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小磨坊

欢迎来访,敬请指点..
个人资料
正文

持烛涉水,微光长存 —读张西《丁龙的梦》- 马蕾

(2019-01-13 19:22:06) 下一个

马蕾 枫香戏剧社

“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马良《坦白书》

张西新剧《丁龙的梦》出版枫香西雅图剧社首任社长马蕾读后感慨万千,挥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风云变幻,塞满历史大事。

从如此纷繁时代背景,挑选出一个几乎被遗忘,一位卑微的仆人与傲慢的主人之间的故事,没有刀剑铁骑风号雨泣、却丝毫不显单薄。掩卷回想,这并非易事,离不开作者深度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

1901年,丁龙,一个来自中国不识字的华工和仆人,在美国生活二十年后,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名校哥伦比亚大学。他的心愿很简单,设立中国文化与汉学的讲座,让美国人了解他故乡的文化。而他的主人,卡本蒂尔将军,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的建造人,用尽自己的财力和影响力,执着不懈地帮助他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心愿,设立了以丁龙命名的讲座教授席。这是美国大学里的第一个中文系。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在11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很难体会这件事的艰难程度和深远意义。

丁龙

丁龙的捐款信原件

丁龙的身世之谜至今未解,作者巧妙地把他的经历融进了华工修路与排华法案的历史中。

彼时的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狂潮之后,封建社会已走向晚期,风雨飘摇。彼时的美国,工业革命带来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所导致的恶果更加明显,阶级冲突渐趋激烈,贫富分化触目惊心。

穿过历史的风沙,翻开沉默的一群异乡人的苦难史,大批华工离乡背井来到美国,修建了太平洋铁路最险恶的路段,帮助重塑了美国西部地理及社会版图。然后成为美国经济衰退引起的社会冲突的替罪羔羊:饱受仇视和排斥。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首个针对特定种族的《排华法案》,直到60年后的1943年才被废除。2011年美国参议院对此法案道歉,中间相隔129 年。

在复杂的历史中,作者为我们梳理出丁龙与卡本将军跨越阶层、国家、文化碰撞出的两道人性本色的微光,相映成辉,不灭不息。选材体现作者的认知和素养,作者对人类精神抱有如此执着而深切的关怀,《丁龙的梦》已经超越了讲述华工血泪史和政治立法不公的排华法案。每个时代的脉动,都在悄悄地改变,变幻莫测的潮流影响着每一个人,但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却从来不曾消失。

  • 丁龙和卡本蒂尔

丁龙是一位来自中国乡下不识字的华工,他不是通常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侠客或者书生,而是普通中国乡下人家,不识字,却在生活中代代相传,践行着孔子的教导、儒学的传统。

长期的传统文化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丁龙内在的习惯。丁龙看到卡本蒂尔需要帮助,即使在自己和华工遭受辱骂后,还是以他的“忠恕”之道,留下来帮助卡本。他不为讨好,不怕卡本,他也不想听辱骂。他的想法是暂时留下帮忙,然后辞职。内尽于心,外不欺物,忖己度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为仁”“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丁龙不抗争,他认为他的命,遇到了主人本卡将军,有一份工作,比死去的同乡华工好。他与秋叶的爱恋听天由命,秋叶因家庭所迫而嫁给年纪大很多的有钱的华工,也是命。他也因此有一份了然与接纳,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平静快乐。这些品质让经历不同信仰文化教育的卡本蒂尔起初不能理解,进而想要了解神奇的中国文化。

丁龙正是费孝通先生1948年的《乡土中国》中讲述的中国乡土的一员。当年的乡下人,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大抵是“愚昧”的。在乡村,不用学习文字,在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中,传情达意,结绳记事本就不需要有文字。乡村的人,在还没有与城市、与东西方接触之前,没有机会学习,带着土气。丁龙不知道1899年,弗洛伊德借由《梦的解析》一书探讨了心灵的无意识领域,也不知道1901年,毕加索将艺术的魂魄从具体可感的人物肖像画中抽离,赋予其抽象化的形式外观。更不知道同时代的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几篇引发变革的科学论文,狭义相对论。

卡本将军受过西方大学的教育,雄心勃勃建立了奥克兰城市,有枪有话语权,玩得转法律、搞科技更是风生水起。卡本37岁那年,建立了第一条横贯美国大陆的电报线,发出的第一封给林肯总统的电文是这样写的: 加利福尼亚的电报今天已经完成了。这可能是大西洋各州与太平洋国家之间永久性的联系。那时他不知道:真正能联系上各个国家的,是对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了解而发展出来的尊重和对话。

丁龙身后的中国文化,对卡本而言, 是陌生的。在面对面的熟人社会,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现状的人们来说,每家人都知根知底,边界模糊,法律往往无从发生,是“无讼”的社会。一群没有机会接受过所谓文字教育的华工,显得“千人一面”,而且“软弱无能”,没有团结起来用法律保护自己争取权益的意识。但是,华工的勤劳、聪明、无争表现在拿着最低的工资,工作时间最长(与其他族裔相比),修筑着最艰难最危险的铁路段,然后把辛苦挣来的钱寄回家乡去建雕楼,乡村已经有土匪抢劫,不太平了。家乡,那里有他们与泥土相连的根,中国的文化,血液里自带落叶归根。

对照1921 年鲁迅小说《故乡》里的少年闰土,可以从中看到丁龙的少年时期。尽管闰土只是一个帮工的爱害羞的儿子,但他却不怕少爷鲁迅,初次见面不到半日,便和鲁迅混熟了。少年时的闰土,活泼,机灵,勇敢,对生活充满热爱。中年的闰土因为生活因为封建的等级观念失去了神彩,中年的丁龙离开了自己的国家,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丁龙离开了家乡,见证了华工的罢工斗争,听到侮辱的称呼“吃猫肉老鼠肉的猪仔”,与受过教育的同胞王先生有过交谈,王先生为华人争取权益,慷慨陈词、据理力争的演讲,还因社会压力不得不与白人妻子离婚。

卡本蒂尔

傲慢自大, 追求物质享乐的卡本,对华工群体抱持偏见与排斥,是丁龙改变了他的偏见。卡本意识到丁龙身上忠厚、单纯,善良的品质,以及造就影响他的中国文化的神奇魅力。他开始平等尊敬地对待丁龙,不拿他当仆人对待。

丁龙带着卡本回去寻访了他日夜思念的美丽的故乡和美食佳肴。一阙温柔动人的《渔舟唱晚》,晚霞映辉,渔人载歌,月光如水,宁静、平和与恬淡的家乡安抚着漂泊游子的灵魂。东方人的音乐之眼,仿佛精妙的唐诗,一直读到休止处,才发现山高水远,月静山空。

唐诗与音乐如同呼吸的空气,在音乐与诗歌之间,隐藏着生命的根,不断向下延伸的根,构成了隐藏在生命中的最美诗篇。当你找到了音乐与诗歌间神秘的通感,也就找到了那藏在你生命中的、隐而不露的根脉。一个人遇到许多动人心弦的事情,生命之根、性情才会显出来。

丁龙回到美国,遵守诺言照顾卡本,剪掉了辫子,成为卡本的管家,在生活中学习,后来他捐出全部积蓄时给哥大写了一封英文信。东方社会稳定靠公序良俗、自我道德感,而美国立法根基是基督信仰下的人生而平等,法律条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之后的丁龙,人生阅历和接触到的社会,让他思想发生了改变。丁龙生病后,没有把积蓄留给秋叶,秋叶有自己的命,他有秋叶送给他的箫,这就是生生世世的一生。

他有一个梦想,他说,“我知道实现不了。”

卡本将军“上等贵族”的精神被唤醒了。丁龙觉得实现不了的愿望,卡本帮助实现。卡本永不言弃地与两任校长游说,不断追加捐款,当哥大校董,在命名问题上绝不妥协,拒绝用大清帝国之名或者高官公使来命名,坚持用卑微的丁龙的名字。

 “他是一个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请不要再伤害他。”“我宁愿倾家荡产! 是他教会我一种品质: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貌似简单的文字,到底蕴藏着多少深意!一段真实的历史,一位美国成功的商人,为了实现他忠实的仆人的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心甘情愿地把他一生的财产都砸进哥大。不是慈善家的卡本,硬是用了几年的光阴做成了一件轰轰烈烈没有回报的大善事。

  • “一滴水加一滴水不等于两滴水,而是更大的一滴水”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造访,是两个民族心灵的对话。俄国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乡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意大利人多米尼克相信如果有一天他能拿着蜡烛穿过一片温池而不灭的话,那么人类将得到拯救。多米尼克的朋友、俄罗斯流亡诗人安德列决定完成他的遗愿:点燃蜡烛,穿越温池。安德列手中的蜡烛一次次熄灭,又一次次点燃,坚持着漫长的跋涉。拯救的希望如风中的烛火摇曳飘渺,持烛涉水,微光长存…

当安德烈有一次去拜访多米尼克时候,多米尼克自言自语“一滴水加一滴水不等于两滴水,而是更大的一滴水”。意大利人多米尼克和俄罗斯人安德列是这样的一滴水,中国人丁龙和美国人卡本蒂尔更是这样的一滴水。

一切的是非都会留在时光中,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精神的家园有了足够的了解,才有慧眼去回眸社会最本质的格局和逻辑。

人类文明的根脉拥有呼唤我们灵魂的权利,它躲在我们灵魂里边未知的一个领域,并且总是在某个我们意识到或者是毫无察觉的关键时刻出现。

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长的渊源,在很长时间内社会形态中的特点会延续下来,并且改变缓慢。《丁龙的梦》,在冷暖世界里,作者深切关注和凝视人类文明的精神源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文艺作品的魅力超越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藩篱,人类精神的微光不灭不息。

  • 附记

100多年前华工的历史,其实是华人移民的历史,也就是在美华人的历史。存在在美国法典里的《排华法案》,美国中学生历史课本里却没有。

这些华工从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大多数不识字,又因为排华法案而隐藏身份,留下的一手文字与照片记录少之又少。

斯坦福的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波士顿的铁路华工新年花车,西雅图Wing Luke 博物馆一面对亚裔不公的法案墙,旨在了解及正视这段长久被忽略的历史,寻回被不公平地遗忘的历史篇章。

1997年,当拍摄出《龙门客栈》的香港名导胡金铨成功筹到足够的资金, 开始筹拍寄托着理想与志向的电影《华工血泪史》时,却因为心脏手术失败,永远不能再创经典了。

2019 年5 月,将迎来美国太平洋铁路竣工150 年。

12000名清朝来美华工入选名人堂。1865年,美国首条横跨大陆的铁路动工修建,由于美西地区严重缺乏劳力,从中国引进大批劳工修建西段铁路,占铁路工人总数的85%,华工在极其危险的工作环境下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用炸药打通了贫瘠的内华达山脉,帮助重塑了美国西部地理及社会版图。

2014 年美国劳工部部长佩雷斯9日说,跨州铁路修建完工为美国的商业发展和经济空前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中国劳工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值得被高度肯定。“五月是美国亚太裔传统月,为铭记中国劳工的勇气和所作的牺牲,劳工部决定把他们纳入劳工名人堂,以表彰他们的历史性贡献,这是自1988年名人堂成立以来第一批入选的亚裔美国人。”佩雷斯说。

2018 年12 月17日,美国排华法案终止75 年纪念日。

2018年,美国PBS 电视台的《排华法案》纪录片不仅关注政治和立法,还反映了很多社会历史、唐人街的生活以及华裔家庭被迫背井离乡的经历,描述了可怕的暴力浪潮(包括大规模私刑),乃至1882年后在美国西部约300个城镇发生的种族清洗。在恐惧和种族主义面前,顽强和雄辩不是对手。

纪录片《排华法案》探索第一部限制特定种族移民并禁止其成员入籍的美国法律。华人劳工被引进美国,在西部修建贯穿整个大陆的铁路,1870年代,铁路竣工后,南北战争时期的经济萧条导致白人失业,此时华人劳工又被视为威胁。

美国华裔族群一百多年前的人口巅峰达到过10万,但到了1920年华裔只剩下6万。

西雅图的国家档案馆包含大约50,000个与“排华法案”相关的案件档案,该法案几十年来一直禁止大多数中国移民。致力于索引文件的志愿者们表示,他们掌握着宝贵的个人信息和更为深刻的教训。

1875 年3 月的美国法案《佩奇法案》的真正动因是为了保护美国白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该法案被立法者冠以道德的名义限制华人妇女入境,迫使华人男子回中国。确保美国西部不会出现一个长期居住的华人族群。

作者马蕾:软件工程师;中医。枫香西雅图剧社首任社长,北美枫香文化中心董事。

文章推荐

1

爱熄灭了灯,心围一面墙

2

记旅美作家张西访谈一全身心投入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成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ike121212 回复 悄悄话 他的名字不是丁龙, 是马进隆

马进隆, 广东台山人。“进隆”的台山话发音是 Dean Lung。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人误打误撞把他的中文名叫成 丁龙。其实广东台山根本没有姓丁的。


本月28日是丁龙寄支票发起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119周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报道,经过多年追寻,终于在广东台山找到丁龙的身世,他原名叫马进隆。因为方言发音和其他因素,在美国的名字改叫丁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