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小磨坊

欢迎来访,敬请指点..
个人资料
正文

潘玉林--随性人生的科学攀登者

(2017-06-11 08:56:02) 下一个

017-05-31 方明丹 张西工作室 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22)

简介:1985年生于山东烟台。美国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流体力学博士,现为MIT博士后。

潘玉林从小在数学上很有天份,最后从事流体力学这个跟数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研究,是偶然,也是必然。他话不多,但在说起对故乡的思念时,流露出一丝温情。——编者语

    张西:为什么要选择海洋流体力学这个专业。

    潘玉林:其实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目标和规划。很多人可能是“爱一行做一行”,因为喜欢所以进入某一领域,而我更像是“做一行爱一行”的典型。当时这个随性的选择可能源于我小时候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从小学到高中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课外补习班,每天只要能完成学校既定的作业父母就不会对我有更多的约束。童年的这种无拘无束可能也造就了我后来的性格和人生中的一些选择。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我是非常喜欢数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当时发现数学是唯一一门我不太需要努力就可以拿到年级第一名的学科,所以我当时一直是想学习数学的。然后当时也觉得自己对数学有一定的天赋,当然现在在MIT这里我不敢这么说的,但是当时我是可以这么说的。可惜的是,我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不但没有进入北大清华这些学校,也没有进入数学系,最后被调剂到了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然而到今天我必须说我是非常感谢我的母校的,华科是一个学风非常严谨的大学,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后来我就在海洋工程专业留了下来,但是我慢慢发现,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你认真钻研的话,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都是博大精深的。所以我就一直留在了这个专业。另一方面我也慢慢在这个专业里发现了我的兴趣所在。相比于很实际的工程问题,我其实是对更基础的物理和力学问题更感兴趣,喜欢探究现象背后的机理和本质。再加上我对数学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专业中对数学要求最高的,同时也是基础研究最多的一个方向,也就是我现在做的海洋流体力学方向。

张西:海洋流体力学和你的家乡是在海边上有什么关系吗?

    潘玉林:应该说是有些关系的。我的家乡山东烟台是一个海滨城市,我很小的时候可以说是伴着灯塔的光入眠的。当时申请美国学校的时候,要写一篇个人陈述,于是我就写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我小时候生活在海边的这些经历让我对海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希望能从科学上探究它更多的奥秘。我今天所做的研究里,有一个方向就是研究海浪在海上的形成,发展以及相互作用,可以说都是童年的岁月里我每天相见的一些现象。

张西:我知道你经常写一些关于流体力学的科普文章。

潘玉林:其实这源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年的时候我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并且刊登了一些我们写的文章。我们写这些文章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枯燥的研究生活增添一点趣味性。同时也希望让大众了解科学,并且能了解一下MIT博士生这样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当时有一个同学写了很多引力波方面的文章,而另一个同学写了很多对于MIT的介绍,反响都很好。而因为我是做流体力学的,所以我就写了一系列流体力学方面的科普文章。

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主要是大家科研太忙,这个公众号并没有继续办下去。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乐趣,同时也有人把我的文章推荐给了知识分子,所以后来就在知识分子上开始连载。我的乐趣来自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所研究的一个非常小的领域中的故事。在知识分子这个平台上,这些文章的阅读量应该已经超过了10万人次。

   另外一方面,我当时写文章的时候,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能让更多的人,不管是不是流体力学领域的人,不管是不是科学界的人,都能喜欢我写的东西。由于我很喜欢历史,也读过很多武侠小说,所以我的想法就是把故事放在科学史的大背景下,通过武侠小说的语言来渲染。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在保证科学和历史的正确性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为此,我也查阅了不少人物传记和科学史方面的资料。我当时把这个系列叫做流体江湖风云录,我想也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学术界的确是一个江湖。

张西:《知识分子》主要内容?

    潘玉林:知识分子这个公众号创办的目的我想应该是让科学走向大众。我觉得这也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所幸的是,现在国家对这件事情越来越重视,可能已经有了专项的经费,也有知识分子这样一个专业和优秀的团队来执行。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也很敬佩他们。另外我想科普这件事情还是要由专业人员来做,因为这样才能把握科普的基础,也就是说在科学上是准确的。

    张西:来到MIT有过挫败感吗

    潘玉林:与其说挫败感,我觉得更多的是内心的改变。如果说比较一下我刚来到MIT和我现在的状态的话,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当然从学术上来说我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说我刚来的时候还是一个非常懵懂,对我的领域有很多好奇心的一个少年的话,那我现在觉得我可以把自己叫做一个学者了,我现在对学术领域的认识和我的研究已经跟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在另一方面的话,我在心态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刚到MIT的时候,是有一点点小自负,觉得自己很轻松的把科研做好,然后得到学界的认可,很快的毕业并找到教职,一切可以走的一帆风顺。但是后来经过在MIT这么多年,我发现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说你很努力很聪明就可以完成的,这只是完成这些事情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说我现在心态中就有了一些淡薄,就是说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成功与否交给天意决定。这可能也跟我从小形成的比较随行淡然的生活态度有关吧。

张西:渴望成功吗?

    潘玉林:当然。

    张西:你的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潘玉林:很现实的来说,由于我要做学术,所以我接下来首要的目标是找到教职,之后我希望我在学术界做的一些成绩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再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些社会影响力,让整个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点。

张西:父母对你影响很大?

潘玉林:是。我很感谢父母,他们在各方面都很支持我,让我做自己的选择,不会对我有过多的干涉。母亲是葡萄酒方面的品酒师,父亲以前是农业机械专业的,后来改做国际劳务方面的工作。我受家庭的影响平时也喜欢喝点葡萄酒,母亲的职业让我悟到,做学问跟酿酒其实是一样的工序和过程,都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工艺上精心的雕琢,然后才会有质的提升。不能急于求成是这两者最大的共通之处吧。

从初到MIT时的意气风发,到多年学业和研究打磨之后的些许淡薄,潘玉林是有心理落差的。科学的道路曲折艰深,不知道他的心里是否还住着那个“伴着灯塔的灯光入眠”,向往大海的少年——编者语

张西:你在国内外读书的时间差不多,教育理念有什么不同?

潘玉林:国内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学习,就是说,只学上课教的那一点东西,应付好考试就满足了。在美国这些年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学习,就是由于研究和工作的需要,会自己去寻求掌握新的知识。另外,美国的学校更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课程。我也是到美国几年之后,慢慢悟到这边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可能对自己更有帮助。

张西:你在MIT的生活丰富多彩吗?

潘玉林:现在我的生活重心是在科研上。其余的时间,我有一部分会花在帮助MIT组织一些活动上,比如这段时间帮助MIT Universal Village Forum,就是最近几年成立的新型智慧城市论坛做了一些事情。另外会花一些来丰富自己,主要是一些体育活动和读书。然后我对一些益智类的游戏比较感兴趣,比如之前几年一直很喜欢玩三国杀,可能是由于它结合了益智和历史这两个元素。这些游戏也是一个很好的和朋友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张西:你目前的研究与海洋关系大吗?

潘玉林:我博士阶段到现在做的都是与海洋流体力学相关的研究。博士论文的很大一部分研究的是一个叫做弱湍流的概念。它虽然是一个物理上的概念,但是和海洋中的波浪现象也是有相关之处的。比如,海上波浪的波谱在一定的理想条件下是可以用弱湍流这个概念来描述的。到博后阶段我开始研究海洋內潮的一些现象,比如它的形成和发展。我更多的是对它们的理论机制感兴趣,不会过多的去考虑它们的实际应用。

张西:你对正在申请留学的国内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潘玉林:现在有一个词叫爬藤。我的建议是,不要把爬藤当成一个人生目标,特别是没有必要把人生前二十年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可以把爬藤当做一个短期目标,努力过了就足够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并不是说你来了藤校以后就会特别优秀,不来藤校就要对人生否定。总之这个事情不要看得太重,重要的是跟随你的内心做选择。

    张西:你的科研项目是不是很难?

    潘玉林: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来说,自己其实是越来越懂,越来越会科研了。在我读博士的过程中,有一个转变很重要。我博士的前两年完成了一个课题,第三年的时候我想换个方向做一些新的东西。于是我换到了对我来说很新的一个领域。导师给予的指导也是开放性的,希望我自己找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研究。于是,寻找研究问题这个过程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每天都是在阅读文献和思考中度过的。这一年多的时间也是异常煎熬的,因为在科研上可以说是毫无进展。但是经过了这个历练,我想我可以说是懂得了如何去做研究。现在如果把我再换到一个新的领域,我也有信心做出很好的成果。从这个角度上说,科研是越来越容易。但是从另一方面说,研究又总是越做越难的,因为越往下做就越要去探索别人从来没有探索过的领域,所以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去探索。

    张西:但是有趣。

    潘玉林:有趣,这也是我希望做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在MIT,各种各样的机会都有很多,像我们一个很小的研究组,大概不到10个人,其中就可能有人去做金融,有人去做IT,有人去创业,有人去工业界,也有人留在学术界,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想这个世界需要不同的人,需要有的人去做公众人物,也需要有的人静下心来做科研。

    张西:你很适合做科研

    潘玉林:我想一个人的人生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定论,一个人的潜力是可以让他适合做很多东西的。但是既然我选择了科研这条路,我也会尽力让我成为适合科研的一个人。

  张西:看上去也比较安静。

    潘玉林:对,但是可能内心会想的很多。

张西:你是个很看重亲情的人?

潘玉林:是的,尤其是现在在国外,与父母相聚的时间不多。好在我跟父母之间可以互相理解,有一种很默契的关系,也很珍惜每次相见的时光。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很大的一个心结就是跟父母远离,在父母逐渐老去的过程中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在这方面我也是有一些愧疚的。

流体力学、弱湍流,这些对普通人来说犹如天书一般的概念,是潘玉林每天都在研究的熟捻课题,他无疑是大家眼中的“学霸”。在他略显随性的人生中,却始终坚持着学术这条道路。在这条长路上,他的每次进步,都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 坚持着,他正向目标接近。——编者语

 

编辑:方明丹  责编:李明泽

张西工作室网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张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张西工作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XL彩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是滴菲儿亲爱的:) 很佩服张西大才女!!!~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哇,可以出本书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