测试,一停就是四年,这使得为“萨德”研制的地基x波段雷达不得不参加“爱国者”导弹的试验,以检验其性能。“萨德” 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期,正是美国导弹防御计划大张旗鼓推进的阶段,因此今天许多人对“萨德”已经不太了解了。
  重整旗鼓——工程研制阶段 小布什上台后,朝鲜、伊朗等国的弹道导弹发展迅猛,射程1500千米的导弹逐步出现,“爱国者”等低层导弹防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保护美国盟国和海外驻军的要求。于是,“标准”3和“萨德”等高空防御系统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几乎停滞的“萨德”计划再次顺利进入了布什政府的“能力阶段(BLOCK)”,即每两年开发技术升级一次。在充足经费保障下,“萨德”试验计划在2004年全面恢复。
2004年6月,洛马公司宣布开始生产用于试验的“萨德”导弹,试验也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计划到2009年结束。2005年11月,洛马公司在新墨西哥州白沙靶场成功完成“萨德”导弹飞行试验,这是其沉寂数年后的首次飞行试验。为给“萨德”导弹提供更长的飞行距离、建立真实战术环境,美导弹防御局在2006年10月将“萨德”试验设备转移到太平洋导弹靶场。2007年1月、4月和10月,美国在夏威夷考艾岛成功进行了三次导弹拦截试验。至此,美国在恢复“萨德”试验后,除1次由于靶弹故障而导致试验没有进行外,其余全部成功,这使美再次对“萨德”计划寄予厚望。按照美军计划,“萨德”将在2008年部署,首批编制2个营,共8个连,每连配备150枚拦截弹、9辆发射车、1部雷达、1个战术作战中心以及通信中继设备等。在未来五年中,美陆军将采购1422枚“萨德”导弹和80-99个发射架。美国防部官员甚至宣称,“萨德”系统将与美国地基中段拦截系统结合,共同保护美国本土免遭袭击。

主要性能

  “萨德”是美国新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拦截弹、车载式发射架、地面雷达,及战斗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BM/C31)等组成。其拦截弹长6.17米,最大弹径0.37米,起飞重量900千克,最大速度可达2500米/秒,采用直接撞击方式摧毁目标,主要拦截射程3500千米的弹道导弹,最大拦截高度和拦截距离分别为150千米和300千米,防御半径200千米左右。“萨德”系统的技术起点高、风险性强,是唯一能在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拦截弹道导弹的地基系统,因此其战技术性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导弹射程远,防护区域大 “萨德”系统射程达到300千米,可以防御半径200千米的区域,而 “爱国者”2的反导射程只有15千米,“爱国者”3也仅为30千米,同样是高空末段防御系统的以色列“箭”式系统拦截距离为90千米,防护区域大致只有 “萨德”的1/5。因此“爱国者”被称为点防御系统,而“萨德”为面防御系统,主要用于保护较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目标,用来保护美国、盟国军队、人口中心及关键设施免遭中、短程弹道导弹打击。这种系统还被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家看中,数套“萨德”系统即可将这些国家完全覆盖,相当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拦截高度高,可防御洲际弹道导弹为实现高空拦截,美科研人员对“萨德”拦截弹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其使用的固体火箭推进系统由一台单级固体助推火箭、一个推力矢量控制系统和一个可展开的气动喇叭瓣机构组成。助推火箭采用了高能的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壳体采用先进的轻型复合材料。助推火箭后端所采用的新式喇叭瓣结构,发射前平直放置,发射后根据弹上计算机的指令,可向外扩张成喇叭形,以增加拦截弹在大气层内飞行的稳定性。
  “萨德”的拦截高度达到40~150千米,即大气层的高层和外大气层的低层,这一高度段实际是射程3500千米以内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是 3 500千米以上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末段。因此,它与“地基中段拦截”(GBI)系统配合可以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末段,形成双层拦截,也可以与“爱国者”等低层防御中的“末段拦截系统”配合,拦截中短程导弹的飞行中段,形成双层拦截,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采用动能杀伤技术,破坏威力大 “萨德”采用的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KKV的“动能杀伤技术”,这是从“星球大战”计划就开始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其破坏机理是“碰撞-杀伤”。这种方式看似简单,却对末制导和空间机动的矢量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难度不亚于“子弹打子弹”。此前防空和反导导弹一般都采用高能炸药破片杀伤方式,依靠成千上万片碎片破坏目标导弹或弹头,往往只能实现所谓的“任务破坏”而非“导弹破坏”,一般不会完全摧毁弹头,而只是使其偏离原定轨道,弹头内的爆炸物或生化战剂仍会散落到地面。而“碰撞一杀伤”可以高速撞击目标弹头,从而引爆弹头或利用高速撞击的高热使生化战剂失效。“动能杀伤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其战斗部很小,甚至可以没有专门的杀伤部分,只依靠制导或末机动部件的质量就可以达成“碰撞一杀伤”的效果,这大幅度减少了战斗部质量。例如,在“萨德”系统的早期计划E21中,其动能杀伤飞行器(KKV)的质量就从HEDI的200千克降低到了40千克,而“萨德” 系统的拦截器包括保护罩在内质量也只有40~60千克,而且使导弹增加拦截高度成为可能。
“萨德”系统拦截弹弹头主要由用于捕获和跟踪目标的中波红外导引头、用于制导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和采用激光陀螺的惯性测量装置)以及用于机动飞行的轨控与姿控推进系统等组成。整个拦截器(包括保护罩)长2325毫米,底部直径为370毫米,没有专门的杀伤部件,而且将如此多而复杂的部件安装在只有60千克的弹头内,其设计难度不难想象,这也是“萨德”迟迟难以面世的原因之一。
  具有多次拦截能力,摧毁概率高当预警卫星或其它天基探测器发出敌方导弹发射的预警后,首先由地基雷达进行目标搜索,一旦捕获到目标,即对其进行跟踪,并将跟踪数据传送给BM/C3I系统。BM/C3I系统将目标数据装定到准备发射的拦截弹上,并下达发射命令。拦截弹发射后,首先按惯性制导飞行,随后由BM/C3I系统通过雷达向拦截弹发送目标修正数据,对拦截弹进行中段飞行制导。拦截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接收多次目标修正数据。当拦截弹飞行到拦截位置时,动能杀伤拦截器与助推火箭分离,进行自主寻的飞行,最后通过直接碰撞方式摧毁目标。在整个拦截过程,雷达需要进行连续观测并把观测数据提供给BM/C3I系统,以便进行毁伤效果评估。由于“萨德”可以在较大高度实施拦截,这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和作战空间实施多次拦截。因此“萨德”系统在方案中设计了“射击-评估-再射击”的作战方式,具有二次拦截和二次毁伤评定的能力。
  具有较高机动能力,系统生存性强“萨德”系统具有很高的机动性,不但可以快速运到所需的战区,而且可以通过公路机动变换阵地,躲避空中打击,提高系统生存性。“萨德”拦截弹发射车是以美国陆军货盘式装弹系统和M1075卡车为基础设计的自行式机动发射平台,每辆发射车可以携带10枚“萨德”拦截弹,全重(包括拦截弹)40吨,车高3.25米,长12米,可用C-141空运,便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部署,具有较高的战略机动性。“萨德”拦截弹发射前密封在用石墨环氧树脂材料制造的装运箱内,装运箱固定在托盘上,同时也起发射筒的作用。发射车从装弹到完成发射准备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待命中的拦截弹在接到发射命令后几秒钟内便能发射。
  数据兼容性强,系统应用广泛 “萨德”系统的BM/C3I系统由一个战术作战站和一个发射车控制站组成,把拦截弹、发射车和雷达联接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一方面负责全面的任务规划,协调和执行拦截来袭弹道导弹的作战:提供话音与数据通信能力,使地基雷达与发射车分散部署,以提高生存能力和扩大防御区域。另一方面它有与其它防空系统兼容的接口,以实施联合作战;还提供与天基探测器的接口,以利用其数据,扩大防御区域。
  由于“萨德”系统在拦截任务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在设计之初,美国科研人员就把系统兼容性确定为技术重点。在2001年陆军就将“萨德”系统选为与海军联合演习的核心装备。在演习中,海军与陆军共同验证了海军传递实时导弹跟踪信息给陆军陆基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海军和陆军进行的有关试验主要解决了“萨德”与海军协同作战能力(CEC)链接的协同问题。美国陆、海军已经在一系列的联合演习中评估了CEC向陆军导弹防御系统传输实时跟踪数据的能力,并重点解决CEC与“萨德”系统链接后互操作、如何对陆海基传感器精确定位进而对目标精确定位等问题。较好的数据兼容性,将使“萨德”系统很容易与“地基中段拦截(GBI)系统”、“爱国者”系统,甚至海军的“宙斯盾”系统任意构成各种形式的多层反导拦截系统,使系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目标识别能力强,可有效识别假目标“萨德”雷达系统由雷达天线、电子设备车、冷却设备车、电源车和操作控制车五部分组成,具有公路机动和空运机动能力。它是一种x波段相控阵固态多功能雷达,主要负责目标探测与跟踪、威胁分类和来袭弹道导弹的落点估计,并实时引导拦截弹飞行以及拦截后的毁伤效果评估。由于X波段雷达使用窄波束,对弹头具有跟踪和识别能力,因此能够给拦截器提供弹头预计位置的精确评估,并能识别假弹头。这对装有诱饵突防装置的弹道导弹具有很大威胁。X波段雷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陆基移动雷达,探测距离达到500千米,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从2004年3月抵达试验场后一直用于跟踪卫星,在一系列日益复杂的目标导弹跟踪演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太应用

  “萨德”最初的设计目标主要就是部署在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与“爱国者”系统组成多层防御网,以保护美国盟国及其海外驻军。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萨德”将紧随“爱国者”的步伐出现在亚太地区。
  “1+1”保卫台湾全岛上世纪90年代,在引进“爱国者”之初,台湾就对“萨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台军估算,一套“萨德”系统的防御范围即可覆盖台岛大部分地区,但美认为台湾除应部署一套“萨德”系统外,还应增加一部“萨德”系统使用的雷达,即所谓的“1+1”方案,以增加探测范围,提高拦截能力,并在必要时轮修。如台按此方案发展“萨德”系统,最有可能部署在花莲以北、中央山脉以东地区,一部雷达负责探测从我中北部向台发射的中程导弹,保护花莲、台南以北大部地区,另一部雷达负责探测从我中南部向台发射的中程导弹,保护花莲、新竹以南大部地区。一套“萨德”系统一次能对一个波次的 18枚中程导弹实施拦截,在下一级“爱国者”系统的配合下,拦截概率将达到90%以上。
  在韩国建设保卫美国的“助推段”拦截系统前,美军在朝鲜半岛的陆上反导武器主要以“爱国者”3为主,韩军将以自主开发的M-SAM导弹为主,但都是单层拦截系统,缺乏拦截中远程导弹的高层拦截,这使其面临朝鲜中程导弹的高弹道中近程打击的危险。美驻韩部队在2004年曾宣布一项旨在加强朝鲜半岛导弹防御能力的计划,其中包括在韩国部署更先进的“爱国者”3和“萨德”,而韩国早在1999年的评估中就提出需要建立类似“爱国者”3和“萨德”这样的低层与高层相结合的系统。“萨德”系统可以在较高的空域,并远离要打击的目标拦截朝鲜的导弹,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破坏,这样可以为韩国提供对付朝鲜远程导弹的中远程防御。同时美军在半岛部署“萨德”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与驻韩美军系统联为一体,成为美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一个分支,对给美国本土带来威胁的朝鲜中远程导弹实施助推段早期拦截,以减少可能给美国本土带来的核生化污染,这样该系统有可能会靠后部署在朝鲜半岛纵深地区,以躲避朝鲜远程火力打击。
  “萨德”在日本构建NMD早在1994年,美国防部向日本提出的应对朝鲜和中国弹道导弹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选择方案就提出,耗资40亿~70亿美元建设由“宙斯盾”驱逐舰、“爱国者”3和“萨德”系统构成的多层海陆一体的导弹防御体系。这是依据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制订的。日本岛屿众多而离散,国土分布南北狭长,这决定了其反导系统必须海陆结合。而本土陆上设施和人口大多集中在东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中,多套“爱国者”即使成功拦截导弹,破坏碎片也难免落入面积巨大的市区内,造成附带破坏。因此使用“萨德”不但可以保护岛屿这样的离散目标,而且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将导弹在距离防御区较远的地方摧毁。
  在日本本土由北向南只要部署3-4套“萨德”,防护区就可覆盖日本全境,还可以依托陆地对日本近海的岛屿和大型舰只提供导弹防御。由于日本主要考虑朝鲜和中国的导弹威胁,而这两个国家在地理上距离日本都比较近,不可能使用洲际弹道导弹打击日本,具备中程导弹防御能力的“萨德”已经可以满足日本应对最高威胁的需要,因此为数不多的“萨德”实际就可以构成日本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它比海基“宙斯盾”系统的采购和使用成本更低、更可靠。


萨德未来
  变身空射导弹 从2004年开始,美国导弹防御局就开始研究将“萨德”导弹改装到战斗机上发射,这不但使它能随战机快速机动到危险区实施导弹防护,而且可以飞近敌方导弹发射区,进行拦截概率更高的助推段拦截,同时还可提高“萨德”导弹的拦截高度。这项研究由洛马公司负责,每年经费300万美元,现已经确定采用F-15和F-16为载机。该系统的作战构想符合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作战体系结构,预计首先将部署在F-15C上,在以后的发展中还可能装备其它战斗机。
  积极向外推广,占领反导军售市场为构建全球导弹防御体系,美利用“萨德”的优异性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占领国际军售市场。2006年9 月,北约助理秘书长比林斯利宣布,北约26个成员国已开始一项为期六年的“集成试验平台”开发工程。根据设想,助推段拦截由武装无人机或机载激光器实施:中段拦截由美国的“萨德”完成;末段拦截由法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陆基地对空中程导弹系统”(SAMP/T)、美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中程扩展防空系统”(MEADS)和“爱国者”3综合完成。其中,“萨德”系统是北约反导系统中最高层拦截的唯一武器。此外,“萨德”还吸引了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目光。毋庸置疑,“萨德”将成为美国在国际军售市场上继“爱国者”后的又一主力产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