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鄙视对...进行人身抵毁的人

(2007-02-02 23:21:46) 下一个
歼8-2是我国60年代开始开发的一款高空高速截击机。当时美国第二代战斗机、高空侦察机和高空无人侦察机不断对我国进行挑衅。所以歼8的设计目标是解决对高空目标的截击问题。
  
  歼8-2是1968年开始试飞的,1979年定型。整个过程达11年之久,F4是1963年开始投入美空军的,米格23是1970年开始入役。相比之下,我们的二代机歼8起步本身就晚,服役时就已落伍了。
  
  六七十年代,由于我国经济和科技落后,还没有自主设计先进歼击机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设备、材料也极为落后,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还没有一座大型风洞。我国第一台联动式大型低速风洞是1980年建成的,第一座自动化跨音速风洞是1983年以后建成的。而在歼8设计之初,我国仅有截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简陋风洞,只能做小于1:10的模型测试,而且主要力学测试是技术人员在模型上使用民用弹簧秤(与买菜用的差不多),挂铅丝测量的,仅能进行最基本的升阻力等测量,精度可供参考,同时因没有进技术,模型是手工打制,精度不好,加之模型尺寸小,任何细小误差都可能与实机气动特性相差很大。就是这种条件下,歼8的气动性能仍全面超过米格21、米格23和F4等,远优于苏9/11和F104。单从这一点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我们知道,在没有仪器、没有资料、没有经验、缺乏试验手段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研制出现代化战斗机的。所以我国只能在吃透米格21的基础上来搞新机,我们想吃透更好的,可是手头没有更好的。歼8的全天候改进型_歼8-2大约是78年上马的,除电子设备外,歼8-2全面超越了米格23和F4。
  
  歼8-2早期型的电子设备和武器落后,但顾总不是搞电子和武器的,他的职责是平台。
  
  如果歼8-2诞生于七十年代前期,应该能成为一代名机,与F4鬼怪式、米格23鞭挞者并列为三大重型战斗机(现在只能算中型)。三十载春秋后,时值如今,也的确落后了,这里面有文革的干扰,有失去外援的影子,更多的是我们技术手段的落后。仅试飞中1.4马赫的强烈震动,我们就解决不了,如果有今天的大型跨音速风洞和试验台架,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当时仅有的简陋小风洞中测不出来,为了查找原因,我们想了很多土办法,如在机身粘上红毛线,顾总师亲自乘歼教6上天在1.4马赫观察等,大家知道,歼教6飞不到M1.4,为了使命,将歼教6的许多设备包括救生设备拆除减重以加大速度。如此办法真让人觉得悲壮和泪流。
  
  顾涌芬就是在这种还境中搞出了歼8的。好比一个医生,手里只有听诊器,没有B超、没有CT,没有分析手段,确要解决心脏或大脑的重症,顾涌芬硬是靠看、靠摸、靠分析查出了病因并成功施以手术。这是不可想像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桥梁学家钱令希解决我国第一艘驱逐舰高速震动的例子,当时该舰(105舰)在全速航行中的震动很剧烈,让人看不清仪表,甚至仪表脱落,震动时阻力是很大的,当然军舰也就达不到高速了,以致该舰面临下马的危险,时值钱令希下放劳动。研究部门、工厂和军代表在万般无奈中找到根本不同行的钱令希,钱令希没有工具、没有仪器(桥梁学家也没有能用于军舰的仪器),钱令希硬是出海,在高震动的军舰里用手摸,去感觉,去分析,设计了一套木制衍架解决了震动问题,使旅大级成为震动最小的军舰之一,超过进口的鞍山级,也使旅大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超过36节舰速的最快的驱逐舰。我想问,这样的专家难道不是最优秀的专家么?
  
  呈然,歼8-2在今天看来是落后了,但是歼8-2的落后不是顾涌芬的错。看到网上竟有人对顾涌芬进行人身抵毁,出于义愤,想说两句,对歼8-2不满不要紧,对顾涌芬和他们这一批将毕生献给国防事业的人的否定,让人觉得同敌人没有区别,这样的网上人士让人鄙视。
  
  作者:枕戈10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