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视“提笔忘字”的汉字文化危机

(2010-07-27 18:59:54) 下一个
正视“提笔忘字”的汉字文化危机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7月26日《解放日报》)
  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群体,以及和网络亲密接触的青年一代,“提笔忘字”的感受或更为深刻。只会“打字”而不会“写字”,全拜网络时代所赐。当虚拟空间给予人们太多的写作自由和效率时,我们对祖先留下的方块字越来越陌生了。和拼音文字不同的是,方块字不仅仅是语言的抽象和文化的载体,更是书法艺术的符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提笔忘字,汉字特有的艺术审美也会丧失殆尽。绘画大师毕加索说过:“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书法家,而不是画家。”
  《中国青年报》4月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成为打字时代的“新文盲”,传承数千年的汉字书写传统正在遭遇危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若现代人书写能力严重退化,只能用键盘敲出虚拟的字形,然后通过打印机或印刷界流水线样地制造出字形统一的文章,其内蕴气质已经流失一半。因为没有手的书写,心脑传导的路径被阻断,思想的淬炼也就不那么深邃,经由电脑组合的文章就少了人味和灵气。
  何况,祖先用雕、刻、镌、书、画等各种方式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华章和精彩艺术等文化遗产。如果现代人没有了书写的能力,又能为后代子孙留下什么文化遗产呢?难道是一盘盘装满比特的硬盘?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今天的技术先进时,殊不知在自负中悄然使汉字传承形成了阻隔和断层。因此,流连于打字效率而书写能力退化的现代人,不仅数典忘祖,而且贻害子孙。
  时光永是流逝,时代总在前进。文明文化当然也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的节拍,但是技术的升级和演化不能以打折文明文化为代价。当国人只会打字不会写字时,汉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被折损了。救赎汉字,摆脱这场文化危机,是当代人的使命。
  众所周知,学生阶段,“提笔忘字”的尴尬并不明显。毕竟,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必须是用笔书写完成的,写字依然是一份基本功。有此托底,书写能力还不至于退化。关键是成人社会,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主流,从业者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此环境下,人们的书写能力很容易退化,是滋生“新文盲”的渊薮。因此,在办公自动化的同时,能否预留传统的办公模式,让人们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书写汉字。譬如,在公文处理上,保留文本书写的流程;在日常的信息沟通中,有意识地维持纸质沟通等。
  还有就是,能否通过法制规定和制度约束,对国民进行汉字书写能力的国家测试,以确保国民的汉字书写能力。在形形色色的国家考试中,尽量用纸质试卷考试而少用电脑考试等。
  中华文明能够一系传承5000余年,靠的就是方块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而,对于汉字,现代人不能止于识记,更要熟练书写,这是历史责任也是文化使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卧看明河 回复 悄悄话 同感。引入拼音,汉字危矣。引入拼音,方言危矣。
汉字五笔输入很好,但是没有配套的键盘。
国家对此有责任。应该立法推行基于笔划的输入法。看看法国是怎么做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